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30分)
1.[2020·密云期末] 生物学研究方法有很多种,最常用的方法是( )
A.实验法和观察法
B.实验法和调查法
C.观察法和文献法
D.观察法和调查法
2. 观察法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之一,以下属于观察法的是( )
A.用肉眼看书缝里的小蜘蛛
B.查看蜘蛛的有关知识
C.上网查看更多关于蜘蛛的资料
D.把有关蜘蛛的信息进行分类
3.[2020·海淀期末] 要了解全校每个学生视力变化的准确情况,应该采取的研究方法是( )
A.抽样调查法 B.全面调查法 C.实验法 D.观察法
4.某研究小组要进行“某校学生是否吃早餐”的调查,下列措施中不恰当的是 ( )
A.可选择初一(1)班作为调查对象,因为这个班不吃的人数多
B.可随机选取一部分样本进行调查,用来代表整体的状况
C.可先以班为单位进行调查,最后汇总所有班级的数据
D.可用数学统计的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5.在显微镜的结构中,能使镜筒升降的结构是 ( )
A.目镜和物镜
B.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
C.遮光器和反光镜
D.转换器和通光孔
6.在实验室观察青霉永久装片时,要用到光学显微镜。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光学显微镜结构的是( )
A.目镜 B.物镜 C.反光镜 D.放大镜
7.某同学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第一次使用的目镜是5×,物镜是8×,第二次使用的目镜是20×,物镜是45×,那么第二次看到的结果是( )
A.细胞变大,数目减少
B.细胞变小,数目减少
C.细胞变大,数目增多
D.细胞变小,数目增多
8.玻片上写有“p”字母,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是( )
A.d B.q C.b D.p
9.实验室有如下一些镜头可供选择(如),要使被观察的细胞体积最大,应选择的镜头为( )
A.①④ B.③⑥ C.②③ D.②⑤
10.使用显微镜进行对光时,首先要使 在一条直线上( )
A.目镜、物镜、通光孔、镜筒
B.物镜、镜筒、目镜、载物台
C.目镜、物镜、镜筒、反光镜
D.物镜、目镜、转换器、反光镜
11.显微镜视野中出现了一个污点,要判断污点的来源,下列操作无效的是 ( )
A.转动反光镜,对准光源
B.转动转换器,换一个物镜
C.移动载玻片
D.换一个目镜
12.如需擦拭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需用( )
A.餐巾纸 B.擦镜纸 C.湿巾 D.洁净的纱布
13.假如看到的物像偏向右上方,要想使物像移到视野中央,玻片标本应向 移动( )
A.左上方 B.右上方 C.左下方 D.右下方
14.[2020·房山期末] 是初中生物学常用的解剖器具,若想挑取番茄果肉细胞进行观察,应选用的解剖器具是( )
15.探究“光对黄粉虫生活的影响”实验时,一般采取的研究方法是 ( )
A.模拟实验法 B.调查法 C.观察、实验法 D.资料分析法
16.下列哪项是探究“水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的一组对照实验条件 ( )
A.阴暗、潮湿 B.潮湿、干燥 C.温暖、寒冷 D.食物多、食物少
17. 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错误的做法是 ( )
A.用一只鼠妇做一次实验也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B.实验变量是光照
C.实验中亮处和暗处的温度、食物等条件要保持一致
D.这是一个对照实验
18. 小梅家有一批盆栽的郁金香,过去一直开红色的花,现在却开出了紫色的花,有人认为这是土壤中缺水引起的,但小梅经过一段时间补充水分后,还是开紫色的花。这说明实验结果与原来的假设是不符合的,最好的处理方法是( )
A.修改假设,重新实验
B.修改实验过程,使之与假设相符
C.修改结果,使之与假设相符
D.实验不成功,停止探究
19.某实验小组做“探究食物中贮存的能量”的实验时,测了三次数据只是大致相同,但都不一样,你认为他们实验数据应该是( )
A.取实验数据的平均值
B.第一次测得的数据
C.第二次测得的数据
D.第三次测得的数据
20.下表为某同学探究“温度对黄粉虫生活的影响”的实验设计,但还不够完善,下列对其修改正确的是( )
位置 黄粉虫 光照 温度 湿度
纸盒左半侧 20只 明亮 15 ℃ 适宜
纸盒右半侧 20只 阴暗 30 ℃ 适宜
A.左右两侧黄粉虫的数量可以不同
B.左右两侧都应该保持30 ℃
C.左右两侧都应保持在阴暗环境中
