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6张PPT。第1课时学习目标:
1.了解两种常用的分类方法。
2.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并能熟练地用分类图表示分类结果。
3.知道分类标准并不唯一,分类标准的确立对分类结果产生影响。第1节重点
分类法的意义及常见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
难点
学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重点难点一、常见的简单分类法 1.树状分类法(1)化学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化合物一、常见的简单分类法 (2)化学反应的分类分解复分解一、常见的简单分类法 2.交叉分类法
(1)盐的交叉分类
一、常见的简单分类法 (2)氧化物的交叉分类酸性碱性典型例题例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同一种元素形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B.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和组成将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分解、复分解、置换”四种类型
C.根据纯净物的元素组成,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D.碱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BC一、常见的简单分类法 3.简单分类法的应用
简单分类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物质的性质。提出问题:请找出下列各类物质之间的关系,写出化学方程式。一、常见的简单分类法 ?典型例题例2 无机化合物可根据其组成和性质进行分类。
(1)下列所示的物质分类方法名称是____________。(2)以Na、K、H、O、C、S、N中任两种或三种元素组成合适的物质,分别填在表中②③⑥后面。(3)写出⑦转化为⑤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室制备⑦常用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反应,检验该气体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树状分类法??NaOH(或KOH)????稀盐酸大理石(或石灰石)?巩固练习?C巩固练习2.上海环保部门为了使城市生活垃圾得到合理利用,近年来逐步实施了生活垃圾分类的方法。其中塑料袋、废纸、旧橡胶制品等属于( )
A.无机物 B.有机物
C.盐类 D.非金属单质B巩固练习?C巩固练习4.X、Y、Z、W各代表一种物质,若X+Y﹦Z+W,则X和Y之间不可能是( )
A.盐和盐的反应
B.碱性氧化物和水的反应
C.酸与碱的反应
D.酸性氧化物和碱的反应B巩固练习5.在①金属铁 ②氯化铵 ③硝酸钾 ④单质碘 ⑤二氧化碳 ⑥烧碱 ⑦盐酸 ⑧氧化钙中,属于金属单质的是_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非金属单质的是______;属于盐的是______;属于碱的是______;属于酸的是______;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①④②③⑥⑦⑤⑧布置作业
完成[课时学案]中交流讨论的内容课件18张PPT。第2课时学习目标:
1.了解分散系的含义和分类。
2.知道胶体是一种分散系,了解胶体的有关性质。
3.能区分溶液、胶体、浊液,知道其本质区别。第1节重点
1.胶体的性质及应用,分散系的本质区别。
2.学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
难点
胶体的性质及应用、分散系的本质区别。重点难点二、分散系及其分类1.定义?例如:分散系属于_________物(填“纯净”或“混合”)。NaCl溶液中,分散质为_________,分散剂为_________。混合NaCl?2.分散系的分类及比较
(1)分类二、分散系及其分类①按照分散剂和分散质所处的状态二、分散系及其分类2.交叉分类法
(1)盐的交叉分类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②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二、分散系及其分类(2)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二、分散系及其分类???二、分散系及其分类4.胶体的性质典型例题例1 图2-1-4是我们清晨进入森林后看到的美丽景象,请认真观察图2-1-4,分析其隐含的化学道理,然后完成(1)~(3)小题:
(1)图中的现象在化学上称作___________,这说明森林中的空气具有_______的性质。
