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地理试卷
一、单选题
(2022高一下·旬邑期中)甲、乙是“两地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口金字塔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
A.甲地人口增长数量比乙地多
B.甲地人口性别结构严重失调
C.乙地年轻人少,大学生就业压力小
D.乙地老龄化较重,年轻人负担较重
2.针对乙地人口问题,采取的相关措施不合理的是( )
A.大力吸引外来劳动力,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B.调整计划生育政策,调控年龄结构失调问题
C.依靠科技,提高全社会生产效率,解决劳动力减少问题
D.实行社会化养老和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养老待遇和水平
(2022高一下·旬邑期中)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3.甲、乙、丙、丁四个国家中,粮食安全、就业压力等社会问题最严峻的国家是( )
A.丙 B.乙 C.甲 D.丁
4.影响人口自然增长模式由丁转变为乙的主要因素是( )
A.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
B.文化观念,尤其是生育观念的转变
C.生产力水平的发展
D.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
5.(2019高一下·宾县期中)读图a、b、c分别表示0~14岁、15~64岁、65岁以上三种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国家中,人口增长最快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图中③国65岁以上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大小及应采取的相应正确措施是( )
A.60% 计划生育 B.15% 采取移民政策
C.20% 鼓励生育 D.30% 鼓励人员出国
(2022高一下·旬邑期中)读“我国某年四城市人口资料图”,完成下面小题。
6.若将这四个城市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按递减的顺序排列,则下列正确的是( )
A.②③①④ B.④①③② C.②④③① D.③④②①
7.从人口迁移的角度分析,四个城市中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就业机会最多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8.城市②可能位于我国的( )
A.西北内陆地区 B.西南地区
C.东北地区 D.东南沿海地区
(2022高一下·旬邑期中)读我国部分省区人口承载系数(实际人口密度与理论承载密度之比)及20世纪90年代人口流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9.下列四省区中,人口负担最轻的是( )
A.四川 B.海南 C.广东 D.广西
10.造成图示地区大规模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 )
①逆城市化的表现
②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③大城市高技术人才短缺
④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
A.②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2022高一下·旬邑期中)读“反映人口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完成下面小题。
11.下列对环境承载力的理解,错误的是( )
①环境承载力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环境承载力在不断加大
③人类可以局部改造环境,从而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承载力
④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以上三种模式由好到差的顺序是( )
A.I、Ⅱ、Ⅲ B.II、I、Ⅲ
C.Ⅲ、I、I D.I、II、II
(2022高一下·旬邑期中)新加坡的国土面积仅为728.6平方千米,却有人口570多万,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人均GDP5.98万美元位居世界前列。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3.从单位面积看,新加坡的环境人口容量远高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主要得益于其( )
A.气候条件优越 B.矿产资源丰富
C.生活消费水平低 D.科技水平高
14.当新加坡处于人口适度曲线图的第Ⅲ阶段时,制约其适度人口数量继续增加的关键因素是( )
A.资源 B.生产力 C.科技 D.消费水平
(2022高一下·旬邑期中)下图是我国东南某地城乡规划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5.根据城市空间结构规划的一般规律判断甲、乙功能区分别是( )
A.住宅区、工业区 B.文化区、工业区
C.工业区、住宅区 D.住宅区、文化区
16.批发市场区位选择的主要优势条件有( )
①靠近高速公路,交通便利
②靠近农田,便于获取农产品
③离商业区较近,便于零售商进货
④位于城市外缘,地价较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7.下列植被的功能,不是图中绿化带的主要功能的是( )
A.净化空气 B.减弱噪声 C.美化环境 D.防风固沙
18.在A,B,C,D四地中,最适宜建高级住宅区的是( )
A.a B.b C.c D.d
(2022高一下·旬邑期中)下图为“20世纪末部分国家城市和乡村人口比重对比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9.图示国家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
A.日本 B.英国 C.美国 D.法国
20.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中国与印度城市人口数量相同
B.巴西与美国城市化速度相同
C.发展中国家之间城市化水平差异大
D.所有国家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基本协调
(2022高一下·旬邑期中)读甲、乙两图,完成下面小题。
21.甲图反映了城市化进程中的某种重要现象,其成因不包括( )
A.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B.小城镇和乡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C.城乡间交通条件的改善
D.郊区生产协作条件更好
22.甲图反映的现象可能出现在乙图中的( )
A.I阶段 B.I和Ⅱ阶段
C.Ⅱ后期和III阶段 D.II初期阶段
(2022高一下·旬邑期中)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下图为某海绵城市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23.在海绵城市概念中,绿地多设计成下凹式,其目的主要是( )
A.快速排除积水 B.汇集地面雨水
C.降低土层厚度 D.防止路面被淹
24.不断增多的城市建筑,对建设海绵城市的不利影响主要是( )
A.水污染加重 B.水处理趋难 C.下渗面减少 D.蒸发面增多
(2022高一下·旬邑期中)民居建筑的材料、样式和风格等都深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图为“某地传统民居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5.民居中的正房一般供长辈居住。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图示民居中的正房多位于其庭院式建筑中的( )
A.北面 B.南面 C.东面 D.西面
26.下列不属于图示民居所在文化区特征的是( )
A.天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B.盛产春小麦、棉花,属于旱作农业
C.属于汉族聚居区,饮食多面食
D.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
(2022高一下·旬邑期中)着力挖掘、营造城市特色,追求特色之美,是促进城市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手段。特色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平均高于一般城市。塑造城市特色是对城市无形资产的开发与利用。城市富有特色,就会拥有点石成金的赞誉,提升城市的品位和影响力,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营造出城市良好的商务环境和经济秩序,使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种资源加速良性循环,从而对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产生强大的推动力。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27.下列关于世界上著名历史文化名城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纽约是在维护和保存古迹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
②巴黎的城市建筑一直秉承着法兰西文化的传统
③罗马代表了现代文明的崛起
④曼谷体现着印支文化与南洋风情的结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8.中华民族雍容恢弘、宽博兼容的文化特色熔铸出风格多样的城市典范,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西安的古朴 B.桂林的灵秀 C.苏杭的神秘 D.拉萨的奇逸
29.由于自然环境、历史传统、人文景观和经济条件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世界上大致形成了政治型城市、经济型城市、文化型城市、宗教型城市、旅游型城市等5种不同类型的特色城市。下列属于文化型城市的是( )
A.苏黎世、香港 B.布鲁塞尔、火奴鲁鲁
C.威尼斯、戛纳 D.威尼斯、日内瓦
二、综合题
30.(2022高一下·旬邑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某学校的地理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对人口问题进行调查、收集资料。在他们收集的资料中有一组漫画,该地理兴趣小组针对漫画提出如下问题。
(1)甲漫画反映的问题在我国表现突出,主要原因是什么?
(2)乙漫画反映了 现象所带来的严峻形势,该问题在 国家(地区)表现明显。
(3)丙和丁两幅漫画分别反映了哪类国家人口发展产生的什么问题?
