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自由落体运动》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自由落体运动和物体作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2、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知道它的大小和方向
3、掌握如何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推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并能够运用自由落体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
【学法指导】
认真阅读教材,体会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知识链接】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两个定义式:v= ,a=
两个基本公式:v= ,x=
一个“面积”公式:x=
四个重要推论:①平均速度:
②位移与速度的关系:x=
③中间时刻瞬时速度:
④连续相等时间T内的位移差
【学习过程】
一、自由落体运动
阅读教材43页,分组讨论:
1.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
2.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是什么?
3.阅读课本P44 “实验”,连接好装置,按要求做实验
下面是重锤拉着纸带自由下落时用电火花计时器打出的一条纸带。
根据纸带信息,求得物体下落的加速度为__________
结论:实验表明,自由落体运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自由落体加速度
阅读教材44页,分组讨论:
1.什么是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用什么符号表示?它的数值有什么特点?一般取多少?
2.根据纸带计算出的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相比,是偏大还是偏小?为什么?
3.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写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如v-t公式,x-t公式,x-v公式等。看哪个小组写得最全面,比比看。
三、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应用
阅读教材45页,问题与练习,分组讨论:
1.
2.
3.注意“估算”的含义
【训练测试】
1.关于自由落体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竖直向下的运动一定是自由落体运动
B.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竖直向下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C.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
D.当空气阻力的作用比较小、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自由下落可视为自由落体运动
2.关于重力加速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重力加速度g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通常计算中g取9.8m/s2
B.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g的大小不同,但它们相差不是很大
C.在地球上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
D.在地球上的同一地方,离地面高度越大重力加速度g越小
3. 一个石子从高处释放,做自由落体运动,已知它在第1s内的位移大小是L,则它在第3s内的位移大小是( )
A.3L B.5L
C.7L D.9L
4. 用下图所示的方法可以测出一个人的反应时间,设直尺从开始自由下落,到直尺被受测者抓住,直尺下落的距离h,受测者的反应时间为t,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h B.t∝
C.t∝ D.t∝h2
5. 如下图所示,甲、乙、丙、丁是以时间为轴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是a-t图象 B.乙是v-t图象
C.丙是s-t图象 D.丁是a-t图象
【参考答案】
1.答案:BCD
解析:自由落体运动是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它是一种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如果空气阻力的作用比较小,可以忽略不计,物体的自由下落也可以看做自由落体运动,所以B、C、D正确,A不正确.
2.答案:A
解析:首先,重力加速度是矢量,方向竖直向下,与重力的方向相同.在地球表面,不同的地方,g的大小略有不同,但都在9.8m/s2左右,所以A不正确,B正确.在地球表面同一地点,g的值都相同,但随着高度的增大,g的值逐渐变小,所以C、D正确.
3.答案:B
4.答案:C
解析:由h=gt2可得t∝
5.答案:BCD
【学习反思】
体会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能将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和已学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相联系。2.6《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导学案
【学习目标】
了解落体运动研究的史实,了解逻辑推理的特色,理解任何猜想和假说都须要有实验验证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了解探索过程,明确探索的步骤,同时了解实验及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探究中的重要作用,从中提炼自己的学习方法。
【学法指导】
认真阅读教材,体会“观念-思考-推理-猜想-验证”的思想,培养良好思维习惯
【知识链接】
为了比较详细的描述物体运动,仅仅知道物体动与不动是不全面的,还应该需要一些其它的物理量。譬如“物体何时运动”、“运动了多长时间”、“何时停止运动”等等。
【学习过程】
一、绵延两千年的错误
亚里士多德认为,重量越大的物体下落_______,结论的依据来自生活经验,譬如“石头的下落”和“树叶的飘落”。
二、逻辑的力量
伽利略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的重力_________(有关、无关)
简述伽利略的逻辑思维,并领会其中“巧妙”之处。
小组讨论,设计一实验方案,说明:越重的物体下落越快。
方案简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猜想与假设
阅读课本P47 相关内容,领会伟人的科学思维。
四.实验验证
1.伽利略怎样“冲淡”重力影响?