(2)产生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现象在化学上可用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2-1-4丁达尔效应胶体直径介于1~100 nm的颗粒,能使光产生散射空气中含有的胶体粒子确定一种分散系是不是胶体二、分散系及其分类5.胶体的其他性质以及胶体性质的应用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28~29页[科学视野]
了解胶体的介稳性及其破坏、电泳、布朗运动、聚沉,胶体性质的应用。典型例题???复分解红褐氢氧化铁胶体???巩固练习?D巩固练习2.关于胶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有色玻璃是固溶胶
B.雾、云、烟都是气溶胶
C.用滤纸能把胶体中的分散质与分散剂分离
D.胶粒直径为1~100 nmC巩固练习3.关于胶体和溶液的区别,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溶液呈电中性,胶体带有电荷
B.溶液中溶质粒子能透过滤纸,胶体中分散质粒子不能透过滤纸
C.溶液中通过一束光线没有特殊现象,胶体中通过一束光线出现明显光带
D.溶液稳定,放置后不会生成沉淀;胶体不稳定,放置后会生成沉淀C巩固练习4.用特殊方法把固体物质加工到纳米级(1~100 nm)的超细粉末粒子,然后得到纳米材料。下列分散系中的分散质微粒直径和这种粒子具有相同数量级的是( )
A.溶液 B.悬浊液 C.胶体 D.乳浊液C巩固练习5.根据中央电视台报道,近年来,我国的一些沿江或沿海城市多次出现大雾天气,致使高速公路关闭,航班停飞,雾属于下列分散系中的( )
A.溶液 B.悬浊液 C.乳浊液 D.胶体D布置作业
完成[课时学案]中交流讨论的内容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第1课时
[课时教案]备选例题
例1 分类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常用手段。下列分类依据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
A.H2O、HCOOH、(NH4)2Fe(SO4)2中均含有氧元素,都是氧化物
B.HCl、H2SO4、HNO3都是含氧酸
C.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D.Na2CO3、BaSO4、NH4Cl都属于盐
解析:A项,HCOOH、(NH4)2Fe(SO4)2不是氧化物;B项,HCl不是含氧酸;C项,非金属氧化物也有可能是不成盐氧化物,如CO。
答案:D
例2 有些食品的包装袋中有一个小纸袋,上面写着“干燥剂”,其主要成分是生石灰(CaO)。
(1)生石灰属于哪种类别的物质? 。
(2)生石灰可作干燥剂的理由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3)生石灰还可以与哪些类别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列举三例,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
(4)小纸袋中的物质能否长期持续地作干燥剂?为什么?
。
(5)在你所认识的化学物质中还有哪些物质可以用作干燥剂?举例说明。
。
解析:本题是生活常识与物质的分类知识相联系的综合题目。具体考查了CaO的物质类别、碱性氧化物的性质以及干燥剂的应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好碱性氧化物的概念和性质。
答案:(1)生石灰属于碱性氧化物(或金属氧化物)
(2)CaO+H2O=Ca(OH)2
(3)生石灰还可与酸、酸性氧化物、水等类物质反应。如:CaO+2HCl=CaCl2+H2O;CaO+CO2=CaCO3(或CaO+SiO2=CaSiO3);CaO+H2O=Ca(OH)2
(4)不能长期持续地作干燥剂,原因是生石灰吸水生成Ca(OH)2后,即失去吸水干燥物质的能力。Ca(OH)2+CO2=CaCO3↓+H2O,碳酸钙无吸水性,不能作干燥剂
(5)NaOH、Ca(OH)2、CaCl2、碱石灰、P2O5、浓硫酸等
[课时练案]备选习题
1.以下表示的是碳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C—CO2—H2CO3—CaCO3—CO2,其中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依次为( )
A.置换、化合、分解、复分解 B.置换、化合、复分解、分解
C.化合、置换、分解、复分解 D.化合、置换、复分解、分解
答案:B
解析:先判断每步发生的反应,再根据反应特点确定反应类型。
2.按照物质的树状分类和交叉分类,HNO3应属于( )
①酸 ②氢化物 ③氧化物 ④含氧酸 ⑤难挥发性酸 ⑥强酸 ⑦一元酸 ⑧化合物 ⑨混合物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④⑥⑦⑧
C.①⑨ D.①④⑤⑥⑦
答案:B
