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认识生命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下列各选项中均是生物的一组是( )
①能弹出声音的钢琴
②优美挺拔的水杉
③分布广泛的细菌
④清澈溪流边的苔藓
⑤千姿百态的珊瑚礁
⑥会洗衣做饭的机器人
⑦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
A.①②③ B.②③⑤⑦ C.①③⑤ D.②③④⑦
2.下列叙述中,体现了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
A.六月盖被,有谷无米
B.山上多种树,胜似修水库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D.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
3.下列现象与其表现的生物特征对应不相符的是( )
A.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B.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C.一枝红杏出墙来——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春华秋实——生物能繁殖后代
4.影响沙漠绿洲分布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A.阳光 B.温度 C.水 D.空气
5.蝴蝶多在白天活动,蝙蝠多在夜晚活动,造成这种生活习性差异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A.空气 B.水分 C.阳光 D.温度
6.沙蒿在干旱贫瘠的土壤中生长,能固沙,这说明( )
A.生物能适应环境
B.生物能影响环境
C.生物对环境没有影响
D.生物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7.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谚语“谷雨前后,种瓜点豆”意思是说谷雨前后适于播种。这体现了哪些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
A.阳光、温度 B.土壤、水分 C.水分、温度 D.空气、阳光
8.下列描述中,不属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是( )
A.雨露滋润禾苗壮
B.风吹草低见牛羊
C.大树底下好乘凉
D.葵花朵朵向太阳
9.下列各项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除硫细菌、硝化细菌、病毒外,生物都由细胞构成
B.繁殖是所有生物的共同特征
C.“大树底下好乘凉”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D.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直接或间接为人类提供食物
10.[2021·顺义一模] 下列生态瓶中的生物生存时间最长的是( )
11.[2021·大兴一模] “蛙的冬眠”“荒漠地区生物种类少”“菊花在秋天开花”等,在上述生物现象中起主要作用的非生物因素依次是( )
A.阳光、水、温度
B.温度、水、阳光
C.温度、温度、水
D.阳光、水、阳光
12.[2021·燕山一模] 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枯叶蝶的体色与落叶颜色一致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B.生长在岩石表面的地衣,能够加速岩石的风化体现了环境影响生物
C.“草盛豆苗稀”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D.“谷雨,谷得雨而生也”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13.[2021·朝阳一模] 园博园湿地公园是利用砂石垃圾回填坑为场址,以再生水净化为核心的人工湿地生态公园。以下改造操作及分析不合理的是( )
A.铺设减渗层,防止缺水干涸
B.回填富有有机物的土壤及砂石,利于底栖生物的生存
C.园区内只种植芦苇,避免多种水生植物之间的竞争
D.引入鱼类等动物时,应考虑不同物种的数量及比例
14.[2021·石景山二模] 北京的市树是国槐和侧柏,国槐在冬天纷纷落叶,而侧柏依然郁郁葱葱,这表明( )
A.国槐不适应寒冷的环境
B.侧柏不适应寒冷的环境
C.它们都不适应寒冷的环境
D.它们都适应寒冷的环境
