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词《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长相思》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 21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它向我们讲述的是戍边打仗的将士,在北方的风雪声里因思念家乡,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事情。课文图文并茂,可以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借助课文插图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挚爱的思想感情,从而领悟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表达出来的,以此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教材分析
《长相思》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 21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它向我们讲述的是戍边打仗的将士,在北方的风雪声里因思念家乡,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事情。课文图文并茂,可以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借助课文插图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挚爱的思想感情,从而领悟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表达出来的,以此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大词人,纳兰性德词风清新隽秀、哀感顽艳,颇近南唐后主。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就曾给予其极高赞扬:“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来,一人而已。”《长相思》是纳兰性德作为康熙帝御前侍卫随驾出行时写下的一首词。作者用质朴的语言描绘出将士长途跋涉的情景,抒发了思乡之情。词的大意是:将士们翻过一座座山,涉过一条条河,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已深,营地里上千顶帐篷都亮着灯。风刮了一更又一更,雪下了一更又一更,诗人被风雪交加的声音吵醒,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是那么温暖、宁静、祥和,哪有这样的寒风朔雪之声。词的上阕记述长途跋涉,远离故乡的情状。两个“一”字,概括了行军路上跋涉过的千山万水,写出了行军的艰辛;“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进的方向;“夜深千帐灯”点明了军帐之多,说明队伍庞大,写出了军队的阵势。下阕描绘行程中的夜景,“风一更,雪一更”写风雪不止,风雪之声将梦境打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这样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也是这样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词,表达了作者羁旅怀乡的情怀。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节奏韵律美。
2.能借助教材注释和插图,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想象画面、情境诵读的等方法,体会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词人天涯行役的思乡之苦与无奈。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会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词人天涯行役的思乡之苦和无奈。
教学难点:
在共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感受作者的拳拳赤子心与烈烈爱国情。
【教学准备】课件 学生教材页 学生 写话纸
【教学过程】
一、自然导入,正音识词
(一)自然导入初读感知1682年,康熙帝因云南平定,东巡祭祖,纳兰性德一路护驾,过山海关后塞上风雪凄迷,于是他写下了这首《长相思》。自由读《长相思》,多读几遍,要读准读通。
(二)正音识词
1.生读《长相思》,读难读字“聒”及多音字“更”,理解 “风一更,雪一更”的“更”字在词中的意思。
2.说说哪个成语或古诗中的“更”字,也和时间有关? “风一更,雪一更”说明什么呢?生朗读品味。
【设计意图:古诗词教学不仅要教字词,还要确切把控学情,教授关键点。在理解“更”时,通过勾连以往所学,更真切领会“更”字意思。】
3. “更”是后鼻音,在这首词中后鼻音的字还有哪些?生读,读出节奏韵律之美。
二、理解词意整体感知
1.生默读整首词,借助注释,理解它的意思,而后与同桌交流。
2.生交流自己所理解的《长相思》的意思。
【设计意图:第七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四时景物皆成趣”。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针对本首词的写作特点,“由景物想画面”“由画面悟词情”将成为整节课教学的主线。】
3.进一步品读诗词,试着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三、品读诗词体会情感
(一)品读上阕,想象画面
1.品读白天行军之艰难,想象画面
(1)默读这部分文字,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思考:作者的身在何处?
(2)北京到山海关路途遥远,即使在高速公路上开车行驶,也需要三个多小时,更何况是在交通不便的古代。生读品味,说画面。
(3)播放将士们行军路线视频,体会路程之艰难。生说画面,谈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想象将士翻山越岭、跋山涉水,旅程遥远漫长、风雪交加的画面,感知行路艰辛。鼓励学生借助书中注释,展开想象,对词人“身向榆关那畔行”的奉命出行作主观理解,为词人将士“聒碎乡心梦不成”的深沉意蕴作客观分析。】
(4)长路漫漫,目的地还在遥远的那畔,齐读。
2.品读夜晚温馨场景想象画面
(1)白天将士们跋山涉水,夜晚安营扎寨,又是怎样的画面呢?生观察书中插图,说画面。
(2)七万人的营帐呀!目之所及一眼望不到边,你能把这种壮观的感觉读出来吗?
(3)此时,夜已深,我们轻轻走进将士们的营帐,你看到“千帐灯”下,他们在做些什么呢?