31.(2022高一下·旬邑期中)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下图为某年根据监测结果绘制的我国流动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图。
材料二监测结果显示,北京的流动人口50.9%来自河北、河南和山东;上海的流动人口52.1%来自安徽和江苏;太原、成都以省内流动为主,比例分别为62.5%、87.0%。深圳的流动人口,省内流动占33.8%,14.8%来自湖南。
材料三监测显示,流动人口中78.7%为农业户口,21.3%为非农业户口。86.8%接受过初中教育,10.4%接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9年;男性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2年,比女性高0.6年;非农业流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2.4年,比农业流动人口高3.1年。户口性质流动人口各行业的就业比例及收入情况见下图。
(1)结合材料分析我国目前人口流动的主要特点。
(2)简述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原因。
(3)简述我国大规模跨省区人口迁移对人口迁出地区的影响。
32.(2017高一下·崇仁期中)图为某城市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该市1980年建成区范围看,城市主要向 和 (方向)扩展,主要原因是 。
(2)A、B两地, 地更适合建高新技术区,其理由是 。
(3)该城市的发展对当地农业生产可能带来的压力有 。
三、填空题
33.(2017高一下·宜春月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可以用 来表示,从图示可看出, 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最高。
(2)在1800—1992年间的六个时间段中,英国和日本城市化水平增幅最快的时段分别在 , 。
(3)目前英、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速度 ,出现了 现象。
(4)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发达国家 ,但城市化水平较 。
(5)过快城市化带来的环境污染有大气污染、 污染、 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D
2.A
【知识点】人口增长及其影响因素;人口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解析】【点评】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低—低—低”模式,人口增长特点: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问题:人口老龄化严重,社会养老负担加重;劳动力和国防兵力不足。措施: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高—低—高”模式,人口增长特点:较高的出生率,低死亡率,较高的自然增长率。人口问题:青少年儿童比重过大,人口增长过快,加大对资源、环境、教育、医疗、就业等压力。措施: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发展经济。
1.图中只是人口年龄结构所占百分比,没有人口基数,无法判断人口增长数量,A错。甲地人口性别结构差异不大,B错。乙地年轻人占比重小,年轻人数量不一定少,大学生就业压力可能较大,C错。乙地老龄化较重,年轻人负担较重,D对。故答案为:D。
2.乙地人口现象是人口老龄化,人口出生率低,大力吸引外来劳动力,解决短时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但是不能根本解决人口出生率低,人口自然增长率低的问题,A不合理。调整计划生育政策,调控年龄结构失调问题,B合理。依靠科技,提高全社会生产效率,解决劳动力减少问题,C合理。实行社会化养老和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养老待遇和水平,减轻年轻人负担,D合理。故答案为:A。
【答案】3.A
4.C
【知识点】人口增长及其影响因素;人口增长模式及其分布;人口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解析】【点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在人口增长模式转变过程中,原始型和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会出现负增长,原始型出现负增长是因为生产力极端低下,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人均寿命短,医疗卫生条件差,现代型出现负增长,是因为生产力水平高,经济发达,生育观念改变,老龄化严重,使得自然增长率为负值。
3.粮食安全、就业压力等社会问题严峻的国家应是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高的发展中国家,甲、乙、丙、丁四个国家中,甲和丁自然增长率较低,乙自然增长率较高,丙自然增长率最高,说明丙地人口增长快,少年儿童比重大,粮食安全、就业压力等社会问题最严峻,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4.丁出生率和死亡率均很高,反映的是原始型的人口增长模式,是在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条件下的人口增长模式,丁转变为乙,说明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都有所降低,根本原因就是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生育观念的转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都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ABD错误。故答案为:C。
5.【答案】(1)B
(2)C
【知识点】人口增长及其影响因素;人口性别构成、年龄构成图的判断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0~14岁人口所占比重数值为:①--20%,②--60%,③--26%,④--34%;0~14岁人口所占比重高,人口增长快,故B正确。(2)图中③国65岁以上人口占20%,老龄化严重,应该鼓励生育。故C正确。
【点评】人口三角坐标图的判读方法:
.
(1)沿着三个坐标轴数值增大的方向画出三个箭头,如上图的a、b、c。(2)过图中标出的点,分别画出与上述三个箭头平行且延伸方向一致的三个箭头,如上图的e、f、g。(3)读出箭头e、f、g与三个坐标轴的交点坐标,这就是待求点在三个坐标轴上的坐标。图中待求点的三个坐标:0—14岁为27%,15—64岁约为56%,65岁及以上约为17%。(4)验证一下三个数值的总和是否为100%。
【答案】6.B
7.B
8.D
【知识点】人口增长及其影响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解析】【点评】人口变动是由人口机械增长和人口自然增长决定的;机械增长的人口数=迁入人口数-迁出人口数;机械增长率=机械增长的人口数÷总人口数;人口增长率=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机械增长率也叫人口迁移率、人口净迁移率。
6.据图可以看出,①②③④四地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依次为:8‰、-1‰、1‰、19%,这四个城市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按递减的顺序排列为④①③②,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7.四个城市中,从人口迁移的角度讲,②地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增长,人口迁移为净迁入,迁入人数较多,说明其经济发达,就业机会最多,①③④城市人口迁入也有迁出,说明其经济发展速度和就业机会不如②城市,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8.②城市人口迁移为净迁入,说明其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这样的城市应该在我国的上海、广州等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D正确;西北内陆地区、西南地区和东北地区人口均以迁出为主,ABC错误。故答案为:D。
【答案】9.C
10.D
【知识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解析】【点评】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环境适宜程度、环境恶化、自然灾害等;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条件、经济收入)、城市化推进、大型项目建设、区域开发、交通条件等;政治因素(政治中心的建立和迁移、人口迁移和经济政策、战争等);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地域文化差异等)。
9.实际人口密度与理论承载密度之比越小,即人口承载系数越小,说明人口负担越轻。选项中广东省人口承载系数最小,故答案为:C。
10.图中主要显示四川省人口的外迁,一方面是由于生产力发展,农村劳动力出现剩余,加上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剩余人口迁往经济较发达地区。②④正确,故答案为:D。
【答案】11.B
12.A
【知识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解析】【点评】环境承载力又称环境承受力,它是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环境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限度。 如果在一定社会福利和经济技术水平条件下,区域的人口和经济规模超出其生态环境所能承载的范围,将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枯竭,严重时会引起经济社会不可持续发展。
