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精卫填海》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3《精卫填海》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16 20:34: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精卫填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出适当的停顿和节奏,读通课文;能背诵课文。
2.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精卫填海的故事。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神话故事的神奇,感受精卫的形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结合注释和插图、联系上下文等方式,读懂文言文,了解故事大意。
难点:
抓住关键词句,体会神话故事神奇的想象力,感悟人物形象。
课前准备:
教师:
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
借助字典等工具书认读、理解生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 导入新课,齐读课题,结合注释,点明出处。
2.介绍《山海经》。
(1)出示《山海经》的图片,介绍这本书。
(2)根据图片提示,猜神话故事。(出示: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夸父逐日、大禹治水)引导学生发现题目特点:都是谁做了一件什么事?
3.借助课题是了解课文内容一个很重要的方式。今天我们讲的这个故事也是来自《山海经》,名字叫做——精卫填海。
(设计意图:为了避免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感,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灵活运用多媒体手段营造和谐、富有童趣的学习气氛,以同学们感兴趣的神话故事引入,以图激趣,调动起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积极性。)
二、初读,读通读顺
引导学生发现《精卫填海》与本单元其他课文的不同:篇幅短小,言简意赅。这是一篇文言文,要学好它,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多读。
1.生自由读课文,明确要求: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疏通重点字词。
(1)读准两个多音字少女:小女儿。(借助注音和注释,确定读音、理解意思)“少女”是古今异义词,说说与现代汉语“少女”之间的区别。教师适时点拨学习文言文方法:文言文的学习中看注释很重要。(顺势板书:借助注释)为:变为,成为。(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确定读音)教师适时点拨读准多音字的小妙招:联系上下文,根据它的意思确定读音。(顺势板书:联系上下文)
(2)读准两个难读的字“溺而不返”的“溺”:指名读;借助注释理解“溺”的意思。“堙”:指名读;借助注释理解意思。
3.出示三组短语,指导读好句子间的停顿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游于东海西山之木石故为精卫堙于东海
(1)理解第一组短语中“之”的意思;不同语境下“之”的意思不一样。拓展“之”字短语,猜测意思。出示:惊弓之鸟、漏网之鱼、害群之马;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师适时点拨学习文言文方法:“之”字在不同的句子当中,可以表示不同的意思,我们可以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读懂它的意思。
(2)理解第三组带“于”的短语尝试运用:游是什么意思?在哪儿游玩?(在东海游玩就叫——“游于东海”,“于”就是“在”的意思)在西海中游泳?在花园里玩耍呢?教师顺势点拨:古人说话的顺序和习惯和我们现在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人说是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古人说话是谁干什么在什么地方?所以同学们在翻译时,要注意调整表达顺序。
(3)能根据句子的意思,读好这三组短语的停顿吗?指生读。师适时范读。
提示学生:注意停顿,要声断气连,把握古文的节奏感,体会文言文的韵味。生练习读。指名读。教师顺势点评。
3.诵读课文,读通读顺,读出节奏和韵律。
【小组合作学习】出示课文及评价标准,学生借助节奏符反复练读,引导小组内互读互评。交流反馈:小组展示读。小组推荐读。学生根据评价标准点评。
师相机点拨。
评价标准:
★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读出节奏
★(设计意图:学生认读古典神话文本的难度较大,我引导学生通过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先扫清字词障碍,让学生读顺句子、读通文章,引领学生读出适当的停顿和节奏,在读的过程中感受古文的语言特点。再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去感悟,使古文的学习化难为易。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朗读的兴趣,还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思读,读懂意思
1.【同桌合作】结合注释,把这个故事说明白。
(1)指名读合作要求。出示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
★意思准确
★内容清楚
★过程完整
(2)同桌交流。师巡视指导。
(3)【班级交流】:请一对同桌和我们一起交流,咱们要听他们有没有结合注释把故事说明白,如果说的不明白,我们可以补充修改或者提问。第一对同桌交流,生评价补充。再请一对同桌在刚才补充完善的基础上再说说这个故事。师生评价。
2.带着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再来完整地读一读课文。自读,指名配乐读。随机点评。
(设计意图:读书应是循序渐进,有层次地读。这一环节,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让学生在读好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并结合注释说故事。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带着对故事的理解再次通读全文,学生的读遵循了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这一规律。)
四、悟读,读出形象