2.领会P50 图2.5-3的物理内涵
3.怎样解释“石子下落”和“树叶飘落”
五、伽利略的科学方法
领会伟人的思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训练测试】
1. 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下面的那位科学家首先建立了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等概念用来描述物体的运动,并首先采用了用实验检验猜想和假设的科学方法,把实验和逻辑推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有力地推进了人类科学的发展( )
A.亚里士多德 B.伽利略
C.牛顿 D.爱因斯坦
2.一个铁钉与一个同质量的棉花团同时从同一高处下落,总是铁钉先落地,这是因为( )
A.铁钉比棉花团重
B.铁钉比棉花团密度大
C.棉花团受到空气阻力大
D.铁钉的加速度比棉花团的大
3.1971年7月26日发射的阿波罗-15号飞船首次把一辆月球车送上月球,美国宇航员斯科特驾驶月球车行驶28公里,并做了一个落体实验:在月球上的同一高度同时释放羽毛和铁锤,出现的现象是(月球上是真空)( )
A.羽毛先落地,铁锤后落地
B.铁锤先落地,羽毛后落地
C.铁锤和羽毛都做自由落体运动,重力加速度为9.8m/s2
D.铁锤和羽毛都做自由落体运动,同时落地
4.踢毽子是我国民间的一项体育游戏,被人们誉为“生命的蝴蝶”.近年来,踢毽子成为全民健身活动之一.毽子由羽毛和铜钱组成,在下落时总是铜钱在下羽毛在上,如图所示,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铜钱重,所以总是铜钱在下羽毛在上
B.如果没有空气阻力,也总是出现铜钱在下羽毛在上的现象
C.因为空气阻力的存在,所以总是铜钱在下羽毛在上
D.毽子的自由下落是自由落体运动
5.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还应当十分注意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说,后一点甚至更重要.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的研究方法对于后来的科学研究具有重大的启蒙作用,至今仍然具有重要意义.请你回顾伽利略探究物体下落规律的过程,判定下列哪个过程是伽利略的探究过程( )
A.猜想—问题—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得出结论
B.问题—猜想—实验验证—数学推理—合理外推—得出结论
C.问题—猜想—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得出结论
D.猜想—问题—实验验证—数学推理—合理外推—得出结论
【参考答案】
1.答案:B
2.答案:CD
3.答案:D
解析: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铁锤和羽毛的运动情况完全相同.
4.答案:C
解析:羽毛受到的空气阻力与自身重力相差不多,对运动的影响很大,而羽毛又和铜钱具有相同的运动情况,故羽毛要受铜钱较大的拖动作用,即羽毛的运动主要是靠铜钱的带动,所以毽子下落时总是铜钱在下面拉着羽毛.铜钱重不是根本原因,A错,C对;如没有空气阻力,铜钱和羽毛的相对位置是随机的,B错;可见空气阻力不能忽略,毽子不是自由落体运动.
5.答案:C
解析:伽利略探究物体下落规律的过程是:先对亚里士多德对落体运动的观察得出的结论提出质疑——大小石块捆在一起下落得出矛盾的结论,猜想——下落的运动是最简单的运动,速度与时间成正比;数学推理—如果v∝t,则有h∝t2;实验验证——设计出斜面实验并进行研究,得出光滑斜面上滑下的物体的规律h∝t2;合理外推——将光滑斜面上滑下的物体的规律h∝t2推广到落体运动,从探究的过程看,答案应是C.
【学习反思】
学习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方法。2.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2.理解v-t图象中图线与t轴所夹的面积表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位移
【重点难点】
1.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及其应用
2.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学法指导】
认真阅读教材,体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知识链接】
我们知道物体做匀变速运动的速度的变化规律,那么其位移与时间符合什么关系呢?
【学习过程】
一、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思维探究
某质点做速度为v0的匀速直线运动,在所给的坐标系中画出其速度—时间图象。
根据匀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x=v0t,结合速度时间图象可以发现:v—t图象下方的面积恰好等于物体做匀速运动的位移。
阅读课本P37 “思考与讨论”理解其中的合理成分。
二、匀变速运动的位移
根据课本P40 “思考与讨论”纸带的数据做速度-时间图象
0-5间的实际位移略大于5段匀速运动的位移
如果细分为10段,10段匀速运动的位移接近物体的实际位移
如果再细分100段……
细分……
细分非常短的时间间隔,n段匀速运动的位移等于物体匀加速运动的位移
体现在图象上,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象下方的面积也恰好等于物体做匀变速运动的位移。
阅读课本P38内容理解用极限的思想推导位移的过程
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独立完成课本 P39 例题
【训练测试】
1.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的末速度一定与时间成正比
B.物体的位移一定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C.物体的速度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变化与这段时间成正比
D.若为匀加速运动,速度和位移都随时间增加;
若为匀减速运动,速度和位移都随时间减小
2. 某物体从静止开始作匀加速直线运动,该物体在第1s末,第2s末,第3s末的瞬时速度之比和在第1s内,第2s内,第3s内的位移之比分别为( )
A.1∶2∶3,1∶2∶3
B.1∶2∶3,1∶3∶5
C.1∶3∶5,1∶4∶9
D.1∶3∶5,1∶2∶3
3 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它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是x=(24t-1.5t2)m,则质点的速度为零的时刻是( )
A.1.5s B.8s
C.16s D.24s
4.飞机的起飞过程是从静止出发,在直跑道上加速前进,等达到一定速度时离地.已知飞机加速前进的路程为1600m,所用的时间为40s,假设这段时间内的运动为匀加速运动,用a表示加速度,v表示离地时的速度,则( )
A.a=2m/s2,v=80m/s
B.a=1m/s2,v=40m/s
C.a=80m/s2,v=40m/s
D.a=1m/s2,v=80m/s
5 两辆游戏赛车a、b在两条平行的直车道上行驶.t=0时两车都在同一计时线处,此时比赛开始.它们在四次比赛中的v-t图如图所示.哪些图对应的比赛中,有一辆赛车追上了另一辆( )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根据v=v0+at和x=v0t+at2可知,A、B选项不正确,由a=可知,C正确.
