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同步练习:第五单元 第二、三章 单元综合测试(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同步练习:第五单元 第二、三章 单元综合测试(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8-17 17:24: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 第二、三章  单元综合测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运动不仅靠运动系统,还需要哪一系统的控制和调节(  )
A.循环系统 B.神经系统 C.呼吸系统 D.消化系统
2.当你做任何一个动作时,都会包括以下步骤:①相应的骨受到牵引,②骨绕关节活动,③骨骼肌接受神经传来的兴奋,④骨骼肌收缩。这些步骤发生的正确顺序是(  )
A.②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③④①② D.④①②③
3.2021·菏泽 生活中,我们经常做一些推门动作。下列与之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推门动作属于先天性行为
B.推门动作很简单,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C.推门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D.完成推门动作时,相关的骨起杠杆作用
4.2021·长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动物也是如此。以下动物的结构与其运动方式不适应的是(  )
A.螳螂的翅——跳跃 B.鱼的鳍——游泳
C.马的四肢——奔跑 D.鸟的翼——飞行
5.蚯蚓在土壤中取食枯叶、朽根和其他有机物时,使土壤疏松且有机肥料增多,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下列对上述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蚯蚓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蚯蚓也是分解者
C.蚯蚓与植物是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
D.蚯蚓在生态系统中作用不大,是可有可无的
6.要维持一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必须要有的生物部分是(  )
A.生产者和消费者 B.生产者和分解者
C.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 D.消费者和分解者
7.下列关于动物行为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先天性行为是学习行为的基础 B.学习行为与遗传因素无关
C.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成员间有明确的分工 D.信息交流对群体繁衍有重要意义
8.2021·湘西 饲养的宠物小狗经过一段时间训练,每天都到规定的地方大小便,小狗的这种行为属于(  )
A.学习行为 B.先天性行为
C.社会行为 D.领域行为
9.蚂蚁外出寻找食物时利用它的分泌物标识路线,这是在(  )
A.进行防御 B.进行求偶
C.贮藏食物 D.通讯以传递信息
10.桑基鱼塘是将低洼稻田挖深作塘,在塘内养鱼、塘上种桑、用桑养蚕、塘泥和蚕粪养田,从而获得稻、鱼、蚕三丰收。这是在哪方面的一个典型例子(  )
A.维持原有的生态平衡 B.根据人类需要建立新的生态平衡
C.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加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1.2021·湘潭 下列关于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的例子,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蚯蚓以枯枝落叶为食,可以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蜜蜂采蜜,可以帮助植物传粉
C.蚜虫吮吸植物汁液,能有效促进植物的蒸腾作用
D.青蛙捕捉害虫,可以维持稻田的生态平衡
12.乌鸦把坚果摔到地面,从而吃到果仁,这种行为属于(  )
A.取食行为和学习行为 B.取食行为和先天性行为
C.社会行为和学习行为 D.社会行为和先天性行为
13.动物具有许多适应生活和环境的行为方式,下列不属于动物行为的是(  )
A.天鹅的季节性迁徙
B.丹顶鹤繁殖季节翩翩起舞
C.家兔的心脏有节律地跳动
D.大麻哈鱼的季节性洄游
14.2020·黄冈 下列有关动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肺呼吸并用气囊辅助呼吸、体温恒定是鸟类特有的特征
B.动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这对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是不利的
C.蜘蛛是一种节肢动物,蜘蛛结网属于先天性行为
D.长颈鹿为躲避敌害快速奔跑,只靠运动系统就能完成
15.下列关于动物的“语言”叙述正确的是(  )
A.动物之间交流思想、感情的信息
B.动物之间起传递信息作用的动作、声音、气味等信号
C.动物的各种行为
D.动物的语言就是动物之间有联系作用的声音
16.下列对待动物的措施正确的是(  )
A.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动物资源
B.将有害的动物彻底杀灭
C.大量开发和利用对人类有利的动物资源