11.由图可知,环境承载力是指生态系统在平衡、协调发展的情况下所能供养的最大人口数,①正确;综合三个图可知,人口数量总是低于环境容量,即使暂时高于环境容量(图Ⅱ),最终还会降下来,环境承载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一直加大,②错误;人类局部改造环境,会导致人地关系失调,人与自然不能和谐发展,将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枯竭,不会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承载力,③错误;人类活动要以生态环境的稳定为基础,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环境的报复,因此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④正确。故答案为:B。
12.人地关系最理想的情况,是人口数量永不超过环境容量,使人与环境永远和谐地发展下去,即I模式最好;最不理想的是人类破坏了环境,使环境人口容量变小,即Ⅲ模式最差;Ⅱ模式在某一短时期内人口数量超过了环境容量,但其他时期人口数量小于环境容量,故其介于I和Ⅲ之间,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答案】13.D
14.A
【知识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解析】【点评】人口容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自然环境优劣(资源,气候,地形,耕地面积)资源──首要因素;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以上均与人口容量呈正相关,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与人口容量呈负相关。
13.资源越丰富,人口容量越大,但新加坡国土面积狭小,矿产资源匮乏,B错误;新加坡经济发达,生活消费水平较高,人口容量将减小,C错误;新加坡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气候条件优越,但不是不是影响其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A错误;科技越发达,获取资源的手段越多,对资源的利用率也越高,人口的容量就越大,D正确。故答案为:D。
14.当适度人口增加到一定程度,随着积极因素增速缓慢,消极因素凸显,特别是资源的有限性成为制约适度人口进一步增长的瓶颈,在第Ⅲ阶段,人口增长变缓并趋于稳定主要是受国土面积较小,资源短缺的影响,A正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会促进人口数量增加而不是制约,BC错误;消费水平的提高会使适度人口数量减少,但不是制约适度人口数量继续增加的关键因素,D错误。故答案为:A。
【答案】15.A
16.C
17.D
18.D
【知识点】城镇的空间结构
【解析】【点评】中心商务区(占地最小):市场最优原则(位于市中心,接近最大消费人群,交通便捷;)、交通最优原则(位于城市主干道与城市环路或高速公路交汇处);住宅区(占地面积最大):中高级住宅区多分布在地势高、河流上游,盛行风上风向,环境质量好的城市外围;交通便利;靠近文化区或风景区布局。工业区:布局在城市外围,沿交通线两侧分布;布局理由:地价低;保护城区环境;交通便利。绿化带:位于工业区与居民区之间。功能:美化环境、净化空气、减弱噪音。
15.城市空间结构规划的一般规律,居住区所占比重为40-60%,比重最大,所以甲为住宅区。乙沿交通线布局,在城市外围属于工业区,受环保要求有绿化带与居住区隔开。只有A符合题意,BCD皆错。故答案为:A。
16.批发市场一般占地面积大,要求地租低,靠近交通线,也就是交通最优原则。靠近高速公路,交通便利,离商业区较近,便于零售商进货,位于城市外缘,地价较低都正确;靠近农田,便于获取农产品影响不大。综上所述,故答案为:C。
17.城市功能区布局中绿地主要是美化环境、消除噪音、消烟除尘功能。防风固沙主要用在生态建设方面,而城市绿地主要为减轻环境污染和美化环境。故D正确。故答案为:D。
18.依图信息可知d所在地是风景区,河流上游环境优美污染少适合布局疗养院高级住宅区。a、c靠近公路噪音大, b 河流下游污染大不适合高级住宅,所以ABC错。故答案为:D。
【答案】19.B
20.C
【知识点】城镇化(城市化)的概念、标志与意义;世界城镇化进程;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
【解析】【点评】城市化水平又称城市化率,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根据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四个国家的城市人口、乡村人口比例,计算四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再进行比较。
19.根据图示可以看出,日本城市化水平为77%,英国的城市水平化为89%;美国的城市化水平为75%;法国的城市化水平为73%,故图示国家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英国,B正确。故答案为:B。
20.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国与印度城市人口比重相同,但是因中国人口基数多印度,所以中国城市人口多于印度,A错误;巴西城市化水平77%,高于美国,但是巴西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高于发达国家美国,B错误;发展中国家阿根廷、巴西的城市化水平远高于中国、印度,城市化水平差异大,C正确;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巴西城市化水平高于发达国家的美国,说明不是所有国家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基本协调,D错误。故答案为:C。
【答案】21.D
22.C
【知识点】世界城镇化进程;城镇化的利弊及问题解决
【解析】【点评】逆城市化现象先在英国发生,随后在美国、西欧各国、日本发生,后来又在北欧发生,表现为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乡村人口数量增多原因是大城市中心区环境恶化,地价上涨,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高速公路的发展,私人小轿车的普及。
21.甲图反映的现象是逆城市化,逆城市化中心城市人口继续迁往郊区以及周边的小城镇和乡村,城市人口出现负增长,其原因就是城市环境质量下降,人们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加上城乡间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农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生产协作条件是对工业来说的,生产协作条件不是逆城市化的原因,D符合题意,ABC不合题意。故答案为:D。
22.甲图反映逆城市化现象,逆城市化时期,大城市中心城区出现空洞化,人口、资金、工业等向外转移,具体表现为发达国家或地区城市人口向郊区以及周边的小城镇和乡村迁移,因此发达国家或地区城市化过程中在中后期阶段易出现此现象,即Ⅱ后期和III阶段,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答案】23.B
24.C
【知识点】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城镇化的利弊及问题解决
【解析】【点评】城市建设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城市建设使得地表硬化,使得地表水很难下渗,下渗减少,导致地下径流减少;城市地表很难保存水分,使得蒸发减少;城市建设导致热岛效应加剧,城区盛行上升气流,有可能使得降水增多;由于前面环节的变化,使得地表径流增加。
23.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在海绵城市概念中,绿地多设计成下凹式,其目的主要是汇集地面雨水,有利于下渗,B符合题意。下凹式地表容易汇集雨水,不易快速排除积水,A不符合题意。绿地多设计成下凹式,不是为也降低土层厚度,降低土层厚度不利于涵养水源,不符合海绵城市建设原则,C不符合题意。绿地多设计成下凹式,路面雨水可以迅速进入绿地,可以防止路面被淹,但这不是海绵城市的主要目的,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24.不断增多的城市建筑,使得硬化地表增多,下渗面减少,不利于下雨时吸水、渗水、蓄水,很难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因此不断增多的城市建筑对建设海绵城市的不利影响主要是下渗面减少,C符合题意。不断增多的城市建筑,不一定会使水污染加重,且海绵城市具有净水功能,A不符合题意。海绵城市的雨水和路面污水主要靠地下过滤层完成,不断增多的城市建设对水处理影响不太大,B不符合题意。不断增多的城市建筑,使得硬化地表增多,可供长期蒸发的面积应该减少,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答案】25.A
26.B
【知识点】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区域发展的异同
【解析】【点评】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周边环境相互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地域文化作为景观设计的基础,决定了此处景观设计的方向、类型。地域文化景观是存在于特定的地域范围内的文化景观类型,它是在特定的地域文化背景、特定的自然环境背景、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并留存至今的,在人类活动历史和文化传承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地域人文景观往往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与当地的自然地理特征和文化风俗密不可分。
25.本题考查人民生活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图中民居为我国北方地区的四合院,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受西北季风的影响,气温低,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所以正房的房屋应该是坐北朝南。故答案为:A。
26.图示区域位于北方地区,天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属于汉族聚居区,饮食多面食;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该地位于暖温带,小麦的品种为冬小麦。故答案为:B。