解析: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硝酸属于酸、强酸、含氧酸、一元酸、化合物。
3.盐是一类常见的物质,下列物质通过一定反应可直接形成盐的是( )
①金属单质 ②碱性氧化物 ③碱 ④非金属单质 ⑤酸性氧化物 ⑥酸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⑤⑥ D.全部
答案:D
解析:全部可以,现举例说明:2Na+Cl22NaCl,①④可以;CaO+2HCl=CaCl2+H2O,②⑥可以;CO2+2NaOH=Na2CO3+H2O,③⑤可以。
4.常温常压下以下物质:①水 ②硫酸 ③氧化铜 ④空气 ⑤碳酸钙 ⑥水银⑦二氧化硫 ??⑧石灰水 ⑨氢氧化钠 ⑩氨气
(1)属于混合物的是 。
(2)属于化合物的是 。
(3)属于氧化物的是 。
(4)属于气体的是 。
(5)属于碱的是 。
答案:(1)④⑧ (2)①②③⑤⑦⑨⑩ (3)①③⑦ (4)④⑦⑩ (5)⑨
解析:(1)(2)(3)(5)根据概念判断;(4)根据生活常识判断。
5.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下列反应,并注明反应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哪一种。
(1)氢气在氧气中燃烧 。
(2)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
(3)氧化铁跟盐酸反应 。
(4)氢气还原氧化铜 。
答案:(1)2H2+O22H2O(化合反应)
(2)2KMnO4K2MnO4+MnO2+O2↑(分解反应)
(3)Fe2O3+6HCl=2FeCl3+3H2O(复分解反应)
(4)H2+CuOCu+H2O(置换反应)
解析: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涵义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并能熟练地书写常见物质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解题时要正确地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将它们与四种基本化学反应类型的定义相联系,确定各化学反应所属的反应类型。
6.图2-1-1是表示物质组成的微观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
图2-1-1
(1)表示混合物的是 。
(2)表示单质的是 。
(3)表示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是 。
答案:(1)B (2)CD (3)C
解析:(1)B中包含3种分子,属于混合物;(2)C、D中的物质都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并且均有一种分子,属于纯净物中的单质;(3)C中物质的分子是单原子分子,符合题意。
7.将物质进行科学的分类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将下列物质用两种方法进行简单分类,写出所分物质的类别及对应的物质:H2O、CuO、CH4、HNO3、Ca(OH)2、ZnSO4、CH3COOH(提示:根据物质的组成分析)。
方法一: 。
方法二: 。
答案:方法一:有机化合物:CH4、CH3COOH;无机化合物:H2O、CuO、HNO3、Ca(OH)2、ZnSO4
方法二:含氧化合物:H2O、CuO、HNO3、Ca(OH)2、ZnSO4、CH3COOH;无氧化合物:CH4
其他课本、教参中的优秀题目
1.(鲁科版必修1)学习了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后,一位同学用图 2-1-2 对有关知识进行了总结。
图2-1-2 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你对这个图示是怎样理解的?你能丰富这个图示,进一步展现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吗?
答案:
图2-1-3
解析:丰富已有的元素——纯净物图,展现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省略号(一类物质)给学生留下了一个再创造的空间。如含铜物质、含钠物质、含氢物质、含碳物质、含硫物质等均可依上图建立相应的图示。
2.(鲁科版必修1)硫元素常见的化合价为-2、0、+4、+6,你能说出分别对应这些价态硫元素的常见物质吗?这些物质分别属于哪个类别?
答案:
解析:培养自己的分类能力和建立元素及其化合物家族的概念。
3.(苏教版必修1)实验室中有下列物质,请根据物质的组成对它们进行分类。
钠(Na) 氯气) 氯化铁)溶液 硫酸) 碳酸钙() 氧化钙(CaO) 氢氧化钠(NaOH) 葡萄糖)
答案:混合物:氯化铁溶液 金属单质:钠 非金属单质:氯气 有机化合物:葡萄糖 氧化物:氧化钙 酸:硫酸 碱:氢氧化钠 盐:碳酸钙
解析:根据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特点对其进行分类。