15.[2021·海淀二模] 严冬时节,木蛙体内65%的水分被冻结,肺和心脏都会停止工作,看上去像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春暖花开时,它们能够解冻复苏,再次活蹦乱跳。科学家进行了木蛙的冰冻融化模拟实验,融化期记录到的实验现象如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冰冻期木蛙所有细胞死亡
B.肺工作后,木蛙心跳恢复
C.肺可以排出所有代谢废物
D.木蛙“结冰”是适应寒冷的表现
16.[2021·房山二模] 民间有许多蕴含科学道理的俗语,下列对其解释错误的是 ( )
A.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B.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动物的繁殖行为
C.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空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D.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水中藻类的大量繁殖
17.将鱼的内脏埋入土中,过一段时间翻开土壤发现鱼内脏不见了。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被植物直接吸收了
B.被环境中的微生物分解了
C.通过内脏自身的呼吸作用消耗掉了
D.被土壤吸收了
18.真菌自成一门,和植物、动物有所区别。下列生物中,都属于真菌的是 ( )
A.大肠杆菌、银耳
B.酵母菌、黄曲霉
C.青霉、流感病毒
D.灵芝、乳酸菌
19.储存的面包上长“毛”了,判断该“毛”属于( )
A.霉菌 B.酵母菌 C.蘑菇 D.病毒
20.人类的疾病与许多微生物的活动有关,艾滋病是由下列哪类生物引起的( )
A.细菌 B.真菌 C.霉菌 D.病毒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12分)[2021·丰台二模] 请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 2021年初,研究人员在新一期英国《自然·可持续发展》杂志发表论文说,他们在分析了美国航天局“特拉”号卫星和“阿卡”号卫星的观测数据后发现,全球从2000年到2017年新增的绿化面积的国家排名如下表。
排名 1 2 3 4 5 6 7 8
国土植被覆盖 面积(百万km2) 俄罗斯 16.04 美国 8.91 加拿大 8.47 巴西 8.31 澳大利亚 7.50 中国 7.19 欧盟 4.22 印度 2.94
国土绿 化比例(%) 印度 69.0 中国 65.6 欧盟 51.4 加拿大 41.6 俄罗斯 38.0 美国 33.3 墨西哥 28.4 巴西 25.6
资料二 研究人员观测到地球绿化面积增加,最初以为主要原因是气候变暖等环境因素促进了植物生长,但在比较了中国和印度两国的收获面积和可用耕地面积后,得到如所示结果。
自2000年以来,中国和印度的粮食产量增加了35%以上,这主要是由于化肥的使用和地表水或地下水灌溉促进了多次种植,使收获面积增加。研究表明,中国和印度这样的人口大国,需要用有限的土地养活更多的人口,因而更强调在有限耕地面积上实现人类对土地最大化利用,即集约化农业相对发达。
资料三 2000年以来,中国绿化覆盖率从29.8%增长至71.2%。在中国,人为管理的森林的面积增速比自然生长的森林的面积增速要大29%。中国绿化面积的42%来自森林、32%来自农田;但印度82%来自农田,森林仅占4.4%。
2000年至2017年间,全球绿化面积增加了5%。中国和印度在陆地植被面积只占全球总量9%的情况下,对全球绿化增量的贡献约占,其中中国贡献了全球绿化增量约,令人赞叹。中国坚持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展现了大国的责任和担当,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
(1)上述三份资料讨论的话题是 。
(2)据资料一和资料二可知,项目研究人员特别比较中国和印度的原因是① ;②两国均是人口众多,对土地农产品产出需求量大。
(3)资料二中提到,研究人员对全球绿化面积增加原因的最初推断是“气候变暖等环境因素促进了植物生长”。但比较中国和印度得到的数据并不支持研究人员最初的推断,理由是
。
(4)中国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据资料三可知,与印度不同的是,中国增加绿化面积的主要措施是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对生物圈的重要意义是维持 平衡。
22.(12分)[2021·朝阳二模] 阅读文章并回答问题。
蜜蜂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它的发育过程经过了卵、幼虫、蛹、成虫4个阶段。
中华蜜蜂(简称中蜂)是我国本土蜜蜂品种。中蜂耐低温、出巢勤奋,在大宗蜜源植物开花过后,仍能有效地利用少量且不同蜜源采集花蜜。中蜂对多雨、气候多变、昼夜温差大的山林地区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采集力,但对环境敏感,受农药污染影响较大。
