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生物圈中的动物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7小题,共34.0分)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水稻”和“青蛙”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分别扮演的角色是( )
A. 生产者、生产者 B. 消费者、生产者 C. 生产者、分解者 D. 生产者、消费者
“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须臾十来往, 犹恐巢中饥”描写了燕子生儿育女的艰辛。诗中涉及的食物链书写正确的是( )
A. 青虫燕子 B. 植物青虫燕子
C. 青虫燕子 D. 植物青虫燕子
下列防治措施中,不利于维持生态平衡的是( )
A. 防治果林的害虫,放养啄木鸟 B. 防治棉蚜,大量喷洒杀虫剂
C. 防治麦蚜,放养七星瓢虫 D. 防治田鼠,保护猫头鹰或者蛇
苹果成熟后果实颜色鲜艳,味道由青涩变酸甜,能吸引动物前来取食。动物吃下果实后,种子随粪便排出而传播;蜜蜂采蜜时,身上能够粘上花粉。这些事实说明( )
动物能帮助植物传播种子
动物能帮助植物传粉
所有植物都靠动物传粉和传播种子
动物和植物形成了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关系
A. B. C. D.
生物圈中如果缺少动物会产生一系列影响,一般不包括( )
A. 促进水循环 B. 影响生态平衡 C. 影响物质循环 D. 影响植物传粉
某地因蝗灾急需5000条蛇、2万只麻雀和20万只青蛙,这样的做法你认为( )
A. 多此一举 B. 引进这些动物会影响当地的生态平衡
C. 既有可能解决蝗灾,又能保护环境 D. 我们可以用过量农药来消灭蝗虫
下列哪种哺乳动物不是我国特有的( )
A. 分布于湖北神农架地区的金丝猴
B. 分布于云南省的亚洲象
C. 分布于青藏高原上的藏羚羊
D. 分布在广西的左江和明江之间的白头叶猴
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B. 为了丰富我国的动植物资源,应大力引进一些外来物种
C. 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
D. 物种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遗传的多样性共同组成了生物多样性
室内放几盆花草,既可对室内空气起净化作用,又可美化室内环境,这分别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
A. 直接使用价值和间接使用价值 B. 间接使用价值和直接使用价值
C. 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 D. 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
图中鸟儿“举家迁徙”的无奈之举告诉人们,保护动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 )
A. 防止外来物种入侵 B. 保护动物的栖息地
C. 控制有害动物的数量 D. 宣传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下列关于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蜜蜂能够帮助植物传粉,有助于植物顺利繁殖后代
B. 松鼠将收获的松子贮存在地下,可以帮助植物传播种子
C. 人为捕杀某种动物和随意引进某种动物都会影响生态平衡
D. 假如没有动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将无法继续进行
干草堆放久了会被分解者逐渐分解,若被羊吃了则会很快被分解,这体现了生物圈中的动物能( )
A. 维持生态平衡 B. 帮助植物传粉
C. 促进物质循环 D. 帮助植物传播种子
2020年6月,袁隆平院士及其团队在青海柴达木盆地用野生高寒耐盐碱水稻和高产水稻杂交培育出高寒耐盐碱高产水稻。高寒耐盐碱高产水稻的培育利用的是生物多样性中的()
A. 物种的多样性 B. 生物数量的多样性
C. 基因的多样性 D.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生物圈影响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在云南洱海,政府关停了所有直接建在湖边的民宿和排档,有效改善了洱海的水质
B. 南洞庭湖“矮围事件”中,夏某某非法修建矮围,捕捞养殖,严重破坏了湿地生态系统
C. 营造三北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为人类提供木材
D. 湖南省人民政府对洞庭湖制定了休渔制度, 有利于保护湿地生态生物的多样性
英国建立名为“冷冻方舟”的濒危动物基因库,将储藏从世界各地收集的上千种濒危动物的DNA,以便将来利用这些动物的基因,重新培育出已灭绝的珍稀动物。这种做法是为了保护( )
A. 物种多样性 B. 遗传多样性 C. 生态系统多样性 D. 以上皆是
韩城褐马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陕西省东部,是黄土高原上唯一保存比较完整的、具有原始性的一片天然林区。保护区有陆栖野生脊椎动物194种,昆虫432种(数据截止到2010年)。除栖息着褐马鸡外,还有金钱豹、金雕、黑鹳、白肩雕、大鸨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下列相关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
