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第一单元 3 古诗词三首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第一单元 3 古诗词三首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18 13:16: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保密★启用前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同步课时练
第一单元 3 古诗词三首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关于《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下列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西江月”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这首词的题目。
B.熟悉的月、蝉、蛙、星、雨、桥等景物巧妙地组合,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美。
C.词的下片由静而动,由景到事,突然的雨,扰乱了作者夜行乡间的乐趣。
2.下列诗句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
A.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B.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C.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D.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3.对比《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诗,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这两首诗都是苏轼的作品,写作的地点都是杭州西湖。
B.《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主要写了西湖盛夏时节,暴雨骤来骤去的奇丽景色,《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C.《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先雨后晴。《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先晴后雨。
D.两首诗都用了比喻的修辞,《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以人喻景,《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以景喻人。
4.下面对《宿建德江》一诗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点题,也为下面写景抒情作了准备;第二句“日暮”是“客愁新”的原因。
B.最后两句因为“野旷”,所以天低于树,因为“江清”所以月能近人,天和树、人和月的关系写的恰当逼真。
C.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最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
D.此诗前两句借景抒情,后两句触景抒情。
5.下列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宿建德江》这首诗,诗人通过写宿建德江畔所见之景,抒发了自己的孤寂情怀。
B.《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杭州西湖六月急雨来去匆匆的变幻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西湖奇特美景和对大自然变化的赞叹。21教育网
C.《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描绘了一幅山村仲秋月夜图,充满了清幽恬静的乡土气息,抒发了词人对丰收在望的喜悦之情。
D.《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采用白描手法,如实地描写词人的所感所闻,表达了词人热爱农村生活的情感。
二、书写
6.看拼音,写词语。
Dào tián zhù sù dào dé

tàn jiū chán míng xǐ yuè

三、判断题
根据课文内容,把下列说法正确的内容用“√”标出,错误的打“×”
7.本课选的三首古诗词都是宋朝诗人的作品,三位诗人都以独特的视角,抓住独特的景物描写,把自己真实的情感流于笔端。( )21*cnjy*com
8.《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醉”字不仅有“醉于酒”之意,更有“醉于景”“醉于心”之绝妙处。( )
9.《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虽然写的都是月夜美景,但表达的思想感情却不相同。( )
四、填空题
10.填空。
《宿建德江》是_______代诗人________的作品,这首诗写了_____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诗的前两句是_________,后两句是__________。
1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移舟泊( )烟渚( )。
2.卷( )地风来忽吹散( )。
3.夜行( )黄沙道中。
4.路转( )溪桥忽见( )。
12.多音字组词。
泊___( ) 卷___( ) 片___( ) 转___( )
泊___( ) 卷___( ) 片___( ) 转___( )
13.查字典。
要查的字 音序 部首 除部首几画 诗中词语 意思
舟 ___ __ ____ ____ ___
暮 ___ __ ___ ___ ___
14.知识梳理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______渚,日暮____新。
野旷______树,江清_______人。
孟浩然,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世称“孟襄阳”,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孟浩然的一生中交织着复杂的出仕与归隐的矛盾,早年他热心功名,然而科举失利,饱受打击,终因没有得力的引荐,不得不在隐居和漫游中度过人生的大多数时间。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______未遮山,白雨______乱入船。
卷地_________散,望湖_________如天。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的词属于豪放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_______惊鹊,清风_______鸣蝉。稻花_______丰年,听取_______一片。
七八________外,两三_________前。旧时________林边,路转_______忽见。
辛弃疾,南宋词人。这首词是辛弃疾遭贬职后,闲居江西上饶时所写。上饶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好。有一天晚上,词人到黄沙岭的一条小路上欣赏风景,即兴写下了这首词。
15.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古诗词句。
1.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乌云像打翻的墨汁一样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色的雨点就像珍珠一样活蹦乱跳地窜进船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c-n-j-y
3.空气中散发着稻花的香味,人们谈论着的丰收年景,耳边蛙声一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根据阅读积累填空。
1.《过故人庄》中描写山村优美风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夏天下暴雨的景象。
3.与“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站在黄河边,望着滚滚的波涛,我不禁想起诗句:“________,________。”
4.《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抒发自己吃苦在先,享受在后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5.《宿建德江》的作者是__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__,全诗以“__________”为诗眼,以__________为背景,触景生情,表达了作者对________的思念以及感慨人生的复杂心情。
