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第1章 认识生命 单元专题分类训练(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第1章 认识生命 单元专题分类训练(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8-17 09:09: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专题分类训练
[范围:第一章]
专题一 认识动物、植物及其他生物
1.[2020·东城期末] 下列诗句描绘的现象中,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
A.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B.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C.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D.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教学楼外,被修剪的树木不但长出了新芽,还开出了花,这体现了生物(  )
A.需要营养
B.能进行呼吸
C.能生长和繁殖
D.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3.[2021·平谷期中] 北京的气候为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该市的市树和市花分别是国槐和菊花,这两种植物分别属于(  )
A.灌木 草本植物
B.草本植物 灌木
C.乔木 灌木
D.乔木 草本植物
4.[2021·怀柔期中] 真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通常分为三类,即酵母菌、霉菌和大型真菌。下列各组生物,都属于真菌的一组是(  )
A.酵母菌、灵芝、根霉菌
B.大肠杆菌、银耳、猴头菇
C.青霉菌、蘑菇、紫菜
D.香菇、毛霉、乳酸菌
5.[2021·平谷期中] 细菌是生物的主要类群之一,是所有生物中数量最多的一类,是生物界中不可缺少的成员。下面关于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艾滋病是由细菌引起的
B.细菌可用放大镜观察到
C.细菌个体微小,在生物界中可有可无
D.大多数细菌对人类有益,少数细菌有害
6.病毒比细菌还小,一般需要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密切。下列有关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所有病毒对人类都是有害的
B.营养方式有寄生也有腐生
C.能通过分裂产生新的病毒
D.流感病毒属于动物病毒
7.将米饭分成相同的两份,一份加白醋(醋酸含量为5%)浸泡,另一份加水浸泡,两小时后滤干,然后放置在室内,观察发现:
时间 用水浸泡过的饭 用白醋浸泡过的饭
第一天 没有霉斑 没有霉斑
第二天 没有霉斑 没有霉斑
第三天 有少量霉斑 没有霉斑
第四天 霉斑增多 没有霉斑
第五天 有大量霉斑 没有霉斑
根据以上现象,可以得出结论:米饭是否发霉(  )
A.受酸、水分影响
B.受酸、温度影响
C.受酸影响
D.受酸、水分、温度影响
专题二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8.[2020·东城期末] 对于生活在农田中的蝗虫来说,下列属于非生物因素的是(  )
A.阳光、空气、水、土壤和温度等因素
B.农田中的蛇、微生物和其他蝗虫
C.农田中的其他蝗虫
D.农田中的农作物
9.爬山虎的叶子铺在墙上,没有重叠,也不留空隙,从生物学角度分析,这种现象体现了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
A.阳光 B.温度 C.空气 D.水分
10.[2020·通州期末] 我们日常使用的某些洗涤剂中含有的物质会造成河流湖泊中营养物质过剩,其对生物的影响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河流湖泊中的藻类等生物减少
B.有利于鱼类的生长繁殖
C.能够让水质变好适于人类使用
D.会造成浮萍、藻类等大量繁殖
11.生物既能够适应环境,也能够影响环境。下列各项中,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蚯蚓的活动使土壤变得疏松
B.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状
C.企鹅的皮下脂肪很厚
D.枯叶蝶外形像一片枯叶
12.生物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阳光、温度和水属于非生物因素
B.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只有合作关系
C.环境能影响生物,生物只能适应环境
D.生物的生活环境是指生物的生存空间
13.雨季,保存不当的食品和衣物表面很容易发霉,某小组同学对“霉菌的生活受哪些非生物因素的影响”进行了探究。根据下表,可以判断霉菌生活需要的非生物因素是(  )
组别 甲 乙 丙
处理方法 将烤干的面包片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温暖环境里 将湿润的面包片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温暖环境里 将湿润的面包片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冰箱中
一周后实验结果 不发霉 发霉 不发霉
A.水 B.温度 C.水和有机物 D.水和温度
专题三 生态系统
14.[2021·平谷期中] 下面可以称为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A.一片森林中所有的树
B.一个池塘中所有的水生生物
C.一块农田
D.一片草原上的阳光、土壤和空气
15.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多种多样。不同的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生态价值。下列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之称的是(  )
A.森林生态系统 B.湖泊生态系统 C.海洋生态系统 D.湿地生态系统
16.在一定条件下,森林生态系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是因为森林生态系统(  )
A.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B.能吸水、蓄水和散失水分
C.有微生物不断分解有机物
D.能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
17.宁宁想制作一个微型生态系统,希望生活在其中的水草和小鱼能生存较长时间。下列装置和材料中,最好选用(  )
A.无色透明玻璃瓶、池塘水
B.棕色玻璃瓶、池塘水
C.无色透明玻璃瓶、蒸馏水
D.棕色玻璃瓶、蒸馏水
18.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物种类越少,生态系统就越稳定
B.“雨露滋润禾苗壮”主要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C.“万物生长靠太阳”说明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
D.正常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专题四 生物圈
19.[2021·昌平期中]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对“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观点的理解,错误的是(  )
A.各类生态系统共用阳光、空气等