4.(苏教版必修属于酸性氧化物,请写出与足量K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MgO属于碱性氧化物,请写出MgO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2KOH﹦O (2)MgO﹦O
解析:是酸性氧化物,MgO是碱性氧化物,根据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定义书写它们的化学方程式。
1.一般金属单质的化学通性
2.氧化物的化学通性
(1)酸性氧化物+水含氧酸 (2)酸性氧化物+碱盐+水
(3)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盐 (4)碱性氧化物+水碱
(5)碱性氧化物+酸盐+水
3.酸的化学通性
4.碱的化学通性
5.盐的化学通性
6.分类——一种逻辑思维方法
所谓分类,是根据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对象区分为不同的种类,并且形成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的系统的逻辑方法。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现象到本质,因而分类也有一个从现象分类到本质分类的过程。所谓现象分类,是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现象进行的分类。这种分类往往把本质上相同的事物分为不同的类别,把本质上不同的事物分为相同的类别,带有一定的人为主观性,所以也将这种分类称为人为分类。所谓本质分类,也叫自然分类,即根据事物的本来面目,从它的本质特点和内部联系来进行分类。达尔文根据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进行的分类,使生物分类学开始进入本质的(自然的)分类阶段。21世纪的基因分类法,则使这种分类更为科学。
分类的规则主要是:①每次分类必须按同一个标准进行,如果分类不依据统一的标准,势必犯分类重叠或分类过宽的逻辑错误。尤其是在连续分类过程中,如不恪守这一规则,将会使分类陷入极度的混乱之中。②分类的子项应当互不相容。把母项分为若干个子项,各子项必须有全异关系,不允许出现交叉或从属关系,如果有两个子项之间不是全异关系,就会出现一些事物既属这个子项又属于那个子项的现象,这样的分类会引起混乱。③各子项之和必须穷尽母项。所谓子项之和穷尽母项,就是说各子项之和等于母项。
分类方法在科学研究中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分类可以使大量繁杂的材料系统化、条理化,可以使科学研究对象之间建立起立体的从属关系。这样,既便于存入和提取资料,为人们分门别类、深入地进行研究打下基础,又便于人们利用分类找出事物之间的本质区别和联系,进而探讨各类事物之间的转化关系,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更丰富的线索。其次,由于科学分类系统反映了事物内部的规律性联系,因而可以根据系统的特性,推出某些未被发现的事物的性质,进而为科学预见奠定基础。实际上,化学元素周期律就是通过分类被发现的。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第1课时
1.了解两种常用的分类方法。
2.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并能熟练地用分类图表示分类结果。
3.知道分类标准并不唯一,分类标准的确立对分类结果产生影响。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1.复习回顾
(1)我们曾经将元素分为金属元素和 元素,如 (写出4种即可)是金属元素,S、P、Cl是 元素。
(2)化学反应分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即 、 、 、 。
(3)物质分为 和纯净物;纯净物又可以分为单质和 ;单质可分为金属单质和 单质;化合物可分为氧化物、 、 、 。
(4)混合物:由 种或 种以上的物质组成,例如:空气。
纯净物:只由 种物质组成,例如:水、水银、蓝矾·O)都是纯净物,冰与水混合是纯净物。
单质:由同种(或一种)元素组成的 ,例如:氧气(液氧)、水银、液氯。
化合物:由 种或 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例如:氯化氢、氨气。
氧化物:由 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 元素的化合物, 例如:水、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2.预习新知
由于 所依据的标准有一定局限,所能提供的信息较少,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往往需要采用 ,来弥补单一分类法的不足。例如,对于碳酸钠,从其组成的 来看,属于钠盐;而从其组成的阴离子来看,则属于 。这种分类方法称之为 。此外,我们还可以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如 分类法。例如把化合物分为酸、碱、盐和氧化物等。