17.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诗人抬眼望去,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_______;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_________。此境此景,既是诗人眼前所见,也衬托了诗人孤身一人夜宿建德江的_________心情。【版权所有:21教育】
五、语言表达
18.下面的每行诗都是一幅画,仔细读一读,把你眼中的画面写下来。
1.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信息匹配
19.给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1)移舟泊烟渚( ) A.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B.堵塞
(2)明月别枝惊鹊( ) A.横斜的树枝 B.别开树枝
(3)旧时茅店社林边( ) A.长满茅草的客舍 B.用茅草盖的旅舍
(4)黑云翻墨未遮山( ) A.翻开的墨盒 B.打翻的墨汁
七、诗词曲鉴赏
课内阅读。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20.前两句中的“未遮山”“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雨下得很急。
21.诗中的“翻墨”“水如天”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
22.“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两个形象的比喻,既写出了天气骤然变化时的________气氛,也烘托了诗人舟中赏雨的______心情。
23.简述诗人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乍雨还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的。
________________
24.小敏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的每一句都看成一幅画,并为它们各拟写了一个标题,请你选一选。
①大雨倾盆图 ②乌云密布图 ③水天一色图 ④风起云涌图
(1)黑云翻墨未遮山( ) (2)白雨跳珠乱入船( )
(3)卷地风来忽吹散( ) (4)望湖楼下水如天( )
课外阅读。
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25.《天净沙·秋》中“天净沙”是_______,“秋”是_______。
26.这首散曲中描写的景物构成一幅怎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
延伸阅读
浪淘沙
【唐】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27.将词语与相应的解释连一连。
须臾 好像
海门 极短的时间
似 江海汇合之处
28.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这首诗描写的是农历八月十八的钱塘江大潮涨落的壮观景象。前两句描写涨潮情形,后两句描写退潮情形。( )21·世纪*教育网
(2)“八月”点出大潮时节。“涛声吼地来”写潮来之势,由近及远。( )
(3)作者由开头的静态描写转人对潮去之后的动态描写,更衬托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
29.把诗中的比喻句画上横线。
八、书面表达
30.小练笔。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犹如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将我们带入如诗如画的意境之中,请你发挥想象,将这首词改写成一篇短文。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考查词的理解。
A阅读诗歌可知,“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两者之间的标点符号是间隔号。说法正确。
B考查意象,这首词描写了人们熟悉的月、鹊、蝉、蛙、星、雨、店、桥等景物。,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读后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生活美。说法正确。
C词的下片以轻云小雨,天气时阴时晴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出现,表现夜行乡间的乐趣。全诗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诗人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故说法错误。
2.D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节奏划分。
划分节奏时应联系句意,根据主、谓、宾来划分;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划好之后再仔细地读一读,看是否顺口、顺畅,意义是否相对完整。21*cnjy*com
D项诗句停顿错误。“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意思是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正确划分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3.D
【详解】本题考查古诗的理解,要充分的理解诗歌内容,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的人生经历来领会诗歌的主旨,然后作答。
ABC说法正确。
D.有误。《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第一句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第二句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因此这不是以人喻景。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诗作品。这句诗歌这句以绝色美人比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是以人喻景。
4.D
【详解】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理解,要充分的理解诗歌内容,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的人生经历来领会诗歌的主旨,然后作答。
ABC.正确。
D.有误,《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第一句点题,也为下面写景抒情作了准备;第二句中“日暮”是“客愁新”的原因;最后两句,因为“野旷”所以天低于树,因为“江清”所以月能近人,天和树、人和月的关系,写得恰切逼真。此诗前两句为触景生情,后两句为借景抒情,描写了清新的秋夜,突出表现了细微的景物特点。所以,“前两句借景抒情,后两句为触景抒情”的说法是不准确的。
5.C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的赏析。
C项赏析有误。《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这首词描写的是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溪流小桥,构成了江南山乡夏夜一幅优美动人的画面。而贯彻全篇的却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丰收的喜悦。作者善于抓住夏夜山乡的特点,又理解农民对丰收的热望,加上笔调轻快,语言优美,音节和谐,使人读了这首词仿佛临其境,馀味无穷。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写出夏夜的山村风光,表达了词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这首词描绘的不是一幅山村仲秋月夜图,而是一幅盛夏月夜图。
6.稻田 住宿 道德 
探究 蝉鸣 喜悦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稻、宿、德、鹊、探、究、蝉、暮、喜”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7.×
8.√
9.√
【分析】7.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的理解。判断时需体会诗词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内容、作者、时代背景等等。
