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推断题专题训练
1.有一包固体,可能含有NaCl、NaOH、Na2CO3、Na2SO4、MgCl2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组成,小明取少量固体加足量水溶解得到无色溶液M,进行如图所示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白色沉淀A是 (填化学式)。
(2)原固体中一定不含的物质是 。
(3)无色滤液2中一定含有的阳离子是 (填离子符号)。
(4)上述实验可知还有一种物质不能确定是否存在,为进一步确定,应改进的方法是 。
2.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由BaCl2、NaOH,Na2CO3、Na2SO4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确定其成分,实验小组进行试验。实验过程中所加试剂均足量,实验过程及现象如图所示。
(1)白色沉淀A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2)白色沉淀C的化学式为 。
(3)这包白色固体是由 (填化学式)组成的。
3.下列是利用光亮铁钉为材料之一的系列变化。请回答问题。
(1)写出能实现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 。
(2)反应②中,光亮铁钉主要与空气中的 发生反应。
(3)若反应①和②所用的光亮铁钉质量相同,用ma、mb、mc分别代表光亮铁钉、红色铁钉无锈铁钉,则它们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4.某同学为探究镁、锌、铜、银的活动性顺序,设计如图实验流程:依据该流程设计,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该同学选择加入的物质X为稀盐酸,并根据实验现象将其分为两组,分组的实验现象为 。
(2)若该同学选择加入的物质X为某盐溶液,则该溶液可以是 (写一种即可)。
(3)为了进一步探究铜和银的活动性顺序,选择的物质y可以是下列 。
①硫酸铜溶液 ②硝酸银溶液 ③稀硫酸 ④硫酸亚铁溶液
(4)该同学正确实验后,上述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
5.实验室要从X、银、铜、锌四种金属混合物中分离它们。流程如下:
请回答:(1)过滤操作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和 。
(2)请写出滤液A加入加入过量的锌,过滤后,所得滤液B溶质的化学式 。
(3)为了检验滤液C中的溶质成分:向其中加入稀盐酸,有白色沉淀产生,则滤液C中一定含有的阳离子 。
6.现有一包白色固体混合物,可能由BaCl2、NaOH、KNO3、MgCl2、CuCl2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而成某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如图所示实验,试回答:
(1)步骤②中加NaOH 的目的是 ;
(2)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
7.通过如下实验对稀硫酸部分化学性质进行验证,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一:Mg和稀硫酸 实验二:MgO和稀硫酸
实验三:Ba(NO3)2溶液和稀硫酸 实验四:KOH溶液和稀硫酸
(1)实验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实验四无明显现象,再将打磨过的铁丝浸入该实验后的溶液中,仍无明显现象,据此 (选填:“能”或“不能”)验证KOH溶液和H2SO4发生反应。
(3)将上述所有实验后的溶液混合,并进行如下实验:
①所取滤液a中加稀硫酸后无明显现象,说明其中不存在 离子。
②滤液b中所含的溶质有 。
8.如图框图中的物质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是建筑材料的主要成分,B属于氧化物,如图是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请回答:
(1)得到F溶液的操作Ⅰ的名称为: 。
(2)若I是红褐色沉淀,请写出G+F→I的化学方程式: 。
(3)指出反应①的基本类型是 反应。
9.A~H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E为黑色固体,H为蓝色沉淀,这些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部分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已省略。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 ,G ,H 。
(2)化学反应常伴有能量变化,物质B与水反应时会 (“吸收”或“放出”)热量。(3)写出E→C的化学方程式: 。
10.某固体物质可能含有Na2SO4、Na2CO3、CaCl2、CuSO4、KCl和KOH中的一种或几种。为探究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流程和现象记录如下:【资料:CaCl2、BaCl2、KCl三种溶液均呈中性。】
(1)依据步骤①的实验现象得出固体物质中一定不含 (填化学式)。
(2)白色沉淀是 。
(3)根据上述实验得出固体物质中一定含有 (填化学式,下同),可能含有 。
(4)取图中无色溶液B,依次滴加AgNO3和稀HNO3, (选填“能”或“不能”)检验原固体中是否含有KCl。
11.已知A~G为初中化学常见的七种物质。其中D的固体叫做“干冰”;B中只含两种元素,C与E不含相同元素。各种物质间的反应和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反应,“→”表示一种物质可以转化为另一种物质,反应条件、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已略去)。
请分析后回答:
(1)D的化学式 。