1.根据某种共性,可将、归为一类氧化物,下列物质中与它们属于同一类的是( )
C.CuO
2.下列物质在我们的生活中常见,其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
A.水 B.食盐 C.食醋 D.酒
3.下列物质属于酸的是( )
Cl
4.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化合物、无机化合物、盐、碳酸盐的是( )
A.石灰石
5.对下列物质进行分类:、、、CaO、NaOH、、、。
(提示:可根据化学物质的属类或者根据物质的状态划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1.树状分类法
(1)化学物质的分类
【练习1】完成对物质的分类,填写下列空白。
(2)化学反应的分类
2.交叉分类法
(1)盐的交叉分类
(2)氧化物的交叉分类
【练习2】在空白处填写“酸性”或“碱性”。
例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同一种元素形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B.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和组成将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分解、复分解、置换”四种类型
C.根据纯净物的元素组成,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D.碱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3.简单分类法的应用
【练习3】找出各类物质之间的关系,写出化学方程式。
各类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 无机化合物可根据其组成和性质进行分类。
(1)下列所示的物质分类方法名称是 。
(2)以Na、K、H、O、C、S、N中任两种或三种元素组成合适的物质,分别填在表中②③⑥后面。
物质类别
酸
碱
盐
氧化物
氢化物
化学式
①HCl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O
⑨
⑩
(3)写出⑦转化为⑤的化学方程式 。
(4)实验室制备⑦常用 和 反应,检验该气体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对下列物质分类全部正确的是( )
①纯碱 ②食盐水 ③石灰水 ④NaOH ⑤液态氧 ⑥
A.碱——①④ B.纯净物——③④⑤
C.盐——①⑥ D.混合物——②⑤
2.上海环保部门为了使城市生活垃圾得到合理利用,近年来逐步实施了生活垃圾分类的方法。其中塑料袋、废纸、旧橡胶制品等属于( )
A.无机物 B.有机物 C.盐类 D.非金属单质
3.下列物质中均为化合物的一组是( )
A.金刚石、干冰、 B.KCl、盐酸、NaOH
·O、冰、乙醇 D.臭氧、、铝合金
4.X、Y、Z、W各代表一种物质,若X+Y﹦Z+W,则X和Y之间不可能是( )
A.盐和盐的反应 B.碱性氧化物和水的反应
C.酸与碱的反应 D.酸性氧化物和碱的反应
5.在①金属铁 ②氯化铵 ③硝酸钾 ④单质碘 ⑤二氧化碳 ⑥烧碱 ⑦盐酸 ⑧氧化钙中,属于金属单质的是 (填序号,下同);属于非金属单质的是 ;属于盐的是 ;属于碱的是 ;属于酸的是 ;属于氧化物的是 。
作业一
作业内容见课本第29页第1、2题。
作业二
作业内容见“课时练案”。
作业三
作业内容见“课时学案”中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检测”。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答案
1.(1)非金属 Na、Mg、Al、Fe(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非金属(2)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 置换反应 复分解反应(3)混合物 化合物非金属 酸 碱 盐(4)两 两 一 纯净物 两 两 两 氧
2.一种分类方法 多种分类方法 阳离子 碳酸盐 交叉分类法 树状
[自我检测]答案与解析
1.B 解析:、属于非金属氧化物,选项中四种物质只有属于非金属氧化物。
2.A 解析:水的成分为O;食盐的成分是NaCl;食醋是COOH的水溶液;而酒是OH的水溶液。
3.D 解析:A、B、C都属于盐类物质。
4.C 解析:石灰石是混合物,它的主要成分是。是碱,是有机物。
5.方法(1)根据化学物质的属类:单质: 酸:、 碱:NaOH、 盐: 氧化物:、CaO方法(2)根据物质的状态:气体: 、 液体:、 固体:CaO、NaOH、、解析: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物质进行不同的分类。
[课内巩固练习]答案与解析
1.C 解析:①纯碱是,是盐类,属纯净物;②食盐水是NaCl的水溶液,属混合物;③石灰水是的水溶液,属混合物;④NaOH是碱类,属纯净物;⑤液态氧是单质,属纯净物;⑥是盐类,属纯净物。