《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宋代文学家、书法家苏轼的诗。这首诗写作者游览杭州西湖时所看到的情景,展示了杭州西湖奇妙的湖光山色。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此词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
《宿建德江》是孟浩然的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故是错误的。
8.本题考查了对古典诗词中重点字词的理解。分析时要结合诗词表达的含义,总体把握,将它放在整个诗句中进行揣摩,这样才能把握所翻译句子的大概意思。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苏轼谪居杭州期间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本诗的灵感可谓突现于一个“醉”字上。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进而激情澎湃,才赋成即景佳作。
9.本题考查对诗歌表达情感的理解。鉴赏时须深切体会诗歌的感情内涵,可以通过诗歌回的形象、意境中把握它所要答暗示和启迪读者的东西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宿建德江》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写出夏夜的山村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2·1·c·n·j·y
因此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不相同的。
10. 唐 孟浩然 诗人停船夜宿建德江时的愁苦心情 对家乡的思念以及感慨人生的复杂心情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详解】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理解与填空。
出自唐代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全诗: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诗意: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21·cn·jy·com
《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第一句点题,也为下面写景抒情作了准备;第二句中“日暮”是“客愁新”的原因;最后两句,因为“野旷”所以天低于树,“江清”所以月能近人,天和树、人和月的关系,写得恰切逼真。此诗前两句为触景生情,后两句为借景抒情,描写了清新的秋夜,突出表现了细微的景物特点。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11. bó zhǔ juǎn sàn xíng zhuǎn xiàn
【详解】此题考查汉字字音。
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注意“泊、 渚、行、见”的读音。
12. bó 停泊 juǎn 卷尺 piàn 片段 zhuǎn 转眼 pō 湖泊 juàn 试卷 piān 相片儿 zhuàn 转盘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情况,在于平时学生对读音的的辨析。多音字读音不同,义不同,组成的词语也不同,解答此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准词语,然后依据汉字选择正确的音节即可。
泊[bó]
船靠岸;停船:停~。船~港外。
停留:漂~。
停放(车辆):~车。
恬静:淡~。
泊[pō]
湖(多用于湖名):湖~。梁山~。
卷[juàn]机关里保存的文件:~宗。调~。查~。
卷 juǎn
把东西弯转裹成圆筒形:把竹帘子~起来。~起袖子就干。烙饼~大葱。
一种大的力量把东西撮起或裹住:风~着雨点劈面打来。汽车~起尘土,飞驰而过。她~入了这场争论。
裹成圆筒形的东西:铺盖~儿。把挂历裹成一个~儿寄出去。
13. Z 舟 0 移舟 小船 M 艹 11 日暮 傍晚
【详解】本题考查查字典
音序查字法,先查首字母的大写,再查音节。
部首查字法,先看所给字的结构,再判断部首。再查除去部首之后剩余的笔画数。
舟:zhōu ,音序为Z 独体字 ,部首是它本身,除去部首后还剩0画。舟指的是小船。
暮:mù,音序为M,上下结构,部首是艹,除去部首剩余11画。暮:日暮即黄昏或傍晚。
出自唐代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全诗: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诗意: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14. 泊烟 客愁 天低 月近 翻墨 跳珠 风来忽吹 楼下水 别枝 半夜 香里说 蛙声 个星天 点雨山 茅店社 溪桥
【详解】本题考查古诗背诵与默写。
出自唐代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全诗: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诗意: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出自宋代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全诗: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诗意:乌云上涌,翻滚的乌云像泼洒的墨汁 ,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出自宋代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15.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详解】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和默写。
(1)出自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全诗为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出自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全诗为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3)出自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全词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6. 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唐 孟浩然 愁 泊舟夜宿 故乡21cnjy.com
【详解】考查课内背诵与默写。
1.出自唐代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译文:老友备好了黄米饭和烧鸡,邀我做客到他朴实的田家。村子外边是一圈绿树环抱,郊外是苍翠的小山包平斜。推开窗户迎面是田地场圃,把酒对饮闲聊着耕作桑麻。等到九月重阳节的那一天,再一次来品尝菊花酒好啦!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两句的意思是:村庄周围环绕着苍翠的树木,城郭外面横斜着一片青山。上句写近景,下句写远景,描绘了农村的美丽风光。【来源:21cnj*y.co*m】
2.出自宋代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译文: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第一句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第二句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
3.“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管很熟,可总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游山西村》中的一句诗。比喻在遇到困难一种办法不行时,可以用另一种办法去解决,通过探索去发现答案。
出自唐代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一》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译文: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如今好像要直飞上高空的银河,请你带上我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4.北宋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守滕子京之请,创作了《岳阳楼记》范仲淹借此文抒发了先忧后乐、忧国忧民的情怀。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流传千古的名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用现代语表达是:“在天下人的忧愁之前就忧愁,在天下人的快乐之后才快乐”。
