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摸底考试(新高考)
语文·答题卡
语文 第4页(共6页) 语文 第5页(共6页) 语文 第6页(共6页)
语文 第1页(共6页) 语文 第2页(共6页) 语文 第3页(共6页)绝密★启用前
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入学摸底考试试卷(新高考)
语 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分数: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青年节日礼仪文化教育对传承中华文明的价值 王立平
①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作为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表征,节日礼仪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挖掘、整理和传承传统节日礼仪对于中华文明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青年一代是一个国家引领社会风气之先的中坚力量,他们展现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水平。因此,当前要牢牢抓住青年一代文化观形成的关键期和特征,充分利用传统节日这个重要契机对广大青年进行礼仪文化教育,从而使中华文明得到更好更持久的传承。
②对青年进行节日礼仪文化教育,有利于强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
③我们的青年一代之所以会追捧情人节、圣诞节等西方的节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些西方节日成功地提炼并向人们传递了代表这些节日的精神标识,如情人节、感恩节、圣诞节等象征爱情、感恩、圣洁等寓意,迎合了青年一代渴望爱情、追求时尚的心理,受到广大青年群体的青睐。但实际上,现在年轻人热捧的很多“洋节”在我国不仅早已有之,而且历史更悠久。比如情人节,中国不仅很多少数民族有其特有的情人节,而且更有各民族共同传承了两三千年的中华“七夕”节。大部分中华传统节日以丰富的传奇故事和充满诗情画意的礼仪为载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出中华民族独特和鲜明的精神标识。
④因此,我们要在广大青年群体中强化对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具有深厚文化底蕴且历史悠久的节日礼仪文化的教育,包括用青年人喜欢的方式对这些节日发展的历史、蕴含的文化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以强化这些节日所蕴含的精神标识。如通过春节时贴春联、祭祀、守岁压岁、舞龙灯,清明节扫墓祭祖,端午节赛龙舟、插艾叶、包粽子,中秋节赏月、做月饼等一系列节日礼仪活动,使青年一代深切地感受到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
⑤对青年进行节日礼仪文化教育,有利于增强中国文化的文化自信。
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广大青年与祖辈们的“代沟”日渐拉大,部分青少年群体对独具特色的民俗形式和节日礼仪较为陌生,导致节日文化难以在青年一代心中生根发芽,过节也往往停留于“回家吃饭”“拿红包”等表面形式上,这对中华文明的传承是不利的。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青年一代进行节日礼仪文化教育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⑦而礼仪作为文明的一种重要的外在表征能体现一个人的道德规范水准和文明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说,让青年人广泛参与到丰富多彩的节日礼仪活动中,外化于行,内化于心,用潜移默化的礼仪教育真正让中华民族优秀的节日文化和精神在青年一代中入脑入心,使青年一代进一步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然,我们倡导节日礼仪文化的教育不是固守旧俗,而是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守正创新,积极构建富有新时代特征的节俗节庆礼仪。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我国传统节日礼仪要赢得青年一代的认同和广泛参与,就要努力使传统节日礼仪契合青年人的现代文化审美观念,契合现代人生活和追求的标准。只有这样,才能让广大青年群体从内心接受我国传统节日礼仪文化,使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真正落到实处。
⑧对青年进行节日礼仪文化教育,有利于厚植中华文明传承的沃土。