2.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物质的分类,塑料袋、废纸、旧橡胶制品主要成分都是有机物。
3.C 解析:根据化合物的定义进行判断。
4.B 解析:A、C、D中的反应均有两种物质生成,而B项只生成一种物质——碱。
5.① ④ ②③ ⑥ ⑦ ⑤⑧ 解析: 正确把握物质的分类方法,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分类。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第1课时
基础巩固题
题组一 化学物质的分类
俗名纯碱,下面是对纯碱采用不同分类法的分类,不正确的是( )
是碱 是盐
是钠盐 是碳酸盐
2.下列物质中既属于无机物,又属于碱的是( )
B.乙醇 COOH
3.下列物质中,是纯净物的是( )
A.冰水混合物 B.用排空气法收集的二氧化碳
C.天然气 D.纯净的没有污染的空气
4.某物质经分析,只含一种元素,则此物质( )
A.一定是纯净物 B.一定是一种单质
C.一定是混合物 D.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
5.下列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
碱
酸
盐
碱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A
NaOH
B
NaOH
HCl
NaCl
O
CO
C
NaOH
COOH
CO
D
KOH
CaO
6.将Ⅰ中物质与Ⅱ中物质的类别用短线连起来。
Ⅰ Ⅱ
含氧酸盐
无氧酸盐
NaCl 钠盐
硫酸盐
酸式盐
7.每组中都有一种物质与其他几种物质在分类上不同,试分析每组物质组成上的规律,将这种不同于其他物质的物质找出来。
(1)NaCl、KCl、、 ;
、、、 ;
、、HCl、 ;
(4)空气、、HCl气体、·O 。
题组二 化学反应的分类
8.下列反应进行分类时(按初中的方法),既属于氧化反应又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A.Zn+﹦+↑ 2KCl+↑
C.S++2HCl
9.下列化学方程式中有一个与其他三个在分类上不同,这个反应是( )
+C2CO
↑↑ O﹦
10.对于反应A+B﹦C+D来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生成物C、D分别为氯化钙和水,该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B.若A、C为单质,B、D为化合物,该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C.若A 为可溶性碱,B为可溶性盐,则该反应可能是复分解反应
D.参加反应的A、B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生成的C、D的质量之和
11.农药波尔多液不能用铁或铝的容器贮存,是因为铁或铝能跟该农药中的硫酸铜发生化学反应,该反应属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
A.置换反应 B.分解反应 C.化合反应 D.复分解反应
12.只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元素是氢元素,这类化合物称为氢化物。下列物质不属于氢化物的是( )
O C.NaH
13.按单质、氧化物、酸、碱、盐分类,下列各组中,两种物质的类别相同的是( )
A.氧气、氧化镁 B.硫酸铜、氯化钠 C.硫酸、硫酸钠 D.硝酸银、氢氧化钠
能力拔高题
14.如下所示,“——”表示相连的物质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反应,“→”表示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乙。下面四组选项中,符合图示要求的是( )
甲
乙
丙
丁
A
NaOH
NaCl
B
KCl
KOH
HCl
C
CO
CuO
C
D
Fe
Zn
HCl
15.“探险队员”——盐酸,不小心走进了化学迷宫,不知怎样走出来,因为迷宫有许多“吃人的野兽”(即能与盐酸反应的物质或者是水溶液),盐酸必须避开它们,否则就无法通过。
图2-1-1
(1)请你帮助它走出迷宫(请用图中物质前的序号连接起来表示所走的路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能“吃掉”盐酸的化学反应中,属于酸和碱中和反应的有 个,属于置换反应的有 个,其中能“吃掉”盐酸的盐是 (填名称),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不能与盐酸反应的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属于盐的是 (填序号)。
参考答案
1.A 解析:碱是指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而盐是指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由的电离方程式﹦+知应该属于盐,而不属于碱。