20世纪初,我国开始引进意大利蜜蜂(简称意蜂)。意蜂个体大,繁殖力强,产蜜量高,易于管理,特别是对地势平缓的大宗、单一蜜源表现出较强的采集力。
为了研究不同蜜蜂授粉对苹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者进行了如下统计:①在相同面积的蜜蜂授粉区内,采摘全部成熟苹果,计数、称重并测量直径;②抽样测定果实甜度及种子发育情况。结果如下表:
不同蜜蜂授粉对苹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项目 中华蜜蜂 意大利蜜蜂
产量(kg) 30 10.5
总个数(个) 168 55
分级 (个) 优质果(果径≥80 mm) 44 24
商品果(果径70~80 mm) 101 19
普通果(果径≤70 mm) 23 12
平均糖度(度) 14.0 13.9
种子饱满率(%) 96 86
在实际生产中,人们发现意蜂翅膀的振动频率与中蜂雄蜂相似,可以潜入中蜂巢穴内盗蜜,甚至咬死中蜂蜂王,导致蜂巢“失守”,极大地危害了中蜂的生存。意蜂还会将自身携带的病毒、细菌和寄生虫传染给中蜂。我国曾有连片分布的中蜂种群,现已呈孤岛状分布,分布区域缩小了75%以上,种群数量减少了80%以上,且后代近亲程度增加,生活力降低。
据统计,解放初期,北京约有中蜂上万群,21世纪初已不足40群。这一情况现已引起专家和管理者的重视,保护中蜂的工作也逐渐开展起来。
(1)下列因素与中华蜜蜂分布区域、种群数量减少有关的是 (多选)。
A.中蜂不能完全识别意蜂
B.意蜂携带的病毒、细菌、寄生虫可传染给中蜂
C.果农对果树喷洒农药去除虫害
(2)相比于意大利蜜蜂授粉,经由中华蜜蜂授粉的苹果有 、 、果实甜度大、种子饱满率 的特点。
(3)北京北部有燕山山脉、西部有太行山脉,山区地形复杂,在山林、灌丛及草丛中,生长着种类众多的蜜源植物。请你谈一谈,若中华蜜蜂灭绝将会给北京山区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有
。
23.(16分)[2021·海淀一模改编] 近百年来,海螺沟冰川慢慢消融,逐渐露出裸地,形成了一条长达2千米的狭长冰川退缩带。退缩带上依次覆盖了从草本、灌木到森林等不同类型的植被。为研究最早形成的裸地是如何演变成森林的,研究者选择了七个样地,统计记录其植物种类、土壤状况等相关指标(见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样地编号 0 1 2 3 4 5 6
距裸地形 成年龄(年) 0 17 35 49 57 85 125
主要树 种组成 — 川滇柳、沙棘、冬瓜杨幼树 川滇柳、沙棘、冬瓜杨小树、云冷杉幼苗 川滇柳、沙棘、冬瓜杨中树、云冷杉小树 冬瓜杨大树、云冷杉小树、云冷杉中树 冬瓜杨大树、云冷杉大树 云冷杉 大树
土壤含 氮量(g/kg) — 0.66 18.29 27.10 26.21 25.63 23.8
土壤有机 质含量(g/kg) — 24.3 361.5 342.1 507.34 454.0 411.9
(1)冰川退缩后的裸地养分状况较差,逐渐长出黄芪等草本植物,而后出现了高3~5米的灌木和小乔木沙棘。研究发现,这些植物的根部生有可以固氮的根瘤菌,这是造成土壤中
的直接原因,也为后续大型木本植物的生长奠定了物质基础。该统计结果说明生物与环境相互 ,这是植被类型更替的动力之一。
(2)研究者测定了不同样地上几种植物占乔木层有机物质总量的比例(如)。冬瓜杨是可高达30米的阔叶乔木,川滇柳与沙棘占比逐渐减少,可能是因为它们无法得到充足的
条件,生长受到影响所致。随后冬瓜杨被更为高大的云冷杉取代。
(3)植物为动物的生活提供 ,可以推测,在植被类型更替的过程中,该地区动物类群也随之发生变化。可见,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答案
自我综合评价(一)
1.D 生物具有以下共同特征: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能生长和繁殖,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等。因为钢琴、珊瑚礁、机器人都不具有呼吸、生长和繁殖等特征,所以它们都不是生物。
2.C A、D选项体现环境影响生物,B选项体现生物影响环境。
3.B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体现生物的遗传现象,而不是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4.C 沙漠缺水,因此影响沙漠绿洲分布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水。
5.C 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白天和黑夜的区别主要是光照不同,所以蝴蝶多在白天活动,蝙蝠多在夜晚活动,是受光照影响形成的特定生活习性。
6.D
