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百家争鸣
1.(2022·湖北十堰·七年级期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于2021年1月1日正式实施。该民法典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具有重大意义。战国时期主张“以法治国”的思想家是
A.韩非 B.孟子 C.孔子 D.墨子
2.(2022·湖北黄石·七年级期末)“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哪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
3.(2022·湖北十堰·七年级期末)“道之以德,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与此相关的思想流派及思想家分别是
A.儒家、孟子 B.道家、老子 C.墨家、墨子 D.儒家、孔子
4.(2022·湖北襄阳·七年级期末)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和孔子“仁”的思想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A.墨子 B.庄子 C.韩非子 D.孟子
5.(2022·湖北黄石·七年级期末)《史记太史公自序》评诸子百家说:“儒者博,墨者俭,法家严,道家使人精神专一”。“严”字当头的代表人物是( )
A.孔子 B.孟子
C.墨子 D.韩非
6.(2022·湖北鄂州·七年级期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友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源于中国古代的,“仁、义、信”等思想。中国古代的“仁、义,信”思想属于( )
A.儒家思想 B.墨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
7.(2022·湖北省直辖县级单位·七年级期末)“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阐释了福与祸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道理。它所表达的观点最接近于下列哪一人物的思想( )
A.老子 B.庄子 C.孔子 D.孟子
8.(2022·湖北襄阳·七年级期末)下列思想主张属于老子的是
A.世间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B.以德治国,反对苛政
C.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以使臣民顺服 D.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9.(2022·湖北孝感·七年级期末)2019年3月24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向到访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赠送了一份特殊礼物——1688年法国出版的首部《论语导读》法文版原著。该特殊礼物反映出法国很早就有学者宣传
A.儒家思想
B.墨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
10.(2022·湖北宜昌·七年级期末)史料记载:孔子朝罢归来,家人报告:“马厩失火!”,以下做法中最符合孔子主张的是( )
A.严厉处罚看护人 B.细心调查原因 C.关心是否伤到人 D.不管不闻不问
11.(2022·湖北黄石·七年级期末)老子认为“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孔子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二者都主张
A.无为而治 B.以法治国 C.儒道一家 D.以民为本
12.(2022·湖北省直辖县级单位·七年级期末)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
A.老子 B.孟子 C.韩非子 D.墨子
13.(2022·湖北武汉·七年级期末)“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这句话有能出自于( )
A.《墨子》 B.《孟子》 C.《论语》 D.《韩非子》
14.(2022·湖北黄冈·七年级期末)“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这是对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思想的描述
A.儒家学派 B.道家学派 C.法家学派 D.墨家学派
15.(2022·湖北十堰·七年级期末)当前,达州市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市民素质也在大幅度提高,比如为避免舌尖上的浪费,大家积极践行国家倡导的“光盘行动”。这行动体现了战国时期某一思想家的主张。该思想家还提出( )
A.倡导节俭 B.以法治国 C.“兼爱”“非攻” D.民贵君轻
16.(2022·湖北恩施·七年级期末)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有力地促进了当时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下列“诸子百家”及其思想对应正确的是
A.孟子﹣﹣民贵君轻
B.韩非子﹣﹣“兼爱”“非攻”
C.墨子﹣﹣无为而治
D.庄子﹣﹣以“法”治国
17.(2022·湖北黄冈·七年级期末)《尚书》载,“民”已经成了受“天”庇护的政治主体,“民”意即“天”意,“君”不安民、养民,则会受到“天”的惩罚。这表明《尚书》倡导的是
A.“民本”和“法治” B.“民本”和“德治”
C.“仁政”和“民主” D.“法治”和“德治”
18.(2022·湖北黄石·七年级期末)从西周到战国,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发生了重大变革。
材料一:
(1)图一主要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什么政治制度?图二反映出当时社会出现了什么现象?
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使以家庭为基础的小农经济得以实现,提高了农作物产量。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发展进而推动了政治进步、各国为提升国力进行争霸战争,支持小农经济和地主阶级,促进了封建制的形成。
材料三: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戈强大,诸侯畏惧。
——《战国策·秦策一》
(2)根据材料二,概括铁器牛耕的出现有何影响?
(3)经济发展进而推动了政治进步,请你根据材料三,说说在战国时期在秦国发生什么重大的改革?它又是怎样“支持小农经济和地主阶级”?
材料四: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刷变化,许多问题亟特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鲁教版《中国历史》
(4)你能说说百家争鸣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吗?
(5)根据以上信息说说春秋战国时期的特点是什么?