【自读自悟】感受神奇的想象:神话故事充满了神奇的想象,你觉得这个故事中哪些地方让你觉得不可思议?从课文中圈一圈,画一画。
【全班交流】
1.预设:故为精卫
(1)交流:学生围绕“故为精卫”谈神奇。(顺势板书:神奇)
(2)出示图片:结合其他神话化身的现象,感受神话的神奇。
(3)指导朗读。读出神奇的一幕。
2.预设: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交流:学生关注“西山”与“东海”谈神奇。
师适时补充介绍西山:《山海经》里面说这个西山叫做发鸠山,是一座神山,上面有很多木石,所以精卫才到那儿去,她自己也住在西山。可是西山和东海之间相距很远很远,但为了填海,精卫常常往返于西山和东海之间。
(2)交流:围绕“以堙于东海”谈神奇之处。
(3)师适时补充介绍东海:传说,东海是四海之首,它主宰着——雨水、雷鸣、洪灾、海啸。
3.【情景教学】
(1)抓住“常”进行语言训练,同时引导学生体会精卫的形象想象在填海过程中,精卫会遇到什么困难?透过“常”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音乐起)
春暖花开时,精卫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精卫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太阳初升时,精卫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精卫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风平浪静时,精卫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精卫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精力旺盛时,精卫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精卫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2)小结:文言文的精妙就在于此,简简单单一个汉字,一个句子就能引发我们无限的想象。读着想着,精卫的形象就出现在我们眼前啦。像我们刚才这样抓住关键词句展开想象,即使学习文言文,也是学习神话故事的好方法。(顺势板书:抓关键词句)
(3)引导学生说一说:此时此刻在你脑海当中翱翔着一只怎样的精卫鸟呢?是呀,你看,我们每个人都从文字当中感受到了精卫的形象。(顺势板书:形象)
(4)通过朗读来感受精卫的形象。【师生合作朗读】师反复引读——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东海浩瀚,路途遥远,但精卫义无反顾,男生读出你的坚决。东海浩瀚,木石微小,但精卫坚持不懈,女生读出你的坚持。东海浩瀚,精卫虽小,但它毫不畏惧,一起读。同学们,精卫填海,为什么要这样义无反顾、坚持不懈、毫不畏惧呢?
教师相机小结:精卫填海,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代表着按照既定目标不畏艰难,坚持奋斗到底的精神。
4.熟读成诵:引导多种形式尝试背诵。(先自己尝试背诵;挖空式背诵;搭建思维支架式背诵;配乐全班齐背)小结:短短的一节课里,既弄清楚了词句的意思,又讲了故事,还把课文都背上来了。
(设计意图:学生刚学习了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对神话神奇的想象以及人物形象的感悟有所学习训练,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详解重难点语句,多处引导学生想象,设计情境,引导学生准确把握精卫的形象。)
五、深化主题,拓展延伸
1.结合图片体会神话中蕴含的民族精神。(课件配乐逐张出示神话故事图片,师讲述事迹。)孩子们,像精卫填海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读着读着会发现,它们之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小小的精卫与大海抗争,女娲与天抗争,愚公与山抗争,刑天与天帝抗争,夸父与日抗争,大禹与洪水抗争,神话说着是一个个神奇的故事,讲的就是咱们中华民族与困难、与恶劣环境相抗争的民族精神。
(顺势板书:民族精神)
2.同学们,这一单元,我们还有两篇神话,还有一篇希腊神话,一篇中国古代神话,其实不光中国神话、希腊神话,世界各地都流传着多姿多彩的神话故事,因为——神话,人类童年时代,飞腾的幻想。
3.课后,请同学们延续我们的阅读,到神话中继续感受神奇,获得更多精神的滋养。(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精卫填海》等神话故事实际上反映了远古人民对恶劣自然环境的抗争,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推荐一些神话故事鼓励学生在课下阅读。把课内外有机地联系起来,扩大教学资源,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使新课标的精神得以体现。)
板书设计:
精卫填海
神奇形象
民族精神
《精卫填海》课后反思
我认真聆听了听课老师们的点评、学生的课后反馈,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以及课堂的目标达成情况,进行了认真地反思。
一、以兴趣为主导,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语言表达简练。它记载并传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悠久历史和瑰丽文化。小学生对新奇事物始终饱有热情,教学中我重视和保护学生的这份好奇心,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在导入时用图片引入多个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再适时地引出《精卫填海》这个神话故事,让孩子们在求知欲的驱使下快速地走进文本。文言文的表达方式极易让学生产生畏难的情绪,如果让学生在初步的学习中就掌握好理解文言文的法宝,也就大大增加了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文言文在教材编排上有其独特之处,那就是每一篇文言文后面都有难解字的注释。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让学生养成借助注释来帮助自己快速理解文本的习惯。在《精卫填海》这一课中,注释可以帮助我们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借助注释自主理解关键词,比如“炎帝”“少女”“溺”“故”“堙”的意思。二是借助注释合作理解难懂文句。比如文句“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在重点理解“于”的基础上,同时结合三年级《司马光》一课的学习进行了进一步拓展——“在院中玩耍”的文言文表达形式。此环节设置学生让学生产生探究的兴趣与欲望,也为高年段“用文言文进行简单的表达”奠定了基础。