⑨节日礼仪文化教育为青年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和有效的形式,因为节日一方面具有重复性的特征,即通过年复一年的重复的、潜移默化的节日礼仪活动的参与,广大青年群体心中很容易形成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观念。另一方面,节日礼仪文化教育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形式,与正规的学校教育形式有很大的不同,它没有明确的教育目的,但却让人们在过节的过程中无意识地受到了教育。同时,节日礼仪文化教育又是一种仪式感教育,通过仪式让青年一代认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价值。随着节日礼仪程序的依次进行,仪式承载的节日文化内涵也逐层得到了展示,年轻人的心灵也真切地参与到了节日审美过程中。
⑩通过这种看似繁琐的节日礼仪活动,年轻人的情感得到表达和宣泄,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也得到了有效的彰显和传承。传统节日也在一系列的仪式活动中变得庄重且有意义,无形中为年轻人的生活也增添了趣味和价值。同时,年轻人在这些活动中也可能领略到生活的美好、对生命的虔诚甚至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通过一系列这样重复性的、潜移默化的节日礼仪文化教育,青年一代心中才容易培植深厚的中华文明传承的沃土,从而为中华文明的接续传承奠定坚实的基础。
(选自“光明网”,2021年1月31日,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2.下列关于文章的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们的青年一代之所以会追捧情人节、圣诞节等西方的节日,最重要的原因是这些西方节日成功地提炼并向人们传递了代表这些节日的精神标识。
B.“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青年一代进行节日礼仪文化教育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中的“这种情况”指青少年崇尚西方节日。
C.因为节日礼仪文化教育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形式,所以节日礼仪文化教育为青年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和有效的形式。
D.如果传统节日礼仪不契合青年人的现代文化审美观念,不契合现代人生活和追求的标准,那么我国传统节日礼仪很难赢得青年一代人的认同和广泛参与。
3.指出文中第④段画线句子所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4分)
4.请写出文本的论证思路。(6分)
5.对青年进行节日礼仪文化教育,除了上文提及的传统文化节日及方式外,你还知道哪些?请举几个例子说明。(3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儿子的鱼 [加拿大]P.帕金斯
我环顾四周的钓鱼者,一对父子引起我的注意。他们在自己的水域一声不响地钓鱼。父亲抓住、接着又放走了两条足以让我欢呼雀跃的大鱼。儿子14岁左右,穿着高筒橡胶防水靴站在寒冷的河水里。两次有鱼咬钩,但又都挣扎着逃跑了。突然,男孩的鱼竿猛地一沉,差点儿把他整个人拖倒,卷线轴飞快地转动,一瞬间鱼线被拉出很远。
看到鱼跃出水面时,我吃惊得合不拢嘴。“钓到了一只王鲑,个头不小。”伙伴保罗悄声对我说,“相当罕见的品种。”
男孩冷静地和鱼进行着拉锯战,但是强大的水流加上大鱼有力的挣扎,孩子渐渐被拉到布满漩涡的下游深水区的边缘。我知道一旦鲑鱼到达深水区就可以轻而易举地逃脱了。孩子的父亲虽然早把自己的钓竿插到一旁,但一言不发,只是站在原地关注着儿子的一举一动。
一次、两次、三次,男孩试着收线,但每次鱼线都在最后关头,猛地向下游窜去,鲑鱼显然在尽全力向深水区去靠拢。15分钟过去了,孩子开始支持不住了,即使站在远处,我也可以看到他发抖的双臂正使出最后的力气奋力抓紧鱼竿。冰冷的河水马上就要漫过高筒防水靴的边缘,王鲑离深水区越来越近了,鱼竿不停地左右扭动。突然孩子不见了!
一秒钟后,孩子从河里冒出头来,冻得发紫的双手仍然紧紧抓住鱼竿不放。他用力甩掉脸上的水,一声不吭又开始收线。保罗抓起渔网向那孩子走去。
“不要!”男孩的父亲对保罗说,“不要帮他,如果他需要我们的帮助,他会要求的。”
保罗点点头,站在河岸上,手里拿着渔网。
不远的河对岸是一片茂密的灌木丛,树丛的一半淹没在水中。这时候鲑鱼突然改变方向,径直窜入那片灌木丛里。我们都预备着听到鱼线崩断时刺耳的响声。然而,说时迟那时快,男孩往前一扑,紧跟着鲑鱼钻进了稠密的灌木丛。
我们三个大人都呆住了。男孩的父亲高声叫着儿子的名字,但他的声音被淹没在河水的怒吼声中。保罗涉水到达对岸,示意我们鲑鱼被逮住了。他把枯树枝拨向一边,男孩紧抱着来之不易的鲑鱼从树丛里倒着退出来,努力保持着平衡。
他瘦小的身体由于寒冷和兴奋而战栗不已,双臂和前胸之间紧紧地夹着一只大约14公斤重的王鲑。他走几步停一下,掌握平衡后再往回走几步。就这样走走停停,孩子终于缓慢但安全地回到岸边。
孩子的父亲递给儿子一截绳子,等他把鱼绑结实后,弯腰把儿子抱上岸。孩子躺在泥地上大口喘着粗气,但目光一刻也没有离开自己的战利品。保罗随身带着便携秤,出于好奇,他问孩子的父亲是否可以让他称称鲑鱼到底有多重。孩子的父亲毫不犹豫地说:“请问我儿子吧,这是他的鱼!”
