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8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1.(2022·湖北宜昌·七年级期末)魏晋南北朝时期,晋江流域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自然条件优越 B.统治者施行仁政
C.水利设施齐全 D.中原汉人南迁带来先进技术
2.(2022·湖北十堰·七年级期末)从历史的角度思考,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因素是
A.气候温暖、湿润 B.土地肥沃,便于耕种
C.兴修水利 D.北方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
3.(2022·湖北黄石·七年级期末)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因素是
A.江南社会稳定 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C.南方是我国经济重心 D.北方人的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4.(2022·湖北武汉·七年级期末)“随着江南的开发,南方经济逐渐赶上北方。东晋南朝时期,江南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农田,水稻产量提高,麦、菽等北方作物在南方推广。”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
A.手工业发展情况 B.商业发展情况
C.海外贸易发展情况 D.农业发展情况
5.(2022·湖北襄阳·七年级期末)下列政权具有前后相继关系的是
A.前秦与秦 B.西汉与蜀汉 C.西晋与东晋 D.北齐与北周
6.(2022·湖北黄冈·七年级期末)历史学家罗香林在(中国通史》中指出:‘“从汉末至东晋,中原汉人南迁长江流域,这是第一次大迁徙。东晋时期,长江流域战火纷飞,汉族民众又继续向南迁移。”这里所说的“汉人南迁”在当时
A.激化了南方和北方的矛盾 B.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C.不利于东晋对全国的统一 D.将战乱转移到长江以南
7.(2022·湖北十堰·七年级期末)在我国南方各省,分布着数以百万计的客家人。史学界普遍认为客家人是历史上渐次南迁的中原汉族人。下列有关中原人口南迁的说法正确的是
A.西汉末年开始出现大批中原人口南下现象
B.自然灾害频繁是中原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
C.中原人口大量南迁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D.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引发南方社会动荡不安
8.(2022·湖北·云梦县实验外国语学校七年级期末)据《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下列选项中,对这一现象起到推动作用的是( )
①北方人口的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 ②“苏湖熟,天下足” 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利于经济发展 ④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A.①②④ B.①③ C.①③④ D.①④
9.(2022·湖北黄石·七年级期末)《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由此可知
A.江南地区开始开发 B.南方经济发展迅速
C.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D.经济重心完全南移
10.(2022·湖北荆州·七年级期末)小明同学假期中和家人一起出去旅游,回来后告诉同学们:我去的城市号称“六朝故都”,三国时它叫建业,而东晋时则叫建康,你知道小明同学去的是哪个城市吗?( )
A.北京 B.上海 C.南京 D.杭州
11.(2022·湖北省直辖县级单位·七年级期末)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起到促进作用 B.江南人民开始重视农业生产
C.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先进工具和技术 D.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
12.(2022·湖北黄冈·七年级期末)[江南的开发与发展]
材料一江南之为国盛……民户繁育,将曩时一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发或稔,则数群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倾,膏腴上地,亩值一金,鄂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郡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宋书》
材料二汉朝长江流域仍是“江南卑温…….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褥……从东晋、南北朝到隋唐宋朝时期的几百年间,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迁,使南方人口明显大增。移民纷纷转向丘陵山区开荒种地,从而促进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发。
——李文澜《唐代长江中游水患与生态环境诸问题的历史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江南经济发展状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13.(2022·湖北黄石·七年级期末)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域的交流能推动经济和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条交通干线是穿越整个旧世界的最长的路,从文化和历史的观点看,这是连接地球上存在过的作出贡献的各民族和各大陆的最重要的纽带……
(1)材料一中“这条交通干线”是谁开辟的什么路线?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该路线开通的历史作用?
材料二: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西汉】《史记》
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宋书》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指出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材料三: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到东晋后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布满了南迁的流民,尤以江苏一带为多;有一部分流民继续南下,进入今天的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
(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当时人口迁徙的主要方向是什么?对人口迁入地有什么影响?
14.(2022·湖北襄阳·七年级期末)【江南开发】
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西汉《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履衣天下。
——南朝《宋书》
材料三:《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1)分析比较材料-、材料二,说明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3)古代江南的变化对当今经济发展有何启示?
