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17~2018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第八课金与南宋的对峙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16七下·深圳期中)与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分别是下列哪个选项中的少数民族建立的( )
A.契丹、党项、匈奴 B.契丹、党项、女真
C.党项、女真、回纥 D.匈奴、回纥、吐蕃
【答案】B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女真族的崛起
【解析】【分析】两宋时期,与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有辽,西夏,金。辽是契丹族所建;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政权;金是女真族建立的。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与宋并立的政权。
2.(2016七下·宜昌期中)宋金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是( )
A.南宋建立 B.宋金和议 C.郾城大捷 D.澶渊之盟
【答案】B
【知识点】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岳飞班师后,南宋与金最终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宋金和议的认识。
3.一位原居住在我国东北的少数民族的英雄首领,1115年建立了金政权,他是( )
A.阿保机 B.元昊 C.阿骨打 D.赵构
【答案】C
【知识点】女真族的崛起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阿骨打相关的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我国东北的少数民族的英雄首领,1115年建立了金政权。因为女真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1115年正月初一,女真族首领阿骨打称帝,建国号大金,定都会宁(今阿城市)。金于1125年灭辽。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点评】本题较为简单,考查阿骨打相关的知识点。
4.(2017七下·丰城期中)“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应该是( )
A.南宋与金对峙 B.宋辽对抗
C.北宋与金对峙 D.宋夏和议
【答案】A
【知识点】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临安邸》是宋代诗人林升创作的一首七绝。后两句以讽刺的语言写出当政者纵情声色,并通过“杭州”与“汴州”的对照,不漏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腐朽本质,也由此表现出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可见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应该是南宋与金对峙。所以答案选择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南宋与金对峙。
5.(2017七下·涉县期末)归纳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辽、宋、夏、金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政权并立 B.国家统一 C.三国鼎立 D.和平共处
【答案】A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辽、宋、夏、金时期指的是此时中国大地上先后出现的多个并立的政权,国家处于分裂时期,各政权之间互有争斗,尤其是两宋与辽、西夏、金之间都有战争发生,不是一个和平共处的时期;三国鼎立指的是东汉末年的魏蜀吴三国,与题干不符。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政权并立。
6.与南宋并存过的少数民族政权不包括( )
A.蒙古族政权 B.契丹族政权 C.党项族政权 D.女真族政权
【答案】B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南宋的偏安;蒙古族的兴起与蒙古灭夏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南宋军民的抗金斗争史实的识记。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1课,第二子目南宋军民的抗金斗争中的内容:“1115年,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政权。1125年辽天祚帝做了金军的俘虏,辽朝灭亡。”可知,契丹族政权在南宋建立前就已经被灭,故选B。依据“金灭北宋的同一年,北宋皇族赵构在南京称帝,后来定都临安,历史上称为南宋。南宋建立以后,金军不断向南进攻。”可知,此时女真族政权金与南宋对峙局面。A选项是元朝1279年灭南宋,统一了全国。C选项是西夏。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南宋军民的抗金斗争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南宋军民的抗金斗争的概况、代表和影响。
7.某同学选用下面两幅地图进行研究性学习。据地图内容判断,该同学确立的研究主题应是( )
A.隋朝南北统一 B.唐蕃“和同为一家”
C.两宋民族政权并立 D.元朝统一全国
【答案】C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与北宋相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有辽 夏 金 ,与南宋相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有与金与西夏,观察两幅图片,有东京,临安,我们知道,东京是北宋的首都,临安是南宋的首都,所以这两幅图是北宋和南宋的示意图,图片中还有上京,兴庆,蒙古,中都这些地点,因此判断这是少数民族政权与两宋的并立,本题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解读图片信息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两宋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中尤其是通过各少数民族政治家对汉族政治制度文化的吸收,都加速了这些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和彼此融合,使各民族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形成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南宋后期许多蒙古人进人中原,中原人民迁往边疆地区,为后来元朝的民族大融合高潮出现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这一时期频繁的民族战争虽然给各族人民带来灾难,但也促使了各族人民的接触和交流,形成民族融合的新高潮,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8.他的部队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他抗击金军,收复许多失地,他是( )