(二)品读下阕,体会感情
1.词的上阕将白天的“动”与夜晚的“静”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让我们初步体会到了将士们丰富的情感,接下来让我们再轻轻走进纳兰的营帐,试着体会他的情感。请大家默读词的下阕,思考:纳兰的“心”在哪里?读出作者身心分离的感受。
2.“风一更,雪一更”,播放风雪交加的音频,说画面。
3.解析 “聒”字,出示字形演变,聒碎乡心的仅仅是风雪声吗?对比作者在家乡和在塞外听到风雪声音的不同,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4.此时此刻,故园的情,故园的人,故园的景都浮现在了纳兰眼前,是那么美好,他会想到些什么呢?生练写。
【设计意图:经典诗词的品赏不应限于教师教,不可拘于一种思路。通过读、悟、写、吟等形式组织课堂活动,利用“小练笔”,让学生在短短 40分钟课堂上初次尝试做小词人,创作出自己心目中的《长相思》。学生借想象为羽翼,以语言为依托,仿佛身临漫漫征途,通过言语实践,开阔诗词意境。】
5.此时,纳兰想到了在故园哪些美好的场景呢?
6.风雪肆虐的征途寒意阵阵,宁静温馨的故园却是其乐融融!然而这样的画面只在纳兰的心中、梦中,就在那个风雪交加的夜晚,这样一个祥和宁静的思乡梦却也做不成了,聒碎乡心梦不成。
7.深入剖析关于这首词的思想内涵,出示纳兰性德跟随康熙皇帝出巡年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感悟纳兰外表荣耀的同时,他所向往的心灵自由无法实现的无奈与痛苦。
8.出示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对纳兰的评价,生配乐齐诵《长相思》。
四、总结升华,吟唱诗词,拓展阅读
1.总结,师生合作吟唱《长相思》。
2.出示纳兰性德的其余诗词,生欣赏。
3.作业:搜集纳兰的作品,读一读,也可以试着吟唱。对比阅读南唐李煜的《长相思·一重山》与纳兰《长相思》的异同之处。
【设计意图:通过本词的学习,发现古诗词学习的妙处。引导学生将两位词人的《长相思》进行比较,使学生对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有更深刻的理解,举一反三,实现学习能力的迁移与提高。】
板书设计:
声随情动,相思绵邈——古诗词《长相思》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基于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自然之趣”进行的古诗词学习,《长相思》是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是一首脍炙人口、情深意长的经典诗词。一程山水一程歌,一更风雪一更愁。纳兰性德在随扈东巡、去往山海关途中,写下了这首思乡之曲,成就千古名篇。纳兰性德是通过写景和叙事两个方面来倾诉自己的心声的。他在途中遭遇风雪,辗转难眠。途经一道道山,一条条河,休息时连思念家乡的梦也被嘈杂的声音聒碎得支离破碎。他抬头望月,想起家乡那安宁、祥和的生活,不禁感慨万千。教学备课伊始,我潜心研读了教材,《长相思》虽然只有短短的 36个字,但是韵味深远。在平实的描述中,给人无限的遐思和想象。寥寥几字,就让我们的思绪飞到了几百年之前的那个风雪交加的夜晚,词人在夜空下的孤苦无依和长吁短叹都仿佛浮现在了眼前。词人到底为何出征,词人为何会有这样的情绪,诸多疑问上心头。有必要对词人多一些了解,对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有些认识。于是,我沉下心来,研读了相关的文献及多媒体资料。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能够较为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态度较为积极踊跃,当然,这堂课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首先,我对学情及细节的处理把握不够精准,比如,在指导孩子们朗读下阕的时候,读得不够,其实可以反复诵读,让孩子们充分体会到词人的凄苦孤单的情怀,但我的课堂处理显得粗糙了些,不够精细。其次,在读出情感的环节有些生硬,学生对思乡情及作者的无奈与痛苦方面理解得不够深入。我认为本节课比较成功的一点是引导学生写出了自己想象中纳兰性德生活的点点滴滴,通过练笔,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高度的共鸣,让《长相思》这节课的主题更加明显。
本节课,尽管我使出了浑身解数,但由于个人教学经验不足,根基浅薄,加之教学内容和时间的挤压,对“默默无闻”的学生还是有忽略。另外,课堂评价语还不够及时,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以改进,力求每堂课都上得尽善尽美,不留遗憾,让更多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