19.(2022·湖北荆州·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兼爱”(互爱互利)非攻”(反对不义战争)“尚贤”(选贤举能)等思想至今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
材料二 面对新旧制度更替引发的社会大动荡,诸子百家分别从不同的立场提出了自己的治国良方,他们著书立说、各陈其说,造就了我国思想学术领域少有的辉煌时代。
(1)材料一中,“兼爱”“非攻”是哪个学派的观点?该学派的创始人是谁 ?
(2)材料二中的“辉煌时代”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的历史意义。
20.(2022·湖北·云梦县实验外国语学校七年级期末)春秋战国时期是学术思想空前活跃的时期。产生于这一时期的学说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各学派的政治主张及治学方法,今天还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七年级同学以“思辨传承”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材料一: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曾经说过:“从孔子那里我读到一份爱心;从孟子那里我读到一股正气;从墨子那里我读到一腔热血;从韩非那里我读到一双冷眼。”
(1)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孔子的“爱心”、韩非的“冷眼”各体现在什么地方。
(2)在政治上,孟子是怎样继承和发展孔子学说的?
材料二:孔子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学生冉求胆小,遇事退缩,孔子有意识地教育他,凡事要抓紧,马上去做。学生仲由敢作敢为,但不够稳重,孔子怕他冒失,就叮嘱他凡事要多请教父兄以后再去做。
(3)材料二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思想?
(4)春秋战国是诸侯割据争霸、战争硝烟弥漫的时期,关于战争,各家观点不一,请谈谈墨家(墨子)和儒家(孟子)的看法。
21.(2022·湖北襄阳·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人不愠(别人不了解你,你不怨恨),不亦君子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发现他们的缺点作为借鉴以改正自己)。
材料二: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他们在思想上、政治上观点不同,既相互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史称“百家争鸣”
(1)材料一中这是谁说的话?这些言行后来被他的子弟整理在什么书中?
(2)他在教育方面贡献是什么?(两个方面即可)
(3)材料二中“百家争鸣”在我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中有什么影响?
(4)请写出战国时期道家和法家的代表人物?
22.(2022·湖北宜昌·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意思是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论语·为政》
材料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为政》
(1)上述两则材料记录的是谁的思想言论?他是哪个学派的创始人?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2)请结合材料二中的教育观点说一说我们应该怎样搞好学习?
参考答案:
1.A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战国时期主张“以法治国”的思想家是韩非子,他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A项正确;孟子主张仁政,孔子提倡仁和礼,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排除BCD项。故选A项。
2.B
【详解】考察点:孔子。解题思路:“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体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核心思想“仁”,提出了“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同时孔子还是伟大的教育家,他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的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和方法。B正确;老子主张的是世间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与题不符,A错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与题不符,C错误;韩非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依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与题不符,D错误。综上故选B。
3.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以政令来左右,以刑罚来管束,可以带来避免民众犯罪的效果,但是不能使他们知道羞耻。以道德来教化,通过礼制来约束,可以使民从知道羞耻,还能够使他们走上正路。故可知这是儒家孔子的思想,D项正确;孟子主张仁政,排除A项;老子道家创始人,主张无为而治和辩证法思想,排除B项;墨子主张兼爱、非攻等,排除C项。故选D项。
4.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主张“为政以德”;战国时期,儒家主要代表人物是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D项符合题意;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排除A项;庄子主张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排除B项;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主张改革,提倡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排除C项。故选D项。
5.D
【详解】依据题干的“法家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法家的韩非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故D符合题意;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核心思想是“仁”,排除A;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主张实行“仁政”,排除B;战国时期的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排除C。故选D。
6.A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义、信”都属于儒家思想的内涵。B项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爱非攻”;C项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而治”;D项法家思想的核心是“以法治国”。故选A。
7.A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认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故A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8.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老子是春秋时期道家学派创始人,他认为世间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A项正确;以德治国,反对苛政是孔子的治国主张,排除B项;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以使臣民顺服是法家韩非子的主张,排除C项;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是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
9.A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春秋晚期鲁国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一位大思想家,提出“仁”“礼”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还是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成就很多。孔子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招有不同出生的学生,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搜集整理的记录孔子言行的书,所以A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10.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因此,最符合孔子主张的是关心是否伤到人,故选C项;细心调查原因,根据情况处罚当事人,符合法家“以法治国”的主张,排除AB项;不管不闻不问,符合道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主张,排除D项。
11.D
