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情深》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慈母情深》是部编本小学语文第 9册第六单元第 18课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体会父母之爱。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本篇文章选自梁晓声的亲情小说《母亲》。作家描写了少年时期生活的动人场景:辛勤工作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将辛苦赚来的钱给“我”,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文章最大的特色是语言,不长的篇幅却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一个辛劳、慈爱的母亲形象。文中“七八十台破缝纫机”的广角镜头、“母亲直背、转身、望着我”的慢镜头、“母亲掏钱、塞钱、凑钱给我”的特写镜头、“母亲立刻投入工作”的快镜头,写得生动感人,值得引导学生感悟与理解。尤其是作者在写作上的特色,3个“我的母亲”,以及 4个“立刻”的反复修辞的写法值得细细推敲。
二、教学目标
1.认识“魄、抑、颓、纫”等 11个生字,会写“魄、抑、颓、纫”等 19个生字。理解 3个词语“龟裂、攥着、震耳欲聋”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找到令“我鼻子一酸”的句子,学习反复的修辞,体会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与工作的辛苦。
3.激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反复的修辞说说自己的母亲的表达欲望。
三、教学重难点
找到令“我鼻子一酸”的句子,学习反复的修辞,体会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与工作的辛苦。
四、教学方法
1、情境创设法2、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大家喜欢诗歌吗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诗,请听:她是我们的守望人,冬天在窗边,夏天在门旁,她会为我们的晚归而焦虑不安。她从不会忘记,在我们身上倾注全部的爱,因此,我确信,无论我们在哪里,身上都系着她的牵挂。同学们,诗中的她是谁啊?
2、师:是啊,我们和母亲朝夕相处,我们之间情深如海。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位母亲,去感受她那博大的慈母情怀。3、让我们齐读课题。读得还不够,再读一遍。
二)、检查预习
1、师:课前我们进行了预习了,那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我们开火车来读,火车头这里开。出示:魂魄、压抑、颓败、缝纫忙碌、酷暑、噪声、褐色忍心、疲惫、耽误、衣兜皱纹、机械、罐头、权利
2、师:熟话说,熟读而精思,谁能根据课文内容,直接来填空?同桌俩先相互交流一下。我一直想买《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于是,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那里的噪声( )。当知道我要一元五角钱买书时,母亲用( )的手将钱塞给我,立刻又陷入了( )。我( ),攥着钱跑了出去。师:填得这么准确,看来语文基本功很扎实啊!
3、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4、哎?这里面有一个多音字,是?
生:龟
师:平时我们读什么?
师:在文中读?(龟裂)
师:根据词意区分读音,是个很好的学习方法。一起读两遍吧!那龟裂什么意思?
生:手上有裂缝,裂开了一道道口子。
师:怎么知道的啊?
生:预习时查阅了字典。
师:利用工具书也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那你见过龟裂的手吗?在哪里见过?
生:爸爸,冬天干活,手被冻得出现裂痕。(你是个生活的有心人)
师:谁还见过龟裂的手?
生:妈妈冬天洗完衣服,被风一吹,手上出现裂痕。(你观察真仔细)
师:大家看,(展示图片)这双手布满了一道道裂痕,就像是干裂的土地。这就是一双——(龟裂)的手。
师:让我们再读两遍这个词。
5、师:这段话中还有一个字挺难写的,你发现了吗?(攥)
师:那它一共多少有画呢?让我们伸出手来,一边书空,一边数。
师:一共多少画啊?生:23画师:这个字笔画有点多,书写时,要注意规范书写。
6、师:那什么是攥着?
生:拿着,握着,紧紧的抓着。
师:我紧紧握着多少钱?(一元五角钱)一元五角钱买一本书,对大家来说,困难吗?但是对于五十年前的我来说,很难。60年代初,正是国家困难时期,当时,作者父亲在外地,三年才回来一次,一家五口人,全靠母亲这个临时工养活。这一元五角钱是当时一家五口人一天的生活费。
师:按道理来说,我拿着这些买书的钱,我应该开心啊!可是我并没有,我怎么了?
