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2张PPT)
司马光
第1课时
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
学写一件简单的事。
美好的品质,犹如温暖的阳光,带给我们希望和力量。
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
学写一件简单的事。
美好的品质,犹如温暖的阳光,带给我们希望和力量。
人文主题
解读:这句话强调了美好品质的重要性。本单元以“美好品质”为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目的是让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到课文中人物身上的美好品质,体会到美好品质的广泛影响,让我们从中汲取力量,获得新的希望。
语文要素
解读:这一语文要素要求我们继续学习默读的阅读方法,通过带着问题默读,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能进一步养成带着问题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的效率,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美好的品质,犹如温暖的阳光,带给我们希望和力量。
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
学写一件简单的事。
2课时
《灰雀》
1课时
《手术台就是阵地》
2课时
《司马光》
2课时
《掌声》
01
揭示课题,
了解其人
司马光
24
司马光
24
司马光是谁?你知道哪些关于他的信息?
我听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故事的大致内容是:司马光和小伙伴们在院子里玩耍,其中有一个小伙伴掉进水缸中,司马光从地上捡起石头,砸破水缸,救出了落水同伴。
我知道司马光是北宋时期的人,为人正直、谦恭,曾反对王安石变法。
我知道司马光,姓司马,名光,字君实,号迂叟(yū sǒu)。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yū sǒu),世称涑(sù)水先生,北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政治家。幼时聪慧、稳重,喜爱读书,曾智救落水儿童。他一生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刻苦、勤奋,历来受人景仰。他曾历仕四朝,政绩卓著,主持编纂( zuǎn )了著名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其主要著作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刚刚有同学提到司马光“姓司马,名光”,“司马”这一姓氏有何特点?
司马是两个字组成的姓氏,属于复姓。它不仅可以表示姓氏,还可以表示官职,不同朝代、不同部门,其职务与官品也各不相同。如,西汉时初置大司马,掌军事,东汉设置司马职位,掌领兵之权。
刚刚有同学提到司马光“姓司马,名光”,“司马”这一姓氏有何特点?
你还知道哪些复姓及代表人物?
你还知道哪些复姓及代表人物?
诸葛:诸葛谨、诸葛亮、诸葛诞
东方:东方朔、东方显、东方虬(qiú)
上官:上官仪、上官婉儿
欧阳:欧阳修、欧阳询
独孤:独孤信、独孤伽罗
02
学习字词,
整体感知
一、学习生字
会认字
司
sī
跌
diē
皆
弃
qì
jiē
持
chí
会写字
司
sī
庭
tíng
登
跌
diē
dēng
众
zhòng
弃
qì
持
chí
司机 公司
sī
司
书写注意
半包围结构,右上包围,注意笔顺需遵守“先外后内”的规则,第一笔是“横折钩”。
释义
①主持;操作;经营。②中央部一级机关中按业务职能划分的单位(级别比部低,比处高)。③(Sī)姓。
识记指导
tíng
庭
书写注意
半包围结构,左上包围,注意笔顺需遵守“先外后内”的规则,即先写“广”再写“廷”。“广”字要写得舒展,第三笔是竖撇,稍长。里面的“廷”字则先写“壬”,再写“廴”,最后一笔捺要舒展,可稍超出第二笔横。
庭院 法庭
识记指导
dēng
登
书写注意
上宽下窄,写上边部分时撇、捺要舒展,注意右上角是“ ”,不要写成“ ”。上边部分的笔顺为横撇、点、撇、撇、捺,左低右高,右上的两撇短而平行,捺笔从竖中线开始写,注意保持整个字的重心。
登门 登山
识记指导
diē
跌
形声字,左形右声,本义为失足摔倒。
跌倒 跌落
识记指导
zhòng
众
书写注意
品字形结构,第二个“人”的捺变点,整个字呈三角形。
众多 众人
识记指导
jiē
皆
全,都。组词:人人皆知。
皆大欢喜
识记指导
qì
弃
书写注意
放弃、扔掉。注意下面的“ ”的第二笔是“丿”,不要写成“丨”。
放弃 舍弃
识记指导
chí
持
书写注意
形声字,“扌”表示与手等肢体有关,字音和“寺”相近。左窄右宽。右边的“寺”注意横画有长有短,横画之间的距离均等。
主持 支持
识记指导
二、初步感知课文,认识文言文
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wèng
diē
jiē qì
bèng
sī
chí
通过观察教材插图,你能猜出这段文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
通过观察教材插图,你能猜出这段文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
司马光砸缸。
这篇课文和我们看过的或听过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在表达上有什么不一样?