当物体做匀减速运动时,速度减小但位移可以增大.
2.答案:B
3.答案:B
4.答案:A
解析:由x=at2得a==m/s2=2m/s2,由x=t=t得v==m/s=80m/s.
5.答案:AC
解析:根据图线和时间坐标轴所围的“面积”在数值上等于位移的大小可判定A、C选项正确.
【学习反思】
由这节课开始,有较多的公式运算,要学会应用代数的方法求解未知量。
一开始养成好习惯,对以后的学习很有好处。应着重分析题目的物理意义,防止将公式变来换去而忽略了物理意义。2.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特点,理解图象的物理意义.会根据图象分析解决问题。
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象的特点.
3.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公式,能进行有关的计算.
【重点难点】
1.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象的物理意义。
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公式及应用。
【学法指导】
认真阅读教材,体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知识链接】
为了比较详细的描述物体运动,仅仅知道物体动与不动是不全面的,还应该需要一些其它的物理量。譬如“物体何时运动”、“运动了多长时间”、“何时停止运动”等等。
【学习过程】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
●思维探究
某质点做速度为5m/s的匀速直线运动,在所给的坐标系中画出其速度—时间图象。
图象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理兴趣小组研究某物体的运动(该物体运动规律不变),每个1s测一次速度,数据如下表所示
时刻(s) 0 1 2 3 4 5
速度(m/s) 2 4 6 8 10 12
根据数据作出物体的速度—时间图象
图象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所做的图象上,任取一段时间间隔△t,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式判断,该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变吗?________。
1.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其速度—时间图象有什么特点?
2.什么是匀加速直线运动?什么是匀减速直线运动?
课堂练习:
1.甲乙两物体的速度时间图像如图所示,可以判断甲的加速度___乙的加速度。
2、某质点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2s内和3-5s内加速度大小相等
B.0-2s内的加速度大于3-5s内的加速度
C.0-2s内和3-5s内速度方向相反
D.第3s内质点做匀速运动
二、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阅读课本P37,自己推导速度公式。
简述推导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独立完成例题1、例题2
课堂练习:
3. 赛车由静止启动,在3s内速度可以达到30m/s,求赛车启动时的加速度。
小组讨论课本P35 “说一说”
【训练测试】
1. 关于匀变速直线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恒定不变
B.相邻的相同时间间隔内的位移相等
C.在任何相等的时间Δt里的速度变化Δv都相等
D.速度与运动时间成正比
2.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式v=v0+at可以作以下的理解( )
①v0是时间间隔t开始的速度,v是时间间隔t结束时的速度,它们均是瞬时速度
②v一定大于v0
③at是在时间间隔t内,速度的增加量,也可以是速度的减少量,在匀加速直线运动中at为正值,在匀减速直线运动中at为负值
④a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的倾斜程度无关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如图所示为某质点的速度-时间图象,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0~6s内,质点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B.在6s~10s内,质点处于静止状态
C.在4s末,质点运动方向反向
D.在t=12s末,质点的加速度为-1m/s2
4.某汽车在某路面紧急刹车时,加速度的大小是6m/s2,如果必须在2.5s内停下来,汽车的行驶速度最高不能超过________km/h.(假设汽车做匀减速运动)
5.2008年11月6日,由中航洪都集团自主研制的“L-15猎鹰”新型高级教练机在第七届珠海航展上进行了精彩的飞行表演.设“L-15猎鹰”教练机的速度达到95m/s时即可升空,假定“猎鹰”教练机从静止滑跑时以3.5m/s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则从启动到起飞共滑行多长时间?
