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第12课 祝福
课前自主预习
三、常识梳理
1. “祝福”习俗
“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流行的一种习俗。每当旧历年底,有钱人家会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的“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2.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
9日俗以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为灶神升天奏事的日子,人们于此日或前一日祭送灶神,“送灶”。灶神系玉帝派来人间至各家监察善恶之神,故于其“上天奏事”之日,家家户户均须以酒食祀之,祈祷其“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3.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国子监生员的简称,指明清两代在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的中央最高学府)读书的人。清代乾隆以后,国子监只存空名,地主豪绅可以凭祖先“功业”或捐钱取得监生资格。
4.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
相传是殷代所用的一种酷刑。用炭烧铜柱使热,令有罪人爬行其上,最后,坠入炭中被烧死。
5.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
牲,原指祭祀用的牛、羊、猪三牲,后也泛指祭祀用的肉类。醴,甜酒。香烟,燃着的香所生的烟。
6.四书
“四书”为儒家经典,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有称“四子”的),简称为“四书”。
情节 — 内容 — 顺序
序幕
结局
开端
发展
高潮
尾声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祥林嫂凄然死去
祥林嫂初到鲁镇
祥林嫂被迫改嫁
祥林嫂再到鲁镇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倒叙
(典型环境)
(深化主题)
现实
现实
回
忆
★
倒 叙作用
人物:以祥林嫂之死开笔,第一时间引起人们对她命运的关注,表现对她的同情。
情节:由果溯因,自然而然推动情节发展,最后完整呈现小说面貌。
环境:渲染浓厚的悲剧气氛,以乐景写哀情,反衬人物悲惨的命运。
主题:突出鲁四老爷与祥林嫂之间的尖锐矛盾,深化反封建主题。
读者: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入读。
祥林嫂人物分析
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沦为乞丐。
?
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
三十四上下
阿毛两岁
二十八九
丈夫患伤寒死去,阿毛三岁
三十上下
捐门槛,冬至祭祀仍不让她拿酒杯和筷子。
三十三上下
离开人世
四十上下
四岁的阿毛春上被狼衔去,秋天回到鲁镇做工,祭祀时只能烧火。年底柳妈建议她去捐门槛。
三十一上下
春上改嫁,年底生阿毛。阿毛一岁
二十七八
春上死了丈夫。冬初逃出家中,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
二十六七
与打柴的祥林结婚
二十六七以前
事 件
年 龄
祥林嫂年谱
第一处:临死之前(95页)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是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不仅青春活力不在,甚至连生命力都已失去。“眼睛间或一轮”说明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与折磨,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痛苦无法表露,精神完全麻木。
第二处:初到鲁镇(98页)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
头上扎着白头绳:寡妇身份
脸色青黄:生活艰辛
但两颊还是红的:青春的活力
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
善良、安分、温顺的劳动妇女
第三处:再到鲁镇(101页)
“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还是寡妇
两颊消失了血色:青春的活力已经不复存在
眼角上……精神了:
人生遭受惨重打击,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达
三次肖像描写,用白描的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了人物的遭遇、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找眼睛 看特点
1、初到鲁镇
顺着眼
安分、善良
2、再到鲁镇
顺着眼,
眼角带着泪痕
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3、讲阿毛故事
直着眼,瞪着眼
精神有些麻木
4、捐门槛
分外有神
又有希望
5、不让祝福
失神、窈陷
再受打击
6、行乞
眼珠间或一轮
麻木、活僵尸
7、问有无灵魂
忽然发光
一丝希望
找行动,论抗争
逃:山中出逃,做工鲁镇——
躲避被卖,希望自己主宰命运
撞:改嫁中的“出格”行为——
反抗婆家为她安排的命运
捐:倾其所有,洗刷“污秽” ——
摆脱灵魂上的枷锁,洗去生前的“罪名”,希望避免死后分身的痛苦
问:死前问我鬼神——
对天经地义的神权的质疑
找对话 论特点
与我对话灵魂有无
对四婶讲阿毛
对大家讲阿毛
与柳妈的对话
纠结、矛盾
痛苦、自责
麻木、空虚
恐惧、期冀
环境描写
小说环境描写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描写的作用:
(1)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人物活动时间、地点、景物,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小说故事情节发展,深化作品主题。
(2)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交代时代背景。
四次雪花
① “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了一团糟”。
为祥林嫂悲惨的死作环境烘托和气氛渲染。
②“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
此时雪花飘在祥林嫂死后,表现“我”雪一样的心情——无可奈何和无法言说的苦闷愤懑的心情。
③ “微雪点点的下来了”和“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
写雪穿插在柳妈同祥林嫂谈话之前和之间,点到即止。一方面将过去短暂生活的甜美与现实生活的冷酷形成强烈对比;另一方面又暗示柳妈讲的雪样故事将对祥林嫂造成严重的精神打击。
④远处的爆竹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第四处写雪在小说的结尾。这里借雪的猖狂,讽刺了封建势力暂时的得意,更为含蓄地展示出了下层劳动人民无法抗拒雪的命运。
祥林嫂抗争的实质:
祥林嫂与窦娥的对比
相同点
不同点
人物都具有反抗意识
都是旧中国婚姻的牺牲品
个性不同
受压迫的反抗程度不同
出身不同
客观原因:饥寒交迫
饥(碗,空的、破的)
寒(漫天风雪)
主要原因:祥林嫂已无容身之所、立锥之地
① 地主:鲁四老爷鄙视她,斥之为“谬种”;
鲁四婶嫌弃她,不准其祭祀;
② 资产阶级:“我”虽同情她,但不能帮助她;
③ 无产阶级:短工鄙弃她;
柳妈嘲笑她,吓唬她;
鲁镇人把她的痛苦当成“看戏”……
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弄清祥林嫂的死因?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鲁四老爷、祥林嫂婆婆、柳妈、四婶、“我”都是凶手,又都不是直接的凶手,那么——直接的凶手是谁呢?
祥林嫂生不能感受到丝毫温暖和同情,反而如置身于冰窖之中,所以只有走向死亡了……
读写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