7.C 谷雨时天气迅速变暖,降雨增加,利于农作物生长。“谷雨前后,种瓜点豆”,谷雨节气前后适于播种的原因是为农作物提供了较为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水分。
8.B “雨露滋润禾苗壮”体现的是环境(水分)对生物(禾苗)的影响;“大树底下好乘凉”体现的是生物(大树)对环境(气候凉爽)的影响;“葵花朵朵向太阳”体现的是环境(光)对生物(向日葵)的影响。“风吹草低见牛羊”不属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9.A 病毒无细胞结构,而硫细菌、硝化细菌有细胞结构。
10.D 生态瓶可以看作一个小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能,生态系统的维持必须有光。C与D中,C无生产者,无法给鱼提供食物和氧气,因此当水中氧气消耗完时鱼会很快死亡,生态瓶不能长时间维持。
11.B 蛙冬眠,体现温度对生物的影响;荒漠缺水,影响植物的分布;菊花开花主要受日照长短的影响。
12.A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枯叶蝶极像落叶,与环境颜色一致,不易被敌害发现而生存下来,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地衣加速岩石风化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谷雨,谷得雨而生也”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3.C 园区内只种植芦苇,会造成食物链过于单一,生态系统结构不稳定,不利于生态系统的维持。
14.D 国槐在冬天纷纷落叶,而侧柏依然郁郁葱葱,但是二者都安然度过了北京寒冷的冬天,因此落叶与否只是越冬方式不同,二者都是可以适应寒冷环境的。
15.D 木蛙是变温动物,体温会随着环境温度的改变而变化,“严冬时节,木蛙体内65%的水分被冻结,肺和心脏都会停止工作,看上去像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但春暖花开时,它们能够解冻复苏,再次活蹦乱跳。”因此,木蛙“结冰”是适应寒冷环境的表现。冰冻期若木蛙所有细胞都死亡,则融化期就没有可能再复苏。由题图可知,木蛙心跳恢复在前,肺工作在后。肺可以排出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但是尿素等代谢废物无法通过肺排出。
16.C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体现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而不是空气。
17.B 将鱼的内脏埋入土中,鱼的内脏会被环境中的微生物分解。
18.B 大肠杆菌、乳酸菌是细菌,流感病毒是病毒。
19.A 食物发霉长出的“毛”是霉菌。
20.D 艾滋病是由艾滋病病毒引起的。
21.(1)全球绿化现状及中国贡献(合理给分)
(2)国土绿化比例位居前两位
(3)2000年以来,两国可用耕地面积不变,甚至中国的还有所下降,但中国收获面积呈上升趋势,印度则明显波动,而气候变暖的趋势并非如此(合理给分)
(4)植树造林 碳—氧
22.(1)ABC
(2)产量高 总个数多(或优质果和商品果数量多) 高
(3)山区植物授粉不足,影响植物生殖和发育,导致山区植物多样性降低
(1)中华蜜蜂对环境敏感,农药污染对其影响较大且意大利蜜蜂会侵害中华蜜蜂。(2)根据表格数据可知,中华蜜蜂授粉的苹果有产量高、总个数多、优质果和商品果数量多、果实甜度大、种子饱满率高等特点。(3)北京山区地形复杂,生活着多种蜜源植物,如果中华蜜蜂灭绝会导致山区植物授粉不足,影响植物的生殖和发育,导致山区植物多样性降低。
23.(1)含氮量增加 影响(作用)
(2)光照
(3)食物和栖息地
(1)植物的根部生有可以固氮的根瘤菌,可以将空气中的气态氮转化为氮盐,使得土壤中含氮量增加,根瘤菌与植物之间是共生关系。该空要体现出变化趋势,不能只写“含氮量”。此问第二个空,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作用),不能写“适应”,环境不能适应生物。
(2)冬瓜杨是可高达30米的阔叶乔木,川滇柳与沙棘占比逐渐减少,可能是因为它们无法得到充足的光照,提示信息很清晰。高度不同,冬瓜杨与川滇柳和沙棘争夺阳光(竞争关系),后两者由于高度处于劣势,光照不足,不能很好地进行光合作用,数量逐渐减少。此题第一问不能填“无机盐”,虽然生长在同一地块,可能会竞争水和无机盐,但是与关键提示信息“冬瓜杨是可高达30米的阔叶乔木”无关,“光”才是竞争的主要因素,是导致后两者逐渐减少的主要原因。(3)植物为动物的生活提供食物和栖息地。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不同高度的植物错落分布,为动物提供了不同的食物和栖息地。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