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小调
一、教学内容
欣赏并学唱《沂蒙山小调》
二、教学目标
1、通过体验音乐之美,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歌曲风格,增强学习民族音乐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民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能认真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风格特征,体会歌曲的旋律特点,有感情地、自然舒展地演唱歌曲《沂蒙山小调》,了解“鱼咬尾”,起承转合。
3、通过欣赏、演唱、等方法引导学生感知音乐、体验音乐情绪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演唱《沂蒙山小调》
四、教学难点
1、体验旋律的特点 2、一字多音的演唱方法
五、教材分析
《沂蒙山小调》,阮若珊词,李林曲。歌曲优美抒情、淳朴清秀,音调丰富,旋律舒展,富于歌唱性。全曲为一段体结构,3/4与4/4的变拍子,具有严谨的旋律进行逻辑和方整性的曲体结构形态:四个乐句,每句两小节。歌曲采用了汉族小调民歌中常见的“起、承、转、合”四句体的结构,各句基本上是前半句明显跳进、后半句曲折级进,旋律既有开朗、挺拔的性格,又有细致委婉的抒情咏叹。
六、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
播放山东旅游视频,介绍背景音乐素材选自《沂蒙山小调》 (三)欣赏《沂蒙山》
1、初听音乐,生思考:(1)音乐旋律给你什么感受?(优美婉转) (2) 歌词展现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沂蒙山美好的风景、表达了词作者对沂蒙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2、介绍《沂蒙山小调》创作背景
沂蒙山是一个人文地理概念,指的是以蒙山沂水为标志的革命老区——沂蒙山区,这里是著名的红色旅游胜地。大部分地处于我国的山东省。《沂蒙山小调》创作于1940年,原名为《反对黄沙会》,1953年重新改编,将原本抗日主题的歌词改编为热爱家乡的主题。歌曲流传了70多年,享誉海内外,被公认为典型的山东民歌。 3、再次聆听歌曲第一段,生思考:将旋律分为几个乐句? 4、再次聆听,试着画出旋律线
师总结旋律特点:既有开朗、挺拔的性格,又有细致委婉的抒情咏叹。 (四)学唱《沂蒙山小调》 1、视唱歌谱
教师范唱,生模唱,思考:那两个乐句是相似的?(1、2乐句) 师介绍汉族民歌小调常见四句体结构——“起承转合”
2、再次视唱乐谱
找出句与句之间的关联(第一句句尾音与第二句句头音相同) 师介绍“鱼咬尾”。 3、带入歌词进行演唱
(1)学唱第一段,师范唱生模唱,注意一字多音。 (2)学唱第二段,注意衬词,起衬托作用应唱的轻柔婉转。 (3)学唱第三段,注意结束句的自由延长与换气记号。
4、完整演唱歌曲,注意歌曲情感,用圆润委婉的声音表达出对沂蒙山的赞美,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五)教师总结
(六)拓展欣赏方言版《沂蒙山小调》 (七)师生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