【答案】27.C
28.A
29.C
【知识点】地域文化的内涵;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
【解析】【点评】民居具有空间性,是人们在适应改造大自然的漫长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与当地的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下面总结一些传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①黄土高原窑洞的特点:冬暖夏凉,节省建筑材料。反映的环境:冬季寒冷,夏季高温,降水较少,黄土直立。②北方民居的特点:屋顶较平,门窗少且小,墙较厚。反映的环境特点:冬季寒冷,降水较少。③新疆平顶屋的特点:屋顶平,墙厚窗小。反映的环境特点:气候干燥,多风沙,太阳辐射强。④蒙古包的特点:便于拆卸,架设和搬运。反映的环境特点:冬季寒冷,草地广阔,居民以游牧生活为主。⑤江南民居的特点:屋顶倾斜(降水较多,便于排水),门窗多且大,墙较薄,便于通风散热。反映的环境特点:湿热的环境。⑥云南傣族竹楼的特点:通风散热,防潮和防虫。反应的环境特点:湿热、爬行动物、虫类多。⑦青藏高原碉楼的特点:平顶,门窗少,墙厚。反映的环境特点:高寒、光照强。⑧东南亚民居的特点:屋顶倾斜,门窗多且大,多木桩支撑,且密集排列(类似于我国的吊脚楼),具有通风散热、防潮的优点。反映的环境特点:湿热、河流密布、多沼泽。⑨因纽特人冰屋的特点:防寒保暖,节省建筑材料。反映的环境特点:终年寒冷的寒带环境。
27.纽约是是国际大都会之一,是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大都市,代表现代文明的崛起,①错。巴黎的城市建筑一直秉承着法兰西文化的传统,②对。罗马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数千年历史遗迹,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③错。曼谷体现着印支文化与南洋风情的结合,④对。故答案为:C。
28.城市风格中,西安的风格古朴,A对。桂林的风格奇逸,B错。苏杭的风格灵秀,C错。拉萨的风格神秘,D错。故答案为:A。
29.政治型城市,如比利时的布鲁塞尔、瑞士的日内瓦等。经济型城市,如苏黎世、香港等。文化型城市,如威尼斯、戛纳等。宗教型城市,如耶路撒冷、麦加等。旅游型城市,如火奴鲁鲁、桂林、北戴河等。所以C对。A、B、D错。故答案为:C。
30.【答案】(1)经济水平较低,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传统生育观念仍较强,“养儿防老”“传宗接代”思想导致生育男孩数量增多,性别比失调。
(2)老龄化;发达
(3)发展中国家(经济欠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过多,产生住房紧张和就业困难的问题。
【知识点】人口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解析】【分析】(1)甲漫画反映婚姻方面的社会问题,与人口性别比失调密切相关,与生育观念、社会保障等有关。由于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传统的“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的生育观念导致生男孩的偏好,使得人口性别比失调,出现男多女少的现象。
(2)乙漫画反映出老年人口多,社会养老保障压力大,人口老龄化严重,主要出现在经济起步较早的发达国家和地区。
(3)丙漫画反映出人口增加,导致住房的需求扩大,住房紧张日趋严重。这与人口激增、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缓慢关系密切,目前发展中国家住房紧张问题比较凸出;丁漫画反映出劳动力人口多,而就业岗位少,就业压力大,出现一岗难求的题。目前发展中国家由于劳动力多,经济发展与就业需求不相适应,就业困难问题表现突出。
【点评】婚姻方面的社会问题,与人口性别比失调密切相关,与生育观念、社会保障等有关。由于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传统的“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的生育观念导致生男孩的偏好,使得人口性别比失调,出现男多女少的现象。
31.【答案】(1)①流动人口以农村人口为主;②主要流向东南沿海城市;③呈现就近流动趋势;④流动人口以青壮年为主。
(2)①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②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③人口流入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多(或流出地区经济收入低);④流入地区的生活环境一般比较优越(或流出地区的生活环境较差)等。
(3)有利方面: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流出地经济收入,加强与外界的交流等。
不利方面:造成劳动力与人才队伍的大量流失,产生社会问题,如留守儿童教育与老年人赡养问题等。
【知识点】国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人口迁移的影响;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图可知,各个年龄段的比例中,青壮年人口流动数量大;据材料二可知,人口流动主要是就近为主,且主要由农村流入城市,由中西部流向东南沿海。
(2)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的差异所导致。人口的流动方向主要由农村流向城市,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主要是因为农村经济欠发达,自然灾害多,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城市经济发展快,就业机会和成功机遇多,城市社会保障程度高,交通便利,文化设施齐全。
(3)人口迁移对人口迁出地区的影响主要从有利和不利方面分析。有利方面:缓解迁出地的人地矛盾,有利于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等联系。不利方面:人口大量迁出,导致当地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青壮年人口大量迁出,当地的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问题严重,影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点评】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1)气候(2)淡水(3)土壤(4)矿产(5)自然灾害
2.经济因素:
(1)经济因素:人口迁移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经济越发展,人口在地区之间的迁移就越受经济条件的制约。(2)交通和通信的发展,相对缩小了地区之间的距离,减少了妨碍人口迁移的各种困难,
3.政治因素
(1)政策(2)战争(3)政治变革
4.社会文化因素:
(1)文化教育事业(2)婚姻和家庭(3)宗教信仰的不同,种族之间、民族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
32.【答案】(1)西或北;西或北;城市沿交通线(或铁路、公路)向西、向北延伸
(2)A;邻近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技术水平高;邻近公园,环境优美
(3)农业用地减少;农产品需求量增大;农业劳动力减少
【知识点】城镇的空间结构;城镇化的利弊及问题解决;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解析】【分析】整体分析:该题以某城市不同年份城市建成区面积变化示意图为材料,考查城市空间发展的方向及其成因,考查城市化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1)对比1950年和1980年城市建成区的范围,可知城市主要向西、向北方向扩展,城市西北方向交通线密集,交通便利,属于城市向西、向北延伸。(2)A邻近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技术水平高;邻近公园,环境优美,所以适宜建高新技术区;B地区缺乏教育和科研机构,技术水平低,不宜布局高新技术区。(3)随着该城市的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周边的农业用地转化成城市建设用地,导致农业用地减少,城市人口不断增多,对农产品需求量增大;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
33.【答案】(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英国
(2)1850—1890年;1950—1970年
(3)慢(趋缓甚至停滞);逆城市化
(4)快;低
(5)水源;噪声
【知识点】城镇化(城市化)的概念、标志与意义;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城镇化的利弊及问题解决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英国的城市化水平最高。(2)在1800—1992年间的六个时间段中,英国和日本城市化水平增幅最快的时段分别在1850—1890年和1950—1970年。(3)目前,英、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速度慢(趋缓甚至停滞),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4)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发达国家快,但城市化水平较低。(5)过快城市化带来的环境污染有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1 / 1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地理试卷
一、单选题
(2022高一下·旬邑期中)甲、乙是“两地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口金字塔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
A.甲地人口增长数量比乙地多
B.甲地人口性别结构严重失调
C.乙地年轻人少,大学生就业压力小