A.岳飞 B.文天祥 C.卫青 D.霍去病
【答案】A
【知识点】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岳飞率领的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9.关于宋朝与周边民族政权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南宋与辽签订澶渊之盟 B.金先灭辽,再灭北宋
C.南宋向金称臣,南宋给金岁币 D.北宋与西夏议和,给西夏岁币
【答案】A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澶渊之盟》是北宋和辽签订的。宋真宗时,辽大举攻宋,一直打到澶州城下,宰相寇准力劝黄帝亲征、宋真宗抵达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故选A项。
【点评】本题难度较低,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澶渊之盟的订立虽然带来和平的局面,但宋每年给辽岁币,增加了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这是一个屈辱性的盟约。
10.(2017七下·广饶期中)宋金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是( )
A.郾城大捷 B.澶渊之盟
C.宋金和议达成 D.南宋建立
【答案】C
【知识点】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郾城大捷是宋金之间的战,不是议和。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政权之间的议和;宋金达成议和,双方约定以淮水和大散关一线为界,形成对峙局面;南宋建立只是形成南宋与金政权并立的局面,此时双方还没有通过议和形成对峙。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宋金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
11.(2017七下·揭西期末)一位姓秦的杭州县令在瞻仰了岳飞墓后写了副对联:“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这副对联主要表达了( )
A.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B.对岳飞的无限崇敬
C.对秦桧的无比憎恨 D.对南宋灭亡的叹息
【答案】C
【知识点】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根据对联中提到的“秦”“桧”二字,以及“岳飞墓”,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抗金英雄岳飞被秦桧宋高宗以莫须有的罪名杀死,题干中身为秦姓的县令因与秦桧同姓而感到羞愧,秦桧以后很少人再用“桧”作为名字,以此表达了对秦桧的无比憎恨。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桧。
12.(2017七·江苏期末)诗歌有时承载着历史信息,下列对“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首诗歌所含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当时的杭州十分繁华
B.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甘于偏安的不满
C.诗中的汴州应指东京
D.该诗应创作于北宋时期
【答案】D
【知识点】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诗歌所含信息解读不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直把杭州作汴州”诗句的意思是把南宋的都城杭州当作北宋的都城汴州(东京开封)去寻乐;此诗应创作于南宋时期;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做题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二、材料分析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送至雄州交割。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是月,与金国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割唐、邓二州界之,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休兵息民,各守境土。
——《宋史·高宗本纪》
(1)材料一反映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一事件?该事件发生在哪两个政权之间?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事件?该事件有什么影响?
(3)材料一、二反映的史实体现了当时怎样的时代特点?两则材料在内容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4)谈谈你对材料一、二事件的看法。
【答案】(1)澶渊之盟。北宋与辽。
(2)宋金和议。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3)政权并立。宋朝廷送给少数民族政权岁币。
(4)澶渊之盟、宋金和议,对宋朝来说,是屈辱的条约,特别是宋朝每年向辽、金缴纳岁币,增加了两宋人民的负担;同时和议后,双方得到长时间的和平稳定局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中的“宋”“契丹”,可以判断是辽宋之间的议和,史称“澶渊之盟”。第(2)题根据材料二中的“金国”“宋史”可知是宋金和议,宋金对峙局面形成。根据材料一中辽宋并立、材料二中宋金并立,可以得出当时的时代特点是政权并立,议和的相同内容是宋朝廷送给辽、金岁币。由此完成第(3)题。第(4)题是开放性题目,只要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的能力。
14.(2017七下·荣成期中)阅读下列材料:
图一 图二
(1)图一中的A,B,C是辽、北宋、西夏的都城,当时分别称什么?
(2)图二中A是南宋的都城,当时称什么?是今天的哪里?隋朝时这里称为什么?B是金的都城,当时称什么?C处为宋金议和后的分界线西段,这是哪里?
(3)依据这两幅地图,请你归纳这一时期的形势有什么特点?
(4)南宋著名的抗金名将在郾城大败金军,这位抗金名将是谁?