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这篇课文字数非常少,文章整体篇幅简短,但是故事内容很完整。言辞简练,有些词语很难理解,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这种语言形式叫做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人们写文章的时候使用的语言。
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句号处的停顿可以长一些,逗号处的停顿可以略短,词与词之间的停顿再短一些。
群儿戏于庭
一儿登瓮足
跌没水中众
皆弃去光持
石击瓮破之
水迸儿得活
03
理解词语意思,
掌握课文大意
一、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
每4人一组,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中有哪些人物,他们分别都做了什么事。
借助工具书和插图,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意思。
记录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二、梳理文意
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
····
·
·
“瓮”和“缸”一样吗?
为什么都跑了?
“得”是什么意思?
“之”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群儿”?“戏”和“于”又是什么意思?请结合插图及注释说一说。
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
庭院。
什么是“群儿”?“戏”和“于”又是什么意思?请结合插图及注释说一说。
群儿戏于庭,
·
插图中画的是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玩捉迷藏的游戏,再结合“庭”的注释,可知“群儿”指一群小孩子,“戏”指游戏,“于”的意思是在。
·
·
什么是“群儿”?“戏”和“于”又是什么意思?请结合插图及注释说一说。
群儿戏于庭,
·
庭院。
游戏。
在。
一群小孩子。
像“庭”“戏”这样的单音节词,我们一般可以通过组词来理解。
·
·
除了“庭”和“戏”,文中还有哪些单音节词可以用“组词”的方法来理解?
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淹没。
丢弃。
众人。
石头。
除了“庭”和“戏”,文中还有哪些单音节词可以用“组词”的方法来理解?
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庭院。
游戏。
译文:一群孩子在庭院里做游戏。
有同学认为瓮和缸没有区别,真的是这样吗?请观察下面两幅图说一说。
瓮
缸
有同学认为瓮和缸没有区别,真的是这样吗?请观察下面两幅图说一说。
瓮
缸
(口小肚子大,收口)
(口比较大,敞口)
我们通过组词的方法,知道“没”是淹没的意思,那么你是如何理解“登”“跌”等字的意思的?
结合插图我们可以知道“登”是爬的意思,结合生活中“足球”这样的说法,可知“足”就是脚的意思,再联系后文“没水中”可推知,爬上瓮的孩子是因为脚打滑跌进了瓮中,因此“跌”可以理解为跌倒。
我们通过组词的方法,知道“没”是淹没的意思,那么你是如何理解“登”“跌”等字的意思的?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脚。
爬上。
译文:一个小孩爬上水瓮,脚下一滑,跌进水瓮中,瞬间淹没在水里。
口小肚子大的陶器。过去人们生活中经常会用到,一般用来装水、酒、米等。
跌落、跌倒。
透过“戏”“登”“跌”“没”等动词,你感受到了什么?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透过“戏”“登”“跌”“没”等动词,你感受到了什么?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从“戏”“登”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孩子们尽情游戏、攀爬的样子,透过“跌”“没”两个动词,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孩子不小心跌入瓮中,瞬间被水淹没时的惊险。
面对这么危急的情况,小孩子们是怎么反应的?司马光呢?
面对这么危急的情况,小孩子们是怎么反应的?司马光呢?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根据注释可知“光”指的是司马光,那“众”指的是谁?你如何理解“弃”“去”二字?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
·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
司马光。
全部。
·
“众”是指众人,这里指除落水儿童和司马光以外的孩子;用组词法,“弃”可以理解为抛弃,“去”可以组成离去,所以当看到有人落水这一惊险场面时,大家都吓得跑开了。
根据注释可知“光”指的是司马光,那“众”指的是谁?你如何理解“弃”“去”二字?