D.对有限的动物资源不需要控制利用
17. 下列动物的行为中,同种个体之间能起到交流信息作用的是(  )
①雌蛾释放性外激素 ②蜜蜂跳圆形舞 ③蚂蚁相互碰触角 
④乌贼受到威胁时释放墨汁 ⑤蚊子叮咬人 ⑥狗一路走一路撒尿
A.①②③⑤ B.②④⑤⑥ C.①③⑤⑥ D.①②③⑥
18.动物通过呼吸作用将体内的一部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这体现了动物在生物圈中哪方面的作用(  )
A.维持生态平衡
B.作为分解者分解有机物
C.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D.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9.2021年中国女排夺得队史上第10个“世界三大赛”冠军。中国女排运动员在比赛中需要完成手腕屈和伸等动作,关于这些动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在神经系统调节下完成 B.由一块骨骼肌收缩完成
C.由骨骼肌牵引骨绕关节活动完成 D.体现了关节的牢固和灵活
20.2021·内蒙古 下列有关动物行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先天性行为能使动物适应环境,有利于生存和繁殖
B.学习行为可以不受遗传因素的限制,使动物适应更为复杂的环境
C.社会行为往往有分工现象,可提高觅食,御敌的效率
D.蟾蜍受到攻击时身体会充气膨胀不属于信息交流
21.2021·黄冈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扩大了其活动范围,便于更好的生存和繁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蚯蚓只有肌肉没有骨骼,靠肌肉和刚毛配合缓慢蠕动
B.骨骼肌收缩牵拉骨改变位置,于是躯体的相应部位就会产生运动
C.鸟的胸肌两端都附着在同一块胸骨上,牵动两翼完成飞行动作
D.动物的先天性行为使动物能适应环境,得以生存和繁殖后代
22.2021·湘潭 某位老人走路时经常会出现膝盖疼痛的现象,经检查确诊后,医生在他的膝关节腔内注射了玻璃酸钠溶液,症状很快得到缓解。你认为注射的玻璃酸钠溶液的作用相当于关节内的(  )
A.滑液 B.关节软骨 C.韧带 D.关节囊
23.2021·赣北 下列关于动物运动和行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动物的运动有利于动物寻觅食物、躲避敌害、争夺栖息地和繁殖后代
B.躯体运动产生的过程:神经传来的兴奋→骨骼肌收缩→牵引骨绕关节活动
C.蚂蚁是靠“气味”进行信息交流的,属于先天性行为
D.“探究菜青虫的取食行为”可用野外采集的幼虫和新鲜白菜叶作为实验材料
24.为人的屈肘动作和伸肘动作示意图,与此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屈肘时,1肱二头肌舒张,2肱三头肌收缩
B.3是骨骼肌的肌腱,4是骨骼肌的肌腹
C.1和2相互配合,牵动骨完成屈肘或伸肘动作
D.听到口令做屈肘动作是通过神经中枢完成的
25.下列描述中,哪项与社会行为无关(  )
A.群体生活有利于维持种族的生存 B.不同成员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
C.群体的不同成员之间有信息交流 D.同种生物的许多个体简单聚集在一起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6分)2021·益阳 在中国,乒乓球运动十分普及,乒乓球被称为国球。在2021年4月乒乓球世界锦标赛上,中国乒乓球队又一次包揽全部5枚金牌。
(1)从动作完成来看,运动主要通过运动系统来完成。运动员大力扣球时,其力量来源于________的收缩,它两端的________附在相邻的骨上,牵拉骨绕关节活动产生动作。
(2)当乒乓球飞速地朝眼前袭来时,眼睛会眨,这种行为属于______________,是生来就有的反应。由于赛程安排紧,某运动员经历了一日三赛,赛后运动员感到全身肌肉酸痛无力,这说明高强度的动作需要消耗大量的________。为了使肌肉更强健,运动员需要多补充富含________(填“蛋白质”“糖类”或“脂肪”)的食物。
(3)某人因车祸导致胸椎断裂,在下肢肢体完好的情况下出现了瘫痪症状。这表明运动系统完成动作还需要在________的调节下才能实现。
27.(12分)观察中几种动物的行为,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有____________(填图中序号);属于学习行为的有________(填图中序号)。
(2)图①是________行为,这种行为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⑤所示美国红雀的行为有局限性,具体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黑猩猩在繁衍时具有____________的特点,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28.(10分)为研究动物的行为,某同学进行了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实验,下面表格中的数据是该同学的实验记录;图甲为“迷宫”示意图;图乙为实验中小鼠找到食物所需时间的柱形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次数 找到食物的时间
第一次 267秒
第二次 193秒
第三次 90秒
 
(1)请在图乙中绘出小鼠第三次找到食物时间的柱形图。
(2)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属于________行为,通常小鼠找到食物后会发出一种叫声引来其他小鼠,这种叫声起到了传递________的作用。
(3)在上述实验中,若把小鼠换成蟑螂,蟑螂难以在短时间内找到食物,说明动物越________,学习能力越强,这种学习能力的强弱是由动物体内的________决定的。