【答案】(1)上京,东京,兴庆。
(2)临安,杭州,余杭,中都,大散关。
(3)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4)岳飞。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中的图一结合所学知识,10世纪初,契丹杰出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契丹多次更改国号,有时称契丹,有时称辽)都城在上京,阿保机就是辽太祖。960年后,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了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11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史称西夏。由此可知A是上京,B是东京,C是兴庆。(2)根据材料中的图二结合所学知识,1127年北宋灭亡,北宋皇帝钦宗的弟弟赵构,于同年登上皇位,后来定都临安(今杭州),史称南宋。临安(今杭州)隋朝大运河的南端余杭。12世纪初期,女真的杰出首领阿骨打,起兵抗辽,接着在会宁称帝,国号金,他就是金太祖。宋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后来金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由此可知,A当时称临安,今天的杭州,隋朝时是余杭,B是中都,C是大散关。(3)根据上述材料及上述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宋、夏、金时期是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140年,岳飞带领的宋军在郾城大败金朝骑兵主力,取得大捷。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辽、北宋、西夏的都城。(2)本题主要考查南宋的都城。(3)本题主要考查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4)本题主要考查岳飞。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17~2018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第八课金与南宋的对峙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16七下·深圳期中)与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分别是下列哪个选项中的少数民族建立的( )
A.契丹、党项、匈奴 B.契丹、党项、女真
C.党项、女真、回纥 D.匈奴、回纥、吐蕃
2.(2016七下·宜昌期中)宋金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是( )
A.南宋建立 B.宋金和议 C.郾城大捷 D.澶渊之盟
3.一位原居住在我国东北的少数民族的英雄首领,1115年建立了金政权,他是( )
A.阿保机 B.元昊 C.阿骨打 D.赵构
4.(2017七下·丰城期中)“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应该是( )
A.南宋与金对峙 B.宋辽对抗
C.北宋与金对峙 D.宋夏和议
5.(2017七下·涉县期末)归纳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辽、宋、夏、金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政权并立 B.国家统一 C.三国鼎立 D.和平共处
6.与南宋并存过的少数民族政权不包括( )
A.蒙古族政权 B.契丹族政权 C.党项族政权 D.女真族政权
7.某同学选用下面两幅地图进行研究性学习。据地图内容判断,该同学确立的研究主题应是( )
A.隋朝南北统一 B.唐蕃“和同为一家”
C.两宋民族政权并立 D.元朝统一全国
8.他的部队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他抗击金军,收复许多失地,他是( )
A.岳飞 B.文天祥 C.卫青 D.霍去病
9.关于宋朝与周边民族政权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南宋与辽签订澶渊之盟 B.金先灭辽,再灭北宋
C.南宋向金称臣,南宋给金岁币 D.北宋与西夏议和,给西夏岁币
10.(2017七下·广饶期中)宋金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是( )
A.郾城大捷 B.澶渊之盟
C.宋金和议达成 D.南宋建立
11.(2017七下·揭西期末)一位姓秦的杭州县令在瞻仰了岳飞墓后写了副对联:“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这副对联主要表达了( )
A.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B.对岳飞的无限崇敬
C.对秦桧的无比憎恨 D.对南宋灭亡的叹息
12.(2017七·江苏期末)诗歌有时承载着历史信息,下列对“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首诗歌所含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当时的杭州十分繁华
B.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甘于偏安的不满
C.诗中的汴州应指东京
D.该诗应创作于北宋时期
二、材料分析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送至雄州交割。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是月,与金国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割唐、邓二州界之,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休兵息民,各守境土。
——《宋史·高宗本纪》
(1)材料一反映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一事件?该事件发生在哪两个政权之间?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事件?该事件有什么影响?
(3)材料一、二反映的史实体现了当时怎样的时代特点?两则材料在内容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4)谈谈你对材料一、二事件的看法。
14.(2017七下·荣成期中)阅读下列材料:
图一 图二
(1)图一中的A,B,C是辽、北宋、西夏的都城,当时分别称什么?
(2)图二中A是南宋的都城,当时称什么?是今天的哪里?隋朝时这里称为什么?B是金的都城,当时称什么?C处为宋金议和后的分界线西段,这是哪里?
(3)依据这两幅地图,请你归纳这一时期的形势有什么特点?
(4)南宋著名的抗金名将在郾城大败金军,这位抗金名将是谁?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女真族的崛起
【解析】【分析】两宋时期,与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有辽,西夏,金。辽是契丹族所建;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政权;金是女真族建立的。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与宋并立的政权。
2.【答案】B
【知识点】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岳飞班师后,南宋与金最终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宋金和议的认识。
3.【答案】C
【知识点】女真族的崛起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阿骨打相关的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我国东北的少数民族的英雄首领,1115年建立了金政权。因为女真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1115年正月初一,女真族首领阿骨打称帝,建国号大金,定都会宁(今阿城市)。金于1125年灭辽。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点评】本题较为简单,考查阿骨打相关的知识点。
4.【答案】A
【知识点】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临安邸》是宋代诗人林升创作的一首七绝。后两句以讽刺的语言写出当政者纵情声色,并通过“杭州”与“汴州”的对照,不漏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腐朽本质,也由此表现出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可见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应该是南宋与金对峙。所以答案选择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南宋与金对峙。