2.D 解析:是无机物,但属于盐;乙醇和COOH为有机物;为碱且为无机物,故答案应选D。
3.A 解析:不论是冰还是水都是由O组成的,因此冰水混合物仍然是纯净物;用排空气法收集的二氧化碳气体一定会混有空气,因此是混合物;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因此是混合物;空气不论是否被污染都属于混合物。
4.D 解析:既然该物质只含有一种元素,说明这种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由于一种元素可以形成多种单质,例如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但二者混合在一起是混合物。
5.D 解析:A中的不是碱,NaOH不是盐,是酸性氧化物;B中CO不是酸性氧化物;C中CO不是碱性氧化物;D组分类正确。
6.解析:分类连线时,一定要明确分类的标准。对同一物质来说,分类的标准不同,就会有不同的归类。对于交叉分类法连线题,要左右看清。将左边每种物质与右边五个选项逐一检查,防止出现遗漏。
7.(1)只有不是氯化物,其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也不同于其他物质。(2)只有中氯的化合价为0价,其他物质中氯的化合价均为+5价。(3)只有盐酸为无氧酸。(4)只有空气为混合物,其他物质均为纯净物。解析:先仔细分析每组中各物质在元素组成、化合价上的特点,找出其相似性,即可找出不同的那种物质。
8.C 解析:根据初中化学中对化学反应的分类方法,物质得到氧的反应称为氧化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化合反应。在题目所给出的四个反应中,既属于化合反应又属于氧化反应的应当是C。
9.C 解析:A、B、D都属于化合反应,只有选项C属于分解反应。
10.A 解析:做这类试题一般采用举例排除法。例如CaO+2HCl﹦O不属于中和反应。因此A不正确。
11.A 解析:由于铁或铝的活泼性比铜要强,因此它们可以把铜从其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Fe+﹦Cu+、﹦,这两个反应均是置换反应。
12.D 解析:由题意知氢化物必须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而硫酸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二元酸。
13.B 解析:考查有关概念的理解。硫酸铜、氯化钠都属于盐类,因此符合题意。
14.CD 解析:A中甲和乙、乙和丙、丙和丁、丁和甲均不能反应,丁也不能转化为乙;B中甲和乙、乙和丙、丁和甲之间也不能反应,丁也不能转化为乙,故A、B不符合题意。C中反应依次为:甲和乙:2CO+;乙和丙:CO+CuOCu+;丙和丁:2CuO+C2Cu+↑;甲和丁:C+,丁→乙:2C+2CO。D中,反应依次为:甲和乙:Fe+﹦+Cu;乙和丙:Zn+﹦Cu+;丙和丁:Zn+2HCl﹦+↑;丁和甲:Fe+2HCl﹦+↑;丁→乙:CuO+2HCl﹦+O,C、D符合题意。
15.(1)③⑥⑩⑦ (2)2 1 +2HCl﹦2NaCl ↑O (3)③⑩ ⑥解析:(1)图中物质③、⑥、⑩、⑦、、均不与盐酸反应,沿该路线可走出迷宫。(2)盐酸与NaOH、的反应属于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与Zn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能“吃掉”盐酸的盐是,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Cl﹦2NaCl↑O。(3)在不能与盐酸反应的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属于盐的是NaCl。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第2课时
[课时教案]备选例题
例 丁达尔效应是区分胶体与溶液的一种最常用的方法。
(1)图2-1-2是在实验室中进行氢氧化铁胶体丁达尔效应实验的示意图,该图中有一处明显错误是 ,原因是 。(试从分散系的分类进行讨论说明)
(2)欲在树林中观察到丁达尔效应,你认为一天中最有可能观察到该现象的时间是 ,理由是 。
(3)去树林观察丁达尔效应有诸多不便,聪明的你想出了许多在家里看到丁达尔效应的方法,其中最简单、最环保的方法是 。
解析:(1)进入烧杯前,光穿过的空气不是胶体,不会产生丁达尔效应,所以该图中的明显错误是空气中也出现了光柱。
(2)清晨,树林中存在水雾,阳光透过树叶间隙形成光束,穿过这些水雾会产生丁达尔效应,所以一天中最有可能观察到该现象的时间是清晨。
(3)打开暖瓶(里面加热水)让水汽升腾起来,用一束光照射即可。
答案:(1)空气中也出现了光柱 进入烧杯前,光穿过的空气不是胶体,不会产生丁达尔效应
(2)清晨 清晨树林中存在水雾,雾是胶体,阳光透过树叶间隙形成光束,穿过这些水雾会产生丁达尔效应
(3)打开暖瓶(里面加热水)让水汽升腾起来,用一束光照射即可
[课时练案]备选习题