A. “保护区有陆栖野生脊椎动物194种,昆虫432种”体现了动物的物种多样性
B. 褐马鸡吃植物的叶、嫩茎、幼芽、花蕾、浆果、种子,也吃动物,既属于植食动物,也属于肉食动物
C. 韩城褐马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
D. 褐马鸡、金钱豹等动物都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下列做法对于保护农田生态系统不利的是( )
稻田放养蜘蛛
用剧毒农药治虫
多施农家肥料
捕杀毒蛇
大面积单一种植
严禁捕捉青蛙
A. B. C. D.
二、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自然界中植物的果实颜色多样,但比较常见的是红色和黑色。为了了解食果鸟喜欢吃什么颜色的果实,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研究员们专门进行了一系列研究。通过使用黑、红、黄、绿、蓝五种颜色的自然果实,对三种食果鸟进行了有关取食的探究性实验:
(1)提出问题:食果鸟喜欢吃什么颜色的果实呢
研究人员在前期查阅资料后发现:在西双版纳,成熟果实最常见的颜色是黑色和红色,分别占总数的40%和19%,据此提出了假设。
(2)作出假设: 。
(3)设计并实施计划:
研究团队选取了红耳鹎(学名:Pycnonotus jocosus),白喉红臀鹎(学名: Pycnonotus aurigaster) 和蓝喉拟啄木鸟(学名:Psilopogon asiaticus)三种主要以果实为食的鸟类进行研究。因为这三种鸟类是位于亚洲的热带、亚热带地区最常见的食果鸟,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若每种鸟只用一只做实验是否可靠 。为什么 。
研究团队采用自然果实来研究鸟类取食的偏好,本研究应该遵循 原则,即除了 不同之外,其他变量应该保持一致。为了减小误差,实验还应 。
经过研究,得到了如下图的数据,对于图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这三种鸟都偏好 颜色和 颜色的果实。
(4)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研究员们对食果鸟偏好果实颜色的研究,属于生物学研究方法中的 (填字母序号)。
A.调查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文献法
(5) 鹎有红耳 ,白喉红臀鹎、黑冠黄鹎(鹎是雀形目鹎科各种鸟的通称)等多个品种,表现出 (填“物种多样性”或“遗传多样性”) 。
三、资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朱鹮是一种稀有珍贵的鸟,原先生活在我国北方和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等地。20世纪50年代,我国陕西秦岭山区还有不少朱鹮,后来因大片树林被砍伐,朱鹮失去了营巢繁殖的条件,数量锐减,几乎灭绝。80年代,科学家们经过艰苦搜寻,终于又找到了7只朱鹮。现在,在陕西省建立了洋县自然保护区, 经过大力保护, 朱鹮已有80多只。
请根据以上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为保护朱鹮,在陕西省建立了洋县自然保护区,这种保护措施属于 ,不仅保护了朱鹮,同时还保护了它的 。除此之外保护动物多样性的措施还有 。
(2)现在地球上的物种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 水稻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青蛙是动物,以现成的有机物为食,属于消费者。
2.【答案】B
【解析】食物链从生产者开始, 以最高级消费者结束,A错误;由诗句可知,题中食物链为:植物青虫燕子。植物是生产者,青虫是初级消费者,燕子是次级消费者;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C、D错误。
3.【答案】B
【解析】啄木鸟是害虫的天敌,放养啄木鸟利于防治果林害虫,利于维持生态平衡;大量喷洒杀虫剂不但杀灭了害虫,而且会消灭益虫等其他动物,不利于维持生态平衡;七星瓢虫是蚜虫的天敌,放养七星瓢虫利于防治麦蚜,利于维持生态平衡;猫头鹰和蛇都吃田鼠,保护猫头鹰和蛇利于防治田鼠, 利于维持生态平衡。
4.【答案】D
【解析】动物吃下果实后,种子随粪便排出而传播,表明动物能帮助植物传播种子,动物和植物形成了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关系,故正确。蜜蜂采蜜的同时, 身上能够粘上花粉, 表明动物能帮助植物传粉,故正确。并不是所有植物都靠动物传粉和传播种子,植物还可以靠风力来传粉和传播种子。
5.【答案】A
【解析】 生物圈中如果缺少动物会影响生态平衡,影响物质循环,影响植物传粉,但不会促进水循环。
6.【答案】C
【解析】麻雀和青蛙都吃蝗虫,蛇吃麻雀和青蛙,这样既有可能解决蝗灾,又能控制麻雀和青蛙的数量。用麻雀和青蛙控制害虫,不会污染环境。
7.【答案】B
【解析】金丝猴、藏羚羊、白头叶猴都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哺乳动物,亚洲象在我国、印度、泰国等地都有分布。
8.【答案】B