6.下面关于“儿子的鱼”的相关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儿子的鱼”表明了“儿子”特别的劳动付出。
B.“儿子的鱼”体现了“儿子”的韧性以及毅力。
C.“儿子的鱼”标志着“儿子”正坚持独立成长。
D.“儿子的鱼”意味着“父亲”并没有参与其中。
7.下面对文章关联人物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作为人物之一与叙述人称,让小说更显得真实亲切。
B.伙伴“保罗”这一人物形象于串联情节中升华了小说主题。
C.“儿子”身上的冷静与自信折射出“父亲”平素对他的影响。
D.“父亲”为数不多的言语表明了他对儿子的独特的教育方式。
8.请按小说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简要概括文章内容。(6分)
9.请用一组合适的关键词,揭示小说中“父亲”丰富的内心世界。(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文本二:
群葩①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②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迨③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予夏季倚此为命者,其可人也。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芙蕖》,有删改)
【注释】①葩:花。②芙蕖(qú):即荷花,又称菡萏(hàn dàn)、芙蓉、莲花等。③迨(dài):及,等到。
10.对文本二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B.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C.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D.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可爱者甚蕃”与“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中的“爱”含义相同。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中的“而”用法相同。
C.“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中的“秋”含义相同。
D.“及花之既谢”与“长跪而谢之”(《唐雎不辱使命》)中的“谢”含义相同。
12.古代汉字意蕴丰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说文解字注》“盖大叶骇人,故谓之荷”与“自荷钱出水之日”中“荷”的意思相同。
B.《说文解字》“莲,芙蕖之实也”与“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中“莲”的所指相同。
C.《说文解字》“菡也,实为菡萏,未发为菡萏”与“迨至菡萏成花”中的“菡萏”意思相同。
D.《尔雅》:“芙蓉之含敷蒲也。”李时珍也说芙蓉是“敷布容艳之意”,所以常用“出水芙蓉”来形容天然艳丽的年轻女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2)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
14.两则文本都写了“莲”,但各有侧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15~16题。
【甲】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乙】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5.下列对这两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词“狂”字既是词人外在形象的集中体现,更是词人内在感情的高度概括。词的上片叙写了此次出猎的情况,下片抒发了作者的雄心壮志。
B.甲词“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词人以冯唐自比,表示自己敢于为蒙冤受屈的将领直言,使他们重新复职。
C.乙词紧扣“春愁”二字,写景抒情,曲径通幽,词末交代了“春愁”的原因,苦中求乐,情深志坚。
D.两首词各有一个词语很好地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基调,甲词是“狂”,乙词是“愁”。
16.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而柳永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这两首词在风格上有很大差异。请结合词的内容,说说两首词在艺术风格上的不同之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对那些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人物,我们可以用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赞美。
(2)《行路难》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醉翁亭记》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材料一:
①新学期开学,伴随的是学校教室的打扫和布置。②2022年开学前两天,某地多家家政公司接到了来自学生家长的订单。③这些订单,都是学生家长预约钟点工到学校做教室卫生的。对于这件事,网友们进行了一场辨论。④有人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⑤也有人说,假期开学打扫教室的要求很高,边边角角都要打扫一遍,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存在困难……
材料二:
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对我国教育方针进行了全面阐述。②习总书记在教育方针中强调劳动教育,“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③这一阐述,丰富了教育方针的内涵。
材料三:
日本教育大纲规定,小学从五年级起开设家庭课。家庭课是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生的必修课,有系统的教科书和相关实践用材,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家庭生活与家人、家常饭菜的炊事基础、舒适的衣服与家居、身边的消费生活与环境。俄罗斯于1993年重新制定了劳动课教学大纲,大纲对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的内容、目的、要求等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其中针对初中学生的课程内容有:设备材料与机器零部件的加工、家政技术、缝纫、食品加工、手工艺制作等。