(2)B与G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2.如图1所示,小瑾将反应后试管中的物质全部倒入烧杯时,发现烧杯内白色沉淀明显增多。为了探究烧杯内物质的成分,她立即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硝酸,并不断搅拌,烧杯内沉淀的质量随加入稀硝酸的质量变化如图2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所示,烧杯内的白色沉淀是_________(写化学式)。
(2)BC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3)A点,烧杯内的溶液中一定大量含有的离子为_____(写离子符号)。B点,烧杯内的沉淀由____________种物质组成。
(4)检验D点溶液中是否含有氯离子的方法____________。
13.某未知溶液,可能含有Na+、Cu2+、Ba2+、SO42-、Cl-中的几种,为确定溶液中含有的离子,实验如下:①取未知溶液2~3mL于试管中,滴加足量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静置;②取①中上层清液,滴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③另取未知溶液2~3mL于试管中,滴加NaOH溶液,有蓝色沉淀生成。分析实验过程,回答:
(1)溶液中一定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溶液中一定不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溶液中可能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14.A、B、C、D、E为初中教材中常见的不同类别的五种物质,其中A是目前世界上年产量最高的金属,D是人体胃液中的一种酸,B和C反应生成一种蓝色沉淀。它们之间的反应关系如图(图中“一”表示相连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
(1)A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B属于_____________(选填“酸、碱、盐、单质、氧化物”)。
(2)写出C+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E的用途_________(写一种)。
15.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含有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钡、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某科学兴趣小组为探究其成分做了以下实验:
①取少量固体于烧杯中,加足量的水溶解,烧杯内有固体残留并得到无色溶液甲;
②取少量无色溶液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不变色;
③继续向①的烧杯中滴加稀硝酸并不断搅拌,烧杯内固体的质量随加入稀硝酸质量的变化如图所示。
(1)仅通过①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原白色固体中一定有 ;
(2)无色溶液甲中一定不存在的物质是 (填字母)。
A.碳酸钠 B.硫酸钠 C.硝酸钡 D.氢氧化钠
16.A、B、C为初中科学常见的三种无机物,它们之间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表示某一种物质经一步反应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请回答:
(1)若C是气体,它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A、B所属的物质类别和组成元素都相同,则A→B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A为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A与B属于不同物质类别,B和C属于同种物质类别,A、B、C三种物质中都含有相同的两种元素,则C可能的物质类别是__________。
推断题参考答案
1. 有一包固体,可能含有NaCl、NaOH、Na2CO3、Na2SO4、MgCl2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
其组成,小明取少量固体加足量水溶解得到无色溶液M,进行如图所示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白色沉淀A是 BaSO4 (填化学式)。
(2)原固体中一定不含的物质是 Na2CO3、MgCl2 。
(3)无色滤液2中一定含有的阳离子是 Na+、H+、Ba2+ (填离子符号)。
(4)上述实验可知还有一种物质不能确定是否存在,为进一步确定,应改进的方法是 方法一:将上述实验中的稀盐酸改成稀硝酸;
方法二:取原固体少量加足量水溶解,先加过量的稀硝酸,再加过量的Ba(NO3)2溶液,过滤,取滤液滴加适量的AgNO3溶液,如果产生白色沉淀,证明有NaCl。 。
2.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由BaCl2、NaOH,Na2CO3、Na2SO4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确定其成分,实验小组进行试验。实验过程中所加试剂均足量,实验过程及现象如图所示。
(1)白色沉淀A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BaCO3+2HCl=BaCl2+H2O+CO2↑ 。
(2)白色沉淀C的化学式为 CaCO3 。
(3)这包白色固体是由 BaCl2、Na2CO3 (填化学式)组成的。
3.下列是利用光亮铁钉为材料之一的系列变化。请回答问题。
(1)写出能实现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 Fe+CuSO4=FeSO4+Cu 。