15.(2022·湖北省直辖县级单位·七年级期末)中国是以农立国的世界文明古国,自古以来都有重视农民、农业、农村的优良传统。某校七年级同学探讨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请你参与同学们的小组探究,回答相关问题。
【兴修水利工程】
材料一
(1)材料一图中的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这是什么水利工程?是谁主持修建的?
【调整统治政策】
材料二:据《史记 商君列传》记载,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秦国富强起来。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次变法的内容?这项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政策是什么?
【引进优良作物】
材料三:……中国精美的丝绸是这条商路上运输最多的商品,而石榴、葡萄、胡麻、胡桃、胡豆、胡萝卜等西域物产,也是在汉朝时通过这条商路传到内地的,在中原很多地区得到推广种植。这些作物的引进,不仅增加了我国农作物的种类,更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及饮食结构的变化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历史上的外来作物引进》
(3)材料三中新的农作物是通过哪条商路传入内地的?这条商路的开通有何重要意义?
【采用先进技术】
材料四:东晋南朝时,在太湖、鄱阳湖和洞庭湖一带开辟出了大量湖田。人们还把北方农作物的栽培、施肥、牛耕等先进技术与南方水田种植经验相结合,在江南地区普遍实行麦稻兼作,五岭以南则种双季稻。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4)根据材料四指出,东晋南朝时北方人口南迁,将哪些先进技术带到了南方?
(5)请为我国当前正在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16.(2022·湖北襄阳·七年级期末)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的命脉。因此,发展经济是每个国家的重要举措。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如下图:
图一 铁制农具 图二 穿有鼻环的牛尊
材料二: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千金之家。
——《汉书》
材料三 江南之为国盛矣。……民户繁育,将曩时一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郡有全吴之沃……,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1)从材料一的两幅图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的问题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和三,比较《宋书》记载的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的经济状况与《汉书》记载的江南经济状况有什么不同?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东晋南朝时期促进江南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4)泰州扼交通之要冲,经济发展迅速。结合你平时的所见所闻,谈谈对家乡开发的建议及在开发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17.(2022·湖北武汉·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大概从公元二百年到五百年之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与以往相比各处都变得更为寒冷,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大量的北方族群侵入南方,改变了中国本来的人口结构,同样,中回北方原来的人口在骨牌效应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断南侵,改变了南方的人口结构。
——摘编自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
材料三 五胡内迁指匈奴、鲜卑、羯、氏,羌等生活在边疆的少数民族不断内迁。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民族界限日益模糊。
(西汉时,江南)地广人稀……无积聚而多贫。……(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摘编自《中国史纲要》《史记》《宋书》等
(1)材料一是“东汉末年至十六国时期我国人口迁移”示意图,指出人口迁移的总体空间特点;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的影响(提示:分析要尽可能地“多角度”展开)。
18.(2022·湖北孝感·七年级期末)农业经济是立国之本,固国之本、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材料三:(东晋建立后)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物产丰富),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土地……荆城(今荆州)跨南楚之富,扬州有全吴之沃……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1)据材料一,列举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发展。
(2)材料二中的图片是考古工作者发掘出来的战国时期的文物。据此可以证实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怎样的基本史实?