【详解】老子主张“以百姓心为心”,孔子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体现了二人都主张重视民意,以民为本,故D项正确;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符合孔子,排除A项;法家主张“以法治国”,老子是道家,孔子是儒家,排除B项;二人的思想都没有主张“儒道一家”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仁”,可以看出材料强调的是“仁政”的重要性。根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要用“仁政”治国,轻徭薄赋。他还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到天下,由此得出该思想家是孟子,B项正确;老子强调无为而治,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韩非子强调以法治国,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节俭等,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3.A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并结合所学可知,《墨子》是墨家学派代表作,墨家主张“兼爱”“非攻”,A项正确;《孟子》和《论语》是儒家学派代表作,儒家学派主张“仁政”,排除B、C项;《韩非子》是法家代表作,法家主张依法治国,排除D项。故选A项。
14.C
【详解】根据材料“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结合所学可知体现了法家思想的重农抑商的思想主张,法家主张改革、提倡法治,C项正确;儒家主张仁和礼,排除A项;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排除B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排除D项。故选C项。
15.C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墨子是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并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因此据材料“避免舌尖上的浪费,倡导光盘行动”指的是墨子的提倡节俭,此外他还提出“兼爱”“非攻”,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是法家韩非子的主张,排除;D项是儒家孟子的主张,排除。故选C。
16.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子﹣﹣民贵君轻,这组搭配是正确的。儒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孟子,他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观念。故A正确。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故排除B项。庄子主张无为而治,故排除CD项。故选A。
17.B
【详解】据“‘民’已经成了受‘天’庇护的政治主体,‘民’意即‘天’意”可知,材料体现了“民本”思想。据“‘君’不安民、养民,则会受‘到天’的惩罚”可知,材料告诫统治者不要实行暴政,体现了“德治”思想。B项正确;古代不存在民主,也不存在真正的法治,排除ACD项。故选B项。
18.(1)西周实行的分封制;诸侯争霸。
(2)铁制农具与牛耕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封建生产关系。
(3)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4)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5)军事上争霸兼并,政治上纷纷变革。
【解析】(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主要体现了我国古代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图二反映出当时社会出现了诸侯争霸的现象。
(2)
根据材料二“提高了农作物产量。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发展进而推动了政治进步、各国为提升国力进行争霸战争,支持小农经济和地主阶级,促进了封建制的形成”概括可知,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伴随着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私田开垦越来越多,而这一现象导致出现了封建制的生产关系,产生了地主和农民阶级,出现封建生产关系。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反映的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中“支持小农经济和地主阶级”的措施有: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4)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5)
根据以上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特点是军事上争霸兼并,政治上纷纷变革。
19.(1)墨家;墨子。
(2)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2)依据材料二的“面对新旧制度更替引发的社会大动荡,诸子百家分别从不同的立场提出了自己的治国良方,他们著书立说、各陈其说,造就了我国思想学术领域少有的辉煌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的“辉煌时代”指百家争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0.(1)孔子:提出“仁”的思想,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反对苛政,实行德政。韩非:主张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2)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3)因材施教。
(4)答案不唯一
【分析】(1)
根据所学和材料一“从孔子那里我读到一份爱心、从韩非那里我读到一双冷眼”可知,孔子提出“仁”的思想,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反对苛政,实行德政,这体现了爱心。韩非主张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这体现了冷眼。
(2)
根据所学可知,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这体现了孔子思想的发展。
(3)
根据所学和材料三“学生冉求胆小,遇事退缩,孔子有意识地教育他,凡事要抓紧,马上去做。学生仲由敢作敢为,但不够稳重,孔子怕他冒失,就叮嘱他凡事要多请教父兄以后再去做”可知,对不同的人实行不同的教育方法,这体现了因材施教。
(4)
此问相对开放,回答符合下列要点即可,如,必须点出对战争的态度,并从正反两面分析,如,墨家主张非攻,这一方面有利于保护社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但对腐朽阶级的战争却能推进社会进步。
21.(1)孔子;《论语》。
(2)孔子是一位大教育家,他兴办私学,广收门徒,主张有教无类。他注意“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
(3)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4)庄子、韩非。
【分析】(1)
人物:根据材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及所学可得出,材料一是春秋时期孔子说的话。
书名:根据所学可得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2)
贡献:根据所学可得出,可以从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主张有教无类;孔子注重“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等角度作答。
(3)
影响:根据所学可得出,可以从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等角度作答。
(4)
人物:根据所学可得出,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是庄子;根据所学可得出,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22.(1)孔子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社会才会安定。
(2)只要学生能围绕孔子提出的一些教育观点谈对自己学习的启发及指导即可。如:诚实求学;虚心请教;向能者学习,甚至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经常复习引旧知和探求新知相结合;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等。
【解析】(1)
根据材料“《论语·为政》”“为政以德”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则材料记录的是孔子的思想言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社会才会安定。
(2)
开放性设问,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孔子提出的一些教育观点谈对自己学习的启发及指导,言之成理即可。如:诚实求学;虚心请教;向能者学习,甚至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经常复习引旧知和探求新知相结合;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