【参考答案】
1.答案:AC
2.答案:C
解析:在匀加速直线运动中v>v0,在匀减速直线运动中v3.答案:D
解析:质点在0~4s内做加速度为1.5m/s2的匀加速运动,在4~6s内做加速度为-1m/s2的匀减速运动,在6~10s内以4m/s匀速运动,在10~14s内做加速度为-1m/s2的匀减速直线运动,综上所述只有D选项正确.
4.答案:54km/h
解析:由vt=v0+at
得v0=vt-at=0-(-6)×2.5m/s=15m/s=54km/h
5.答案:27.1s
解析:由vt=v0+at得t==s=27.1s.
【学习反思】
学习过程中,要遵循由简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即先由匀速直线运动的学习,过渡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学习,在研究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情况的基础上,进而对加速度及图象的特点、数学表达式进行分析。2.4《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及其应用
2. 理解v-t图象中图线与t轴所夹的面积表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位移
【重点难点】
1.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及其应用
2.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及其应用
【学法指导】
认真阅读教材,体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随速度变化的规律
【知识链接】
我们知道物体做匀变速运动的位移的与时间、速度与时间的关系,那么其位移与速度符合什么关系呢?
【学习过程】
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速度关系
匀变速运动速度公式:_______________
匀变速运动位移公式:_______________
匀变速运动平均速度公式:_____________
独立推导:
根据位移公式、速度公式,导出位移、速度关系式:__________
【巩固练习】
1.发射枪弹时,枪弹在枪筒中的运动可以看做匀加速运动,如果枪弹的加速度大小是5×105m/s,枪筒长0.64米,枪弹射出枪口时的速度是多大
2.一辆汽车以10m/s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经过6秒(汽车未停下)。汽车行驶了102m。汽车开始减速时的速度是多少?
3.在平直公路上,一汽车的速度为15m/s,从某时刻开始刹车,在阻力作用下,汽车以2m/s2的加速度运动,问刹车后10s末车离开始刹车点多远?
4.从车站开出的汽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走了12s时,发现还有乘客没上来,于是立即做匀减速运动至停车。汽车从开出到停止总共历时20s,行进了50 m。求汽车的最大速度。
【训练测试】
1.一物体由静止沿光滑斜面匀加速下滑距离为L时,速度为v,当它的速度是时,它沿斜面下滑的距离是( )
A. B.
C. D.
2.以20m/s的速度做匀速运动的汽车,制动后能在2m内停下来,如果该汽车以40m/s的速度行驶,则它的制动距离应该是( )
A.2m B.4m
C.8m D.16m
3.(长沙一中09-1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甲、乙两物体先后从同一地点出发,沿一条直线运动,它们的v-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可知( )
A.甲比乙运动快,且早出发,所以乙追不上甲
B.由于乙在t=10s时才开始运动,所以t=10s时,甲在乙前面,它们之间的距离为乙追上甲前最大
C.t=20s时,它们之间的距离为乙追上甲前最大
D.t=30s时,乙追上了甲
4.物体沿一直线运动,在t时间内通过路程为s,它在中间位置s处的速度为v1,在中间时刻t时的速度为v2,则v1和v2的关系为( )
A.当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v1>v2
B.当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时,v1>v2
C.当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v1=v2
D.当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时,v1<v2
5.“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的返回舱距地面10km时开始启动降落伞装置,速度减至10m/s,并以这个速度在大气中降落,在距地面1.2m时,返回舱的4台缓冲发动机开始向下喷火,舱体再次减速,设最后减速过程中返回舱做匀减速运动,并且到达地面时恰好速度为0,则其最后阶段的加速度为________m/s2.
【参考答案】
1.答案:C
2.答案:C
解析:由v-v=2ax知:202=4a①
402=2ax2②
由①②解得x2=8m
3.答案:C
4.答案:AB
解析:解法一:设初速度为v0,末速为vt,由速度位移公式可以求得v1=,由速度公式求得v2=.如果是匀减速运动,用逆向分析法,亦可按匀加速直线运动处理,上式结果不变.只要v0≠vt,用数学方法可证必有v1>v2.
解法二:
画出匀加速和匀减速运动的v-t图象,可很直观看出总有v1>v2.