D.乙地老龄化较重,年轻人负担较重
2.针对乙地人口问题,采取的相关措施不合理的是( )
A.大力吸引外来劳动力,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B.调整计划生育政策,调控年龄结构失调问题
C.依靠科技,提高全社会生产效率,解决劳动力减少问题
D.实行社会化养老和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养老待遇和水平
【答案】1.D
2.A
【知识点】人口增长及其影响因素;人口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解析】【点评】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低—低—低”模式,人口增长特点: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问题:人口老龄化严重,社会养老负担加重;劳动力和国防兵力不足。措施: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高—低—高”模式,人口增长特点:较高的出生率,低死亡率,较高的自然增长率。人口问题:青少年儿童比重过大,人口增长过快,加大对资源、环境、教育、医疗、就业等压力。措施: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发展经济。
1.图中只是人口年龄结构所占百分比,没有人口基数,无法判断人口增长数量,A错。甲地人口性别结构差异不大,B错。乙地年轻人占比重小,年轻人数量不一定少,大学生就业压力可能较大,C错。乙地老龄化较重,年轻人负担较重,D对。故答案为:D。
2.乙地人口现象是人口老龄化,人口出生率低,大力吸引外来劳动力,解决短时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但是不能根本解决人口出生率低,人口自然增长率低的问题,A不合理。调整计划生育政策,调控年龄结构失调问题,B合理。依靠科技,提高全社会生产效率,解决劳动力减少问题,C合理。实行社会化养老和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养老待遇和水平,减轻年轻人负担,D合理。故答案为:A。
(2022高一下·旬邑期中)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3.甲、乙、丙、丁四个国家中,粮食安全、就业压力等社会问题最严峻的国家是( )
A.丙 B.乙 C.甲 D.丁
4.影响人口自然增长模式由丁转变为乙的主要因素是( )
A.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
B.文化观念,尤其是生育观念的转变
C.生产力水平的发展
D.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
【答案】3.A
4.C
【知识点】人口增长及其影响因素;人口增长模式及其分布;人口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解析】【点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在人口增长模式转变过程中,原始型和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会出现负增长,原始型出现负增长是因为生产力极端低下,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人均寿命短,医疗卫生条件差,现代型出现负增长,是因为生产力水平高,经济发达,生育观念改变,老龄化严重,使得自然增长率为负值。
3.粮食安全、就业压力等社会问题严峻的国家应是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高的发展中国家,甲、乙、丙、丁四个国家中,甲和丁自然增长率较低,乙自然增长率较高,丙自然增长率最高,说明丙地人口增长快,少年儿童比重大,粮食安全、就业压力等社会问题最严峻,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4.丁出生率和死亡率均很高,反映的是原始型的人口增长模式,是在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条件下的人口增长模式,丁转变为乙,说明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都有所降低,根本原因就是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生育观念的转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都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ABD错误。故答案为:C。
5.(2019高一下·宾县期中)读图a、b、c分别表示0~14岁、15~64岁、65岁以上三种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国家中,人口增长最快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图中③国65岁以上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大小及应采取的相应正确措施是( )
A.60% 计划生育 B.15% 采取移民政策
C.20% 鼓励生育 D.30% 鼓励人员出国
【答案】(1)B
(2)C
【知识点】人口增长及其影响因素;人口性别构成、年龄构成图的判断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0~14岁人口所占比重数值为:①--20%,②--60%,③--26%,④--34%;0~14岁人口所占比重高,人口增长快,故B正确。(2)图中③国65岁以上人口占20%,老龄化严重,应该鼓励生育。故C正确。
【点评】人口三角坐标图的判读方法:
.
(1)沿着三个坐标轴数值增大的方向画出三个箭头,如上图的a、b、c。(2)过图中标出的点,分别画出与上述三个箭头平行且延伸方向一致的三个箭头,如上图的e、f、g。(3)读出箭头e、f、g与三个坐标轴的交点坐标,这就是待求点在三个坐标轴上的坐标。图中待求点的三个坐标:0—14岁为27%,15—64岁约为56%,65岁及以上约为17%。(4)验证一下三个数值的总和是否为100%。
(2022高一下·旬邑期中)读“我国某年四城市人口资料图”,完成下面小题。
6.若将这四个城市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按递减的顺序排列,则下列正确的是( )
A.②③①④ B.④①③② C.②④③① D.③④②①
7.从人口迁移的角度分析,四个城市中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就业机会最多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8.城市②可能位于我国的( )
A.西北内陆地区 B.西南地区
C.东北地区 D.东南沿海地区
【答案】6.B
7.B
8.D
【知识点】人口增长及其影响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解析】【点评】人口变动是由人口机械增长和人口自然增长决定的;机械增长的人口数=迁入人口数-迁出人口数;机械增长率=机械增长的人口数÷总人口数;人口增长率=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机械增长率也叫人口迁移率、人口净迁移率。
6.据图可以看出,①②③④四地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依次为:8‰、-1‰、1‰、19%,这四个城市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按递减的顺序排列为④①③②,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7.四个城市中,从人口迁移的角度讲,②地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增长,人口迁移为净迁入,迁入人数较多,说明其经济发达,就业机会最多,①③④城市人口迁入也有迁出,说明其经济发展速度和就业机会不如②城市,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8.②城市人口迁移为净迁入,说明其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这样的城市应该在我国的上海、广州等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D正确;西北内陆地区、西南地区和东北地区人口均以迁出为主,ABC错误。故答案为:D。
(2022高一下·旬邑期中)读我国部分省区人口承载系数(实际人口密度与理论承载密度之比)及20世纪90年代人口流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9.下列四省区中,人口负担最轻的是( )
A.四川 B.海南 C.广东 D.广西
10.造成图示地区大规模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 )
①逆城市化的表现
②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③大城市高技术人才短缺
④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
A.②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答案】9.C
10.D
【知识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解析】【点评】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环境适宜程度、环境恶化、自然灾害等;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条件、经济收入)、城市化推进、大型项目建设、区域开发、交通条件等;政治因素(政治中心的建立和迁移、人口迁移和经济政策、战争等);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地域文化差异等)。
9.实际人口密度与理论承载密度之比越小,即人口承载系数越小,说明人口负担越轻。选项中广东省人口承载系数最小,故答案为:C。
10.图中主要显示四川省人口的外迁,一方面是由于生产力发展,农村劳动力出现剩余,加上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剩余人口迁往经济较发达地区。②④正确,故答案为:D。
(2022高一下·旬邑期中)读“反映人口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完成下面小题。
11.下列对环境承载力的理解,错误的是( )