(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至少从两个方面回答)
参考答案:
1.D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晋江流域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的认识。A.自然条件优越B.统治者施行仁政C.水利设施齐全是晋江流域得以开发的原因,但不是最主要原因。中原汉人南迁带来先进技术是晋江流域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因此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江南地区的开发
2.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江南在没有得到开发前,地广人稀,生产技术落后,西晋以后中原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这是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因素,D项正确;气候温暖、湿润 土地肥沃,便于耕种不是从历史的角度分析的原因,而是自然地理条件优越,排除AB项;兴修水利是统治者的政策,是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但不是最主要的,排除C项。故选D项。
3.D
【详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故D项正确;AB项都是江南经济得到发展的原因,但不是最主要因素,排除AB项;南宋时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排除C项。故选D项。
4.D
【详解】依据题文的“随着江南的开发,南方经济逐渐赶上北方。东晋南朝时期,江南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农田,水稻产量提高,麦、菽等北方作物在南方推广。”可以看出江南地区的农业得到发展。故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5.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西晋316年被匈奴人所灭,317年镇守江南的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定都建康,C项正确;秦朝灭亡后是汉朝,前秦是西晋灭亡后,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排除A项;西汉灭亡后是王莽建立的新朝,蜀汉是刘备建立的三国政权之一,排除B项;北齐与北周是分别取代东魏和西魏的政权,排除D项。故选C项。
6.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当时,北方生产力高于南方,汉人南迁带去了先进了技术和工具,促进了南方的发展,B项正确;汉人南迁是更高的生产力向南方发展,不会激化了南方和北方的矛盾,排除A项;汉人南迁利于东晋对全国的统一,但东晋统治者昏庸,没有实现统一,排除C项;南方相对安定,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北方战乱,南方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北方人大批南迁,西晋后期以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迁徙浪潮中,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不仅为南方补充了大量的劳动力,而且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故选项C符合题意;西晋后期开始出现大批中原人口南下现象,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北方战乱是中原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并未引发南方社会动荡不安,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8.C
【详解】上述材料反映的现象是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开放,其原因包括:北方人口的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利于经济发展;南方相对和平稳定。②“苏湖熟,天下足”局面的出现,是宋朝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所以排除②项,①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
9.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北民南迁,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三国时南方经济已得到开发,排除A项;题干料未体现南方的经济已经超过北方,排除C项;经济重心完全南移是在两宋完成的,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三国时称为建业,东晋使则称建康,东晋灭亡后在南方相继出现的四个政权宋、齐、梁、陈都城也都在建康,C项正确。北京在古代也有很多称呼,如元朝时称大都,隋朝时称涿郡等,A项错误;上海没有做过都城,B项错误;杭州古时称余杭,临安等,D项错误。故选C。
11.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东晋南朝时,北方战乱较多,为躲避战乱,大量北方人口南迁,不但为南方补充了劳动力,还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带动了江南经济的发展,这是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C项正确;A、B、D项不是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A、B、D项,故选C项。
12.(1)江南地区经济繁荣。人口繁盛,物产丰富,粮食产量高,商业和手工业发达。
(2)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与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移民积极开垦荒地;南方社会相对安定;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南方自然条件相对优越。(任意三点即可。)
【分析】(1)
根据材料“江南之为国盛……民户繁育,将曩时一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发或稔,则数群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倾,膏腴上地,亩值一金,鄂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郡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分析可知江南地区经济繁荣,人口繁盛,物产丰富,粮食产量高,商业和手工业发达。
(2)
根据材料“从东晋、南北朝到隋唐宋朝时期的几百年间,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迁,使南方人口明显大增。移民纷纷转向丘陵山区开荒种地,从而促进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与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移民积极开垦荒地,南方社会相对安定,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南方自然条件相对优越等。
13.(1)张骞;丝绸之路;作用: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2)变化:江南经济得到发展;原因:人口南迁为南方补充了劳动力,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相对安定少战乱;南方自然环境比较优越等。
(3)方向:从北向南(或北人南下)。影响: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对后世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详解】(1)根据“这条交通干线是穿越整个旧世界的最长的路”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条交通干线”是张骞开辟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作用在于它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2)变化根据“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可知是江南经济得到发展;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人口南迁为南方补充了劳动力,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相对安定少战乱;南方自然环境比较优越等。
(3)方向根据“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到东晋后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布满了南迁的流民”可知是从北向南。影响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对后世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14.(1)由荒凉落后变为富庶(或《史记》中的江南尚未开发,地广人稀,生产水平落后,商业不发达。《宋书》中描述江南开发后的景象,物产丰富,粮食产量高,手工业发达)。
