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学习 目标 1.了解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概况,理解社会发展和政治变革的关系。 2.掌握周王室衰微和诸侯崛起的史实,知道春秋时期社会动荡的特征。 3.识记春秋时期诸侯先后称霸的霸主,探究诸侯争霸的影响
课前导学
一、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经济发展
1.农业: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是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2.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3.商业: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二、王室衰微
1.原因:春秋时期社会动荡,西周的各种制度遭到破坏,分封制逐步瓦解。
2.表现:
(1)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周王成为名义上的天下“共主”。
(2)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
3.结果: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三、诸侯争霸
1.争霸原因: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争斗。
2.争霸旗号:强大的诸侯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
3.主要霸主: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先后称霸,号令诸侯。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
4.对争霸战争的评价:
(1)利:①在争霸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逐渐形成了局部地区的统一。②促进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的交融,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交融高潮)
(2)弊:给社会和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与痛苦。
课堂助学
结合本课内容,说说春秋时期的生产工具有何重大进步?至此,人类使用工具的历史经历了哪三个时代?你认为生产工具与社会发展有何关系?
进步: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时代: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关系:生产工具的进步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社会进步。
1.春秋时期的战争性质是诸侯争霸,是大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控制权而发动的,此时周天子仍然存在,霸主先后出现。
2.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对社会的影响: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促进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新兴的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封建统治的确立和封建经济的发展。
3.分封制瓦解的原因:
(1)经济(根本原因):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推动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出现,使分封制失去了继续存在下去的经济基础。
(2)政治:周王室日渐衰微,诸侯势力日益强大;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再世袭,这样就使分封制逐步瓦解。
注:上述原因分析体现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
【例题】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提出了“尊周室,攘四夷”的口号。其目的是( )
A.为齐国争霸提供借口 B.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C.维护周天子的利益 D.促进各诸侯国友好交往
【思路点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但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妄图称霸的诸侯都利用他的影响力来号令其他诸侯,以“尊王攘夷”为口号为其称霸寻求“正义”的借口,减少自己争霸时在政治上的阻力。
达标检测
1.(侧重时空观念)春秋时期,一般是指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因孔子编订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而得名。那么,下列时期与春秋时期有包含关系的是(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2.(2022 泰州)(侧重时空观念)《中国经济史》在评述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时说:“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 A)
A.春秋后期 B.秦朝
C.西汉 D.唐朝
3.“当时(春秋时期)的大小国家,在名义上都承认周王的共主地位,但周王的实权早已消灭,只有霸主才能左右当时的政局。”这说明( )
A.周王室势力大减 B.周朝即将灭亡
C.分封制得到巩固 D.周朝政局稳定
4.(跨学科 地理)某同学对齐桓公这一人物很感兴趣,利用下图对该人物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内容是( )
A.武王伐纣 B.平王东迁
C.春秋争霸 D.管仲改革
5.(跨学科 语文)学习春秋时期历史时,会接触到“老马识途”“退避三舍”“一鼓作气”等成语。下列史实与这些成语有关的是( )
A.文化多元 B.王朝更替
C.各国变法 D.诸侯争霸
素能提升
1.(2022 眉山)(侧重史料实证)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最能印证此结论的是( )
A.多处春秋墓葬发掘出的铁农具 B.影视剧作品里的有关生产场景
C.民俗研究学者的相关学术文章 D.有关春秋时期的历史故事传说
2.(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以下对表格所含历史内容的解释最为准确的是( )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 铁器时代
打制石器 磨制石器 青铜器 铁制农具、牛耕
采集渔猎 原始农业 井田、奴隶和奴隶主阶级 私田与新兴地主阶级
A.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经历了漫长的蒙昧时期
B.国家的产生标志着人类社会由蒙昧进入文明
C.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着社会变化发展
D.统治力量的变化引起了社会经济活动的变革
3.《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这段话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诸侯争霸使诸侯国数目减少 B.诸侯国之间争夺土地和人口互相残杀
C.诸侯弃国逃跑、井田制崩溃 D.分封制动摇、奴隶制度走向崩溃
4.公元前527年,周天子王后去世举办丧礼,晋国派籍谈参加,周王问晋国为何没有进贡,籍谈说晋国从来没有受过恩惠,因而没有进贡明器。于是周王列举历代周王室恩赐给晋国的明器,并说籍淡忘了他掌管典籍的祖先。这就是“数典忘祖”。这反映了( )
A.诸侯争霸 B.等级制度彻底瓦解
C.王室衰微 D.分封制度彻底崩溃
5.“会盟”是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一种重要的政治活动,齐桓公、晋文公称霸时的“会盟”仍是在“尊王攘夷”的旗帜下举行的。这说明当时( )
A.传统分封秩序得到恢复 B.“天下共主”的号召力尚存
C.礼乐制度已经全面瓦解 D.争霸战争违背历史潮流
6.(跨学科 地理)春秋时期,齐国兼并了今山东北部、河北西南部的诸夏族小国和今山东东部的莱夷等少数民族,今河北东北部的一些小国和令支、孤竹等少数民族为燕国所兼并,晋国兼并了赤狄、白狄和“伊洛之蛮”等少数民族。这说明当时( )
A.分封制的实施扩大了周朝疆域 B.民族交融加剧了华夷之争
C.诸侯争霸战争推动了民族交融 D.分裂割据引发了争霸战争
7.(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生产工具的改进是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而社会的发展也离不开碰撞与融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曾侯乙墓是战国早期曾国君主乙的墓葬。在这个古墓出土的青铜礼器中,有一套被称为“九鼎八簋”,规格很高。按照最初的规定,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国王甚至贵族也开始使用,屡屡出现僭越现象。根据文献材料,东周时期随州主要为随国据有,不见有曾国的记载。由于曾侯乙墓的发现,加上随州及其邻近多地,曾多次出土曾国有铭铜器,因此有人认为这里的曾国即史籍上的随国;也有人认为曾、随是两个国家,不可等同。这个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摘编自《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发掘简报》等
材料三 在评价春秋争霸战争时,有的人说,“春秋无义战”。列宁曾这样评价战争:“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痛苦,但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它们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加速破坏了极端有害和反动的制度。”
(1)根据材料一,简要写出从图1到图3我国古代劳动工具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图3的劳动工具的使用有何意义。
变化:由骨耜发展为青铜农具再发展为铁制农具。意义: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促进了社会的变革。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屡屡出现僭越现象”。你认为要破解“曾随之谜”,应该采用哪些研究方法?
原因:周王室统治地位衰弱,已无力控制诸侯。研究方法:考古发掘、文献研究、文献与考古发掘相互印证等方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
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具有两面性。春秋时期的战争是统治阶级为满足私欲而发起的,他们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不断进行争霸战争,给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但在争霸的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具有积极意义。(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