5.【答案】A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辽、宋、夏、金时期指的是此时中国大地上先后出现的多个并立的政权,国家处于分裂时期,各政权之间互有争斗,尤其是两宋与辽、西夏、金之间都有战争发生,不是一个和平共处的时期;三国鼎立指的是东汉末年的魏蜀吴三国,与题干不符。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政权并立。
6.【答案】B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南宋的偏安;蒙古族的兴起与蒙古灭夏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南宋军民的抗金斗争史实的识记。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1课,第二子目南宋军民的抗金斗争中的内容:“1115年,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政权。1125年辽天祚帝做了金军的俘虏,辽朝灭亡。”可知,契丹族政权在南宋建立前就已经被灭,故选B。依据“金灭北宋的同一年,北宋皇族赵构在南京称帝,后来定都临安,历史上称为南宋。南宋建立以后,金军不断向南进攻。”可知,此时女真族政权金与南宋对峙局面。A选项是元朝1279年灭南宋,统一了全国。C选项是西夏。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南宋军民的抗金斗争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南宋军民的抗金斗争的概况、代表和影响。
7.【答案】C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与北宋相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有辽 夏 金 ,与南宋相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有与金与西夏,观察两幅图片,有东京,临安,我们知道,东京是北宋的首都,临安是南宋的首都,所以这两幅图是北宋和南宋的示意图,图片中还有上京,兴庆,蒙古,中都这些地点,因此判断这是少数民族政权与两宋的并立,本题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解读图片信息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两宋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中尤其是通过各少数民族政治家对汉族政治制度文化的吸收,都加速了这些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和彼此融合,使各民族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形成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南宋后期许多蒙古人进人中原,中原人民迁往边疆地区,为后来元朝的民族大融合高潮出现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这一时期频繁的民族战争虽然给各族人民带来灾难,但也促使了各族人民的接触和交流,形成民族融合的新高潮,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8.【答案】A
【知识点】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岳飞率领的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9.【答案】A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澶渊之盟》是北宋和辽签订的。宋真宗时,辽大举攻宋,一直打到澶州城下,宰相寇准力劝黄帝亲征、宋真宗抵达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故选A项。
【点评】本题难度较低,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澶渊之盟的订立虽然带来和平的局面,但宋每年给辽岁币,增加了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这是一个屈辱性的盟约。
10.【答案】C
【知识点】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郾城大捷是宋金之间的战,不是议和。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政权之间的议和;宋金达成议和,双方约定以淮水和大散关一线为界,形成对峙局面;南宋建立只是形成南宋与金政权并立的局面,此时双方还没有通过议和形成对峙。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宋金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
11.【答案】C
【知识点】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根据对联中提到的“秦”“桧”二字,以及“岳飞墓”,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抗金英雄岳飞被秦桧宋高宗以莫须有的罪名杀死,题干中身为秦姓的县令因与秦桧同姓而感到羞愧,秦桧以后很少人再用“桧”作为名字,以此表达了对秦桧的无比憎恨。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桧。
12.【答案】D
【知识点】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诗歌所含信息解读不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直把杭州作汴州”诗句的意思是把南宋的都城杭州当作北宋的都城汴州(东京开封)去寻乐;此诗应创作于南宋时期;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做题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13.【答案】(1)澶渊之盟。北宋与辽。
(2)宋金和议。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3)政权并立。宋朝廷送给少数民族政权岁币。
(4)澶渊之盟、宋金和议,对宋朝来说,是屈辱的条约,特别是宋朝每年向辽、金缴纳岁币,增加了两宋人民的负担;同时和议后,双方得到长时间的和平稳定局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辽与北宋的和战;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中的“宋”“契丹”,可以判断是辽宋之间的议和,史称“澶渊之盟”。第(2)题根据材料二中的“金国”“宋史”可知是宋金和议,宋金对峙局面形成。根据材料一中辽宋并立、材料二中宋金并立,可以得出当时的时代特点是政权并立,议和的相同内容是宋朝廷送给辽、金岁币。由此完成第(3)题。第(4)题是开放性题目,只要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的能力。
14.【答案】(1)上京,东京,兴庆。
(2)临安,杭州,余杭,中都,大散关。
(3)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4)岳飞。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中的图一结合所学知识,10世纪初,契丹杰出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契丹多次更改国号,有时称契丹,有时称辽)都城在上京,阿保机就是辽太祖。960年后,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了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11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史称西夏。由此可知A是上京,B是东京,C是兴庆。(2)根据材料中的图二结合所学知识,1127年北宋灭亡,北宋皇帝钦宗的弟弟赵构,于同年登上皇位,后来定都临安(今杭州),史称南宋。临安(今杭州)隋朝大运河的南端余杭。12世纪初期,女真的杰出首领阿骨打,起兵抗辽,接着在会宁称帝,国号金,他就是金太祖。宋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后来金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由此可知,A当时称临安,今天的杭州,隋朝时是余杭,B是中都,C是大散关。(3)根据上述材料及上述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宋、夏、金时期是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140年,岳飞带领的宋军在郾城大败金朝骑兵主力,取得大捷。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辽、北宋、西夏的都城。(2)本题主要考查南宋的都城。(3)本题主要考查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4)本题主要考查岳飞。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