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5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5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18 14:44: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7张PPT)
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一课时
本课目标
1.了解近体诗,读出古诗词的节奏、韵律,体会诗歌的声韵美。
2.理解诗歌大意,结合创作背景,初步领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3.分析两首诗的写作手法,学习鉴赏诗歌。
初读
读准字音
读顺语句
读懂大意
自由诵读
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羌(qiānɡ)
自由诵读
江南逢李龟年
唐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岐(qí)
自由诵读
知识卡片
“近体诗”,又称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在初唐之后形成,是唐代以后主要的诗体。
1
学习节奏划分
2
注意重音语速
3
把握语气语调
再读:示范朗读
读诗的基本要领:
这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七言绝句的节奏一般可这样划分:2/2/3或2/2/2/1。韵脚诵读的重音和语调处理也应根据诗歌的情意表达而定。
停顿和韵脚标注: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 △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学习诵读
仿照前面的示例标注,一边标注一边诵读。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学习诵读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学习诵读
诵读练习建议:
(1)节奏要读得分明;
(2)同学们可以用指关节轻击课桌来配合诵读节奏;
(3)韵脚要读出延长音;
(4)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
学习诵读
峨眉山月歌
整体感知
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着我顺流而下。(小船)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驶去。我思念着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州进发。
句意理解
本首诗的诗眼是?

思念故乡和友人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开元十二年(724)秋,24岁的李白怀抱远大抱负,沿长江而下,辞亲远游。峨眉山是诗人不久前游览的蜀中山水。
知人论世
这首诗总共有28个字,其中有5个地名,请大家找出来,并思考这首诗歌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歌技巧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
(入) (流)(夜发)(向) (下)
描绘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小结:
《峨眉山月歌》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情感。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他与李白合称“李杜”。
知人论世
杜甫在长沙的时候所作。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
江南逢李龟年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①逢:相逢。
②李龟年:唐代著名的乐师。
③岐王:唐玄宗的弟弟。
④寻常:经常。
⑤崔九: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 ⑥几度:多次。
⑦闻:听到。
江南逢李龟年
唐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句意理解
岐王宅里寻常见,
过去之盛,为下文做了铺垫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现在之衰,抒发无穷感慨
落花时节又逢君。
对比
写作技巧
小结:
这首诗通过诗人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及书写现实中与李龟年的相逢,流露出诗人对唐王朝盛衰变化的苍凉感叹以及对彼此现状的悲叹。
在你心中的李白和杜甫是什么样的呢?
我心中的李白/杜甫是______________
因为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心中的李白是:豁达潇洒的,
因为他仗剑去国,勇闯天涯。
我心中的李白是:才华横溢的,
因为他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我心中的杜甫是:沉郁忧愁的,
因为他眉头紧皱,身体消瘦。
我心中的杜甫是:忧国忧民的,
因为他一生颠沛流离,却始终心系国家。
01
理解诗歌大意
02
知人论世
03
分析艺术手法
04
体会诗歌情感
一、学习节奏划分
三、把握语气语调
二、注意重音语速
诗歌朗诵
诗歌学习
第二课时
1.诵读古诗词,体会诗歌的声韵美。
2.理解诗歌大意,初步领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3.学会分析意象,展开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本课目标
《峨眉山月歌》 《江南逢李龟年》
背一背
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
没有把握读准的字音,要圈画出来。
方法小贴士
自 由 诵 读
听示范朗读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夜上受降城闻笛》
1.将读不准的字音做好笔记。
2.注意词句间的停顿。
自 由 诵 读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 参
自 由 诵 读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唐)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重点字词理解:
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强(qiǎnɡ):勉强。
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怜:怜爱,怜惜。
傍:靠近。
梳 理 大 意
诗词大意:
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我在远方怜惜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送酒】:化用有关陶渊明的典故。据南朝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重阳日在宅边的菊花丛中闷坐,刚好江州刺史王宏送酒来,于是痛饮至醉而归。
梳 理 大 意
岑参(约715—770),江陵(今属湖北)人,唐代诗人。因仕途原因,几度出塞,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深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被后人并称为“岑高”。有《岑嘉州集》七卷(或为八卷)。
知 人 论 事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此诗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所作。
知 人 论 事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唐)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国破家亡,颠沛流离,勉强登高。
顺势用典,
凄凉、惆怅之感。
细 读 诗 词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细 读 诗 词
意象分析意境
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
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残垣断壁,战血涂地。
黄花开在被乱军糟踏得不成样子的帝都长安,可悲可叹。
细 读 诗 词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李益(748—约829),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四年(769)进士。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今存《李益集》二卷,《李君虞诗集》二卷。
知 人 论 事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唐)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重点字词理解:
回乐烽:烽火台名。在西受降城附近。
芦管:笛子。
征人: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尽:全。
细 读 诗 词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唐)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诗词大意:
回乐烽火台前的沙漠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惨白犹如秋霜。不知何处吹起凄清的芦笛,一夜间戍边将士个个眺望故乡。
细 读 诗 词














