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9 精神的三间小屋
1.感知课文内容,积累“广袤、形销骨立、相得益彰、可望而不可即”等易考词语。
2.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
3.把握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结合课文句段体会其作用。
4.深刻理解作者观点,学会关注自我内心世界,建构自己的精神空间。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汎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晋·陶渊明《饮酒·其七》)
新课导入
毕淑敏,1952年生于新疆,后随父母迁居北京。1969年入伍,在西藏阿里地区任卫生员、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从事医学工作。1987年发表处女作小说《昆仑殇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短篇小说集《白杨木鼻子》,散文随笔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婚姻鞋》等。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
作者简介
广袤( ) 积攒( ) 宽宥( )
游弋( ) 困厄( ) 濡养( )
麾下( ) 嘟囔( ) 灰烬( )
自惭形秽( ) 间不容发( )
金戈铁马 形销骨立
抽丝剥茧( ) 鸠占鹊巢( )
李代桃僵( ) 相得益彰( )
可望而不可即( )
读读写写
mào
字词清单
zǎn
yòu
yì
è
rú
huī
dū nɑnɡ
jìn
huì
jiān
bō
jiū
jiānɡ
zhānɡ
jí
不要读成“suì”。
注意区分:欢呼雀跃 声名鹊起
襟怀( ) 云霓( ) 憎恶( )
轻觑( ) 挟持( ) 赘生物( )
驰骋( ) 坍塌( ) 窗棂( )
矗立( )
jīn
ní
zēnɡ
qù
xié
zhuì
chěnɡ
tān
línɡ
chù
自惭形秽:
间不容发:
金戈铁马:
形销骨立:
鸠占鹊巢:
李代桃僵:
相得益彰:
原指因自己的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来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两物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形容事物之间距离极小。
金属制的戈,披铁甲的战马,借指威武雄壮的军队,也指战争或军旅生涯。
形容身体极其消瘦。
比喻强占别人的居所。
李树代替桃树而死,原比喻兄弟互相帮助,后借指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
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长处。
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说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作者通过对精神的三间小屋的阐述,表达了三间小屋象征着个人精神的栖息地,每个人都应努力、真诚地修筑好自己精神的空间的观点。
第一部分(第1~6段):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
第二部分(第7~18段):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小屋”。
第一层(第7~9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间精神小屋,即盛着我们的爱和恨
的小屋。
第二层(第10~14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间精神小屋,即盛着我们的事业
的小屋。
第三层(第15~18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间精神小屋,即安放我们自身的
小屋。
第三部分(第19、20段):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的条件,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精读析文
1.作者说的是哪三间精神的小屋呢?
(1)第一间小屋盛着我们的爱和恨。
(2)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
(3)第三间小屋安放我们自身。
2.第1~6自然段写的是什么?与后文写的精神的三间小屋有什么关联?
第1~3自然段:是全文的引子,表达了作者对两句名言的感慨与思考。引出对精神空间的理解。
第4~6自然段:由身体活动的空间引出对人心灵活动的空间的思考。
3.概括第19、20自然段的内容。
总结全文,指出建立精神的栖息地是我们的义务和权利,提出扩大精神空间的建议。
4.阅读第1~6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⑴第1自然段中的“泥土”“浪花”“云霓”分别对应的是什么?
“泥土”“浪花”“云霓”分别对应的是“大地”“海洋”和“天空”。
2、第一间精神小屋是什么样的?作者是怎样写的?
明确:
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与恨。作者首先选用两组带有对立情感的排比句,说明这种对比鲜明的爱和恨会将小屋挤得满满的,接着又用了几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人生爱恨交织的经历。接下来用一个假设句,告诉人们精神的小屋应多装爱。充分体现了作者如大地、海洋、天空般深广的胸怀。
14
3、第1自然段里的"每一粒泥土,每一朵浪花,每一朵云霓"三个短语能不能互换位置?为什么?
明确:
不能.因为它们对应 上文的"大地,海洋,天空"。
4、为什么要建第二间精神小屋?作者认为要怎样去建?第二间小屋的理想效果是什么?
(1)作者先列出一组庞大的数字,给人们一个对事业的时间概念。揭示出一个道理:不要小看人们所从事的事业对人产生的深远影响(即事业的重要性)。
(2)人们要寻找适合自己的事业,规划好自己的事业。
(3)使人生和事业缤纷和谐相得益彰,小屋坚固优雅。
5、如何寻找适合自己的事业?
[王国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6、第三间小屋安放什么?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明确:
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 作者首先用一个反问句引出下文,接着用了两个比喻句说明没有自己的悲哀。告诫人们:做人不能迷失了自我。
赏析下面的句子。
(1)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
把有爱的小屋比作金色的池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屋的美好幸福,显得温馨而活泼,新鲜极了,非常有感染力与说服力。
句子赏析
比喻
赏析下面的句子。
(2)你的一生,经历过的所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仿佛以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铺陈在精神小屋的几案上,一任岁月飘逝,在某一个金戈铁血之夜,它们会无师自通,与天地呼应,铮铮作响。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修辞手法,将人的一生比作“古老乐器”,既贴切又奇特而鲜明,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爱和恨都会在小屋中留下历史的印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句子赏析
比喻、拟人
赏析下面的句子。
(3)将第8自然段中“让一束圣洁的阳光,从天窗洒入”一句中的“洒入”换成“射入”好吗?为什么?
“洒入”采用拟人手法,写出阳光自上而下轻轻飘洒的情态,给人以温馨、舒爽的感觉,使人心灵得到净化。“射入”则没有轻轻飘洒的感觉,不合语境。
句子赏析
不好
本文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入手,以三间小屋为载体,阐述了精神追求的内涵及其意义。三间小屋盛放着爱和恨,盛放着我们的事业,安放着我们自身,在此基础上激励人们关注自我心灵,提升精神境界使人格得到升华,表现了关注个性、关注自我、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这样的视角令人耳目一新。
1、独辟蹊径,视角独特
文本特色
作者巧妙地将抽象的心灵、精神比作“小屋”,并综合运用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精美并充满睿智色彩。如:“你的一生,经历过的所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仿佛以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铺陈在精神小屋的几案上……”作者运用生动的比喻,阐释了不管爱还是恨,都将在小屋中留下历史的印记。
2、语言生动、精美而睿智
文章以三间小屋为载体,阐述了精神追求的内涵及其意义,激励我们要关注自我心灵,提升精神境界。只有拥有“健康”“庄严”“努力”“真诚”,我们才能拥有幸福而充实的生活。
文章主旨
文章结尾“当我们把自己的精神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储物丰富之后,不妨扩大疆域,增修新舍,矗立我们的精神大厦”,大家打算在这座精神大厦里还安放些什么呢?
精神大厦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宽容,理想,希望,坚强,友爱,谦逊,勇敢,勤劳,善良,正义,无私,豁达,开朗,感恩,奉献,亲情,爱情,友谊……
拓展思考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告诉大家好吗?
精神的三间小屋
引论
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
本论
第一间小屋
第二间小屋
美好人性 健康人格
建筑三间小屋
扩建精神大厦
第三间小屋
爱恨
自身
结论
事业
一颗大心才能盛得下喜怒,输得出力量,撑得起精神世界大厦
精神的三间小屋
板书设计
爱和恨—打扫—给爱留下足够的容量
撑起精神世界大厦
事业—自我寻找—选择自己适合和爱
好的事业
自身—思考—拥有独立的思想
(庄严、真诚的小屋)
(努力向上的小屋)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
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但丁
教师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