(生:鼻子一酸)来,你说说什么是鼻子一酸?
生:难过伤心,鼻子难受。
师:当伤心难过,快要流泪时,鼻子酸酸的,这就叫做
生:鼻子一酸
师:那我为什么会鼻子一酸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画出让我鼻子一酸的句子并做好批注。提醒:师:我们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三)、细节理解
师:谁来交流一下,让我鼻子一酸的句子?
生 1: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师:能具体说说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环境吗?
生:光线阴暗,潮湿闷热,噪声震耳欲聋。
师:什么是震耳欲聋?
生:声音很大
师:理解的很透彻,震得耳朵都快要聋了。谁能来读一读这句话,读出震耳欲聋的感觉来?这种感觉还不够谁能再读。
生读
师:从你的朗读中,我感受到那环境的嘈杂。
师:就在这样的环境下,你感觉怎么样啊?播放缝纫机的声音
师:感觉怎么样?
生:不想再呆在这里,很难受......
师:你觉得难受,刺耳,你可以要完钱就走,可是母亲呢?
生:(一直呆在那里)
师:从母亲踏入工厂的那一刻开始,这些噪声,这样恶劣的环境就一直伴着她,看到这里,我怎能不鼻子一酸呢?让我们读,读出这环境的恶劣。
2、我的母亲师:继续交流?
师:这一段读完后,你有什么发现?
生:文中出现 3次我的母亲。
师:几次我的母亲?
师:3次我的母亲,我们总是说重要的事情说-----三遍,那么这里正是用了反复的修辞,反复:就是一个一个句子或词语重复出现,目的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那作者为什么反复的写我的母亲?我们来读。
师:整整三次,按照常理来说,“我的母亲”出现一次就足够了,而且应该放在句子的最前面。大家看!(大屏幕呈现)第二句,一起读: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师:同学们,读完后你发现,这两个句子,意思发生变化了吗?(没有)相同的意思,不一样的写法、什么发生变化了呢?
师:大家看过电影吗?
生:(齐答)看过。
师:那你们一定都记得,电影中有一些专门记录细节的慢镜头?如果用电影中的慢镜头和快镜头来比喻这两个句子,那么,哪一句,带给你的是慢镜头的感觉?
生:(异口同声)第一句。
师: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用慢镜头来描写母亲转身的一瞬间呢?不着急,让我们,联系上下文,仔细听老师的朗读,用心想,随着这个慢镜头地推移,你看到了什么。请大家闭上眼睛
生:(闭上眼睛,听老师的朗读。)
师:(深情地、富有节奏感地朗读)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孩子们,睁开眼睛,你看到了母亲一个怎样的背?(对一生)你请。
生:极其瘦弱的背。
师:极其瘦弱的背。(对另一生)你呢?
生:弯曲的背。
师:弯曲的背,佝偻的背。(对另一生)你呢?
生:脊柱突出的背。
师:但是,这是我母亲的背吗?在我的记忆中,我母亲的背应该
男:一元五角就行。一起: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师:我手里攥着的哪里是一元五角钱啊?那是分明是
生:母爱
师:那是深深的慈母之爱啊!这又怎能不让我鼻子一酸呢!
2、当我看见,母亲工作环境恶劣时,我怎能不鼻子一酸呢!(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到缝纫机板上。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当我看清了母亲背影时,我当然鼻子一酸:(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的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当我发现,母亲工作是这样的忙碌,我当然鼻子一酸啊!: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这样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个大人了。)
3、师:我的母亲,你的母亲。又何尝不是这样辛苦呢!(播放母亲日常生活的视频)
4、同学们看了视频,结合你自己的母亲,谁能用上反复的修辞,说说,你的母亲?
四)、总结作业
1、同学们,母亲就是这样,平凡而又朴实,但是她们对我们的爱能超越一切。课下推荐大家阅读,本篇文章的原著,梁晓声的《母亲》。相信读完后,你会有更深的体会。
2、那今天晚上的作业,就请同学们利用反复的修辞,将让你鼻子一酸的经历写具体。五)、板书设计
慈母情深
环境恶劣
生活重担
拼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