(2)反应②中,光亮铁钉主要与空气中的 氧气、水 发生反应。
(3)若反应①和②所用的光亮铁钉质量相同,用ma、mb、mc分别代表光亮铁钉、红色铁钉无锈铁钉,则它们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mb>ma>mc 。
4.某同学为探究镁、锌、铜、银的活动性顺序,设计如图实验流程:
依据该流程设计,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该同学选择加入的物质X为稀盐酸,并根据实验现象将其分为两组,分组的实验现象为 镁、锌与盐酸反应产生气泡,铜、银不反应 。
(2)若该同学选择加入的物质X为某盐溶液,则该溶液可以是 FeCl2溶液 (写一种即可)。
(3)为了进一步探究铜和银的活动性顺序,选择的物质y可以是下列 ①② 。
①硫酸铜溶液 ②硝酸银溶液 ③稀硫酸 ④硫酸亚铁溶液
(4)该同学正确实验后,上述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Mg、Zn、Cu、Ag 。
5.实验室要从X、银、铜、锌四种金属混合物中分离它们。流程如下:
请回答:
(1)过滤操作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和 玻璃棒 。
(2)请写出滤液A加入加入过量的锌,过滤后,所得滤液B溶质的化学式 ZnSO4 。
(3)为了检验滤液C中的溶质成分:向其中加入稀盐酸,有白色沉淀产生,则滤液C中一定含有的阳离子 Ag+、Cu2+ 。
6.现有一包白色固体混合物,可能由BaCl2、NaOH、KNO3、MgCl2、CuCl2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而成某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如图所示实验,试回答:
(1)步骤②中加NaOH 的目的是 检验氯化镁是否完全反应 ;
(2)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氢氧化钠、氯化镁、氯化钡 。
7.通过如下实验对稀硫酸部分化学性质进行验证,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一:Mg和稀硫酸
实验二:MgO和稀硫酸
实验三:Ba(NO3)2溶液和稀硫酸
实验四:KOH溶液和稀硫酸
(1)实验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MgO+H2SO4=MgSO4+H2O 。
(2)实验四无明显现象,再将打磨过的铁丝浸入该实验后的溶液中,仍无明显现象,据此 能 (选填:“能”或“不能”)验证KOH溶液和H SO4发生反应。
(3)将上述所有实验后的溶液混合,并进行如下实验:
①所取滤液a中加稀硫酸后无明显现象,说明其中不存在 钡 离子。
②滤液b中所含的溶质有 Ba(NO3)2、KNO3、Ba(OH)2 。
8.如图框图中的物质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是建筑材料的主要成分,B属于氧化物,如图是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请回答:
(1)得到F溶液的操作Ⅰ的名称为: 过滤 。
(2)若I是红褐色沉淀,请写出G+F→I的化学方程式: FeCl3+3NaOH=Fe(OH)3↓+3NaCl 。
(3)指出反应①的基本类型是 化合 反应。
9.A~H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E为黑色固体,H为蓝色沉淀,这些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部分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已省略。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 CaCO3 ,G CuSO4 ,H Cu(OH)2 。
(2)化学反应常伴有能量变化,物质B与水反应时会 放出 (“吸收”或“放出”)热量。
(3)写出E→C的化学方程式: CuO+H2SO4=CuSO4+H2O 。
10.某固体物质可能含有Na2SO4、Na2CO3、CaCl2、CuSO4、KCl和KOH中的一种或几种。为探究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流程和现象记录如下:
【资料】CaCl2、BaCl2、KCl三种溶液均呈中性。
(1)依据步骤①的实验现象得出固体物质中一定不含 CuSO4 (填化学式)。
(2)白色沉淀是 BaCO3 。
(3)根据上述实验得出固体物质中一定含有 Na2CO3、KOH (填化学式,下同),可能含有 KCl 。
(4)取图中无色溶液B,依次滴加AgNO3和稀HNO3,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检验原固体中是否含有KCl。
11.(1)CO2;(2)HCl+AgNO3=HNO3+AgCl↓。
12.(1)BaCO3、BaSO4 ;
(2) ;
(3)Na+、Cl-、SO;2;
(4)静置,取上层清液少许于洁净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硝酸银溶液,若有白色沉淀产生,则说明含有Cl-;反之,无
13.(1) Cu2+、SO42- ;(2) Ba2+ ;(3)Na+、Cl-
14.(1)Fe ;盐 ;(2);灭火
15.【答案】(1)Ba(NO3)2 (2)ABD
【解析】(1)加足量的水溶解,烧杯内有固体残留并得到无色溶液甲,说明了上述物质间发生反应生成了沉淀,由于碳酸钠、硫酸钠都能与硝酸钡反应生成沉淀,由此可知,一定存在硝酸钡;
(2) ②取少量无色溶液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不变色,说明溶液甲一定不含碳酸钠和氢氧化钠,③继续向①的烧杯中滴加稀硝酸并不断搅拌,沉淀部分溶解,沉淀应为碳酸钡和硫酸钡的混合物,若甲溶液中含有硫酸钠,加入稀硝酸,碳酸钡沉淀会转化为硫酸钡沉淀,固体质量会增大,根据图示可知,甲溶液中一定没有硫酸钠。故选ABD。
16.(1)2H2O2=MnO2=2H2O+O2↑(2)酸或碱或盐
第15题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