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灯笼》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灯笼》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18 14:40:1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7张PPT)
部编版初中语文
八年级下册
语文老师
2022/8/16


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散文优美的意境。
体会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赏析文本写作特色。
热爱传统文化,品味传统文化中寄寓的爱国之情。
学习目标
读读写写
争讼( ) 领域( ) 斡旋( )
静穆( ) 思慕( ) 熙熙然( )
褪色( ) 怅惘( )
马前卒( )
sònɡ

wò xuán



tuì
chànɡ wǎnɡ

词语解释
斡旋:调解周旋。
静穆:安静而严肃。
怅惘:因失意而心事重重。
熙熙然:温和欢乐的样子。
暖融融:形容温暖宜人;温暖舒适。
马前卒:比喻没有目的地为人奔走效力的人。
人情世故:指为人处世的方法、道理和经验。
新课导入
张灯结彩的喜庆
宫廷点缀的灯火
提起灯笼,你会想起什么?
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灯笼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须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纽带,记录着亲情,抒写着繁华,以及对往昔岁月的怀念……
作者介绍



吴伯萧(1906—1982)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是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1906年3月13日出生于山东莱芜,两年后投奔革命圣地延安,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是抗战时期伟大的文学家。
文体知识
散文 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
写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萧。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的“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
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灯笼》正是这个时期回忆主题的文章。
自由读2-11自然段),完成表格:这几段写了关于灯笼的哪些事?灯笼具体承载了什么情感和意义?
文章脉络
段落 关于“灯笼”的事件 灯笼代表的情感和意义
2 话说灯笼
3
4 母亲吩咐
5 母子情深
6 慰藉着孤行客的心
7 元宵张灯
8 族姊远嫁 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
9 灯笼显示着主人的地位和权势。
10 献帝灯笼
11 灯笼下马前卒
朗读文章
本文是一篇美文。
1.请听录音范读文章,再试着朗诵自己喜爱的段落和语句。要通过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的语流语速、声调语气等,读出文章语言的美感。
2.认真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认真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叙写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
(2-11)抒写了“我”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历史文化及个人情感上表达了灯笼对于“我”及整个民族的重要意义。
(12)抒发作者的爱国情怀。
背景梳理
自由读第1自然段,思考:作者叙写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做铺垫。
细节感知
独立思考
1.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
2.作者表达的情感,在全文各段中有怎样的变化?
3.课文中有哪些有关民俗文化、传统文化的内容?
思考
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
1.“灯笼”是文本的线索,串联起了文章的各个部分。
2.“灯笼”寄托着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引发了作者对国家的责任担当意识。
思考
2.作者表达的情感,在全文各段中有怎样的变化?
由“深情”到“激情”。
深情:早年的乡村生活
激情:对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感慨
细节感知
3.课文中有哪些有关民俗文化、传统文化的内容?
细节感知
细节感知
4.文章结尾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结合文章,分析并评价这句话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
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
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
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直抒胸臆
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
情感感知
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
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
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思考
5.你最欣赏课文中哪一处的精彩语句?试着赏析。
举例:“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尽管大人们怕火火烛烛的危险要说“玩火黑夜溺炕”那种迹近恐吓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描写、议论、抒情融合为一体。“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是议论,“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是叙述。
思考
5.你最欣赏课文中哪一处的精彩语句?试着赏析。
举例:“最壮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嫖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么?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听,正萧萧斑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
叙议结合,先叙述历史事件和人物,再顺势发出誓言“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抒发自己的爱国热情。议论与抒情结合,强化了文章的主题,提升了文章的思想境界。
思考
5.你最欣赏课文中哪一处的精彩语句?试着赏析。
举例:““……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风狂浪大,浪大风狂”的汉献帝也许有灯笼作伴,但那时人的处境可悯,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
作者积累丰富,多处引用古语,写作时信手拈来。巧妙地运用引用古诗文,让散文锦上添花,更具文采、魅力。
思考
5.你最欣赏课文中哪一处的精彩语句?试着赏析。
举例:“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运用了夸张与比喻,形象地表达出了“我”与“灯笼”之间结下的缘分之多,使表达显得形象生动,突出了“我”对灯笼的喜爱。
写作特色
(1)多方面选材,突出中心。
作者围绕灯笼,从不同方面叙述了灯笼的重要意义,如有文化上的: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况味。有情感上的:挑着灯笼,接回祖父,长幼情笃;上下灯学,悉心照顾,母子情深;跟着龙灯跑了半夜,伴着小灯笼入梦,绽放着飞扬的青春……小小灯笼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 寄寓着作者赤诚的情感。
(2)以散文笔法行文,自由随意。
作者顺着自己的思绪写来,往昔经历、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自然人文,意绪纷繁。结尾处,情绪陡然一扬,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进而表达自己的报国志愿。由个人情感升华为家国情怀,情感也转而悲壮激越。
6.文章的写作特色
课堂小结
《灯笼》这篇散文,回忆了作者与灯笼有关的往事,寄寓着丰富的情感,从文化层面及个人情感层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表达了“我”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文章以小见大,融记叙、抒情、描写于一体;语言自然朴素、清新练达,既朴实平易又生动传神,
部编版初中语文
八年级下册
语文老师
2022/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