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 课件(5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 课件(5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18 14:41: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1张PPT)
《朝花夕拾》
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第一课时
1.了解《朝花夕拾》的基本内容。
2.用圈点批注法,探究鲁迅的童年。
3.分析《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形象。
本课目标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图一
图二
下面哪一幅图更适合放在《朝花夕拾》的封面上
朝花夕拾
早晨的花晚上拾起
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标题解读
《朝花夕拾》共有十篇文章,每篇文章讲述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整体感知
以《阿长与<山海经>》为例子
记述作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表达了对她的怀念感激之情。
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1)《狗·猫·鼠》描写了作者仇猫的原因,取了“猫”这样一个典型,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2)《<二十四孝图> 》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可怜的悲惨处境。
(3)《五猖会》以赶会为背景,描写了封建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和摧残。
(4)《无常》通过描写无常救人反遭毒打事件,表达了旧时代中国人民绝望于黑暗的社会,愤慨于人世的不平。
(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作者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严格但不乏乐趣的生活。
(6)《父亲的病》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7)《琐记》回忆了隔壁家表面对孩子好,其实是暗中使坏的衍太太,描写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奸诈、坏心眼的妇人。
(8)《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及他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
(9)《范爱农》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旧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探究鲁迅的童年
圈点批注
圈点批注法:
运用一套特殊意义的符号在文章字、词、句、段上进行圈划,并把批语和注释批写在书中空白的地方,以帮助理解,深入思考。
名称 符号 用法
标序符号 1、2、3 标示自然段的序号,便于查找内容。
要点符号 ~~~~(波浪线) 标示关键或优美语句
...(着重号) 标示关键或优美字词
标识符号 ? 用于有疑问的语句旁边或末尾,批注疑问
分隔符号 | 用于段内分层
圈点批注法常见符号
分析式
注明某一句、某一层或某一段具体含义的分析性文字。
01
评价式
对文章中某一事物、用语、修辞或写法的评价性文字。
03
概括式
对层意、段意、文章主要内容与中心思想的归纳。
02
疑问式
理解文章的过程中产生的疑难点的文字记录。
04
批注角度
批注角度:探究鲁迅的童年
批注范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批注内容示例 阅读评价 点评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
吃了便可以成仙,
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
牵连不断地拔起来,
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
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
写小鲁迅拔何首乌根,
不惜毁坏泥墙,
表现出他童年时的顽皮。
自主探究
批注内容示例 阅读评价 点评
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到百草园的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 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写小鲁迅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表现出他在三味书屋
学习生活的枯燥严肃。
写小鲁迅听了美女蛇的故事后,总是担心会出现美女蛇,表现了他的天真可爱。
鲁迅的童年既有在百草园里玩耍的乐趣、新奇,也有在三味书屋里读书的枯燥、无味,其滋味是丰富多彩的。
小结:
鲁迅先生的童年既有天真烂漫的百草园生活,又有严肃认真的学习经历。随着时光的流逝,少年鲁迅逐渐成长,从一个稚嫩无邪的孩童成为心系天下的爱国志士,这一切的发展正源于《朝花夕拾》中的点点滴滴。
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
请用一两句话概括他(她)的外貌特征,并说明喜欢的理由。
人物画廊
外貌:黄胖而矮
虽然其貌不扬,有愚昧迷信的一面,繁文缛节特别多,饶舌多事,但她的身上又有淳朴善良一面。给“我”买书,带给“我”心理震撼。
猜猜她是谁?
外貌:须发花白,高而瘦,戴着大眼镜。
言而不厉,虽然有戒尺但并不常用,在严格的教学中,也可以让小孩去后院玩耍。而且他读书专注投入,给“我”的影响很深。
自由交流
外貌: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
一位老师,公平公正,平等对待弱国子民,没有民族歧视,教学严谨认真。关心“我”是否能参加解剖课程,不懂就问,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况,生活中不拘小节。
自由交流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图一
图二
下面哪一幅图更适合放在《朝花夕拾》的封面上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在肖像边上写一个短语或短句,既能概括鲁迅的性格特点,又能契合《朝花夕拾》的主题。
以温暖反抗绝望
01
02
03
04
回顾文本内容
探究鲁迅的童年
学习圈点批注法
分析人物形象
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1.整体把握,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成长历程。
2.文本细读,揣摩作者对待不同人物时的态度。
3.探究主题,深入剖析《朝花夕拾》中鲁迅的情感密码。
本课目标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经典是每次重读都如初读般带来发现的书。
——卡尔维诺
活动一:
重新排序,把握成长轨迹
如果你是编辑,需要重新编订《朝花夕拾》,这十篇文章,你会如何排序?