(2)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安定;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统治者重视。
(3)保持安定的环境;引进人才;引进技术等等。
【分析】(1)根据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可得出,西汉时期江南地区荒凉落后,地广人稀,生产水平落后,商业不发达。根据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履衣天下。”可得出,南朝时江南地区比较富庶,物产丰富,粮食产量高,手工业发达。因此,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由荒凉落后变为富庶(或《史记》中的江南尚未开发,地广人稀,生产水平落后,商业不发达。《宋书》中描述江南开发后的景象,物产丰富,粮食产量高,手工业发达)。
(2)
根据材料三“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可得出,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安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还有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统治者重视等。
(3)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今经济发展需要保持安定的环境,要引进人才,引进技术等等。
15.(1)都江堰;李冰。
(2)商鞅变法;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4)北方农作物的栽培、施肥、牛耕等先进技术。
(5)推动乡村振兴,共建幸福中国等。
【分析】(1)依据材料一中的图一和图二,可知与都江堰有关。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守李冰在岷江流域修建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2)依据材料二“《史记商君列传》”“……变法五年后,秦国富强起来”可知与商鞅变法有关。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依据材料二“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可知这项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政策是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依据材料三“……中国精美的丝绸是这条商路上运输最多的商品……”可知这条商路是丝绸之路。汉武帝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汉朝与西域的联系,开通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4)根据材料四“人们还把北方农作物的栽培、施肥、牛耕等先进技术与南方水田种植经验相结合”可知东晋南朝时北方人口南迁,将北方农作物的栽培、施肥、牛耕等先进技术带到了南方。
(5)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推动乡村振兴,共建幸福中国等。
16.(1)信息: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并推广,说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
(2)《汉书》:反映了江南当时开发不够充分,生产力水平较低,人民生活有保障却不富有。《宋书》:说明江南已得到了充分的开发,不仅农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且农业发展还带动了手工业的发展。
(3)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补充了大量的劳动力;②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③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条件温和,水资源丰富)④南方统治者重视兴修水利。(发展农业)
(4)减少环境污染;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
【解析】(1)
从材料一的两幅图中,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这些历史信息说明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是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2)
据材料“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千金之家”,可知汉朝时江南当时开发不够充分,生产力水平较低,人民生活有保障却不富有。“江南之为国盛矣。…民户繁育,将曩时一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郡有全吴之沃…,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知东晋南朝时期时江南已得到了充分的开发,不仅农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且农业发展还带动了手工业的发展。
(3)
根据所学可知,东晋南朝时期促进江南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补充了大量的劳动力;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江南地区社会相对安定,自然条件优越;南方统治者重视兴修水利等。
(4)
根据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建议,如通过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按照客观的经济规律进行经济建设,开发建设时注意保护环境,减少环境污染,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
17.(1)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尤其以江苏一带、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北方气候寒冷,草原民族内迁;中原地区人口增加,南方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2)改变了中国本来的人口结构;促进民族交融;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经济迅速发展。
【解析】(1)第一问,根据地图可知,我国人口迁移是从北方中原地区迁到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尤其以江苏一带居多,东晋十六国时期,继续南下到浙江、福建、广东等地;第二问,根据材料二可知,“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说明北方气候寒冷,草原民族内迁,导致中原人口增加;“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说明随着核心地区人口增加,中原人开始向南迁徙到土地肥沃的南方地区;除此以外,南方的自然气候条件优越;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也是中原人南迁的原因。
(2)根据材料可知,“大量的北方族群侵入南方,改变了中国本来的人口结构,同样,中回北方原来的人口在骨牌效应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断南侵,改变了南方的人口结构。”说明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和中原人南迁都改变了人口结构;“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民族界限日益模糊。”说明人口迁徙促进了民族交融;从西汉到东晋时期的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变化可知,中原人南迁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经济迅速发展。
18.(1)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制作简单的玉器或原始乐器。
(2)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3)原因:南方政权采取了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措施;江南地区相对和平稳定;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比较优越。)
【分析】(1)
依据材料一“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可以归纳出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人学会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会雕刻,懂得使用天然漆。说明“精神生活”得到了发展。
(2)
依据材料二中“铁制农具”“牛尊”说明当时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3)
材料三中说明的是江南经济的发展情况,结合所学可知,江南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主要有南方政权采取了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措施、江南地区相对和平稳定、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及南方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