18.针对材料一中“雇人打扫教室”一事,某班同学准备以“该不该雇人打扫教室”为辩题,进行一场辩论赛。正方的观点是“应该雇人打扫教室”。假如你是反方辩手,请陈述你的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至少说出两点理由)。(6分)
19.请你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给“雇人打扫教室”的家长发一条短信,对他们进行劝阻。要求:短信中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30个字。(4分)
20.材料一、材料二中,分别有一处标点使用不规范,请找出句子序号并改正。(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每当我们在媒体上看到老坛酸菜的广告时,爽滑劲道的面条,总让人垂涎欲滴。但自从被2022年3·15晚会曝光后,老坛酸菜不仅下架了相关产品,还发布了道歉声明,称辜付了消费者的信任。作为老坛酸菜的代言人,因被曝光了一段其早年为老坛酸菜拍摄代言广告时边吃边吐的视频而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这段视频经网上传播后,该代言人的形象一落千丈,人设崩塌。好在广告拍摄方及时澄清:代言人吐面的原因是多次拍摄吃面导致胃部不适造成的。最终,网友们的批评指责才渐渐地被遏制。
21.有同学认为画横线词语中有错别字,对加点字的读音也有疑问。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辜付”应写为“辜负”
B.“舆论”应写为“與论”
C.“澄清”的“澄”应读为“chén”
D.“遏制”的“遏”应读为“jié”
22.根据语境,画波浪线的句子表达欠妥,请修改。(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请任选一个任务,写一篇作文。(60分)
材料一:
从河南博物院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好评如潮到河南卫视《元宵奇妙夜》《清明奇妙游》等节日晚会持续“出圈”,传统器物、建筑、服饰、节俗、诗词之美经由创新表达,让古老与“新”“潮”水乳交融,绽放出了无与伦比的魅力。
材料二:
关于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鲁迅先生认为应区别对待,“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在继承时应有思考,有辨别,有方法,如此才能有所创新。
任务一: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距离我们也并不遥远,它就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触手可及、触目可见、触耳可闻。你肯定有过很多与传统接触的瞬间。请以“与传统结缘”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②600字左右。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任务二:关于如何对待传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等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请综合上面的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
要求:①观点明确,有理有据。②600字左右。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
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摸底考试试卷(新高考)
语文参考答案
1.青年节日礼仪文化教育对传承中华文明具有重要价值。
【解析】本题考查提炼中心论点的能力。中心论点是议论文中作者主要表达的观点,是高度概括全文的简单明了的一句话。论点的位置一般有四个:文题、文章开头引论部分、文章中间、结尾结论部分。
从题目“青年节日礼仪文化教育对传承中华文明的价值”可知,这是文章的论题,因此文章议论的话题是青年节日礼仪文化教育对传承中华文明的价值有几何。引论部分,由第①段 “因此,当前要牢牢抓住青年一代文化观形成的关键期和特征,充分利用传统节日这个重要契机对广大青年进行礼仪文化教育,从而使中华文明得到更好更持久的传承”可知,这是一个围绕话题的明确观点:青年节日礼仪文化教育能让中华文明得到更好的传承。
而本论部分,第②~④段具体阐述了“对青年进行节日礼仪文化教育,有利于强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第⑤~⑦段具体论证了“对青年进行节日礼仪文化教育,有利于增强中国文化的文化自信”;第⑧~⑩阐述的是“对青年进行节日礼仪文化教育,有利于厚植中华文明传承的沃土”。这三个分论点,也是围绕着“‘对青年进行节日礼仪文化教育’对‘青少年传承中华文明’具有重要价值”这一观点。
由此可知,本文的中心论点是:青年节日礼仪文化教育对传承中华文明具有重要价值。
2.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A.“最重要的原因是这些西方节日成功地提炼并向人们传递了代表这些节日的精神标识”表述错误。由第③段“我们的青年一代之所以会追捧情人节、圣诞节等西方的节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些西方节日成功地提炼并向人们传递了代表这些节日的精神标识”可知,“成功地提炼并向人们传递了代表这些节日的精神标识”只是青年一代追捧情人节、圣诞节等西方的节日很重要的原因之一,不是最重要的原因。B.“指青少年崇尚西方节日”表述有误。由第⑥段“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部分青少年群体对独具特色的民俗形式和节日礼仪较为陌生……这对中华文明的传承是不利的。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青年一代进行节日礼仪文化教育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可知,“这种情况”是指“部分青少年群体对独具特色的民俗形式和节日礼仪较为陌生,导致节日文化难以在青年一代心中生根发芽”。C.原因归纳不全面、不完整。由第⑨段“节日礼仪文化教育为青年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和有效的形式,因为节日一方面具有重复性的特征,即通过年复一年的重复的、潜移默化的节日礼仪活动的参与,广大青年群体心中很容易形成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观念。另一方面,节日礼仪文化教育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形式,与正规的学校教育形式有很大的不同,它没有明确的教育目的,但却让人们在过节的过程中无意识地受到了教育。同时,节日礼仪文化教育又是一种仪式感教育,通过仪式让青年一代认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价值”可知,“节日礼仪文化教育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形式”只是它为青年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和有效的形式的原因之一,并不是唯一原因;
