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运动的快慢(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难点:1.建立速度的概念。
2.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教学方法】
实验分析法、讲授法、观察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乌龟和兔子赛跑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最后的冠军是乌龟而不是兔子。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平时形容某人跑得快,不是说他跑得比兔子还快吗?没听说过比乌龟还快的呀!赛跑时谁得冠军,就是看运动的快慢,究竟怎么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乌龟真的比兔子跑得快吗?想解开这些疑问吗?还是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二、新课讲授:
速度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教师用课件展示运动会百米比赛过程,结合课本P19图,小组讨论“想想议议”中的几个问题。学生探讨有关“运动快慢的知识”。
学生讨论回答总结两种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时间相同时,比较路程,路程长的运动快。(2)路程相同时,比较时间,用时短的运动快。
2.速度定义
教师提问:如果物体运动的路程不同,时间也不同,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比如:小聪同学的100 m跑成绩为17 s,小明同学的50 m跑成绩为8 s,他们运动的时间和路程都不一样,我们该如何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呢?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归纳:
方案一:分别用他们的路程除以时间,计算每1 s内运动的路程,相等时间内运动的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就快。
方案二:利用相同路程比时间也一定可以比较运动的快慢,求出通过1 m路程所用的时间,所用时间短的运动快。
教师引导点拨,总结得出速度的定义:在物理学中,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的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将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所用时间。这样,在比较不同物体运动的快慢时,可以保证时间相同。
在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学生自学课本P20“速度”相关知识。
教师多媒体展示以下几个问题:
(1)速度的物理意义?
(2)速度的定义、公式?
(3)速度的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4)人步行的速度大约是多少?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1)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2)定义: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公式:v=。
(3)单位:m/s、km/h。换算关系:1 m/s=3.6 km/h、1 km/h= m/s。
(4)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1 m/s。
速度表,教师用课件展示速度表的图片,帮助学生了解各部分名称及作用。
三、课堂练习:
1.下列关于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经过的路程越大,速度越大
B.所用的时间越少,速度越大
C.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D.20 km/h的速度大于15 m/s的速度
2.一辆汽车在上海到南京的高速公路上行驶,如图甲所示,汽车上的速度表指针在如图乙所示的位置左右摆动,则汽车从图中位置行驶到南京需要的时间是( )
A.12 h B.1.2 h
C.12 min D.1.2 min
3.72 km/h=______ m/s;15 m/s=______ km/h;108 km/h=______ m/s。
【答案】1.C 2.B 3.20 54 30
4.如果甲、乙、丙三个人步行的速度分别是7 km/h、126 m/min、2 m/s,那么速度最快的是( )
A.甲 B.乙
C.丙 D.无法确定
5.甲、乙二人在同一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甲、乙的速度之比为2∶3,通过的路程之比为4∶5,则甲、乙所用的时间之比为( )
A.8∶15 B.6∶5
C.5∶6 D.15∶8
6.甲、乙两图分别表示比较自行车和摩托车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1)图甲的比较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2)图乙表明______________的速度更快。
【答案】4.B 5.B 6.(1)时间相同,比较路程 (2)摩托车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知道了为什么要把路程与时间的比叫做速度,其实单位路程的时间也可以表示物体的运动速度,只不过后者比较起来不方便罢了;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以后我们学习的关键,我们要注意领会速度单位间换算的技巧,会从不同的信息渠道收集关于速度计算的条件,然后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五、作业布置:
完成配套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第3节 运动的快慢
第1课时 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及速度
一、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比较相同的时间内哪个物体运动的路程长
2.比较在相同路程内哪个物体用的时间短
二、速度
1.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在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2.公式:v=
3.单位:m/s;常用单位是 km/h
【课后反思】
略。1.3 运动的快慢(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难点:1.理解速度的概念。
2.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图像法。
【教学方法】
实验分析法、讲授法、观察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复习提问:1.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方法有哪些?
2.速度的概念、公式、单位是什么?
学生认真思考并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速度的知识,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匀速直线运动。
二、新课讲授:
(一)匀速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
学生自学课本P20~P21页内容。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如下问题:
(1)机械运动是如何分类的?
(2)物体怎样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3)物体怎样的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4)怎样粗略地描述物体的变速运动?
频闪摄影:为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我们用频闪摄影的方法将运动物体的位置凝固住,会看到这样两种不同情况。视频展示比较两种运动的差异。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1)机械运动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直线运动又可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2)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3)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4)用平均速度粗略地描述物体做变速运动的快慢,v=。
学生讨论交流匀速直线运动的例子有哪些?
2.变速直线运动
教师视频展示:山地自行车运动员在上下坡时的情景,列车进出站时的情景。
学生讨论交流:变速直线运动的例子有哪些?
3.平均速度
变速运动快慢的描述非常复杂,如果只做粗略研究,也可用公式v=来描述运动的快慢,不过此时得出的速度叫做平均速度。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课本例题:
例题:我国优秀运动员刘翔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勇夺110 m跨栏金牌并打破奥运会记录,成绩是12.91 s,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教师指导学生规范解题步骤:写出公式,代入数值,计算结果,写上单位,还要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
学生分析题意,利用公式,进行计算,教师板演。
已知:s=110 m,t=12.91 s,求v。
解:刘翔的平均速度为:v===8.52 m/s。
教师特别强调:
一是:公式中的v、s、t三个物理量必须是同一物体在同一运动中的速度、路程和时间;二是:在运动公式进行计算时,单位要统一,如果不统一要进行换算。
三、课堂练习:
1.一个物体在前4 s的平均速度为4 m/s,后6 s的平均速度为6 m/s,则它在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为( )
A.4 m/s B.5 m/s
C.5.2 m/s D.6 m/s
【答案】C
2.(多选)如图所示的图象中,描述的是同一种运动形式的是( )
A B
C D
3.小丽在中考体育考试中参加60 m测试,以小丽为参照物,则终点计时员是______(选填“运动”或“静止”)的;她的测试成绩为10 s,则她的平均速度为______ km/h。
【答案】1.BC 2.运动 21.6
课堂小结:
本节课借助于动态的实验以及描述实验过程静态的图片来展示物体的运动过程,将相对复杂的过程直观化,具体化,使学生更清晰地看到物体运动的全过程,便于学生对物体的运动进行分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让学生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五)作业布置:
完成配套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第3节 运动的快慢
第2课时 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运动
1.概念
2.变速直线运动计算公式:v=
【课后反思】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