二、以朗读为本,在反复诵读中积累语言在小学阶段,学生对于古文的语感显然是不够,因此文言文的教学要着重引导学生多种形式的读,促进语感的形成。在教学中,我以读代讲,设计了学习文言文的三部曲,即读通课文、读懂内容、读出感受,并一步步引导孩子去感悟、去实践。我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读文,初读--整体感知;停顿读--指导方法;诵读--激发兴趣;结合注释讲故事,深层次的阅读感悟,体会小古文语言的简洁;悟读--升华人物形象,感悟民族精神。多种方式的朗读,使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化难为易,不仅提高了阅读的兴趣,较好地实现了“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这一教学目标。还一步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的升华。
三、以学生为重,在自主探究中理解内容经过前面两篇小古文的学习,学生对文言文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和了解,掌握了初步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首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自主学习,然后我再进行点拨指导,学生很好地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学中,没有将正确断句单独进行,而是和读懂文言文整合同步推进的,因为断句大部分时候就是根据意思断句的,这样,既节省了时间,而且让学生既明白了怎么断句,也清楚了为什么这样断句,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借助注释,了解故事大意,进一步深入文本,展开丰富的想象讲述故事。注重对学生讲故事方法的引导,让学生边说边想象画面,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还让学生体会到神话的神奇。
四、以要素为标,在相融相生中适当凸显这一单元有两个阅读要素。一是根据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是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精卫填海》这一课,故事是一个开放式结尾,课后习题也没有凸显第一个语文要素。所以这一课,我重点关注了第二个语文要素,这也是神话教学的重点。本课是一个神话故事,它的神奇所在表现为以下几点:东海竟然是女娃的游泳之地;女娃竟然能死而不灭,化身为精卫鸟;还有人鸟之变以及以一己之力衔石填海......这些神奇之处都要在一次次的诵读、一次次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中来进行呈现。在学生理解文本大意、感受神话之奇以后,可组织学生再次讲述这个故事,并引导孩子将关注点聚焦在人物形象上。抓“常”等关键性词语,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感受精卫不畏艰难、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
五、以素养为核,在文本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优秀的文言文传达了一种博大精深的思想,对学生人格的影响价值是独特的。学习文言文,犹如与先贤在对话,如同与他们在面对面交流,如同触摸到了古人的灵魂和志向。所以文言文教学发展语言固然重要,但更为核心的价值还在于文化。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经典的训练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精卫填海》这篇神话故事的魅力就在于对精神的弘扬和赞颂。精卫百折不回的毅力和意志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教学《精卫填海》时,我问学生了一个这样的问题:有人说精卫太自不量力了,以一己之力撼动大海的威严,你是怎么认为的或你怎么评价精卫的这种行为?这个问题的设置旨在让学生深入地洞察人物形象,感受精卫不屈不挠、无惧困难的精神。并初步引导孩子们采用辩证的方式进行评价,从而明确我们今天学习这个神话故事的意义所在。因为精卫身上所展现出的精神气质实际上是整个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
不足之处:
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虽然在《精卫填海》这一课的教学中,总体效果是比较好的,然而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文言文教学应该与传承和陶冶为本质,它是极富美感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的一些做法无疑是为美玉蒙垢。教学语言比较零碎,语言缺少感染力。自己本身语言功底不深,常常是“纵有千般深情”,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却是苍白无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自己的教学语言,还有待锤炼。读的形式比较多,但读的力度不够。在教学中,我多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男女生赛读、分组读这些朗读形式,虽然尽量给每次的朗读都确立了目标,效果还是不够理想,针对学生的情况循序渐进地指导朗读,让学生从最初的“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到读得“正确、流利”到“读出味道、读出情感”乃至达到最后的“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改进措施:
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特点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在教学中,我不能有所偏颇只顾技能的灌输,而应该紧扣本单元的语文要素重点抓读和人物形象感知,把更多的时间放置在通过想象具化人物,体会人物精神之美和文言文表达之美。要加强对课标的研读、加强对文本的解读,加强对学情的分析,渗透对文化的传承......同时,我们还要明确:教学策略固然重要,但是,“不唯策略论”才是教学的至高境界,唯此我们才不会迷茫,也不会走入误区。学后有思,方能更进。文言文教学这条“蜀道”虽难,但只要我们拿出精卫填海的意志,便是“东海再大,木石以衔”,继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人也有涯,学而无涯”,在教学中,我们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重复,才能让走得更远,飞的更高,成长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