3.举例论证。列举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几个大的中华传统节日的具体文化礼仪活动形式,使青年一代深切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节日的魅力,从而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逐渐在他们心灵深处得到提炼和显示。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画线句“如通过春节时贴春联、祭祀、守岁压岁、舞龙灯,清明节扫墓祭祖,端午节赛龙舟、插艾叶、包粽子,中秋节赏月、做月饼等一系列节日礼仪活动,使青年一代深切地感受到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用列举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几个大的中华传统节日的具体文化礼仪活动形式来证明观点,故这是举例论证。由上一句“因此,我们要在广大青年群体中强化对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具有深厚文化底蕴且历史悠久的节日礼仪文化的教育,包括用青年人喜欢的方式对这些节日发展的历史、蕴含的文化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以强化这些节日所蕴含的精神标识”可知,举例论证目的是阐述这些节日活动可以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逐渐在青少年心灵深处得到提炼和显示。
再联系第③段最后一句“大部分中华传统节日以丰富的传奇故事和充满诗情画意的礼仪为载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出中华民族独特和鲜明的精神标识”可知,举例论证同时为了论证这些节日活动“使青年一代深切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节日的魅力”。
综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4.首先提出中心论点;接着从“对青年进行节日礼仪文化教育,有利于强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对青年进行节日礼仪文化教育,有利于增强中国文化的文化自信”和“对青年进行节日礼仪文化教育,有利于厚植中华文明传承的沃土”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整篇文章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思路清晰。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的能力。论证思路就是议论文是如何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最后解决问题(结论)的。
第①段为引论部分,由“因此,当前要牢牢抓住青年一代文化观形成的关键期和特征,充分利用传统节日这个重要契机对广大青年进行礼仪文化教育,从而使中华文明得到更好更持久的传承”可知,这是一个围绕话题提出的明确观点:青年节日礼仪文化教育能让中华文明得到更好的传承。
接着为本论部分。第②~④段具体阐述了“对青年进行节日礼仪文化教育,有利于强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第⑤~⑦段具体论证了“对青年进行节日礼仪文化教育,有利于增强中国文化的文化自信”;第⑧~⑩阐述的是“对青年进行节日礼仪文化教育,有利于厚植中华文明传承的沃土”。这三个分论点,紧紧围绕着“对青年进行节日礼仪文化教育”对“中华文明得到更好的传承”具有重要价值展开阐述,有利地证明了观点,使文章思路清晰,结构清楚。
5.如元宵节出门赏灯、猜灯谜,重阳节登高、赏菊、举办“孝亲敬老”活动等。(答对一条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与运用文本观点的能力。可在本文提到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之外,再举一例,答出节日名称及对应节日活动即可。
6.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小说标题含义的能力。D.“意味着‘父亲’并没有参与其中”错误。文中多次描写父亲,如第三段“孩子的父亲虽然早把自己的钓竿插到一旁,但一言不发,只是站在原地关注着儿子的一举一动”,表明这位父亲不但时刻关注着儿子,而且做好了随时救援儿子的一切准备,体现了父爱的深沉。
7.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及作用的分析能力。B.“升华了小说主题”错。保罗只是起到串联情节的作用,如“保罗抓起渔网向那孩子走去”“保罗涉水到达对岸,示意我们鲑鱼被逮住了”等,保罗没有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
8.(示例)开端:儿子钓鱼,大鲑鱼咬钩。发展:儿子坚韧、独立地与大鱼周旋。高潮:儿子在惊险中逮住大鲑鱼。结局:父亲用一句“儿子的鱼”赞赏儿子。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本文主要人物是一对父子,梳理情节时可以从这对父子的行为入手并采用主谓句的形式来概括相关情节。
小说的开端是前两段,写一对父子在河边钓鱼,重点描写14岁的儿子钓鱼,“突然,男孩的鱼竿猛地一沉,差点儿把他整个人拖倒,卷线轴飞快地转动,一瞬间鱼线被拉出很远”,伙伴保罗告诉“我”,那是一只王鲑;由此可以概括出“儿子钓鱼,大鲑鱼咬钩”。
第三到七段是小说的发展,主要写男孩与大鱼之间的较量,“男孩冷静地和鱼进行着拉锯战”“一次、两次、三次,男孩试着收线,但每次鱼线都在最后关头,猛地向下游窜去,鲑鱼显然在尽全力向深水区去靠拢”“王鲑离深水区越来越近了,鱼竿不停地左右扭动。突然孩子不见了!”“他用力甩掉脸上的水,一声不吭又开始收线”;而孩子的父亲认为孩子没有求救,他能自己解决这件事。由此可见这部分描写的是“儿子坚韧、独立地与大鱼周旋”。
第八到十段是小说的高潮部分,主要写孩子追着大鱼进了灌木丛,由“说时迟那时快,男孩往前一扑,紧跟着鲑鱼钻进了稠密的灌木丛”“双臂和前胸之间紧紧地夹着一只大约14公斤重的王鲑。他走几步停一下,掌握平衡后再往回走几步。就这样走走停停,孩子终于缓慢但安全地回到岸边”可知这部分写“儿子在惊险中逮住大鲑鱼”。
最后一段是小说结尾,保罗想要称一下这条鱼多重,父亲说“请问我儿子吧,这是他的鱼”。这部分主要写父亲为儿子而骄傲,即“父亲一句‘儿子的鱼’赞赏儿子”。
9.假装冷静,紧张关注;了解儿子,信任儿子;深爱儿子;欣赏儿子,为之骄傲。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分析人物心理活动的能力。父亲的心理要通过父亲的言行来揣摩。如儿子在和大鱼周旋时,“孩子的父亲虽然早把自己的钓竿插到一旁,但一言不发,只是站在原地关注着儿子的一举一动”,把自己的鱼竿插到一旁,说明父亲的注意力全在儿子身上,已无心钓鱼;“一言不发”“站在原地关注着儿子的一举一动”,动作和神态都表现了父亲内心紧张,假装冷静,紧张关注儿子的情况;儿子被大鱼带进深水区,还掉进了河里,但他仍不放弃,保罗想要去帮他,这时孩子的父亲说“不要帮他,如果他需要我们的帮助,他会要求的”,这表明父亲了解儿子,信任儿子;最后,当儿子终于捉住了那条大鱼,“等他把鱼绑结实后,弯腰把儿子抱上岸”,这表明了父亲对儿子的爱,为了锻炼孩子,让他独自来抓大鱼,这是一种深爱;当保罗想要称鱼的重量时,“孩子的父亲毫不犹豫地说:‘请问我儿子吧,这是他的鱼!’”,这句话体现出父亲欣赏儿子,为之骄傲。据此理解用相关的关键词进行表达即可。