D.左右两侧湿度可以不同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13分)显微镜能帮助我们观察到用肉眼无法看到的细微结构。分别为镜头、显微镜以及先后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不同的细胞图像,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乙图中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 ] 和[ ] 的放大倍数的乘积。甲图中的镜头能使物像放大的最大倍数是 倍。
(2)如果在使用乙图显微镜观察时,发现视野中除细胞外还有很多异物,转换物镜和移动装片异物都不动,那么异物很可能位于[ ] 。
(3)小明在实验中,若想使观察到的效果由图丙中的①变成④,他应将装片向 移动。
(4)要使观察效果由图丙中④变成②,他应该转动 ,将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但换成高倍物镜后,小明发现,视野变暗了,这时他应该转动遮光器选择 光圈,同时转动反光镜选择 面镜。观察效果由③到④,他应调节显微镜的[ ] 。
22.(5分)如果你翻动花园、庭院中的花盆或石块,常常会看到一些身体略扁、长椭圆形、灰褐色或黑色的小动物在爬行,这就是鼠妇,又叫潮虫。当你搬开花盆或石块,鼠妇很快就爬走了。这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环境变明亮了吗 某同学对此进行了探究。请你将他探究活动的过程填写完整。
(1)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2)作出假设: 。
(3)制订并实施探究方案:在铁盘内放上一层湿土,一侧盖上不透光的纸板,另一侧盖上透明的玻璃板,在铁盘的中央处放10只鼠妇,观察鼠妇的行为。
(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该同学对上述实验重复了5次,结果如表。
环境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明亮 0只 1只 2只 0只 2只
阴暗 10只 9只 8只 10只 8只
(5)取10只鼠妇的目的是避免 ,减少实验误差。 该实验的变量为 。对上述五次实验的结果如何处理 。
23.(10分)在夏天,学校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发现蟋蟀在天气闷热的夜晚鸣叫的次数多,而在天气凉爽的夜晚鸣叫的次数少,学校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进一步探究。
(1)如果你是学校兴趣小组的一员,你提出的问题是
(2)你作出的假设是 。
(3)你设计的实验方案是:学校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取健康的品种、性别、大小等特征基本相同的蟋蟀40只,分别放在四个温度不同的装置中进行观察,在同一时间段内统计蟋蟀的鸣叫次数,得出下表中的数据。
实验组别 1 2 3 4
蟋蟀15秒钟所鸣叫的次数 10 19 28 36
温度(℃) 10 15 20 25
(4)根据上表所示实验结果,你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5)学校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设计的实验方案中的实验变量是 ,同学们进行这项实验主要运用了科学探究方法中的 法。
24.(12分)春暖花开的季节,小明和小清两位同学对经常路过的池塘一天天变绿产生了兴趣,经过观察,他们发现池水的表层有许多浮游生物,他们猜测池水变绿肯定与这些浮游生物有关。
(1)根据上面的材料,他们可能提出的一个问题是
(2)假如他们想探究池水中浮游生物的生存是否与阳光有关,请根据他们的探究思路完成相关问题。
提出问题 池水中浮游生物的生存与阳光有关吗
作出假设 (Ⅰ)
制订计划 A B
实施步骤 ①在烧杯中装入300毫升富含浮游生物的池水 ②将烧杯放置在(Ⅱ) 下培养,温度均控制在25 ℃左右 ③每天观察并记录烧杯中浮游生物的生存情况 ①与A一样 ②将烧杯放置在黑暗遮光处培养,温度均控制在(Ⅲ) 左右 ③与A一样
观察记录 (Ⅳ)请帮他们设计一个记录结果的表格:
实验现象 照光的池水,逐渐变绿;遮光的池水每观察一次颜色变黄一些,几天后烧杯中的浮游生物全部死亡、下沉
据此实验现象,你得出的结论是:(V)
答案
自我综合评价(二)
1.A
2.A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所以用肉眼看书缝里的小蜘蛛属于观察。
3.B 为了达到设想的目的,制订某一计划,全面或比较全面地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情况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就是调查法。所以为了了解全校每个学生视力变化的准确情况,这项活动主要采取的方法是全面调查法。
4.A
5.B 准焦螺旋包括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小。
6.D