①环境承载力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环境承载力在不断加大
③人类可以局部改造环境,从而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承载力
④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以上三种模式由好到差的顺序是( )
A.I、Ⅱ、Ⅲ B.II、I、Ⅲ
C.Ⅲ、I、I D.I、II、II
【答案】11.B
12.A
【知识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解析】【点评】环境承载力又称环境承受力,它是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环境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限度。 如果在一定社会福利和经济技术水平条件下,区域的人口和经济规模超出其生态环境所能承载的范围,将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枯竭,严重时会引起经济社会不可持续发展。
11.由图可知,环境承载力是指生态系统在平衡、协调发展的情况下所能供养的最大人口数,①正确;综合三个图可知,人口数量总是低于环境容量,即使暂时高于环境容量(图Ⅱ),最终还会降下来,环境承载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一直加大,②错误;人类局部改造环境,会导致人地关系失调,人与自然不能和谐发展,将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枯竭,不会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承载力,③错误;人类活动要以生态环境的稳定为基础,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环境的报复,因此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④正确。故答案为:B。
12.人地关系最理想的情况,是人口数量永不超过环境容量,使人与环境永远和谐地发展下去,即I模式最好;最不理想的是人类破坏了环境,使环境人口容量变小,即Ⅲ模式最差;Ⅱ模式在某一短时期内人口数量超过了环境容量,但其他时期人口数量小于环境容量,故其介于I和Ⅲ之间,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2022高一下·旬邑期中)新加坡的国土面积仅为728.6平方千米,却有人口570多万,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人均GDP5.98万美元位居世界前列。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3.从单位面积看,新加坡的环境人口容量远高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主要得益于其( )
A.气候条件优越 B.矿产资源丰富
C.生活消费水平低 D.科技水平高
14.当新加坡处于人口适度曲线图的第Ⅲ阶段时,制约其适度人口数量继续增加的关键因素是( )
A.资源 B.生产力 C.科技 D.消费水平
【答案】13.D
14.A
【知识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解析】【点评】人口容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自然环境优劣(资源,气候,地形,耕地面积)资源──首要因素;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以上均与人口容量呈正相关,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与人口容量呈负相关。
13.资源越丰富,人口容量越大,但新加坡国土面积狭小,矿产资源匮乏,B错误;新加坡经济发达,生活消费水平较高,人口容量将减小,C错误;新加坡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气候条件优越,但不是不是影响其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A错误;科技越发达,获取资源的手段越多,对资源的利用率也越高,人口的容量就越大,D正确。故答案为:D。
14.当适度人口增加到一定程度,随着积极因素增速缓慢,消极因素凸显,特别是资源的有限性成为制约适度人口进一步增长的瓶颈,在第Ⅲ阶段,人口增长变缓并趋于稳定主要是受国土面积较小,资源短缺的影响,A正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会促进人口数量增加而不是制约,BC错误;消费水平的提高会使适度人口数量减少,但不是制约适度人口数量继续增加的关键因素,D错误。故答案为:A。
(2022高一下·旬邑期中)下图是我国东南某地城乡规划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5.根据城市空间结构规划的一般规律判断甲、乙功能区分别是( )
A.住宅区、工业区 B.文化区、工业区
C.工业区、住宅区 D.住宅区、文化区
16.批发市场区位选择的主要优势条件有( )
①靠近高速公路,交通便利
②靠近农田,便于获取农产品
③离商业区较近,便于零售商进货
④位于城市外缘,地价较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7.下列植被的功能,不是图中绿化带的主要功能的是( )
A.净化空气 B.减弱噪声 C.美化环境 D.防风固沙
18.在A,B,C,D四地中,最适宜建高级住宅区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15.A
16.C
17.D
18.D
【知识点】城镇的空间结构
【解析】【点评】中心商务区(占地最小):市场最优原则(位于市中心,接近最大消费人群,交通便捷;)、交通最优原则(位于城市主干道与城市环路或高速公路交汇处);住宅区(占地面积最大):中高级住宅区多分布在地势高、河流上游,盛行风上风向,环境质量好的城市外围;交通便利;靠近文化区或风景区布局。工业区:布局在城市外围,沿交通线两侧分布;布局理由:地价低;保护城区环境;交通便利。绿化带:位于工业区与居民区之间。功能:美化环境、净化空气、减弱噪音。
15.城市空间结构规划的一般规律,居住区所占比重为40-60%,比重最大,所以甲为住宅区。乙沿交通线布局,在城市外围属于工业区,受环保要求有绿化带与居住区隔开。只有A符合题意,BCD皆错。故答案为:A。
16.批发市场一般占地面积大,要求地租低,靠近交通线,也就是交通最优原则。靠近高速公路,交通便利,离商业区较近,便于零售商进货,位于城市外缘,地价较低都正确;靠近农田,便于获取农产品影响不大。综上所述,故答案为:C。
17.城市功能区布局中绿地主要是美化环境、消除噪音、消烟除尘功能。防风固沙主要用在生态建设方面,而城市绿地主要为减轻环境污染和美化环境。故D正确。故答案为:D。
18.依图信息可知d所在地是风景区,河流上游环境优美污染少适合布局疗养院高级住宅区。a、c靠近公路噪音大, b 河流下游污染大不适合高级住宅,所以ABC错。故答案为:D。
(2022高一下·旬邑期中)下图为“20世纪末部分国家城市和乡村人口比重对比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9.图示国家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
A.日本 B.英国 C.美国 D.法国
20.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中国与印度城市人口数量相同
B.巴西与美国城市化速度相同
C.发展中国家之间城市化水平差异大
D.所有国家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基本协调
【答案】19.B
20.C
【知识点】城镇化(城市化)的概念、标志与意义;世界城镇化进程;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
【解析】【点评】城市化水平又称城市化率,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根据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四个国家的城市人口、乡村人口比例,计算四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再进行比较。
19.根据图示可以看出,日本城市化水平为77%,英国的城市水平化为89%;美国的城市化水平为75%;法国的城市化水平为73%,故图示国家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英国,B正确。故答案为:B。
20.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国与印度城市人口比重相同,但是因中国人口基数多印度,所以中国城市人口多于印度,A错误;巴西城市化水平77%,高于美国,但是巴西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高于发达国家美国,B错误;发展中国家阿根廷、巴西的城市化水平远高于中国、印度,城市化水平差异大,C正确;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巴西城市化水平高于发达国家的美国,说明不是所有国家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基本协调,D错误。故答案为:C。
(2022高一下·旬邑期中)读甲、乙两图,完成下面小题。
21.甲图反映了城市化进程中的某种重要现象,其成因不包括( )
A.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B.小城镇和乡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C.城乡间交通条件的改善
D.郊区生产协作条件更好
22.甲图反映的现象可能出现在乙图中的( )
A.I阶段 B.I和Ⅱ阶段
C.Ⅱ后期和III阶段 D.II初期阶段
【答案】21.D
22.C
【知识点】世界城镇化进程;城镇化的利弊及问题解决
【解析】【点评】逆城市化现象先在英国发生,随后在美国、西欧各国、日本发生,后来又在北欧发生,表现为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乡村人口数量增多原因是大城市中心区环境恶化,地价上涨,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高速公路的发展,私人小轿车的普及。
