五年级上册-2《落花生》说课稿(部编版)
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
《落花生》是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它以花生映照人生,借物抒情,是在本单元人文主题“一花一鸟总关情”之下又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
文章内容简洁,脉络清晰,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主要记叙了作者小时候一家人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朴实的小事,家常的絮语,看似平淡无奇,但却借助落花生,娓娓道出朴素而珍贵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初步了解课文“借助落花生抒发感情的方法”与本单元语文要素相契合,是学习的重点。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亩、吩”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便”,会写“亩、播、吩咐、亭、榨、矮”等9个字,会写“播种、吩咐”等7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能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初步了解借助落花生说明做人的道理。4.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由某一种事物想到的人。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父亲”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如何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进而悟出做人的道理。
四、说学情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尚浅,加之时代的差距以及对作者背景的认知不足,在内容层面,学生会对“落花生”名字的由来以及“父亲来了,实在很难得”等提出理解上的困惑。文章说明的道理虽朴实却深刻,学生理解父亲所说的花生最可贵之处以及父亲借花生来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也是有难度的,真正悟出它的真谛,在生活中付诸行动,更不易。教学中要注重恰当选择和运用教学策略,既能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也给予学习方法上的引导,充分发挥精读课文教学的作用,为后续学习蓄力。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
1.质疑问难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手段,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2.自主、合作、探究法。根据本组课文的训练要求,我以学生为主体,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3.多读多背法。《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朗读。在教学中,我把指导朗读和背诵贯穿
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的内容,在读中实现词句的训练和语言的积累。
学法
引导学生采取“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学习方式,读、思、议结合,用抓住重点词句的反复朗读,对重点内容进行感悟,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感悟语言,体验情感,用读来表达感受,交流感受。
六、说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揭示课题
1.板书:花生
2.花生大家都很熟悉,那么,老师给它加个字你们还认识它吗?
板书:落花生
⑴质疑:什么是落花生?说说你了解的资料。
⑵师小结:“落”字是因为花生的花落地上,子房柄就钻到土里长成花生荚,所以叫落花生。
3.指导书写“落。(重点指导字的上下结构。)
4.齐读课题。
5.其实,看过资料袋的同学已经发现作者的笔名叫“落华生”,这和题目有什么关系呢?咱们一起走进课文一探究竟吧!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如果导入得当,就能直接吸引学生,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采用从课题直接导入的方法,既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能引起下文。同时,简单的结合资料袋来辅助教学,更能有效的利用现成的教学资源。)
二.自读课文,扫清生字障碍
1.大屏幕出示学习要求。
⑴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在每一自然段的前面标上序号。
⑶找出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做上记号。
2.学生按要求自主学习。
3.检查学习情况。
出示生字词:
半亩 品尝 吩咐 茅亭 榨油 石榴
⑴请学生认读,纠错,再读。
(重点指导读准“吩咐”的“咐”单读时为第四声,和“吩”在一起时读轻声。)
⑵自主找出易错的字,师生共同纠错改正,最后书空指导写字。
(重点指导“榨”和“茅”的书写。)
⑶再次齐读。
(设计意图: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因此,初学课文,我让学生先自由读,读通读顺课文,并在朗读后对学生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词进行指导,扫清学生阅读课文时的生字障碍。为下文的品词析句做好铺垫。)
三.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内容?
(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2.速读课文,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种花生,收花生。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过收获节做了准备。
第三段(第3自然段到最后)写尝花生、议花生,点明做人的道理。
3.学习第一段。
⑴指名读第一段。
⑵找出种花生的动词,说说你从中发现了什么?(指导简单的八个字写出了种花生的过程。)
⑶找出最能体现一家人收获花生时心情的词语。(假设学生找到“居然”,让学生说说“居然”的意思,并用“居然”造句。)
⑷指导学生读出惊讶、喜悦的感情。
4.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生字,读通了课文,了解了作者一家人种花生、收花生的事,那么对于花生他们又有怎样的认识呢?让我们下节课一起探究吧!
(设计意图: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理清课文层次,为下文的教学做好铺垫。同时指导学生抓重点词来理解课文,把握感情。另外,简单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七、说板书设计
2.落化生
花生 朴实无华、默默奉献
借物喻人 做人 有用的人
第二课时
一、说教材
《落花生》是一篇优美的叙事散文,它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课文借物喻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它能使孩子从落花生的品格中受到人格和价值观教育,使孩子终生受益。
二、说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自学认读并理解生字新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3、理清课文脉络,归纳课文主要事件。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2. 学习本文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写作方法;学习本课借物喻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1. 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2. 通过联系实际体会课文重点句的含义,引导学生做一个有用的人。
四、说学情
我们班的孩子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愿意交流。已不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想法开始更加独特,对生活有所体验与感悟,思想也开始向成熟发展,正是引导他们明事理、
辨是非,培养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的关键期。学习上,他们也具有一些学习能力,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但是这就更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循循善诱,关注每名学生的个性体验。用文本为学生架起通向生活的一道桥梁,让学生在学习中生活,生活中学习,会学习,会生活。
五、说教法学法
长期以来一直关注教师如何教,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在这节课中将关注学生的学法,用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受到熏陶感染,再把学生的感悟与老师、同学交流。
在此设计理念的指导下我准备采用以下教法∶情趣教学法、多媒体直观法、以读促悟法。学生主要采用以下学法自主质疑法、合作解疑法、自读自悟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趣,揭示课题
1、学生观看图片,说出图片中的食品都是用什么做的 (课件出示用花生所做的食品图片)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谈谈对题目的理解。
(设计意图∶ 以图片展示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画出生字新词,借助字典自学生字词。2、检查字词学习。
(1)看班班通认读生字,梳理生字笔顺。
(2)学生认读生字词,并谈谈对部分词语的理解(课件出示生字词)
(3) 学生谈词理解后,再课件出示重点词语的意思开辟开拓发展。
爱慕由于喜爱或敬重而愿意接近。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然。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
3、指名读课文,全班正音。(如“吩咐”的“咐”和“便宜”的“宜”在文中读轻声等。)
4、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看看你对课文都有了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 学习生字词,务实基础,为深入阅读课文打下基础。)
三、自由课文,理清脉络
1、自由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事
2、小组合作学习,快速读文用简练的标题概括课文主要事件。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学生概括,教师板书)
3、请学生们结合课文找到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的相对应段落。4、师生交流课文划分的层次。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由读文的过程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学会划分课文层次。)
四、引导探究
1、课文题目是《落花生》,你认为课文着重写的是什么 2、学生自主研究探讨课文的重点内容,师生交流。
(设计意图∶ 学生在研读的过程中,自主感悟课文主要内容。)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语。
(设计意图∶ 巩固字词,熟读课文,为下节课学习奠定基础。)
七、说板书设计
2、落花生
种花生
收花生 不求虚名主次分明
品花生 默默奉献借物喻
人议花生
八、说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精读的课文首先要落实基础,课上我抓住重点段落,引导学生探究文本内涵。在教学 “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 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时,通过课件出示句子,让学生 了解落花生、桃子、石榴、苹果的生长特点,再抓住特点进行比较,从而让学生明白父亲 是用对比的方法告诉“我们”落花生的好处,然后自然引出“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 不好看,可是很有用”“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 人”。这样从花生的最可贵之处着手,体会其品质:默默无闻、藏而不露,再通过父亲的话 来教育我们要做有用的人,从而理解全文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的 重点内容和中心。
不足之处:
本课时内容太多,取舍尺度没掌握好,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进一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