10.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者也”是表示判断的固定句式,其中不应断开,排除A项;“犹似”引出的是与莲蓬相比的对象莲花,“花”应归在前一句;排除B、D两项。
本句句意:还像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故正确断句为: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1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的能力。A.动词,喜爱/动词,爱惜;B.连词,表转折,但是/连词,并且;C.名词,时候/名词,时候;D.动词,凋谢/动词,道歉。
12.B【解析】本题考查辨析重要文言词语的能力。B.“莲,芙蕖之实也”句意为:莲是芙蕖的子实。故此处“莲”是指莲子。而“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句意为:莲子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故此处“莲”指芙蕖。两者所指不同。
13.(1)(莲花)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部贯通而外部笔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闻更加清芬。
(2)只有霜打过的枯萎叶子,零散杂乱很不好看,好像成了被丢弃的废物,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关键点有:(1)濯,洗;涟,水波;妖,艳丽;通,贯通;直,笔直的样子。(2)败,枯萎;零落,零散杂乱;似,好像;弃,遗弃;物,废物。
14.①文本一称“莲”为“花中君子”,写“莲”的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外形(中通,外直)、气质仪态(不蔓不枝,亭亭净植)、气味(香远益清)等,侧重赞美的是“莲”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傲岸的内在品格;②文本二则紧扣芙蕖“可人”的特点,侧重从“可目、可鼻、可口、可用”来写其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与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由《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知,文章写了“莲”的生长环境、外形、气质仪态、气味等,并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可见其象征意义。作者用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与莲花的高洁作对比,更突出了莲花的形象以及作者对莲花的喜爱,同时也表明了自己不慕名利,追求纯洁高尚品格,鄙视世俗恶劣风气的生活态度。《芙蕖》第一段“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写莲的“可目”,是莲的观赏价值;第二段“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写它的“可鼻”,是荷叶荷花的清香;第二段“至其可人之口者”写它的“可口”,是莲藕的可食用性;第二段“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写它的“可用”,是莲叶的实用价值。
参考译文:
文本一:
水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从李氏的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欢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部贯通而外部笔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闻更加清芬,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与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人数众多了!
文本二:
各种花的最佳观赏时节,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此以前、以后都属于无人问津的时候。芙蕖就不是这样。自从初生的荷叶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美丽。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相继开放,从夏天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该得到的享受了。等到花朵凋谢,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莲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独立,还像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
适宜鼻子(的地方),就还有荷叶的清香和荷花特异的香气;(用它来)避暑,暑气就因它而减退,(用它来)纳凉,凉气就因它而逐渐产生。至于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莲子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使人满口香味芬芳。只有霜打过的枯萎叶子,零散杂乱很不好看,好像成了被遗弃的废物,但是把它摘下贮藏起来,又可以在第二年用来裹东西。我夏天视它为生命,是(因为)它适合人的心意。
15.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B.“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意思是朝廷什么时候派遣冯唐到云中来赦免魏尚呢?化用了“冯唐出使”的典故,以魏尚自喻,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希望得到朝廷重用,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因此选项“词人以冯唐自比,表示自己敢于为蒙冤受屈的将领直言,使他们重新复职”说法错误。
