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2022·湖北襄阳·七年级期末)“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该诗描述的社会现象出现在
A.夏朝 B.西周 C.春秋 D.战国
2.(2022·湖北襄阳·七年级期末)下列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是
A.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B.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
C.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D.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3.(2022·湖北武汉·七年级期末)“东流不尽秦时水,润泽天府两千年”,这幅对联赞美的是我国古代哪一项著名工程?( )
A.都江堰 B.长城 C.大运河 D.灵渠
4.(2022·湖北黄石·七年级期末)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了大型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该工程是( )
A.都江堰 B.灵渠 C.大运河 D.赵州桥
5.(2022·湖北襄阳·七年级期末)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了我国人民智慧的工程是
A.都江堰 B.长城 C.秦始皇陵 D.云冈石窟
6.(2022·湖北黄石·七年级期末)据《华阳国志 蜀志》记载,某一工程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一工程是( )
A. B.
C. D.
7.(2022·湖北十堰·七年级期末)《三字经》中有云:“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其中“五霸”中最早出现的霸主和“七雄”中最后胜出的分别是
A.秦穆公 楚国 B.晋文公 齐国 C.齐桓公 秦国 D.楚庄王 赵国
8.(2022·湖北宜昌·七年级期末)楚王问鼎、卧薪尝胆、合纵连横、远交近攻、围魏救赵,这些成语和典故反映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 )
A.和平稳定 B.诸侯争霸 C.经济发展 D.文化繁荣
9.(2022·湖北十堰·七年级期末)某校七年级(5)班的同学在学习“商鞅变法”这课时,表演了一出历史短剧。下列各项,错误的是
A.甲同学扮演秦始皇和商鞅交谈
B.乙同学扮演秦孝公对获得军功的士兵进行奖赏
C.丙同学扮演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县
D.扮演秦孝公的乙同学向全国颁旨: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10.(2022·湖北武汉·七年级期末)改变常常伴随着利益格局的调整,按照商鞅变法的规定,应该获得奖励的人有( )
①勤于耕织的人②经商的人③战场立功的人④固守传统的贵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2022·湖北宜昌·七年级期末)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一次改革。有人评价这次变法:“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与之相关的变法措施是
A.加强刑罚 B.奖励生产 C.推行县制 D.奖励军功
12.(2022·湖北·云梦县实验外国语学校七年级期末)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请指出商鞅变法的哪项内容对后世行政制度影响最为深远?( )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B.建立县制
C.奖励耕战,废除旧贵族的特权
D.变“任人唯亲”的世卿制为“任人唯亲”的官僚制
13.(2022·湖北襄阳·七年级期末)战国时期,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动荡和变革,引发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主要原因是( )
A.地主和农民阶级的出现 B.各国纷纷实施变法
C.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4.(2022·湖北黄石·七年级期末)据史书记载,春秋初年有一百多个诸侯国,到战国时期只剩下十几个了,这个材料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诸侯国割据混战日益扩大
B.人民遭受的灾难更重
C.封建制度正逐步确立
D.历史向统一的方向发展
15.(2022·湖北武汉·七年级期末)下图是《战国七雄形势图》。在①②③④所示的诸侯国中,任用商鞅主持变法、一跃成为最强盛诸侯国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参考答案:
1.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句的意思是,七国相争,兵荒马乱,四海之内,没有人可以安稳;反映的是战国时期七雄争霸的现象;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2.B
【详解】加强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所以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是打破了贵族政治,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排除A项;废除井田制是促进了经济发展,奖励军功是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排除CD项。故选B项。
3.A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润泽天府两千年可知,这幅对联赞美的是我国古代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筑的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是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4.A
【详解】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主持修建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工程,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至今仍发挥巨大作用。故A符合题意;灵渠是秦朝开凿的水利工程,排除B;大运河是隋朝开凿的水利工程,排除C;赵州桥是隋朝李春修建,排除D。故选A。
5.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都江堰在2200年以来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这在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了我国人民智慧,A项正确;长城、秦始皇陵、云冈石窟均不是水利工程,排除B、C、D项。故选A项。
6.C
【详解】根据“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可知这是对秦国蜀郡郡守李冰在成都平原修建的都江堰的评价,C项正确;天府之国指的是成都平原,灵渠、大运河的位置都不是在成都平原上,排除AB项;三峡大坝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与《华阳国志·蜀志》记载不同,排除D项。故选C项。
7.C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国国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在七雄中最后胜出,所以“五霸”中最早出现的霸主和“七雄”中最后胜出的分别是齐桓公和秦国,C项符合题意;而ABD三项均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故选C。
8.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楚王问鼎是春秋时期楚国称霸的故事,即问鼎中原;卧薪尝胆是春秋后期长江下游吴越争霸的故事;合纵连横、远交近攻魏救赵都是战国时期名国之间的战争和关系的变化;这些故事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名诸侯国争霸和兼并的历史,故B项符合题意;春秋战国时期是诸侯分裂割据的动乱时期,偶有和平的外交也改变不了整个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乱局面,故A不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提到经济,文化,故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9.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商鞅是在秦孝公支持下主持变法的,A项符合题意;“乙同学扮演秦孝公对获得军功的士兵进行奖赏”体现了商鞅变法采取的奖励军功的措施,排除B项;“丙同学扮演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县”体现了变法在政治上采取的建立县制的措施,排除C项;“扮演秦孝公的乙同学向全国颁旨: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体现了变法在经济上的“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A项。
10.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的法令规定: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因此按照商鞅变法的规定,应该得到奖励的人是勤于耕织的人和战场立功的人,①③正确;商鞅变法主张重农抑商,②错误;商鞅变法中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④错误。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项。
11.D
【详解】依据材料“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促进士兵积极杀敌,增强了秦国战斗力,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A项是刑罚措施,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是经济措施,排除;C项是政治措施,均不符合排除。
12.B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经过商鞅变法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而对后世行政制度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建立县制,一直到今天也在使用,所以答案是B。
13.C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因此生产力的变革促成了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而生产工具的改变是生产力变革的标志,C项正确;地主和农民阶级的出现与题干“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不符,排除A项;各国纷纷实施变法,是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生变革的原因之一,但并非主要原因,排除B项;百家争鸣是这一时期思想变革的表现,与题干“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4.D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不断进行争霸战争。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在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客观上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历史统一的趋势日趋明显。故正确答案为D。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15.D
【详解】根据《战国七雄形势图》并结合所学知识,①燕国,②齐国,③楚国,④是秦国。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④的位置是秦国,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