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新
课
导
入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路荒暖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这是一幅景色优美的画卷,里面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风俗淳朴,生活和美。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卷?
作
者
简
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
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因而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
陶渊明的诗歌大量描写田园生活,朴素真挚,他被公认为第一位田园诗人。他的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今存《陶渊明集》。陶渊明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很大,在文学史上地位很高。
陶
渊
明
桃
花
源
记
(晋)陶 渊 明
写
作
背
景
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隐居民间已经十六年。
他拒绝同刘格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原是《桃花源诗并序》前面的小序,因为语言清新自然,想像新颖独特,后来独立成篇,以“记”为题成为传世名篇。
熟悉课文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查阅字典,读准字音。(5mins)
huò
yǎn
qiān
tiáo
yāo
jì
yì
豁然开朗
屋舍俨然
阡陌交通
黄发垂髫
便要还家
刘子骥
诣太守
熟悉课文
2.请同学们根据注释,查阅词典等工具书,理解字词句子的意思。(5mins)
3.请同学们分组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停顿合理。(3mins)
疏通文意
第一段:
1.请同学们齐读第一段,读音和停顿要正确。
2.随机请同学分别说说对这一段文意的理解,其他同学注意做笔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作为
沿着,顺着
新鲜美好
惊异,诧异
尽,v,走到…的尽头。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谋生。(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 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渔人非常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离开
使…通过
又,再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是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似的。(渔人)就离了船,从洞口进去。初进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发现
疏通文意
第二段:
1.齐读第二段,读音和停顿要正确。
2.说说对这一段文意的理解,其他同学注意做笔记。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田野中或桃花源中
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小 结
1.背诵课文,熟记文章第1、2段文下注释。
2.完成《全程突破》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整理笔记查找疑问!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指某个地方
回去
隔绝,不通音讯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的回答了他。那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去,备酒杀鸡做饭菜(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
疏通文意
第三段:
1.请齐读第三段,读音和停顿要正确。
2.理解该段文意,注意做笔记。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竟然,居然
不要说,更不必说
逗留
见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这个人为他们详细的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他们听罢)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也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在这里住了几天,就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已经
代词,指经历
最终
见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这个人为他们详细的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他们听罢)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也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在这里住了几天,就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专指通往桃花源的路
名词,标志
疏通文意
第四、五段:
1.请齐读段落,读音和停顿要正确。
2.理解文意,做笔记。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前往
随即,不久
南阳齐子骥,是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兴的计划前往,没实现,不久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路访求的人了。
询问,打探;渡口。此处指访寻桃花源
文言积累
1.古今异义
交通
间隔
妻子
无论
绝境
鲜美
古
今
交错相通
隔绝,不通音讯
妻子儿女
不必说,更不必说
与世隔绝的地方
新鲜美好
运输事业的总称
事物间距,隔离开来
男子的配偶
关联词,不管
没有出路的境地
新鲜美味
文言积累
2.一词多义
文言积累
3.通假字
便要还家
同“邀”,邀请
文言积累
4.填充句子省略成分
小结
1.熟记文章第3、4、5段文下注释。
2.积累本课中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省略句等文言现象。
整理笔记并查找疑问!
(1段)
一
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林。
(2、3段)
二
渔人进入桃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4、5段)
三
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理清文章脉络
1.划分段落层次;
2.找出文章的线索和叙事顺序。
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叙事
风景
优美
百姓
安居乐业
民风
淳朴
人们
热情好客
3.根据文章内容,总结桃花源的特点。
合
作
探
究
1.找出描写桃花林的句子,它的作用是什么?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为桃源外的世界动乱、社会黑暗而叹惋;
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合
作
探
究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合
作
探
究
3.为什么桃花源中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因为他们害怕外人知道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为下文不见踪迹埋下了伏笔。
合
作
探
究
4.“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后来“不复得路”,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各异虚构的境界;同时使文章增加神秘色彩。
结合背景考虑,陶渊明为什么要为我们描绘这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呢?
探究主旨
对社会现实(政治黑暗、连年战乱、赋税徭役繁重)的不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理想的桃花源生活
现实动乱、黑暗生活
向往
不满
本文借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故事,表现作者对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动乱、黑暗生活的不满。
主 旨
新
课
导
入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路荒暖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这是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风俗淳朴,社会平等,没有战乱,压迫和苛捐杂税,生活和美安乐的世界。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世界?
谢
谢
大
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