B.许多生物可以被带到不同的生态系统
C.生态系统多样并且相互联系
D.每种生物都能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生存
20.[2020·通州期末] 生物圈中的每一种生物都与其他生物、非生物环境保持着简单或复杂的联系。以下描述不正确的是(  )
A.人类需要从非生物环境中获取物质
B.昆虫采食花蜜同时为植物传粉
C.有些昆虫能够传播疾病
D.物种灭绝不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
21.[2021·平谷期中] 下列关于生物圈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圈包括全部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
B.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C.生物圈包括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
D.生物圈中有许多生态系统,各生态系统相互关联
22.在生物圈的各个圈层中,生物种类最多的圈层是(  )
A.大气圈 B.水圈 C.岩石圈 D.无法确定
23.为探究环境因素对蚯蚓生活的影响,有同学设计了下面的实验:取3个大小一样的广口瓶,分别贴上甲、乙、丙标签。在甲、丙瓶中放入湿润的肥沃土壤,在乙瓶中放入经烘干的肥沃土壤。然后在3瓶中同时各放入5条大小及生活状况相同的蚯蚓(如)。观察一段时间后:
(1)    瓶中的蚯蚓蠕动能力会明显减弱。
(2)甲、乙两瓶的实验现象说明:影响蚯蚓生活的环境因素是    ;其中,    瓶是对照装置。
(3)若将丙装置放在暗处,则可以进一步探究     对蚯蚓生活的影响。
答案
单元专题分类训练(一)
1.C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没有涉及任何生物,不属于生命现象。
2.C  被修剪的树木长出了新芽,这体现了生物的生长特点;开出了花朵,可以产生种子,繁殖后代,这是生物的繁殖现象。
3.D  国槐树形高大,有明显的主干,多年生,属于乔木;菊花植株矮小,茎柔软多汁,属于草本植物。
4.A  真菌通常分为三类,即酵母菌、霉菌和大型真菌。其中酵母菌为单细胞真菌,个体微小,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见;霉菌又包括青霉、曲霉、毛霉等,在食品、物品上长的霉斑是霉菌繁殖后形成的群体;生活中的各种蘑菇、木耳、银耳、灵芝等属于大型食用真菌。大肠杆菌、乳酸菌是细菌,紫菜属于藻类。
5.D  艾滋病是由艾滋病病毒引起的;细菌个体微小,需要用显微镜放大后才能观察到;细菌尽管个体微小,但在自然界分布广泛,而且与人类有着密切的联系,参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在自然界中具有重要作用;大多数细菌对人类有益,如乳酸菌可以做酸奶,醋酸杆菌用来酿醋,少数细菌有害。
6.D  有些病毒可以治疗疾病,对人类是有益的,如绿脓杆菌噬菌体,可以治疗绿脓杆菌感染。病毒的营养方式为寄生,只有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生存。病毒的生殖方式为自我复制。流感病毒寄生在人体内,属于动物病毒。
7.C
8.A  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和温度等因素;农田中的蛇、微生物、其他蝗虫和农作物都是生物,属于生物因素。
9.A  叶子没有重叠是为了充分地接受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属于阳光对生物的影响。
10.D 
11.A  蚯蚓在土壤中钻洞,可以使土壤疏松,有利于植物根的呼吸、生长,因此被称为“活犁耙”,蚯蚓可以改良土壤,增加土壤的肥力,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其他三项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2.A  同种生物个体之间还有竞争关系;生物依赖环境而生存,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指生物的生存空间,还包括存在于它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
13.D  对比甲、乙可知,霉菌生长需要水;对比乙、丙可知,霉菌生长需要适宜温度。
14.C  生态系统是生物(生物因素)和生活环境(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统一整体。一片森林中所有的树,一个池塘中所有的水生生物,都只强调了生物因素的一部分;一块农田包括了农田中的所有生物以及所处环境,构成农田生态系统;一片草原上的阳光、土壤和空气,只包括非生物因素。
15.A  森林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方面起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和“地球之肺”之称。
16.A  在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的数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这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持生态系统自身的稳定性。
17.A  生态瓶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棕色玻璃瓶透光效果不如无色透明玻璃瓶,棕色玻璃瓶会导致生态系统缺少阳光;蒸馏水缺少微生物和无机盐,不利于生态系统的长期存在。
18.A  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越稳定。
19.D  生物圈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各种各样的不同生态系统,如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这些生态系统共用阳光、空气等。不同生态系统之间并不是完全割裂的,相互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许多生物可以被带到不同的生态系统。尽管许多生物可以被带到不同的生态系统,但并不是每种生物都能在不同生态系统生存,如荒漠生态系统中的旱生植物就不适合生活在海洋生态系统中。
20.D  生物圈中的生物与生物,以及生物与非生物都有联系,人类也不例外。人类需要从非生物环境中获取物质,物种灭绝不仅会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还会影响人类的生存发展。
21.A  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整个土壤圈和水圈。
22.C  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岩石圈是地球表面的固体部分,它的表面大多覆盖着土壤,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岩石圈中,环境复杂多变,所以其中生物种类最多。
23.(1)乙 (2)水分 甲 (3)光(或光照)
(1)蚯蚓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辅助运动,属于环节动物。蚯蚓靠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外部没有角质层保持水分。烘干的土壤缺少水分,会造成蚯蚓体表缺水,无法呼吸,故乙瓶中的蚯蚓蠕动能力明显减弱。(2)甲、乙两瓶其他条件都相同,唯一的变量为水分,说明影响蚯蚓生活的环境因素是水分。其中甲瓶内不进行任何改变,乙瓶放入烘干的土壤,说明乙瓶存在对实验变量的处理,是实验组,甲瓶为对照组。(3)丙瓶和甲瓶其他条件相同,唯一变量为光照,则甲、丙可以作为一组对照实验,探究光照对蚯蚓生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