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细 读 诗 词
夜上受降城闻笛
边塞月夜图 景
月夜听芦管 声
征人尽望乡 情
细 读 诗 词
《夜上受降城闻笛》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愁情的名作。
诗歌笔法简洁轻灵,意韵深隽,曾被谱入弦管,
天下传唱。
选择一诗,发挥想象,假设你与当时的诗人相伴于同一片夜空下,试着结合诗句内容,描绘月色,抒发感受,并替诗人发声。请结合小贴士和赏析短文,完成格式要求的对话。
与君共月,绘月抒心
小贴士
(1)开元十二年(724)秋,24岁的李白怀着远大抱负,沿长江而下,辞亲远游。峨眉山是诗人不久前游览的蜀中山水。秋夜举首遥望,青山衔月,庄静明洁。这轮山月在诗人东行时一路陪伴左右。
(《峨眉山月歌》)
(2)安史之乱后,征战频繁,藩镇割据,到李益时,局面不但没有好转,政治危机反而进一步加深,边疆也不得安宁。战士长期驻守,不能还乡,厌战情绪普遍。
(《夜上受降城闻笛》)
与君共月,绘月抒心
《峨眉山月歌》
你:太白兄啊,你看今夜_____ (描绘月色),____真是_________(抒发感慨)
李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夜上受降城闻笛》
你:君虞兄啊,你看今夜_____ (描绘月色),____真是_________(抒发感慨)
李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你:太白兄啊,你看今夜青山衔月,一片庄静明洁,这轮明月倒映在平羌中,像是你我旅途的伴侣,我这心里真是既感心安,又感亲切啊!
李白:是啊,此番我辞亲远游,定要干一番大事业,只是不知何时才能再见这故乡的明月,还有我那些故乡的朋友啊!也罢,也罢,让我们向着下一站,出发吧!
(2)你:君虞兄啊,你看今夜这银白的月光那么亮,把这边塞大漠都照成雪原了,我这心里真是一片凄冷啊!
李益:是啊,在这乱世,将士们驻守边疆,面对着这冷冰冰的世界,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听,是谁在吹着芦管,今夜恐怕又是一个不眠夜了……
(3)你:太白兄啊,你看今夜这半轮秋月,一路和我们玩着捉迷藏,真是可爱啊!
李白:哈哈!这可是我故乡的明月啊!我即将离乡闯荡,它一定是舍不得我,在为我送别,为我祝福吧!明月啊,我的朋友们啊,再见!
(4)你:君虞兄啊,你看今夜这皎洁的月光,照在高墙上,好像结了一层化不开的秋霜,我这心里真是空落落的,有着化不开的愁绪啊!
李益:哎,在这边塞,空寂忧愁的又何止是你的心啊!将士们都想着天下太平,好解甲还乡。回乐,回乐,但愿还乡,平安喜乐。但他们还回得去吗?

知人论世,梳理大意。

诗歌意象分析意境。

绘月抒心:深刻把握诗歌情感。

朗读诗歌:自由读,示范朗读。
课 堂 小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