21.甲图反映的现象是逆城市化,逆城市化中心城市人口继续迁往郊区以及周边的小城镇和乡村,城市人口出现负增长,其原因就是城市环境质量下降,人们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加上城乡间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农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生产协作条件是对工业来说的,生产协作条件不是逆城市化的原因,D符合题意,ABC不合题意。故答案为:D。
22.甲图反映逆城市化现象,逆城市化时期,大城市中心城区出现空洞化,人口、资金、工业等向外转移,具体表现为发达国家或地区城市人口向郊区以及周边的小城镇和乡村迁移,因此发达国家或地区城市化过程中在中后期阶段易出现此现象,即Ⅱ后期和III阶段,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2022高一下·旬邑期中)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下图为某海绵城市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23.在海绵城市概念中,绿地多设计成下凹式,其目的主要是( )
A.快速排除积水 B.汇集地面雨水
C.降低土层厚度 D.防止路面被淹
24.不断增多的城市建筑,对建设海绵城市的不利影响主要是( )
A.水污染加重 B.水处理趋难 C.下渗面减少 D.蒸发面增多
【答案】23.B
24.C
【知识点】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城镇化的利弊及问题解决
【解析】【点评】城市建设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城市建设使得地表硬化,使得地表水很难下渗,下渗减少,导致地下径流减少;城市地表很难保存水分,使得蒸发减少;城市建设导致热岛效应加剧,城区盛行上升气流,有可能使得降水增多;由于前面环节的变化,使得地表径流增加。
23.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在海绵城市概念中,绿地多设计成下凹式,其目的主要是汇集地面雨水,有利于下渗,B符合题意。下凹式地表容易汇集雨水,不易快速排除积水,A不符合题意。绿地多设计成下凹式,不是为也降低土层厚度,降低土层厚度不利于涵养水源,不符合海绵城市建设原则,C不符合题意。绿地多设计成下凹式,路面雨水可以迅速进入绿地,可以防止路面被淹,但这不是海绵城市的主要目的,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24.不断增多的城市建筑,使得硬化地表增多,下渗面减少,不利于下雨时吸水、渗水、蓄水,很难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因此不断增多的城市建筑对建设海绵城市的不利影响主要是下渗面减少,C符合题意。不断增多的城市建筑,不一定会使水污染加重,且海绵城市具有净水功能,A不符合题意。海绵城市的雨水和路面污水主要靠地下过滤层完成,不断增多的城市建设对水处理影响不太大,B不符合题意。不断增多的城市建筑,使得硬化地表增多,可供长期蒸发的面积应该减少,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2022高一下·旬邑期中)民居建筑的材料、样式和风格等都深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图为“某地传统民居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5.民居中的正房一般供长辈居住。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图示民居中的正房多位于其庭院式建筑中的( )
A.北面 B.南面 C.东面 D.西面
26.下列不属于图示民居所在文化区特征的是( )
A.天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B.盛产春小麦、棉花,属于旱作农业
C.属于汉族聚居区,饮食多面食
D.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
【答案】25.A
26.B
【知识点】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区域发展的异同
【解析】【点评】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周边环境相互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地域文化作为景观设计的基础,决定了此处景观设计的方向、类型。地域文化景观是存在于特定的地域范围内的文化景观类型,它是在特定的地域文化背景、特定的自然环境背景、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并留存至今的,在人类活动历史和文化传承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地域人文景观往往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与当地的自然地理特征和文化风俗密不可分。
25.本题考查人民生活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图中民居为我国北方地区的四合院,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受西北季风的影响,气温低,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所以正房的房屋应该是坐北朝南。故答案为:A。
26.图示区域位于北方地区,天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属于汉族聚居区,饮食多面食;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该地位于暖温带,小麦的品种为冬小麦。故答案为:B。
(2022高一下·旬邑期中)着力挖掘、营造城市特色,追求特色之美,是促进城市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手段。特色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平均高于一般城市。塑造城市特色是对城市无形资产的开发与利用。城市富有特色,就会拥有点石成金的赞誉,提升城市的品位和影响力,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营造出城市良好的商务环境和经济秩序,使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种资源加速良性循环,从而对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产生强大的推动力。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27.下列关于世界上著名历史文化名城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纽约是在维护和保存古迹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
②巴黎的城市建筑一直秉承着法兰西文化的传统
③罗马代表了现代文明的崛起
④曼谷体现着印支文化与南洋风情的结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8.中华民族雍容恢弘、宽博兼容的文化特色熔铸出风格多样的城市典范,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西安的古朴 B.桂林的灵秀 C.苏杭的神秘 D.拉萨的奇逸
29.由于自然环境、历史传统、人文景观和经济条件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世界上大致形成了政治型城市、经济型城市、文化型城市、宗教型城市、旅游型城市等5种不同类型的特色城市。下列属于文化型城市的是( )
A.苏黎世、香港 B.布鲁塞尔、火奴鲁鲁
C.威尼斯、戛纳 D.威尼斯、日内瓦
【答案】27.C
28.A
29.C
【知识点】地域文化的内涵;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
【解析】【点评】民居具有空间性,是人们在适应改造大自然的漫长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与当地的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下面总结一些传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①黄土高原窑洞的特点:冬暖夏凉,节省建筑材料。反映的环境:冬季寒冷,夏季高温,降水较少,黄土直立。②北方民居的特点:屋顶较平,门窗少且小,墙较厚。反映的环境特点:冬季寒冷,降水较少。③新疆平顶屋的特点:屋顶平,墙厚窗小。反映的环境特点:气候干燥,多风沙,太阳辐射强。④蒙古包的特点:便于拆卸,架设和搬运。反映的环境特点:冬季寒冷,草地广阔,居民以游牧生活为主。⑤江南民居的特点:屋顶倾斜(降水较多,便于排水),门窗多且大,墙较薄,便于通风散热。反映的环境特点:湿热的环境。⑥云南傣族竹楼的特点:通风散热,防潮和防虫。反应的环境特点:湿热、爬行动物、虫类多。⑦青藏高原碉楼的特点:平顶,门窗少,墙厚。反映的环境特点:高寒、光照强。⑧东南亚民居的特点:屋顶倾斜,门窗多且大,多木桩支撑,且密集排列(类似于我国的吊脚楼),具有通风散热、防潮的优点。反映的环境特点:湿热、河流密布、多沼泽。⑨因纽特人冰屋的特点:防寒保暖,节省建筑材料。反映的环境特点:终年寒冷的寒带环境。
27.纽约是是国际大都会之一,是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大都市,代表现代文明的崛起,①错。巴黎的城市建筑一直秉承着法兰西文化的传统,②对。罗马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数千年历史遗迹,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③错。曼谷体现着印支文化与南洋风情的结合,④对。故答案为:C。
28.城市风格中,西安的风格古朴,A对。桂林的风格奇逸,B错。苏杭的风格灵秀,C错。拉萨的风格神秘,D错。故答案为:A。
29.政治型城市,如比利时的布鲁塞尔、瑞士的日内瓦等。经济型城市,如苏黎世、香港等。文化型城市,如威尼斯、戛纳等。宗教型城市,如耶路撒冷、麦加等。旅游型城市,如火奴鲁鲁、桂林、北戴河等。所以C对。A、B、D错。故答案为:C。
二、综合题
30.(2022高一下·旬邑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某学校的地理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对人口问题进行调查、收集资料。在他们收集的资料中有一组漫画,该地理兴趣小组针对漫画提出如下问题。
(1)甲漫画反映的问题在我国表现突出,主要原因是什么?
