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五年级科学上册2.3 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17秋)五年级科学上册2.3 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8-17 13:37: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2.3 地震的成因》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的第3课。在上一课的教学中,学生认识了地球的内部结构,了解了地壳的组成及运动,知道运动会引起岩层受力产生弯曲变形。在此基础上,本课将引导学生了解地震的成因。本课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以真实情景让学生对地震造成的影响有初步的认识,并由此提出:“地震是怎样形成的?揭示了本课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二部分——探索,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第三部分——研讨,引导学生运用证据再次解释岩石弯曲,岩层断裂、错动现象。
【学情分析】
课前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对地震这一自然现象是非常感兴趣的,学生通过电视、网络等渠道对于地震现象以及我国发生的一些重大地震时间名称有了一些了解,86%知道地震可能导致大桥断裂,92%的学生知道地震可能导致地面塌陷,只有66%的学生知道地震可能导致地面隆起。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对地震已经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地震是一个灾害性地质现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94%学生已经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以及地壳运动会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92%学生猜测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这些都是学生进行本课学习的知识基础。但只有72%的学生认为地震发生在地球的地壳中,还有28%的学生认为地震发生在地幔或地核,这说明有部分学生对于地震发生的原因以及地震导致地形地貌的具体变化并不是非常清楚。本节课将引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的成因以及地震对地形地貌的影响,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内部运动改变地形地貌。
【核心素养目标】
科学观念:
1.知道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原因。
2.了解地震的发生会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如:地面断裂、岩层弯曲。
科学思维:
1.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发生的原因。
2.结合真实情景及模拟实验中获得的证据,建立模拟现象与自然现象的联系,并获得证据,解释地震发生的原因。
探究实践:
1.能够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
2.能够将模拟现象与自然现象建立联系。
态度责任:
1.保持对地震现象的探究热情,乐于参加模拟实验。
2.基于问题预测搜集证据,并能基于证据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
3.通过科学技术已经解开地震的成因之谜。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发生的原因。
难点:结合真实情景及模拟实验中获得的证据,建立模拟现象与自然现象的联系,并获得证据,解释地震发生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
1.出示地震后的公路路面图片,请学生观察图片上的公路出现了什么现象?
提问:这是发生地震后的公路路面,你观察到了什么?
预设:路面被破坏了、路面断裂了、路面塌陷。
地震对于学生来说非常感兴趣的话题,通过图片呈现,引起学生共鸣。
追问:地震还可能带来哪些危害?请学生再试着描述在电视或网络上看到的地震情景。
调取学生原有认知,增加学生的参与意识。
2.谈话:地震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它能使地球表面发生变化。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地震的成因》。
板书:地震的成因
二、探索和研讨
[材料准备:两个两半拼接的塑料小盒、泥土、记录单]
1.猜测地震的成因
(1)设问:地震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教师呈现学生的猜想:课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我们班有92%的学生认为地震产生的原因是地壳运动,72%的学生认为地震发生在地球的地壳这一部分结构中。
(2)教师追问:你们认为地壳的哪些运动会引起地震?
预设:拉伸、挤压。
(3)教师:可以采取什么方法验证你们的猜想?
预设:模拟实验。
教师总结: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到地震发生时内部的样子,但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来进行探究。
直接呈现通过学情调查所获取的学生的猜测,给予学生明确的探究主题,聚焦探究活动。
2.分组模拟实验
(1)出示实验材料:塑料小盒(裁成两半)、泥土。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材料,它们分别可以模拟什么?
(2)明确实验要求:①把小盒的两半拼接起来;②将泥土平铺在小盒中;迅③速拉开或挤压小盒的两半。
(3)出示温馨提醒:1.观察“地面”的变化;2.观察地面变化主要发生在哪个位置?3.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可用图片或者文字形式描述。
(4)播放微视频指导学生实验。
(5)学生分组活动,并完成记录单。教师巡视指导。
帮助学生建立实验材料与自然因素的联系,让学生进行模拟实验过程中,不仅知道怎么做,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
3.建构解释
(1)学生汇报交流:“地面”发生了什么变化?地面发生变化的位置在哪里?学生汇报时,教师可通过希沃的同屏技术将小组实验汇报单展示出来让全班同学都能看到实验成果。
预设:①迅速拉开小盒的两半,“地面”会裂开。②迅速挤压小盒的两半,“地面”出现了隆起、褶皱。③裂开和隆起的位置大都发生在“板块”对接边界。
教师将其他小组的实验现象拍照上传到大屏幕上展示,追问:大家的这些实验现象能作为证据来说明你的猜想是正确吗?说说你的理由。学生说明理由。
(2)教师出示两张自然界的岩层图片,请学生观察图片,试着对地震的成因做出解释。
预设:岩层发生弯曲是因为受到了挤压,发生断裂和错动是因为板块发生分离。
(3)播放地震成因的科普视频,学生观看视频进一步了解地震成因。
(4)教师小结:组成地球岩石圈的六大板块在不停地运动,它们相互碰撞、彼此分离。由于地壳的不断运动,地下岩石会长期受到力的作用而发生机械变形,一旦这种作用力的强度超过了岩石的承受力,岩石就会断裂或错开,同时,将积累的能量迅速释放出来,地震就这样发生了。
汇报过程中注重让学生建立实验现象与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实验现象、图片和科普视频的呈现,为学生的解释提供了证据,帮助学生建构地震成因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
三、课堂拓展
请同学们课后搜集资料:当地震发生时,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方法自救或者互救?下节课请同学上台展示搜索成果。
【板书设计】
地震的成因
地壳运动 会引起 →地震 会引起 →地形地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