7.A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观察标本时,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就越小,看到的细胞越大,但细胞数目越少;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就越大,看到的细胞越小,但数目越多。本题中第二次使用的物镜和目镜放大倍数都高于第一次,所以视野范围变小,看到的细胞变大,细胞数目减少。
8.A
9.C 判断目镜和物镜的方法:物镜带螺纹,目镜不带螺纹,故③④⑥是目镜,①②⑤是物镜。要使被观察的细胞体积最大,则显微镜放大倍数最大,因此选择放大倍数最大的物镜和目镜,即②③。
10.A 对光时,光线首先经过反光镜反射,依次通过通光孔、物镜、镜筒、目镜到达人的眼睛,所以目镜、镜筒、物镜、通光孔必须在一条直线上。
11.A
12.B 清洁物镜和目镜的镜头时,应用擦镜纸。擦镜纸质软又不易掉毛,用擦镜纸擦拭镜头既可以清洁镜头,又可以避免损伤镜头和有少量的纤维留在镜头上,影响观察效果。
13.B 由于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是实物的倒像,不但上下颠倒,左右也颠倒。所以如果物像不在视野的中央,要想把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应把玻片标本朝着物像相同的方向移动。因此,物像在视野的右上方时,要将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应向右上方移动玻片标本。
14.B 制作番茄果肉细胞临时装片时用解剖针挑取少许番茄果肉然后均匀地涂抹到载玻片上的水滴中,因此制作番茄果肉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中“挑取番茄果肉”用到的解剖器具是B解剖针。
15.C 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适用探究“光对黄粉虫生活的影响”实验。
16.B 根据分析可知:在探究“水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在实验盒的一边放湿土,另一边放干土,这样做的目的是设置对照。此实验中除了水分不同以外,其他条件如光照、温度等都应当相同。
17.A 在进行“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时,实验变量是光照,所用鼠妇的数量要多,因为这样可以减少因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误差。在实验中亮处和暗处温度、食物等条件要保持一致,形成以光照为唯一变量的对照实验。如果采集的鼠妇生病或受其他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处于特殊生长时期等都会导致实验结论出错,所以为了避免出现此类偏差,实验中要选用较多只鼠妇,尽可能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
18.A
19.A 为了尽量减少实验结果的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应该设置重复实验(或重复组),多做几次,然后取平均值。
20.C 本实验的实验变量为温度,所以在设置对照时,除温度这个变量不同外,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其他条件都应相同。而表格中不仅变量温度不同,光照也不同,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
21.(1)a 目镜 b 物镜 400 (2)a 目镜 (3)右下方
(4)转换器 大 凹 e 细准焦螺旋
22.(2)光会(或不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5)偶然性 光照 取5次数据的平均值
23.(1)温度越高蟋蟀鸣叫次数越多吗
(2)温度越高蟋蟀鸣叫次数越多
(4)温度越高蟋蟀鸣叫次数越多
(5)温度 实验
24.(1)池水变绿与浮游生物有关吗
(2)(Ⅰ)池水中浮游生物的生存与阳光有关 (Ⅱ)阳光 (Ⅲ)25 ℃
(Ⅳ)记录表格:
1天 2天 3天 4天 5天 6天 7天 8天
A烧杯
B烧杯
(Ⅴ)池水中浮游生物的生存与阳光有关
(1)所提出的问题可能是:池水变绿与浮游生物有关吗
(2)他们想探究池水中浮游生物的生存是否与阳光有关,根据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浮游生物的生存与阳光有关。因此实验的变量是光,
所以要将实验烧杯A放在阳光下培养,烧杯B放在黑暗处培养。其他条件都相同,因此温度均控制在25 ℃左右。
记录表格:
1天 2天 3天 4天 5天 6天 7天 8天
A烧杯
B烧杯
通过实验现象:照光的池水,逐渐变绿;遮光的池水每观察一次颜色变黄一些,几天后烧杯中的浮游生物全部死亡、下沉。可得出结论:池水中浮游生物的生存与阳光有关。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