(2)乙漫画反映了 现象所带来的严峻形势,该问题在 国家(地区)表现明显。
(3)丙和丁两幅漫画分别反映了哪类国家人口发展产生的什么问题?
【答案】(1)经济水平较低,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传统生育观念仍较强,“养儿防老”“传宗接代”思想导致生育男孩数量增多,性别比失调。
(2)老龄化;发达
(3)发展中国家(经济欠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过多,产生住房紧张和就业困难的问题。
【知识点】人口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解析】【分析】(1)甲漫画反映婚姻方面的社会问题,与人口性别比失调密切相关,与生育观念、社会保障等有关。由于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传统的“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的生育观念导致生男孩的偏好,使得人口性别比失调,出现男多女少的现象。
(2)乙漫画反映出老年人口多,社会养老保障压力大,人口老龄化严重,主要出现在经济起步较早的发达国家和地区。
(3)丙漫画反映出人口增加,导致住房的需求扩大,住房紧张日趋严重。这与人口激增、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缓慢关系密切,目前发展中国家住房紧张问题比较凸出;丁漫画反映出劳动力人口多,而就业岗位少,就业压力大,出现一岗难求的题。目前发展中国家由于劳动力多,经济发展与就业需求不相适应,就业困难问题表现突出。
【点评】婚姻方面的社会问题,与人口性别比失调密切相关,与生育观念、社会保障等有关。由于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传统的“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的生育观念导致生男孩的偏好,使得人口性别比失调,出现男多女少的现象。
31.(2022高一下·旬邑期中)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下图为某年根据监测结果绘制的我国流动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图。
材料二监测结果显示,北京的流动人口50.9%来自河北、河南和山东;上海的流动人口52.1%来自安徽和江苏;太原、成都以省内流动为主,比例分别为62.5%、87.0%。深圳的流动人口,省内流动占33.8%,14.8%来自湖南。
材料三监测显示,流动人口中78.7%为农业户口,21.3%为非农业户口。86.8%接受过初中教育,10.4%接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9年;男性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2年,比女性高0.6年;非农业流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2.4年,比农业流动人口高3.1年。户口性质流动人口各行业的就业比例及收入情况见下图。
(1)结合材料分析我国目前人口流动的主要特点。
(2)简述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原因。
(3)简述我国大规模跨省区人口迁移对人口迁出地区的影响。
【答案】(1)①流动人口以农村人口为主;②主要流向东南沿海城市;③呈现就近流动趋势;④流动人口以青壮年为主。
(2)①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②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③人口流入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多(或流出地区经济收入低);④流入地区的生活环境一般比较优越(或流出地区的生活环境较差)等。
(3)有利方面: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流出地经济收入,加强与外界的交流等。
不利方面:造成劳动力与人才队伍的大量流失,产生社会问题,如留守儿童教育与老年人赡养问题等。
【知识点】国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人口迁移的影响;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图可知,各个年龄段的比例中,青壮年人口流动数量大;据材料二可知,人口流动主要是就近为主,且主要由农村流入城市,由中西部流向东南沿海。
(2)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的差异所导致。人口的流动方向主要由农村流向城市,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主要是因为农村经济欠发达,自然灾害多,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城市经济发展快,就业机会和成功机遇多,城市社会保障程度高,交通便利,文化设施齐全。
(3)人口迁移对人口迁出地区的影响主要从有利和不利方面分析。有利方面:缓解迁出地的人地矛盾,有利于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等联系。不利方面:人口大量迁出,导致当地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青壮年人口大量迁出,当地的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问题严重,影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点评】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1)气候(2)淡水(3)土壤(4)矿产(5)自然灾害
2.经济因素:
(1)经济因素:人口迁移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经济越发展,人口在地区之间的迁移就越受经济条件的制约。(2)交通和通信的发展,相对缩小了地区之间的距离,减少了妨碍人口迁移的各种困难,
3.政治因素
(1)政策(2)战争(3)政治变革
4.社会文化因素:
(1)文化教育事业(2)婚姻和家庭(3)宗教信仰的不同,种族之间、民族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
32.(2017高一下·崇仁期中)图为某城市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该市1980年建成区范围看,城市主要向 和 (方向)扩展,主要原因是 。
(2)A、B两地, 地更适合建高新技术区,其理由是 。
(3)该城市的发展对当地农业生产可能带来的压力有 。
【答案】(1)西或北;西或北;城市沿交通线(或铁路、公路)向西、向北延伸
(2)A;邻近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技术水平高;邻近公园,环境优美
(3)农业用地减少;农产品需求量增大;农业劳动力减少
【知识点】城镇的空间结构;城镇化的利弊及问题解决;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解析】【分析】整体分析:该题以某城市不同年份城市建成区面积变化示意图为材料,考查城市空间发展的方向及其成因,考查城市化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1)对比1950年和1980年城市建成区的范围,可知城市主要向西、向北方向扩展,城市西北方向交通线密集,交通便利,属于城市向西、向北延伸。(2)A邻近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技术水平高;邻近公园,环境优美,所以适宜建高新技术区;B地区缺乏教育和科研机构,技术水平低,不宜布局高新技术区。(3)随着该城市的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周边的农业用地转化成城市建设用地,导致农业用地减少,城市人口不断增多,对农产品需求量增大;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
三、填空题
33.(2017高一下·宜春月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可以用 来表示,从图示可看出, 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最高。
(2)在1800—1992年间的六个时间段中,英国和日本城市化水平增幅最快的时段分别在 , 。
(3)目前英、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速度 ,出现了 现象。
(4)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发达国家 ,但城市化水平较 。
(5)过快城市化带来的环境污染有大气污染、 污染、 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答案】(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英国
(2)1850—1890年;1950—1970年
(3)慢(趋缓甚至停滞);逆城市化
(4)快;低
(5)水源;噪声
【知识点】城镇化(城市化)的概念、标志与意义;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城镇化的利弊及问题解决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英国的城市化水平最高。(2)在1800—1992年间的六个时间段中,英国和日本城市化水平增幅最快的时段分别在1850—1890年和1950—1970年。(3)目前,英、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速度慢(趋缓甚至停滞),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4)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发达国家快,但城市化水平较低。(5)过快城市化带来的环境污染有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