29.(6分)是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示意图,请回答:
(1)④过程表示动物直接或间接地以________为食,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同时又通过图中的①____________产生二氧化碳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
(2)动物排出的粪便或遗体经过③过程中分解者的________作用,也能释放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可见动物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16分)明明是个很爱观察的孩子。一次,明明发现有一群蚂蚁正在往洞里运食物。
A.观察思考后,明明提出了一个问题:蚂蚁爱吃什么食物呢?
B.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研究和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明明提出了许多假设:蚂蚁可能爱吃甜的食物;蚂蚁可能爱吃软的食物;蚂蚁可能爱吃小昆虫等。
C.明明针对“蚂蚁爱吃甜的食物”这一假设,设计了一个实验:在一个盒子的两端分别放上少许盐和少许糖,把一只蚂蚁放进盒子内,仔细观察蚂蚁的行为。
D.明明按照实验设计完成了实验。
E.经过几次重复实验后,得出了结论——“蚂蚁爱吃甜的食物”。
F.然后他把探究过程和结果与同学进行了交流。
(1)根据上述材料,总结探究的基本步骤:提出问题是__________;作出假设是________;设计实验是________;完成实验是________;得出结论是________;表达、交流是________。(均填字母)
(2)明明设计的实验不足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明明在E步骤做了几次重复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C  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骨骼肌接受神经传来的兴奋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的相应部位就产生了运动。因此这些步骤发生的正确顺序是③④①②。
3.D  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关节、肌肉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属于学习行为;推门时属于伸肘动作,肱三头肌会收缩,肱二头肌会舒张;完成这个动作时,相关的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肌肉起动力作用。
4.A  螳螂的翅是为了适应螳螂的飞行,而不是跳跃。
5.D 6.B 7.B
8.A  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而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也称为后天性行为;社会行为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集行为,有的高等动物还形成等级;领域行为是指保卫领域地的有关行为。小狗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每天会到规定的地方大小便,不是生来就有的,是通过学习训练获得的学习行为。
9.D 10.B 
11.C  蚯蚓以枯枝落叶为食,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粉,使这些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如蜜蜂采蜜。蚜虫吮吸农作物的汁液,会给农作物造成减产现象,对植物不利,不是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作生态平衡。青蛙捕捉害虫,可以维持稻田的生态平衡。
12.A  乌鸦把坚果摔到地面,从而吃到果仁,是乌鸦为了获取食物,因此属于取食行为;这种行为是动物出生后,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属于学习行为。
13.C  动物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称为动物行为,动物内部生理活动不属于动物行为的范畴。
14.C  鸟类用气囊辅助呼吸,这是其特有的特征,但哺乳动物也用肺呼吸,体温恒定;动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适度取食对植物生长无害,可促进其生长,若取食过度则会对其生长和繁殖不利;长颈鹿为躲避敌害快速奔跑,需要神经系统的调节,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提供能量。
15.B 16.A 17.D
18.D  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这些物质在动物体内经过分解释放能量,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素等物质。二氧化碳、尿素等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而动物的粪便或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可见,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9.B  动作的完成不仅靠运动系统,还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配合。骨骼肌受神经系统传来的刺激时,牵拉着骨绕关节活动,产生运动,但一组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改变位置,而不能将骨复位,骨的复位要靠另一组骨骼肌的收缩牵拉,骨的运动至少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的。
