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18《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童年的水墨画》是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由三首小诗组成的儿童组诗,作者是当代作家张继楼。全诗呈现了溪边垂钓、江上戏水、林中采菇的镜头。将嬉戏、劳动的快乐表达的淋漓尽致,给予了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教学目标】
1.通读诗歌,整体感知三首小诗所描绘的画面。
2.能入情入境地朗读诗歌,展开想象,感受童年生活的多彩和快乐,想象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画面美。
3.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句子,体会儿童诗语言的简单、纯真。
【教学重难点】
学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感受童年生活的多彩和快乐;在反复朗读中读出儿童诗的音韵美、意境美。
【课前准备】
同学们,请大家跟随音乐来欣赏一组水墨画。
【课件:播放童年歌曲+童年生活的水墨画滚动屏】
【教学过程】
听着童年的歌,看着童年的画,想象着童年的乐趣,开始今天快乐的学习。
一、激趣导入,美读课题。
1.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的幸福和欢乐;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多姿多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诗,诗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
2. 这节课来学习张继楼爷爷为我们儿童写的一组诗。
【课件:卷轴打开课题】
(1)这组诗的题目该怎样读呢?
(2)童年的水墨画是怎样的水墨画呢?带着想象读,可以读得更美。一起美美地读。二、通读诗歌,寻找特点。
(一)第一遍读诗,读正确、读流利。
1.童年的水墨画里有三首小诗,请同学们带着想象读一读,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2.生读第一首诗《溪边》。
(1)指导:读对“当”这个多音字。
(2)指导:读好扑腾这个词——“扑腾”是表示声音的词,要读得轻短,读好这个词,诗句就活起来了。
(3)【课件:变红碎了】生活中我们通常会说什么碎了?诗里说人影碎了,是怎样的画面?人影一碎,你看到了什么?生活中的碎让人心惊,诗中的碎呀,却充满乐趣。请你读这句话。
3.生读第二首诗《江上》。
(1)【课件出示: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两个拨变红】
(2)指导:读好这两个拨字,拨字读得轻一点短一点,这笑声就飞起来了。
4.生读第三首诗《林中》。
(1)仔细观察这个甲骨文,猜猜它是文中哪个字?(爽)它像什么?——像一个人两只手提着两盏灯。这两盏灯代表明亮,雨后的松林阳光照耀,连空气仿佛都明亮起来了!
(2)加手势指导:读好清清爽爽这个词。第二个清和第二个爽读得轻一点,柔一点。
(3)读好明明亮亮这个词。
(4)把它们放在句子里读,就更美了!——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
(5)再读这个词——斗笠。看,这就是斗笠,【出示:斗笠图片】用来遮挡阳光和雨的帽子,是用竹子的皮或叶编成的。【出示:蘑菇图片】像小蘑菇吗?你来读一读诗句。——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二)第二遍读,读出组诗特点。
1.【出示三首诗】请同学们带着想象,再读这三首诗,想一想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2.相同点一:这三首小诗都是用地点来作题目的。
(1)哦,是这样吗?【板书:溪边、江上、林中】是不是?
①指导:读好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要把题目读亮、读美。
②溪边、江上、林中,它们的美各有不同,要怎样读呢?再读题目。
3. 相同点二:这三首小诗都是 6 行 3 句,句式相同。
4.相同点三: 这三首诗中都写的是童年的生活。追问:具体说说,第一首诗写的是什么——小朋友在溪边钓鱼。第二首——小朋友在江上戏水。第三首——小朋友在林中采菇。(板书:钓鱼、戏水、采菇)
5.多了不起啊!我们读出了三个相同点,还有没有第四个呢!继续读诗。
三、读诗作画,感悟童趣。
(一)学习《溪边》
1.首先,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走进第一幅童年的水墨画——溪边。【课件:学习要求】自由读《溪边》,一边读一边想象,如果让你来画溪边这幅水墨画,你想画上什么?
2.【课件:出示溪边整首诗】我们来交流,你想画上什么?
(1)交流画垂柳。追问让学生想象画面,将画面说具体。——垂柳长长的枝条,就像长长的头发,正对着平静的溪水梳妆打扮。哦,这垂柳像一位小姑娘,正对着溪水梳理她那长长的秀发呢!你看,这位同学为这幅画画上了垂柳,让水墨画有了生机。你还想画上什么?
(2)交流画山溪。那是怎样的山溪呀?——山溪长长的,弯弯曲曲地,就像绿色的带子。继续想,那是怎样的绿呀?——树木倒影在清澈的溪水中,有深绿的、有浅绿的,太阳照在溪水上,溪水闪着光。水流缓慢,好安静呀;山溪如绿玉带一般,画面美的妙不可言。小画家们还想画上什么?
(3)交流画人影。这人影是怎么回事呀?——溪边小朋友在钓鱼,他的影子倒映在平静的溪水上。联系上下文不难发现,这人影正是溪边垂钓的小童的影子。让老师不禁想起《小儿垂钓》中的场景“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4)交流画钓竿。——画上一根钓竿,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顽皮的红蜻蜓这次没有立在荷叶上,而是立在了小朋友的钓竿上,多么充满童真童趣的画面呀。
3.一边画着,一边想着,你感受到什么——我感受到周围的环境很美,很安静。继续想象,你还能感受到什么——我能感受到这个小孩钓鱼的样子非常专心,钓竿一动也不动,所以,红蜻蜓飞来停在上面。你瞧,这样一个可爱的、专注的小渔童的样子就浮现在我们眼前了,这样的画面多么静美。
4. 你们看,诗里还有一个神奇的字,【课件:染字标红】猜一猜“染”的意思。“染”字造字本义是:从草木中提取色汁,浸泡丝绸和布,让他们有了颜色。取之大自然,又将大自然的景物层层浸染。【播放视频,再次理解“染”】
5. 想一想,在溪边这幅水墨画中,都有什么被染绿了?生交流:钓竿、鱼儿、小朋友的笑声.......都被染绿了。笑声飘进了绿绿的溪水里,笑声被染绿了。这笑声还会飘到哪里?被什么染绿?