16.甲词写的是家国天下的抱负,情感豪放激越,场面宏大壮阔,语言铿锵有力,如“千骑卷平冈”中的“卷”字,气势磅礴,十分雄伟。乙词抒写儿女情长,感情委婉含蓄,情真意切,如结尾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与憔悴,体现了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坚决。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在上阕中,“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词人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意气风发气势磅礴的太守出猎图。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具有少年人豪情狂态,意气风发,精神抖擞的老夫形象。下阕抒发立志报国的强烈愿望。一位渴望早日得到朝廷重用,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太守形象栩栩如生。整首词充满阳刚之美,韵调铿锵,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境界开阔。
《蝶恋花》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这是一首怀人之作。词人把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念意中人的缠绵情思结合在一起写,采用“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情景交融,感情委婉含蓄,情真意切。词紧紧围绕“春愁”即“相思”,却又迟迟不肯说破,只是从字里行间向读者透露出一些消息,眼看要写到了,却又煞住,调转笔墨,如此影影绰绰,扑朔迷离,千回百折,直到最后两句,才使真相大白。在词的最后两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意思是“我日渐消瘦下去却始终不感到懊悔,宁愿为她消瘦得精神萎靡神色憔悴”。体现了主人公对感情的坚贞不渝。
17.(1)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2)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3)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中注意“帆、济、沧海、醉”等字词的书写。
18.观点:不应该雇人打扫教室。理由示例:①学生打扫教室可以培养责任意识。②学生打扫教室可以培养劳动技能,养成爱劳动的习惯。③雇人打扫教室,容易让学生变得懒惰,产生依赖心理。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辩论赛的辩题具有非对即错的特点。如本文正方观点为“应该雇人打扫教室”,那么反方的观点就是“不应该雇人打扫教室”。围绕观点,可以提出理由:①学生打扫教室,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艰辛,培养责任意识,从而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②学生打扫教室,可以通过劳动,激发学生勤劳、乐观的性格形成,养成爱劳动的习惯。③学生打扫教室,可以锻炼身体、增强意志,反之,雇人则会使学生变得懒惰,产生依赖心理。
19.示例:①家长您好,劳动教育全球重视,中国学生不能做襁褓里的婴儿。②家长您好,劳动教育是孩子成长的防腐剂,请时时保鲜。③家长您好!劳动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我们要重视劳动教育。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结合材料二“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材料三“日本教育大纲规定,小学从五年级起开设家庭课”可知,不光是我国重视劳动教育,世界上其他国家也很重视孩子的劳动教育。由此可知,向家长拟写建议时要强调这一点。
20.材料一中的第④句改为:有人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材料二中的第②句,改为:习总书记在教育方针中强调劳动教育:“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材料一中第④句“有人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中的问号使用不正确,句中是有人对雇人打扫卫生发出的疑问,应当把问号放在双引号内;
材料二中第②句“习总书记在教育方针中强调劳动教育,”中的逗号使用不正确,结合后面引用的习总书记的原话“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可知,这处的符号是在要引出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对“习总书记在教育方针中强调劳动教育解释说明,所以将此处的逗号应改为冒号。
21.A【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字音和字形的能力。A.修改正确,“辜负”也作孤负。指对不住别人的好意、帮助、期望;B.修改错误,“舆论”指公众的言论,“與”是“与”的繁体字,没有“與论”这个词,所以“舆论”正确;C.修改错误,“澄清”的“澄”应是后鼻音,读为“chéng”;D.“遏制”的“遏”应读为“è”。
22.代言人吐面是多次拍摄吃面导致胃部不适造成的。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语病属于句式杂糅。应删去“的原因”或“造成的”。
23.【解析】本题考查写作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能力。
任务一:这是一篇命题作文。
首先,审题。本题要求以“与传统结缘”为题目。“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距离我们也并不遥远,它就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触手可及、触目可见、触耳可闻”说明文章要体现出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和影响;“你肯定有过很多与传统接触的瞬间”说明文章必须要从自己入手,把自己与传统文化接触的内容和感触表现出来。
其次,立意。从主题上而言,从传统习俗的角度呈现习俗给我们的影响,文章要表现真善美的主题。从内容上而言,可以写一首古诗、一副对联、一阕词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我们在这些传统文化中感受到了怎样的魅力。写作时最好不要平铺直叙地来写,要选择自己亲身经历中最有趣、感悟最深的材料,这样才能有感而发,才能使感情真挚,更能吸引人。
最后,选材。首先要明确传统文化是什么?是生活,是技艺,是建筑,是器具,还是道德素养。在这里也可以指从小到大,我们耳闻目睹的一些传统习俗,如端午节佩戴香包、中秋吃月饼、春节不能扫地倒垃圾,如祭祀时求平安符、焚香烧纸,如不能分“梨”、送“钟”,搬家要挑吉日等等。传统文化在身边,传统文化在心里,传统文化无处不在。最好能独辟蹊径,避开平常大家经常写的材料,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任务二:这是一篇材料作文。