20.B  动物的行为受神经系统与激素的调节,受遗传物质的控制,这是在漫长的进化(自然选择)中逐渐形成的。所以为了更好地适应更复杂的环境,动物才有了学习行为,而学习行为是受遗传因素限制的。
21.C  蚯蚓的运动方式为蠕动,依靠刚毛和肌肉配合完成,蚯蚓没有骨骼,属于无脊椎动物;骨骼肌有受神经刺激而收缩的特性,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因此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至少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共同完成的,骨骼肌收缩,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鸟发达的胸肌一端附着在胸骨上,另一端附着在翼骨上,牵动两翼完成飞行动作;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使动物能适应环境,得以生存和繁殖后代。
22.A  关节囊的内壁可分泌少量透明的滑液,在关节面之间起润滑作用,如果缺少滑液,关节之间的摩擦增大,会出现膝盖疼痛的现象,所以注射的玻璃酸钠溶液的作用相当于关节内的滑液。
23.D  运动有利于动物觅食、避敌、夺取栖息地和繁殖,更加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运动是骨骼肌受到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牵动骨绕关节活动而产生的;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探究菜青虫的取食行为,其操作过程如下:从十字花科植物中找到有菜青虫卵的叶片,然后将虫卵隔离饲养,在适宜的条件下孵化成幼虫,在一个硬纸盒的一端放置一些芹菜叶,另一端放置一些白菜叶,将菜青虫放在硬纸盒的中间,观察菜青虫趋向于哪一端取食。
24.C  任何一个动作的完成,都是由骨骼肌、骨、关节三者协调配合,在神经系统的支配和其他系统的辅助下完成的。屈肘时,1肱三头肌舒张,2肱二头肌收缩;4是骨骼肌的肌腱,3是骨骼肌的肌腹;1和2相互配合,牵动骨完成屈肘或伸肘动作;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听到口令做屈肘动作是通过神经中枢的协调在运动系统和其他系统的配合下完成的。
25.D  社会行为并不是同种生物的许多个体简单聚集在一起,而是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有的高等动物还形成等级。社会行为在信息交流的基础上,可以更好地维持种族的生存,适应环境,有利于个体和种族的生存。
26.(1)骨骼肌(或肌肉) 肌腱
(2)先天性行为 能量 蛋白质
(3)神经系统
(1)骨骼肌的收缩会产生扣球的力量;骨关节上的肌腱结构附在相邻的骨上牵拉骨绕关节活动。(2)有异物飞来时眨眼属于先天性行为;赛后运动员感到全身肌肉酸痛无力,这说明高强度的动作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除有氧呼吸外,肌肉细胞还进行了无氧呼吸,产生乳酸;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补充蛋白质可以使肌肉更强健。(3)胸椎断裂后神经系统受损,运动系统功能因此受到影响。
27.(1)①②③④⑤ ⑥
(2)防御 对于维持动物个体的生存和种群的繁衍是十分重要的 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不会改变 胎生、哺乳
(1)①②③④⑤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属于先天性行为。⑥是动物出生后,在生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2)黄鼬放出臭气是为了恐吓敌害,掩护自己逃跑,避免伤害,属于防御行为。这种行为对于维持动物个体的生存和种群的繁衍是十分重要的。⑤小鸟喂鱼是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改变。⑥黑猩猩在繁殖时具有胎生、哺乳的特点,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28.(1)如图所示
(2)学习 信息
(3)高等 遗传物质
29.(1)植物 呼吸作用
(2)分解 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0.(1)A B C D E F 
(2)实验对象(蚂蚁)数量少 
(3)增加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1)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一次探究就能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即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上述材料中,A“明明提出了一个问题:蚂蚁爱吃什么食物呢?”属于提出问题;B很明显是作出假设;C为设计实验;D为完成实验;E得出结论——“蚂蚁爱吃甜的食物”;F为表达交流。(2)明明设计实验的不足之处是实验对象(蚂蚁)数量太少,偶然性较大,实验结果不够准确。(3)实验时,为了排除由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常需设置重复组,做几次重复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