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2.2 地球的结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为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中的第二课,在新版科学课标中属于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内容。本课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内容比较抽象。在前面的第一课,学生已经认识到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不断变化的,其变化的原因很复杂,不仅与空气、水、动植物、人类活动等外部因素有关,也与地球内部构造有关。因此,教材聚焦部分展示了一个热浪腾腾、岩浆翻滚的火山口,就像为孩子们打开了通往地球内部的神秘之门,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内部构造的好奇心和热情。探索部分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安排了4个活动,我们选取了前两个活动作为片段,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对地球结构建立更加形象直观的整体认识,同时聚焦地壳运动,为后续课程中探究地震和火山喷发做好充分准备。
【学情分析】
我们运用问卷星对五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学科前测,内容涉及学生对地球表面的初步印象、认知以及其与地球内部结构间的联系的思考,还包括学生对地球内部的初步设想等。通过数据的统计、整理、分析和研讨等,我们发现五年级的学生已初步了解过宇宙中的地球、太阳和月球等相关知识,具有一定的宇宙知识和空间思维能力;也已经通过前一课的学习认识到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不断变化的。但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这一看不见、摸不着的知识对于他们来说还是过于抽象、难以理解。日常生活中,孩子们从科幻电影或新闻媒体中了解更多的是关于地球之外——宇宙的奥秘,对于他们来说,地球的内部结构知之甚少也没有宇宙那样吸引人。因此本课我们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呈现大量有趣的视频、图片、文字等资料,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内部结构的兴趣。
【核心素养目标】
科学观念:
1.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2.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科学思维:
1.探究并了解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2.探究并了解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探究实践:
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观看视频和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等来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的组成。
态度责任:
1.保持对探究地球内部构造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2.感受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类探索自然、认识自然带来了可能与便利。
【教学重难点】
探究并了解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探究并了解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展示图片:地球表面各种地形地貌——地球表面与地球的构造有关,地球的内部结构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通过展示上节课中学生已经了解、认识过的地形地貌图片,引导学生将本课知识与上一课知识建立连接:地球表面与地球的构造有关。并通过再认地球的地形地貌启发学生质疑:地球的内部结构是什么样的?
2.今天老师带来了科幻电影《地心历险记》,让我们一起看看想象中的地心世界可以是怎么样的吧!教师播放片段视频:《地心历险记》。
通过科幻电影《地心历险记》的精彩片段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让孩子们意识到我们人类对于地球内部的想象与探索是从未停止的。提供一些有趣直观的素材,抛砖引玉,打开学生想象的大门,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与探究意识,为接下来的猜想营造氛围、做好铺垫。
3.猜想讨论:地球的内部结构真像《地心历险记》里描述的这样吗?请你们结合所学与生活经验大胆地猜想一下。
启发学生质疑并大胆猜想与讨论分享,活跃孩子们的思维与课堂氛围。
4.导入新课:大家都分享了自己的猜想。今天老师请来了博学多才的“科学小怪怪”,现在就让我们跟随它的视角来一次穿越地球的探究之旅,看看真实的地球内部是怎样的吧。
为本节科学课创设一个生动有趣、 富有探究性的情境:穿越地球之旅。自然流畅地导入本课新授内容,寓教于乐,提高参与率、体验感和课堂效率。
二、探索
1.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
(1)探究之旅开启:播放微课视频。
地球的内部结构对于孩子们来说还是遥不可及和过于抽象。所以在这一教学环节我们借助信息技术,编辑制作了一个微课视频,从孩子们乐于接受的角度、运用孩子们喜欢的动画形式,让“科学小怪怪”带孩子们“穿越地球”,去虚拟世界里探索一番地球内部结构,提升课堂趣味性、参与感和体验感,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
(2)课堂游戏,回顾梳理。
小游戏:地核内部压力巨大、温度极高,请你们帮“科学小怪怪”规划一下逃离路线吧。
学生思考并讨论完成学习记录卡的第一部分:我们要往外逃离,会依次穿越地球内部的哪些结构呢?
借助希沃同屏功能,学生展示学习记录卡,分享设计的“逃离路线”,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梳理知识。
观看微课视频后,孩子们已经认识了地球内部结构的三个圈层,并且对于每一个圈层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时我们创设问题情境:“逃离地心”小游戏,使整体课堂情境更丰富、完整,也能帮助孩子们在游戏活动中自然而然地梳理、巩固和运用知识。
2.了解地壳的组成。
(1)讨论:终于回到地面了,地球内部世界和你猜想的一样吗?适合人类生存吗?
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孩子们从科学的角度认识了地球的内部结构,此时我们提问与前面的导入相呼应,引导孩子思考科学与科幻、神话故事等的差别,让孩子们认识到科幻并非科学知识、传说与想象等要通过实验与探究去验证。同时进一步提问:地球内部适合人类生存吗?启发孩子们回忆所学知识,并认识到地表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应该要好好爱惜环境、保护地球家园。
(2)虽然这次探险我们无法亲身经历,但”科学小怪怪“在穿越地壳时采集到了一些珍贵的样本,并通过分析研究得到了资料卡。同学们想探究吗?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利用资料卡和岩石标本等工具了解地壳的组成: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等的相关知识。
提供学习资料卡和学习工具,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既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也能锻炼学生查阅整理资料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学生合作学习与探究,借助希沃同屏功能展示小组学习记录,并分享学习所得。
通过展示与分享,既能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锻炼学生的展示与表达能力,也能相机纠正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和问题等,与全班学生共同进行知识的梳理与总结。
(4)课堂游戏,巩固新知:
学生上台用希沃白板互动,参与“爱吃岩石的小恐龙”游戏:3只小恐龙分别爱吃“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蛋糕,请你帮他们选择正确的食物;学生上台用希沃白板互动,参与”知识运动会“游戏。
通过有趣的课堂互动游戏,让学生在快乐中巩固知识。
三、小结与拓展:
1.教师提问,学生研讨:今天我们对脚下的土地有了新的认识,你认为我们脚下的地壳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呢?请说说你的看法。
2.拓展作业:分学习小组合作,课后搜集地壳是否运动的有关知识,制作资料分享卡(可图文并茂)。
通过对地球内部结构和地壳组成的学习,学生已对地球的结构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地壳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并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小组合作:搜集地壳是否运动的有关知识,制作资料分享卡。既能让学生调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分析,在学生心里埋下问题种子,也能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整理等自主学习能力,为下一步地壳的运动以及后续地震和火山成因的学习做好课前准备并打下基础。
3.结语:地球内部充满了未知的神秘与危险,人类目前只能活动于地表与地壳的浅层,用地震波探测的方法初步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或者尝试钻孔去探究地球深处。对于地下世界,我们目前知之甚少。但科学技术在进步、人类的探究也从未停止,将来我们定能借助更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探索地心的愿望!
引导学生保持对探究地球内部结构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让学生感受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类探索自然、认识自然带来了可能与便利。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