首先,审题。关于如何对待传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等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从材料一“传统器物、建筑、服饰、节俗、诗词之美经由创新表达,让古老与‘新’‘潮’水乳交融,绽放出了无与伦比的魅力”可以看出,材料一认为传统文化应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从材料二引用鲁迅“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的观点可以看出,材料二认为应区别对待,在继承时应有思考,有辨别,有方法,如此才能有所创新。两则材料观点冲突,对此我们要有明确的态度,立场鲜明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其次,立意。时代在不断的前进,我们既要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也要顺应历史潮流。不能一味地坚守传统文化思想,固守其中而不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这样容易被历史所淘汰。传统文化有很多需要我们传承,并且不断发展的。要在实践基础上,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最后,写法。题干明确要求写议论文,那么我们需要以“对待传统的态度”为论题,围绕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怎样对待传统文化,这么做的意义或有什么好处等来展开论述,做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有力,论证层次清楚。议论文可以用排比开篇,显得文章更有气势,并且亮出论点,接着用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进行论证,综合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让议论更有说服力,最后再次点明观点,收束全篇。
范文一:
与传统结缘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和传统文化之中的戏曲结下了缘。
那是暑假第一天,奶奶带我到人民公园玩。一进东门,我们就看到很多人围在一起,我忙问,这是干什么的啊?奶奶告诉我,这是戏迷们在唱戏、听戏。奶奶问我,你想去听一听吗?对于爱凑热闹的我来说,当然不能放过这个机会。我迫不及待地钻进了人群。
这时,一位十岁左右的小姑娘,落落大方地站在那里,她要给大家演唱的是《花木兰》选段——《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只见她自信从容地站在人群中间,刚唱了一句,大家就连连拍手叫好,这个小姑娘唱得字正腔圆,声音铿锵有力,动作自然……听到大家的称赞,我也情不自禁地为她鼓起掌来。后面还有一位白发苍苍的奶奶唱了一段《朝阳沟选段》,虽然她已经七十多岁了,但声音依然清脆明亮,赢得了大家阵阵喝彩声。
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听戏,奶奶告诉我,豫剧是我们河南的地方剧种,像《花木兰》《朝阳沟》,还有《穆桂英挂帅》《秦香莲》《铡美案》等等都是我们豫剧的名段。听着奶奶如数家珍的介绍,我兴奋地说到:“我想到了学过的《木兰从军》这篇课文,讲的就是花木兰的故事!”“是啊”,奶奶高兴地答道,“我们的传统戏曲文化博大精深,要想了解更多,就自己好好查查资料吧!”奶奶的话,听得我心里痒痒的,真想赶快揭开豫剧的神秘面纱。
一回到家,我就钻进书房,打开电脑,查阅有关豫剧的资料。豫剧也称河南梆子,流行于河南及邻近各省的部分地区。由山西梆子、蒲州梆子和河南民间音乐相结合而成。其唱腔由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和沙河调四个腔系组成,主要流派为豫东调和豫西调,但是近来四种腔调已趋合流。豫剧音乐属于板腔变化体式,以节奏(板式)变化为基础的板腔体剧种,唱腔主要有慢板、二八板、流水、飞板等板式。现在的乐队中又加进了许多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我们豫剧还有一大批出色的表演艺术家,如常香玉、马金凤、阎立品等等。
我还了解到,我国的戏曲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世界上一种独特的传统戏剧艺术。由于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地方戏遍及全国各地,有300多种,可以称得上世界之最。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豫剧、越剧、黄梅戏、评剧、曲剧、粤剧、淮剧、吕剧等。我们的豫剧也名列五大名戏之一呢!
对戏曲了解越多,我就越着迷。从此,传统戏曲节目《梨园春》,成了每周我最期待的节目之一。我和传统戏曲的缘分就此开始了。
范文二:
立德树人——在青少年心中播下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源泉,植根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要靠一代一代炎黄子孙不断传承下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是支撑民族发展壮大的根基。中国之所以屹立千年,中国人之所以能够穿越历史风云,砥砺前行,在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给予了我们精神支撑。我们的根在这里,我们的后代也将从这里出发,走向未来。
文化需要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传统文化教育也要从少年儿童抓起,并在他们身上焕发出新时代的生命力,可以说,少年儿童才是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所在,民族认同感正是在这个年龄段开始建立的。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与时俱进,要运用学生喜爱、生动活泼的多种形式开展,特别是要开发和利用社会网络资源,制作适合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文化精品,才能吸引广大青少年广泛参与,最终构建校内外结合、互为补充、相互合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格局,力求形成教育合力,产生整体育人的效果。
中国梦之所以富有强大的凝聚力,在于中国梦的实现必须扎根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青少年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现代化要走出中国特色,走出一条既坚守自己民族之魂又融入世界的道路,少年们肩负重任。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通过国学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一个真真正正大写的“人”。
传统文化就像一颗种子,埋在孩子们的心中,只要悉心培育,在未来收获的将是一整片郁郁葱葱的“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