5.出自唐代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译文: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落时新愁又涌上了心头。原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仿似更与人相亲。
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以“愁”为诗眼。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第一句点题,为下文写景抒情作准备;第二句中“日暮”是“客愁新”的原因;最后两句,因为“野旷”所以天低于树,因为“江清”所以月能近人,天和树、人和月的关系,写得恰切逼真。此诗前两句为触景生情,后两句为借景抒情,描写了清新的秋夜,突出表现了细微的景物特点。
17. 低 亲近 孤寂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识记和理解。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出自唐代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原文: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译文:我把船停泊在暮烟笼罩的小洲,茫茫暮色给游子新添几分乡愁。旷野无垠远处天空比树木还低,江水清澈更觉月与人离得很近,意合情投。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第一句点题,为下文写景抒情作准备;第二句中“日暮”是“客愁新”的原因;最后两句,因为“野旷”所以天低于树,因为“江清”所以月能近人,天和树、人和月的关系,写得恰切逼真。此诗前两句为触景生情,后两句为借景抒情,描写了清新的秋夜,突出表现了细微的景物特点。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18. 1.旷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和人相亲相近。 2.乌云翻滚,就如墨汁泼下,天边却露出一片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详解】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分析想象画面的能力。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静结合> 对比映衬、虚实明暗 、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把自己所领悟到的画面写下来。
答案为:1.旷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和人相亲相近。2.乌云翻滚,就如墨汁泼下,天边却露出一片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19. A A B B
【详解】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1)出自唐代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译文: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落时新愁又涌上了心头。原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仿似更与人相亲。
渚,水中小块陆地。
(2)(3)出自宋代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田里稻花飘香,蛙声阵阵,似乎在告诉人们今年是一个丰收年。天边几颗星星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往日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4)出自北宋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译文: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20. 跳珠 乱入船
21.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水如天: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22. 紧张 喜悦
23.时间顺序:从黑云翻墨到急雨骤降再到雨霁云收;空间顺序:视线从天空、远山至雨珠、船头再到登楼望湖。【出处:21教育名师】
24. ② ① ④ ③
【分析】20.考查字词理解。
第一首诗第一句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第二句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珠”字,一个“乱入船”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www.21-cn-jy.com
21.考查字词解释。
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22.考查诗句赏析。
“黑云翻墨未遮山”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雨水比喻成跳动的珍珠,生动形象地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写出了雨势之大,烘托出作者观雨时的喜悦之情。
23.考查写作顺序。
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可知是按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诗人苏轼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视线从天空、远山至雨珠、船头再到登楼望湖。
24.考查内容理解。
译文: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1)黑云翻墨未遮山,写了大雨来临之前乌云密布的场景。
(2)白雨跳珠乱入船,写了倾盆大雨的景致。
(3)卷地风来忽吹散,写了风起云涌的图画。
(4)望湖楼下水如天,写了大雨过后水天一色的场景。
25. 曲牌名 题目
26.色彩鲜明的秋天美景图。
【分析】25.本题考查的是对词牌名和题目的考查和分析。本题中《天净沙·秋》中“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是题目。www-2-1-cnjy-com
26.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理解和辨析。结合诗句的内容进行分析,根据诗歌的主要内容写出相对应的画面,根据“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意思是山清水秀;霜白的小草、火红的枫叶、金黄的花朵,在风中一齐摇曳着,颜色几尽妖艳。可以得出描写的是色彩鲜明的秋天美景图。
27.
28. √ × ×
29.卷起沙堆似雪堆
【解析】27.本题考查诗歌鉴赏中的字词解释。须臾的意思是,极短的时间。海门指的是江海交汇之处。似是好像的意思。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8.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去,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意思是八月的海涛咆哮地从地面卷来,浪头高达数丈拍触山崖依旧退回。没有多久潮水已退到海门去了,它在临走的时候卷起的沙堆洁白得好象雪堆。
首句“八月涛声吼地来”,写潮来之势,由远而近,以一个动词“吼”字,突出涛声逼近的感觉。第二句写潮势达到顶点时的壮观场面。湍急的潮头,昂扬着数丈高的身躯,撞击着两岸的山崖。一、二两句,以“吼地来”和“触山回”相对照,描写出潮涨潮退的全过程,语气上的急转,更衬托出潮势的奔腾急遽。
本诗用了对比、衬托,动静结合的手法。由开头的动态描写转入对潮去之后的静态描写,当潮水退出海门之后,汹涌的波涛以另一种形态展示出它的气概——波涛卷起的沙堆似座座雪堆。以潮去后留下的又一奇景,更衬托出八月潮吼地而来、触山打游的壮观场面。
29.本题考查修辞手法。诗中这一句“卷起沙堆似雪堆”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意思是潮水在临走的时候卷起的沙堆洁白得好象雪堆。将沙堆比喻成雪堆。
30.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讨论,说今年是一个丰收的好年景。天空乌云密布,星星闪烁,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往日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详解】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