司马光没有离开,而是“持石击瓮破之”,那你知道他是怎样“持石”,怎样“击瓮”的吗?“破”“之”又是什么意思?联系生活常识说一说。
司马光没有离开,而是“持石击瓮破之”,那你知道他是怎样“持石”,怎样“击瓮”的吗?“破”“之”又是什么意思?联系生活常识说一说。
首先装水的瓮很结实,小石头无法将其打破,所以司马光只有抱着/举着大块石头狠狠砸向瓮,才能将瓮击破。“破”即打破,“之”代指水瓮。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众人,这里指除司马光以外的孩子。
译文:众人都跑掉了,只有司马光拿着石头击打瓮,把瓮打破了。
全,都。
放弃,抛弃。
指司马光。
击打。
瓮被打破后发生了什么?
瓮被打破后发生了什么?
水迸,儿得活。
结合教材插图,我们可以知道这里是指水一下子从瓮中涌出来的状态。根据结局“活”可知落水儿童获救了,因此“得”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得以。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译文:水迸涌出来,小孩得救了。
涌出。
得到(跟失相对)。
课文中三次提到“儿”,这三个“儿”分别指谁?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
·
·
课文中三次提到“儿”,这三个“儿”分别指谁?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
·
·
第一个“儿”是指包括司马光在内的所有小孩子,第二个“儿”指落水的小孩子,第三个“儿”也指落水的小孩子。
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做游戏,其中一个小孩爬上了水瓮,脚下一滑,跌倒掉进了装满水的水瓮,瞬间被水淹没。其他小孩看到后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拿起石头砸瓮,瓮破了,水喷涌而出,落水的小孩得救了。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内容。
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我们可以借助联系生活经验、分析注释、看插图、组词、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来理解文言文。
司马光
群儿( ),一儿( ),足跌( )。众皆( ),光( )击瓮( ),水( ),儿( )。
1
2
3
4
第2课时
01
复习导入
群儿戏于( ),一儿( )瓮,足( )没水中。( )皆( )去,光( )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 )马光
( )马光
群儿戏于( ),一儿( )瓮,足( )没水中。( )皆( )去,光( )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司
庭
登
跌
众
弃
持
02
感受人物形象,
体会人物品质
读完这个故事,司马光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一个词语概括。
读完这个故事,司马光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一个词语概括。
机智
聪明
沉着
冷静
你从课文中哪些句子看出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沉着冷静?
你从课文中哪些句子看出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沉着冷静?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为什么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他的聪明机智、沉着冷静?
看到有人落水后,其他孩子都惊慌失措、吓跑了,司马光非但没跑还抱起石头砸破水瓮救出了落水小孩。从这一处对比中可以看出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能及时想出应对方法,很聪明、很机智。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如果你是司马光,你还有更好的办法救出那个落水的小孩子吗?故事中的其他孩子冷静下来后,还能想到什么办法?
其他小孩冷静下来后,有的会迅速就近寻求大人的帮助,有的会去找绳子、梯子等工具,试着把落水的小孩救出来。
我觉得司马光的办法就是当时紧急情况下最有效、最及时的办法,我也想不到其他更好的办法了。
或许这些小孩子跑出一段距离,冷静之后,会合众人之力,几个小孩子尝试着把水瓮推倒,让里面的水流干净,落水的小孩子自然就得救了。
03
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讲故事的要求
能把课文中的“庭、足、皆”等这些文言词语转化成现代汉语来讲述。
按照一定的顺序讲述。
能把故事说完整,语言通畅。
一天,司马光和小伙伴们在庭院里玩耍。有个小伙伴不知怎的,向盛满水的缸上爬去,结果没站稳,“扑通”一声就掉进了缸中!瞬间,便被水淹没了。别的小孩一见出了事,吓得撒腿就跑;而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拼尽全身的力气向水缸砸去。终于,水缸被他砸破了,水从砸破的洞口喷涌而出。那个小孩得救了!
这位同学讲得怎么样?
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讲述了故事,内容相对完整,语言通畅。
故事语言虽然转换成了现代汉语,但是翻译不够完整,如“皆”就没有说出来。
把“瓮”说成了“缸”,信息转述错误。
你觉得那个落水的孩子在落水的一瞬间的表情是什么样的?他会做些什么,喊些什么?