生交流:笑声飘上了柳梢上,笑声被染绿了。笑声飘进了小草里,笑声被染绿了......
6. 这一染,就染出了一幅由静到动的溪边水墨画。指导生读出溪边这幅水墨画的静动之美。
7. 看,咱们一起来完成这幅溪边的水墨画吧。
【课件:溪边水墨画视频】
(1)欣赏着画面,请你美美地读。一起读:学生齐读《溪边》。
(2)美丽的水墨画,染出了美丽的童年和无边的快乐。【板贴:溪边图】
(二)学习《江上》
1.溪边的笑声还在耳旁回荡,这边江上又活跃着另一幅画面。【课件:学习要求】自己读一读《江上》,想一想这首诗写的是谁?他们在干什么?
生交流:这首诗写的是一群孩子在江上玩水(戏耍)。
诗里是怎么写的——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着翅膀拍水戏耍。鸭群是扇动翅膀拍水戏耍,江上的孩子是怎样拍水戏耍的?
【课件:标红戏耍】
我们的课堂就是宽阔的江面,你们就是江上拍水戏耍的孩子,想象画面读一读,快乐地玩起来吧!
2.生想象画面,自由做动作。我们来看这个同学的动作。这个动作是——拨。
他这样拨,你怎样拨?你呢,怎样拨?学生做不同的拨的动作教师一边做动作一边读着模拟场景,学生跟着一起做。
3. 看哪,这水花溅得多高、多美呀!你再听,你听到了什么?——我听到了他们的欢笑声。那是怎样的笑声啊!——那是欢乐的笑声。这笑声传到了哪里?——这笑声传到了岸边;这笑声传到了天空......
4.这欢乐的笑声飘荡在江面上,随着江水传得很远很远。请你快乐地读。5.正在大家你拨我溅笑哈哈的时候,你看,生接读: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1)你看到了什么?——我看到一个小朋友一下钻入水中,一会儿又钻出水面龇着牙,正开心地笑着。
(2)我们要读出什么呀?指导生读出:①水葫芦”钻入水中的速度很快。②“水葫芦”非常开心。
③“水葫芦”非常得意。
6.一首小诗,寥寥数语,乐趣无限呀......(生配乐读)
7.这快乐的画面成了童年抹不掉的记忆,化作了一幅鲜活的江上水墨画。(板贴:江上图)
(三)学习《林中》
1.从溪边到江上,满满的童趣,满满的快乐。你听,一声欢叫,把我们的视线又引入雨后的《林中》,
【课件:学习要求】
1.请同学们继续一边想象画面一边读《林中》这首小诗。
2.小组讨论:说说你在林中看到最有趣的画面是什么?
【课件:林中整首诗】
3.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4.(1)预设一(小蘑菇):我看到刚下过一场雨,松树被雨水洗刷过,更绿了。雨珠挂在松针上面,晶莹剔透,有很多很多小蘑菇戴着一顶斗笠都从泥土中钻出来了。指导学生读出这种趣味——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
(2)诗中有画啊!还有声——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是采蘑菇的小孩。他们在欢叫什么_一个孩子发现了很多蘑菇,就喊起来:哎,你们快来呀,这里有好多蘑菇呀!快来看呀,好大的蘑菇,我采到大蘑菇了!
(3)听到这一声欢叫,你就看到了什么——我看到了树林里一个一个戴着斗笠的小朋友都来采蘑菇了。你听到了什么——听到他们叽叽喳喳说话的声音,还听到了他们的笑声。
(4)指导学生读出欢叫声的开心与响亮。
4. 诗中出现了这一顶斗笠,这一个个斗笠,都指的是什么? 一顶斗笠指的是小蘑菇。一个个斗笠指的是小朋友。
5.雨后的林中小蘑菇多,采蘑菇的小朋友多,会动的小蘑菇在不会动的小蘑菇中动来动去,多有趣。(指生读)
6.一声欢叫,把雨后林中的一切都叫醒了,林中和溪边一样,也写出了由静到动的美,谁再来读?
7.林中的欢叫,就像跳动着欢快音符的水墨画,美在童年的记忆里。(板贴:林中图)
四、提升感悟,水墨童年。
1. 同学们,再看看这三首小诗【课件:出示三首诗】,你有没有发现第四个相同点?相同点四:这三首小诗都写了童年的快乐。小结:像这样同一个主题且句式相同的几首诗放在一起,就称为组诗。这一组诗作者给了他们一个题目就是——学生齐读:童年的水墨画。
2.童年的生活是诗啊,诗里有溪边的欢笑(1 生读溪边),诗里有江上的欢闹(1 生读江上),有林中的欢叫(1 生读林中)。
3.童年的生活真是乐趣无限(印章:乐趣)这乐趣由溪边流淌到江上,由江上流淌到林中,又会流淌到哪儿呢?还可能流淌到街头、花前亦或是树下......张继楼爷爷写的《童年的水墨画》这组诗共有六首,这是另外的三首,课后同学们可以读一读,还可以用画笔将自己的童年趣事画出来,也可以写一首小诗,将这童年的乐趣延续下去。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