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敬业与乐业》课件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敬业与乐业》课件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共2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18 21:37: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背景引入
1917年,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民主革命先驱、著名的教育家黄炎培先生联络教育界和实业界知名人士蔡元培、张謇等48人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作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研究、倡导、实施职业教育的
全国性的教育团体。
1918年,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了中华职业学校,
作为一所主要为工商业界培养中级技术、管理人才
的全日制职业中学,先后开设了铁工、木工、商业、
机械等科,提出了“劳工神圣”、“双手万能”、
“手脑并用”等口号、原则。
写作背景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先生1922年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的演讲。
梁启超先生在这篇演讲中对学生进行了职业道德启蒙教育,有很强的针对性,虽时隔久远,但对今天的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
作者介绍
梁启超(1873年—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师从康有为,与康一起联合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逐渐走向保守。
梁启超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推广“诗界革命”,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1920年后,脱离政界,先后在清华大学、南开大学担任教授,专心著述,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造诣高深。
梁启超一生著述宏富,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共计148卷,1000余万字,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学术遗产。
梁启超趣事——“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
  梁启超十岁那年,跟父亲入城,夜里住在秀才李兆镜家。李家正厅对面有个杏花园,梁启超第二天早晨起来便走到杏花园玩耍,但见朵朵带露杏花争妍斗艳,十分可爱,便摘了几朵。
突然听到脚步声由远而近,原来是父亲与李秀才来了。梁启超急忙将杏花藏于袖里,但仍被父亲看见了。父亲不好意思在朋友面前责怪儿子,便以对对联的形式来处罚他。父亲吟上联:“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梁启超仰头凝思,瞥见对面厅檐挂着的“挡煞”大镜,即念出下联:“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
李兆镜拍掌叫绝,于是道:“让老夫也来考一考贤侄,‘推车出小陌’,怎样?”梁启超立刻对上:“策马入长安。”“好,好!”李兆镜连声赞好。在欢悦的气氛中,父亲饶了梁启超的过错。
敬业与乐业
梁启超
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思路,明确论点与论据。
2.初步学习论据与论证手法,形成正确的职业认知。
通读全文,划出每段的中心句,分析段落关系,并找出统领全文的中心句。
第一段:“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第二段:“所以在讲演正文以前,先要说说有业之必要。”
第三段:“孔子说……”
第四段:“唐朝有一位名僧百丈禅师……”
第五段:“我征引儒门、佛门这两段话,不外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地劳作。”
通读全文,划出每段的中心句,分析段落关系,并找出统领全文的中心句。
第六段:“第一要敬业。”
第七段:“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
第八段:“第二要乐业。”
第九段:“今天所讲,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
全文中心句: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全文思路整理
第一段:观点(一个总观点)
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第二至第八段:论证过程(三个分论点)
1.2-5段:有业之必要
2.6-7段:要敬业(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
3.8段:要乐业(批判“做功好苦呀”;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
第九段:总结
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做到敬业与乐业。
小结:议论性文章的观点
1.观点是表达作者见解、态度的陈述句。
2.观点通常出现在文章的标题、开头和结尾。
3.观点通常有“我确信”、“所以”、“总之”等具有标志性的提示语。
作者引用了10句名言名句,把它们划出来,理解句子大意。
第2-5段:有业之必要
第三段:“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论语·阳货》
第三段:“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论语》
第四段:“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百丈禅师
第6-7段:要敬业(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
第六段:“主一无适便是敬。”——朱熹
第七段:“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吾蜩翼之知。”——《庄子》
第七段:“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曾国藩
第七段:“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庄子
第七段:“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孔子
作者引用了10句名言名句,把它们划出来,理解句子大意。
第8段:要乐业(批判“做功好苦呀”;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
第八段:“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第八段:“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
以分论点二“要敬业”为例,这些名言是为了论证什么内容?
6-7段:要敬业(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
第六段:“主一无适便是敬。”——朱熹
论证:敬业是什么
第七段:“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吾蜩翼之知。”——《庄子》
论证:如何做
第七段:“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曾国藩
论证:不敬业有一事无成的危害
小结:引用名人名言是为了使论证有力,从而证明观点。
作者用自己的话对名言进行通俗的阐释,使得语言浅显易懂。
第三段:孔子是一位教育大家,他心目中没有什么人不可教诲,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难!难!”可见人生一切毛病都有药可医,唯有无业游民,虽大圣人碰着他,也没有办法。
第六段:唯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道理论据是指为了对某个问题或者观点进行论证而引用一些名人名言、谚语、古代文献等进行证明的材料,就是通过讲道理来说明一个问题。
引用的名人名言、谚语、古代文献等一般都是被长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
引用论证是“道理论证”的一种,也叫“引证”,即引用名人名言或名人的观点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
引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明引,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交代其出处,一种是暗引,即不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出处。
作者运用了很多事例来论证观点,划出这些语句,并概括。
第四段:唐朝有一位名僧百丈禅师,他常常用两句格言教训弟子,说道:“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他每日除上堂说法之外,还要自己扫地、擦桌子、洗衣服,直到八十岁,日日如此。有一回,他的门生想替他服务,把他本日应做的工悄悄地都做了。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老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对地不肯吃饭。
事件概括:百丈禅师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
论证:有业之必要。
作者运用了很多事例来论证观点,划出这些语句,并概括。
第六段: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作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事件概括:当大总统的人把当总统当作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把拉车当作正经事来做。
论证:凡职业都是可敬的。
事实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和概括,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因此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事实论据包括具体事例、概括事实、亲身经历等等。
举例论证是指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通过列举典型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增强了说服力。
事实论据和举例论证的区别
1.支撑依据不同
事实论证使用人们普遍认同的公理以及规律来支持自己的论点。
举例论证则是选用从古至今,小至身边琐事大至广为流传的事例作论证的依据。
2.所选事例不同
事实论证以从一般实例中提取出来的理论作为依据,概括性强而且更加具有说服力。
举例论证则是举列单个的事例,还有可能是反例,因此可能说服力度不如事实论证,但是从具体事例出发更加易让人理解并产生共鸣。
3.作用不同
事实论证的作用是增加文章的说服力,更加全面概括总体事实;举例论证的作用是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
总结:在论述的过程中,作者旁征博引,既有经过实践验证的名言警句,又有或概括或具体的事实材料,融合儒道佛三家,使得说理生动具体、深入透彻,有说服力。
课堂练笔
寻找一则能够证明本文观点的道理论据或事实论据,用凝练概括的语言将其写下来,佐证作者的观点。
少年中国说(节选)
梁启超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