【解析】将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 进行保护和管理, 这就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不可随意引进外来物种,否则会造成生态灾难;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应该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 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物种的多样性、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9.【答案】B
【解析】花草对室内空气起净化作用,属于间接使用价值。花草供人们观赏, 起美化环境的作用, 属于直接使用价值。
10.【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栖息地的破坏和丧失是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就地保护是对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实施有效保护的策略,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途径。
11.【答案】D
【解析】 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但并不是没有动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就无法进行。生产者和分解者可以将无机环境和有机环境联系起来,只要有生产者和分解者,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就能继续进行。
12.【答案】C
【解析】 干草若被羊吃了,有机物分解的速度会加快,这体现了生物圈中的动物能促进物质循环。
13.【答案】C
【解析】用野生高寒耐盐碱水稻和高产水稻杂交培育出高寒耐盐碱高产水稻利用的是基因的多样性。
14.【答案】C
【解析】提示:关停了所有直接建在湖边的民宿和排档,有效改善了海水的水质,A正确;非法修建矮围,捕捞养殖,严重破坏了湿地生态系统,B正确;营造三北防护林的主要作用不是提供木材, 而是防风固沙, 保持水土, 有利于环境保护, C错误;对洞庭湖制定了休渔制度,有利于保护湿地生态生物的多样性, D正确。
15.【答案】D
【解析】基因库储藏有丰富多样的基因, 基因的多样性也叫遗传的多样性,遗传的多样性决定了物种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组成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因此,题中叙述的英国建立名为“冷冻方舟”的濒危动物基因库, 主要是保护其珍贵的遗传基因, 继而也保护了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6.【答案】B
【解析】 韩城褐马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该生态系统内有很多种动物,体现了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褐马鸡既吃植物,也吃动物,属于杂食动物。
17.【答案】C
【解析】农田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所以进行农业生产时要注意保护,放养蜘蛛、施农家肥、严禁捕捉青蛙都是正确的做法。剧毒农药不仅污染环境,而且容易造成害虫抗药性增强;捕杀毒蛇破坏生态平衡,造成某些植食性动物数量失控,危害农田生态系统;大面积单一种植会使食物网结构简单,不容易维持平衡。
18.【答案】 (2)食果鸟喜欢吃黑色和红色的果实
(3)不可靠 因为偶然性太大 单一变量 果实颜色 设置重复组 黑 红
(4)C
(5)物种多样性
【解析】(2)根据研究人员查阅的资料可知,在西双版纳,成熟果实最常见的颜色是黑色和红色,分别占总数的40%和19%。据此可以提出的假设是:食果鸟喜欢吃黑色和红色的果实。
(3)研究团队在研究时, 如果每种鸟只用一只做实验, 实验结论不可靠, 因为实验结果的偶然性太大。研究团队采用自然果实来研究鸟类取食的偏好, 本研究应该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实验研究的变量是果实的颜色,因此在实验过程中,除了这个变量外,其他的实验因素都应该相同且适宜。为了减小误差,还应进行重复实验(设置重复组)。通过分析数据可以得出结论:题述三种食果鸟都偏好黑色和红色的自然果实。
(4)研究员们对食果鸟偏好果实颜色的实验研究,属于生物学研究方法中的实验法。
(5)红耳鹎、白喉红臀鹎、黑冠黄鹎是同科、不同种的鸟, 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物种多样性。
19.【答案】(1) 就地保护 栖息地 迁地保护、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
(2)人类进行破坏环境的活动(合理即可)
【解析】略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