5.答案:41.7
解析:由v-v=2ax
得a=m/s2=41.7m/s2
【学习反思】
从已有规律推导出新的公式,加深知识间的联系,学会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来解决实际问题。2.1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根据相关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并熟练操作。
2.会运用已学知识处理纸带,求各点瞬时速度。
3.会用表格法处理数据,并合理猜想。
4.巧用v-t图象处理数据,观察规律。
5.掌握画图象的一般方法,并能用简洁语言进行阐述。
【重点难点】
数据处理,画v-t图象
【学法指导】
认真阅读教材,观察实验,体会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知识链接】
在1.4一节中,我们学习了根据纸带求某点的瞬时速度(还记得怎么求吗?),这一节我们用类似的方法探究小车速度的变化规律。
【学习过程】
实验
1.按要求安装好实验器材,并按要求做实验
2.对应三个不同的重物所得的纸带如图所示。根据纸带上的计数点,进行相关测量和计算。在纸带上写出各计数点的坐标值(单位cm)并算出对应时间内的位移写在纸带上。
3.计算各点瞬时速度
小车在几个时刻的瞬时速度
位置编号 0 1 2 3 4 5 6
时间t/s 0.1 0.2 0.3 0.4 0.5 0.6
v1/ms-1
v2/ms-1
v3/ms-1
4.根据所得数据,作出v-t图象。
注意:一定要用铅笔(削得细锐一些)描点和连线;要合理选取标度,注明单位和数值;图线一点要平滑,并适当延长与坐标轴相交;如果是直线,必须用直尺作图。如图所示。
【训练测试】
1.关于“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操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长木板不能侧向倾斜,但可以一端高一端低.
B.在释放小车前,小车应紧靠在打点计时器上
C.应先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开始打点后再释放小车
D.要在小车到达定滑轮前使小车停止运动
2.在实验过程中,对于减小实验误差来说,下列方法中有益的是( )
A.选取记数点,把每打5个点的时间间隔作为一个时间单位
B.使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尽量小些
C.舍去纸带上密集的点,只利用点迹清晰、点间间隔适当的那一部分进行测量、计算
D.选用各处平整程度、光滑程度相同的长木板做实验
3.一辆农用“小四轮”漏油,假如每隔1s漏下一滴,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一位同学根据漏在路面上的油滴分布,分析“小四轮”的运动情况(已知车的运动方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当沿运动方向油滴始终均匀分布时,车的速度可能不变
B.当沿运动方向油滴间距逐渐增大时,车的加速度一定在增大
C.当沿运动方向油滴间距逐渐增大时,车的加速度可能在减小
D.当沿运动方向油滴间距逐渐增大时,车的加速度可能在增大
4.如图(甲)、(乙)两个图象为甲、乙两位同学从实验中得到数据后画出的小车运动的v-t图象.
同学们看了两人的实验报告后,有四个看法:
①甲的实验误差比乙的实验误差小
②甲的实验误差比乙的实验误差大
③甲在实验中处理纸带时没有舍掉开头一些密集的点迹
④乙在实验中处理纸带时没有舍掉开头一些密集的点迹
上述说法中,正确的说法是( )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5.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的频率为50Hz,记录小车做匀变速运动的纸带如下图所示,在纸带上选择点迹清晰的点并标注为0~5的六个计数点,相邻的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没有画出.纸带旁并排放着带有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零点跟“0”计数点对齐.由图可以读出1,3,5三个计数点跟“0”点的距离d1,d3,d5,请将测量值填入下表中.
距离 d1 d3 d5
测量值/cm
计算:小车通过计数点“2”的瞬时速度为________m/s;通过计数点“4”的瞬时速度为________m/s;小车的加速度是________m/s2.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实验过程中,长木板不能侧向倾斜,防止侧滑,一端高一端低没影响,只是测出的加速度不同,故A项正确,在释放小车前,小车应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不能紧靠在计时器上,故B项不正确;应先通电、后放小车,故C项正确;不要让小车碰在滑轮上,故D正确,本题选错误的.
2.答案:ACD
解析:用计数点的方法,利用点迹清晰、点间间隔适当的那一部分进行测量、计算可减小测量误差;选用各处平整程度、光滑程度相同的长木板做实验可以减小因速度变化不均匀带来的误差.
3.答案:ACD
解析:油滴始终均匀分布时,由v=可知车的速度可能不变;当沿运动方向油滴间距逐渐增大时,说明车的速度在增加,但加速度的增减情况不确定.
4.答案:C
5.答案:0.21;0.33;0.60
解析:根据刻度尺的读数方法知,d1=1.20cm,d3=5.40cm,d5=12.00cm.则:v2=(d3-d1)/(2T)=0.21m/s,v4=(d5-d3)/(2T)=0.33m/s,a=(v4-v2)/(2T)=0.60m/s2.
【学习反思】
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学习体会两种处理数据的方法,即列表法和图象法。列表法根据对实验数据关系的预期列出需要进行比较的数据表格,也可以为了便于对实验数据处理列表记录实验中的测量数据。在本实验,数据记录中学会制作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