你觉得那个落水的孩子在落水的一瞬间的表情是什么样的?他会做些什么,喊些什么?
这个孩子往瓮上爬时可开心啦!虽然很小心,但由于水瓮边缘又滑又小,他还是掉进了瓮中,水一下子就淹没了他。他害怕极了,使劲地扑腾,除了落水时那声“啊”,什么也喊不出来。
看到有人落水,大家是怎样跑的?他们要去做什么?此时司马光又会想什么,做什么?
看到有人落水,大家是怎样跑的?他们要去做什么?此时司马光又会想什么,做什么?
其他孩子看到有人落水,吓得惊慌失措,他们中有的边跑边大喊:“快来救人啊!有人落水啦!”有的吓得边跑边哭,甚至摔了一跤……司马光一开始也有一些惊慌,但他很快就镇定了下来。他环顾四周,发现一块大石头,迅速抱起石头,朝瓮使劲砸去,一下、两下、三下……瓮终于被砸破了,里面的水喷涌而出。那个小孩也跟着水一起涌了出来,司马光赶忙扶住小孩说:“没事了,没事了。”落水的小男孩看到司马光,“哇”地哭了,待他心情慢慢平复后,他感激地对司马光说:“司马光,谢谢你救了我!”
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做游戏,庭院的角落里有一口大水瓮,里面装满了水。有一个孩子偷偷爬上了水瓮。他小心翼翼地往瓮上爬时,心里正得意洋洋,刚准备跟小伙伴们炫耀一下,却脚底一滑跌进了瓮中,水一下子就淹没了他。
庭院里做游戏的孩子在听到“啊”的一声以及落水声时,才发现有人落水了。其他孩子吓得惊慌失措,全部都跑开去了。有的边跑边大声呼喊:“快来救人啊!有人落水啦!”有的吓哭了,腿都软了,还摔了一跤……只有司马光没有跑开,他一开始也有一些惊慌,但很快就镇定了下来,心里默默地想着救人的办法。到底要怎样才能快速把落水的孩子救上来呢?他心里暗暗着急。
故事示例
这时,他看到水瓮旁边有一块大石头,他立刻抱起这块大石头使劲朝瓮砸去,一下、两下、三下……终于砸破了,里面的水喷涌而出,那个小男孩也跟着水一起涌了出来。司马光赶忙跑过去扶住小男孩说:“没事了,没事了。”小男孩看到司马光,“哇”的一声哭了,司马光不断安抚他。小男孩好半天才平复下来,他感激地对司马光说:“司马光,谢谢你救了我!我以后再也不敢这样玩了。”
故事示例
04
对比文言文和现代文,感受语言差异
读一读文言文和用现代汉语写成的故事,说一说二者有何不同。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一天,司马光和小伙伴们在庭院里玩耍。有个小伙伴不知怎的,向盛满水的瓮上爬去,结果瓮沿窄小,他没站稳脚,“扑通”一声就掉进了水瓮中!瞬间,他被瓮里的水淹没了!别的孩子一见出了事,头也不回,撒腿就跑。而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他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拼尽全身的力气向水瓮砸去。终于,水瓮被他砸破,只听得“哗啦”一声,水从砸破的洞口喷涌而出。水瓮里的小孩得救了!
用文言文写成的故事,有很多单音节词,言辞简练,篇幅短小;用现代汉语写的故事似乎内容更丰富,更容易读懂。
本课课文用“光”来称呼“司马光”,其他课文比较少见。
文言文的词,有的与现代汉语的意思相近,有的不太一样。
除标点符号外,文言文还会在句中停顿。
文言文的特点之一:言简意赅,篇幅短小精悍。
课堂总结
《司马光》是我们小学阶段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很多读懂文言文的方法,体会到了文言文言简意赅、短小精悍的特点。同时也从故事中感受到了司马光聪明机智、沉着冷静的美好品质。
课下,大家可以继续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分享学习心得,共同进步。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司马光的故事,可以试着读一读《宋史》中的《司马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