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8 《世说新语》二则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重点)
2.学习本文运用语言、运用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掌握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难点)
3.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学习古人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的美德,拉近与古人的心理距离。
学习目标
刘义庆(403—444),字季伯,南朝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荆州刺史。文学家。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喜纳文士,组织编写了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走近作者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录晋代士大夫的言谈逸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称其为“一部名士教科书”。《咏雪》这一则被编入书中“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这一则被编入书中“方正”一门,“方正”,即正直不阿,为人正派,是一种好品格。
背景资料
志人小说是指魏晋六朝时期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人物传闻逸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逸事小说。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以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二是以“丛残小语”、尺幅短书为主要形式;三是善于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和对比衬托手法,突出刻画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四是语言简练朴实、生动优美、言约旨丰。这些艺术特点对后世小说产生了很大影响。
文体知识
咏 雪
柳絮
xù
yì
yùn
谢道韫
无奕
fù
谢太傅
zhòu
雪骤
chā nǐ
差可拟
字词梳理
参照注释,朗读课文,看看文中到底写了哪些内容。(朗读时注意节奏和断句)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整体感知
读完课文,说说文中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
时间:
地点:
人物:
谢太傅问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和兄女发表了
自己的看法——“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
太傅大笑乐。(咏雪)
谢道韫——无奕之女 凝之之妻
寒雪日
家中
谢太傅、儿女
补叙身份:
叙述事件:
整体感知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
拟。”
把家里人聚在一起
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文章的义理
不久,一会儿
急
高兴的样子
即“所似何”,像什么,宾语前置。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
相比
大体
整体感知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
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不如,不及
乘风。因,趁、乘
整体感知
译: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乘着风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大笑了起来。(谢道韫)是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1.本文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营造了一种融洽、儒雅、欢快、轻松、温馨的家庭氛围。
从“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可以看出来。
精读细研
2.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甲:我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
精读细研
乙:我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 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还可以用“鹅毛”“蒲公英的孩子”等来比喻雪。
3.“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谢太傅对以上两个答案的优劣未作评定,而是“大笑乐”,十分耐人寻味,营造了一种融洽、欢快、轻松、温馨的家庭氛围。
从文中谢安“大笑乐”的反应来看,他倾向于“柳絮因风起”的说法。
精读细研
4.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作者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精读细研
《咏雪》本文通过叙述谢家儿女“咏雪”一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机智,同时透出一种家庭生活的雅趣。
主旨归纳
1.叙事平实,语言精练。
本文只将谢家儿女咏雪一事的始末客观地写出来,未加任何评价,但作者的意图一看便知,这是本文叙事的特点。除此之外,作者直叙其事,不进行任何修饰,如本文首句短短十五个字就交代了咏雪的背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环境俱全。
写作特色
2.意蕴含蓄,耐人寻味。
谢朗、谢道韫咏雪后,谢安对两人的咏雪句未做任何评价,只是“大笑乐”。这“大笑乐”耐人寻味,谢安是笑谢朗的比喻直白,还是赞许谢道韫的才气过人?作者并没有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而是在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谢安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写作特色
陈太丘与友期行
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得想起了冰心的一首诗:
万千的天使
要起来歌颂小孩子
小孩子那细小的身躯里
含着伟大的灵魂
有着无穷的机智
新课导入
1.参照注释,朗读课文,朗读时注意节奏和断句。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
整体感知
2.找出两个能够表现本文要义(思想内容)的词。
信
礼
整体感知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 舍 去,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
陈太丘和(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十分,中午过了(朋友)(却)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
(太丘)走后,(他的朋友)才到。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年仅七岁,正在门外玩。客人问元方:
相约同行。期,约定
到达
才
嬉戏
舍弃
离开
整体感知
“尊君在 不?”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你父亲在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没来,(他)已经离开了。”
客人便发怒道:“(真)不是人啊!和人家约好出行,(却)丢下人家而离去。”
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同“否”
等待
不是
舍弃
整体感知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中午(一同出发),中午(到了)(您)没有到,(这)就是没有信用;
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整体感知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 客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
元方径直走入家门不回头看。
拉,牵拉
回头看
惭愧
整体感知
1.友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友人惭,下车引之。
言而无信,不守信用
缺乏修养、没有礼貌
知错能改
精读细研
2.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元方入门不顾。
懂礼识义
性格直率,好恶分明,情感易外露
正直不阿
精读细研
1.有人认为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至极,无地自容,这的确有些失礼。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
(1)不同意。元方当时才七岁,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容不迫地反驳一个成年人,使对方明理,并赢得对方的叹服,维护了父亲的名誉,这已属不易。我们不能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求全责备。
疑难探究
(2)同意。父亲的友人已经表示了歉意,应该给人改正过错的机会。人不可能一辈子都不犯错误,只要改正,就是好的,不能总是抓住人的“小辫子”不放。
疑难探究
《陈太丘与友期行》本文通过讲述七岁儿童陈元方驳斥父亲的朋友无信无礼的故事,表现出陈元方小小年纪却聪敏过人、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特点,同时也说明了“礼”与“信”的重要性,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主旨归纳
1.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作者塑造陈元方的形象是从“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开始的。首先写陈元方彬彬有礼地回答客人的问话——“待君久不至,已去”;接着写陈元方对客人怒骂其父的行为据理驳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最后写“元方入门不顾”。一个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却又率真方正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
写作特色
2.剪裁合理,详略得当。
本文在情节安排上剪裁合理,详略得当。文章有意省略陈太丘等候友人的经过,重点记叙了元方与友人的对话,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写作特色
教材习题
一 朗读课文,体会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用词上的不同,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两个故事。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用词上的不同:①古代汉语多是单音节词,一个字就是一个词;现代汉语多是双音节词,一般两个字或两个字以上是一个词。②古代汉语中省略的现象比较多,承前省略很常见;现代汉语省略的现象较少。③古代汉语中有些字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
教材习题
二 把大雪纷飞的情景分别比作“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谢安认为哪个比喻更好?你有不同看法吗?
从文中谢安“大笑乐”的反应来看,他倾向于“柳絮因风起”的说法。
【示例一】有。我认为用“撒盐空中”一喻更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撒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跟雪的飘舞方向不同。写物必须先求得形似而后达到神似,形似是基础,因而用“撒盐空中”更好。
教材习题
【示例二】我认为用“柳絮因风起”一喻更好。因为比喻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要有意蕴。“柳絮”飘飘扬扬的样子,极似雪花飘舞之态,这是形似。并且以柳絮为喻,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意蕴含蓄而深刻。而“撒盐”空中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因而用“柳絮”因风起一喻更好。
教材习题
三 《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
陈太丘依照约会行事,当他的朋友失约时,他决然舍去。七岁儿童元方也懂得交友以信的道理。他们身上体现的是古人崇高的“诚信”理念。陈太丘的这位朋友,自己言而无信,失了约不自省,反而怒骂别人;陈元方据理抗辩,小小年纪就表现出“方正”之气:第一,他懂得“信”的重要;第二,他懂得“礼”的重要;第三,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第四,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教材习题
四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俄而:不久,一会儿。 2.拟:相比。
3.未若:不如,不及。 4.去:离开。乃:才。
5.期:约定。委:舍弃。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2.撒盐空中差可拟。
3.未若柳絮因风起。
4.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
﹒
﹒
﹒
﹒
﹒
﹒
﹒
﹒
教材习题
五 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像《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尊君”与“家君”,前者尊称对方的父亲,后者谦称自己的父亲。下面的表格中列出了一些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辞,其中有一些尊称和谦称。读一读,说说它们分别用于指称谁。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