时间轴
人物轴
自主活动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篇目 主要人物
《狗 猫 鼠》 /
《阿长与<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
《五猖会》
《无常》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
《藤野先生》
《范爱农》
长妈妈
父亲
寿镜吾
庸医、父亲
衍太太
藤野先生
范爱农
人物轴
时间轴
狗 猫 鼠
阿长与《山海经》
五猖会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长妈妈
父亲
寿镜吾
《二十四孝图》
活动二:
细读文本,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认真细读后面的抒情语段,思考,
假设你是鲁迅,面对阿长、衍太太等人,你心里会想些什么了?
细读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鲁迅:
别人不肯买或买不到的《山海经》,最终却是长妈妈买回来了,她虽然普通,但却有一颗善良淳朴的心,我以前还常常埋怨她,这真让我羞愧难当!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大约此后不到一月,就听到一种流言,说我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这实在使我有如掉在冷水里。流言的来源,我是明白的,倘是现在,只要有地方发表,我总要骂出流言家的狐狸尾巴来,但那时太年青,一遇流言,便连自己也仿佛觉得真是犯了罪,怕遇见人们的眼睛,怕受到母亲的爱抚。
好。那么,走罢!
(《琐记》)
鲁迅:
衍太太表面很好,却暗中使坏,教唆“我”偷母亲的首饰,还四处散播谣言,真是一个自私、自利、坏心眼的妇女,这样的人,还是远离比较好!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在中国的天地间,不但做人,便是做鬼,也艰难极了。然而究竟能有比阳间更好的处所:无所谓“绅士”,也没有流言。
(《〈二十四孝图〉》)
和无常开玩笑,是大家都有此意的,因为他爽直,爱发议论,有人情,——要寻真实的朋友,倒还是他妥当。
(《无常》)
鲁迅:
相比阳间的勾心斗角,虚伪冷漠,阴间似乎更简单公正,还有像“无常”这种具有人情味的鬼,“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
我们所居住的,真的是人间吗?为何比地狱更可怕!
从《朝花夕拾》看出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认为鲁迅小时候是一个调皮可爱的人,跟我们一样,喜欢与自然为伴,拔何首乌根,痴迷各种神话传说,喜欢热闹,而且也很孝顺。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是一个不断成长和变化的人,小的时候,他天真贪玩,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内心善良又有正义感。后来经历了家庭的变故和国家的动荡,他变得更加成熟、冷静、且富有责任感。将国家之担挑于肩上,选择弃医从文,最终成为我们历史民族的精神丰碑。
活动三:
结合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境遇
阅读《小引》和相关背景材料,分析鲁迅写作《朝花夕拾》时的境遇。
了解背景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
小引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1924年秋至1925年8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因校长杨荫榆开除进步学生等爆发“驱杨运动”。教育部以学生闹学潮为借口,将该校解散,并认为学潮是鲁迅鼓动的,免去鲁迅在教育部的相关职务。在女师大风潮中,以陈西滢为代表的现代评论派不赞同学生行为,并写文章诬蔑学生,由此引发鲁迅与现代评论派的论战。
女师大风潮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1926年3月18日,北洋临时政府卫队开枪射击包括刘和珍在内的游行学生和群众。鲁迅得知后极为震怒,写下《无花的蔷薇》、《记念刘和珍君》等战斗檄文。四月初,鲁迅被通辑。
三·一八惨案
活动四:
探究主题,作者“拾”起了什么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朝花夕拾,鲁迅回忆旧时往事,其实是为了……
01
一份美好的记忆
03
现实疗伤的慰藉
04
继续斗争的勇气
02
国民性格的反思
4
探究主题,作者“拾”起了什么
3
结合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境遇
2
细读文本,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1
重新排序,把握成长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