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课题 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专题复习课□习题/试卷讲评课□学科实践活动课□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可分为地球的内部圈层与外部圈层两部分,在此基础上,从内外圈层的相互作用人手,提出了地球表层环境这个重要概念。具体内容联系及内容安排见下图。
2.学习者分析本节教学总体上可以遵循“情境感知——唤起已知——重构认知——活动体验”的思路开展。围绕圈层相互作用形成地表环境这个重要概念,可以选择教材提供的概念图情境案例,也可以选择其他案例。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圈层的视角来认识地球的结构,以圈层特征为着力点组织相关内容的学习,最后落实到人类活动上。地壳、地幔和地核等概念学生早已知晓,大气、水、生物等早就有所体验,在帮助他们充分唤起这些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地理学的目标——认识人类生存环境的角度,引导他们将这些零散的认识进行重构,使他们的认知从地球的圈层结构上升到认识地球圈层的主要特征,并明确它们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对于本节涉及的诸如软流层、地震波、横波、纵波等概念,不必作过多解释与说明。对于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则属于综合分析和区域认知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教学中应尽量选择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导学生从分析实例人手展开探究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体验方法并提升素养。
3.学习目标确定(1)运用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和外部圈层结构示意图,简要描述地球的圈层结构,说明地球各圈层的主要特点。(2)举例说明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等四大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并指出它们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3)结合实例指出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简要说明各要素的基本作用。
4.学习重点难点 地震波及地球的内部圈层
5.学习评价设计首先先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知识获得、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小组讨论,代表展示;讲课过程中设置多个实例思考,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学生展示评价;学生生成思维导图描述展示;当堂检测试题效果评价;课后思考问题承前启后。总之,通过适量、适度的评价,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判断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6.学习活动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1展示,《地心游记》简介。2、播放视频《地心游记》视频片段。学生活动1学生观看《地心游记》视频,。问题设置:地球内部是什么样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单元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活动意图说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环节二:学习目标和基本概念教师活动2【课标呈现】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课标解读】1.了解地震波的基本特征,并能说明科学家如何利用地震波来研究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2.了解地球各圈层的主要特征。3.能从不同层面(宏观、微观)认识地球各圈层对自然环境形成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密切联系。核心素养:【区域认知】运用图表描述地球内部、外部圈层的范围、物质组成,说明地球结构特点。【综合思维】知道岩石圈的构成及其在自然环境中的地位,举例说明地球各圈层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从整体上说明自然环境的基本构成。【地理实践力】知道科学家利用地震波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基本方法,增强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人地协调观】举例说明地球各圈层对自然环境形成的作用,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初步形成人地协调观。学生活动2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环节三:设疑,引入合作学习一教师活动3如何挑选成熟的西瓜? 用手指弹瓜听到“嘭嘭”声的,是熟瓜;听到“当当”声的还没有熟,听到“噗噗”声的,是过熟的瓜。1957年美国地质学家曾提出过一个雄心勃勃的“莫霍计划”—设想在地球上打一口深井,穿过地壳,以更好地了解地球内部构造。这一计划最终没有实现。现在你有什么更好的建议,可以了解到地球内部构造吗?学生活动3设疑,学生讨论。环节四:知识讲授梳理教师活动4【过渡】了解地球内部结构,我们是否也有一些手段?下面我们先来了解地震波。一、地震波的概念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合作学习一 了解地震波观察下图,地震发生时,地震波有哪些特点?归纳,讲解合作学习二 地球的内部圈层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我们得到右图(地震波曲线图)。议一议,你认为怎样对地球内部进行划分更合理?合作学习二 地球的内部圈层(1)通过对地震波速度的研究我们得到下图(地震波曲线图)。议一议,你认为怎样对地球内部进行划分更合理?在左图中画出分界线,在右图中对应划出分界面。在上图中用阴影标出软流层与岩石圈的位置并说出他们之间的区别。(软流层分布的深度范围约80-400km)【反思归纳】 列表比较地球内部圈层合作学习三 认识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及其相互关系1.找出照片中主要事物,如山、云、山顶积雪、河流、草、树木等。2.将找出的事物按照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进行分类。3.思考各事物之间的联系。【反思归纳】 外部圈层的组成及地理意义圈层组成地理意义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调节地球的温度,提供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氧气,形成复杂的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水圈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主体是海洋,还包括陆地上的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等参与地表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所不可或缺的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环境的总称,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促进太阳能转化;改变大气圈和水圈的组成;改造地表形态学生活动4学生答:声音、波学生完成合作学习一,小组讨论,整理成果,展示。地震波的特点①纵波的速度传播较快,横波的速度传播较慢。②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③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学生识记。想一想,练一练坐在海中轮船上的人会有什么感觉呢?海洋上的人只能感受到上下颠簸。 因为纵波传播速度快,可在固、液、气三态物质中传播,而横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对点训练】2018年8月5日19时46分,在印度尼西亚松巴哇岛地区附近发生6.8级左右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地震发生时,松巴哇岛的居民会感觉到身体( )A.只有上下颠簸,没有水平晃动B.只有水平晃动,没有上下颠簸C.先水平晃动,后上下颠簸D.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学生总结归纳学生作图【对点训练】1.2018年8月5日19时46分,在印度尼西亚松巴哇岛地区附近发生6.8级左右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A.外地核 B.岩石圈 C.下地幔 D.软流层 E.地壳2.为了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下图中的A、B、C、D四点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其中最迟得到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地点是( )【对点训练】地球表面四个圈层联系紧密,存在物质、能量交换,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读图回答下列各题。1.①圈层的主要特点是( )A.连续但不规则 B.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 C.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D.由坚硬岩石组成2.关于图示圈层的正确叙述是( )A.各圈层上下平行分布 B.各圈层相互渗透 C.③圈层单独占有空间 D.都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环节五:知识总结教师活动5【课堂总结】学生活动5学生自主梳理,形成思维结构图。先独立构件,再参考呈现,加强学生构图规范性。活动意图说明培养学生地理结构化思维。先独立构件,再参考呈现,加强学生构图规范性。 环节六:当堂检测【达标检测】[A]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科学家们发现在距离地面大约2 900千米深处横波速度突然降低为零,纵波速度也突然降低,这说明了( )A.地球内部存在着岩浆 B.该深度上下层的温度变化明显C.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厚度不同 D.该深度上下层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A]2.人们在生产活动中还常利用地震波( )A.传递声音信号 B.进行地质探矿C.调查农作物虫害情况 D.测量山峰的高度2018年4月19日下午,位于宫崎县和鹿儿岛县交界处的雾岛连山硫磺山发生火山喷发,浓烟升至火山口上空300米的高空。日本气象厅发布了火山喷发3级预警,管制游客入山,在火山2千米范围内应该保持警惕,小心飞石和火山碎屑流。据此,完成3、4题。[B]3.火山喷发的飞石和火山碎屑流降落到地表所经过的地球圈层顺序是(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A]4.本次火山喷发对下列活动影响最小的是( )A.空中飞过的小鸟 B.在当地游玩的游客C.高空飞行的客机 D.山区周围的芯片厂[A]5.读“地球内部的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1)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A和B是______,A和B+C是________,D是________,C+D+E是________的一部分。(2)不连续界面F是________。(3)地震波在经过F时速度会发生什么变化? (4)A和B为什么厚度不均?活动意图说明检测评价学生学习成果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