1.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胶体外观不均匀 B.胶粒不能透过滤纸
C.胶粒比浊液稳定 D.胶体不稳定,静置后容易产生沉淀
答案:C
解析:胶体外观均匀、澄清,一定条件下性质稳定,胶体粒子能透过滤纸。
2.向胶体中加入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能电离的化合物),能使胶体聚沉。使一定量的胶体在规定的时间内开始凝聚所需的电解质的浓度(mmol/L)称作“聚沉值”。电解质的聚沉值越小,则表示其凝聚能力越大,实验证明,凝聚主要取决于与胶体粒子带相反电荷的离子所带的电荷数,电荷数越大,凝聚能力越大,则向Fe(OH)3胶体中加入下列物质时,其“聚沉值”最小的为( )
A.NaOH B.AgNO3 C.BaCl2 D.Na3PO4
答案:D
解析:本题中的关键信息是“电解质的聚沉值越小,则表示其凝聚能力越大,实验证明,凝聚主要取决于与胶体粒子带相反电荷的离子所带的电荷数,电荷数越大,凝聚能力越大”,又知,Fe(OH)3胶体粒子带正电荷,起聚沉作用的是选项中的阴离子,所带电荷最大的是,带三个负电荷,故答案为D。
3.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利用丁达尔效应区别溶液和胶体
B.用滤纸过滤可以除去溶液中的胶体粒子
C.向氢氧化钠溶液中边滴加饱和FeCl3溶液边振荡制备Fe(OH)3胶体
D.向Fe(OH)3胶体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后,依然有丁达尔效应
答案:A
解析:B项,溶液和胶体都能透过滤纸;C项,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饱和FeCl3溶液得到Fe(OH)3沉淀;D项,Fe(OH)3胶体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后得到FeCl3溶液,不再有丁达尔效应。
4.氢氧化铁胶体属于( )
A.溶液 B.纯净物 C.混合物 D.化合物
答案:C
解析:Fe(OH)3胶体含有分散质与分散剂,属于混合物,故C正确。
5.下列分散系不属于胶体的是( )
A.豆浆 B.墨水 C.雾 D.氢氧化铁悬浊液
答案:D
解析:氢氧化铁悬浊液属于浊液,其他三种都是胶体。
6.胶体、浊液与溶液的本质区别是( )
A.颜色不同 B.有无丁达尔效应
C.分散剂的种类不同 D.分散质粒子大小不同
答案:D
解析: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溶液时,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来分类,把分散系划分为:溶液(小于1 nm)、胶体(1~100 nm)、浊液(大于100 nm),所以,溶液、胶体和浊液这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在于分散质粒子大小不同。
7.将某溶液逐滴加入Fe(OH)3 溶胶内,开始时产生沉淀,继续滴加时沉淀又溶解,该溶液是( )
A.2 mol/L NaOH 溶液 B.2 mol/L H2SO4 溶液
C.2 mol/L MgSO4 溶液 D.胶粒带负电荷的硅酸溶胶
答案:B
解析:Fe(OH)3 溶胶中加入H2SO4 溶液后,硫酸可以电离出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而Fe(OH)3 溶胶也表现出“双重性”:作为胶体,其分散质微粒带少量正电荷,很快被硫酸根离子“中和”,从而沉淀析出;作为一种弱碱,Fe(OH)3又与过量的氢离子反应而逐渐溶解。其他选项只能使Fe(OH)3 溶胶发生凝聚作用。
其他课本、教参中的优秀题目
1.(鲁科版必修1)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按照下面的实验方法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用洁净的烧杯取少量蒸馏水,用酒精灯加热至沸腾,向烧杯中逐滴加入1 mol· 溶液,至液体呈透明的红褐色。
O(胶体)+3HCl
(1)氢氧化铁胶体中微粒直径的范围是 nm。
(2)你认为可以用什么方法判断胶体制备是否成功?
(3)一位同学在实验过程中边滴加溶液边用玻璃棒搅拌,没有制得胶体,反而出现了浑浊;另一位同学向烧杯中一次加入大量溶液,也没有制得胶体。请你帮他们分析原因。
图2-1-6
答案:(1)1~100
(2)用一束可见光照射胶体,若在入射光侧面观察到光亮的通路证明制得了胶体。
(3)因为胶体分散质微粒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使胶体相对比较稳定。但用玻璃棒搅拌时,微粒运动加剧,相互碰撞的机会明显增多,许多小微粒就相互结合成较大的颗粒,于是就发生了“聚沉”,得不到胶体。如果加入大量溶液,胶体分散质微粒对氯离子的吸附增强,中和了它原来带的正电荷,破坏了胶体稳定的因素,因而也发生了“聚沉”,得不到胶体。
解析:(1)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在于分散质微粒直径不同:溶液小于1 nm,浊液大于100 nm,胶体介于1~100 nm。
(2)利用胶体的性质,丁达尔效应、电泳或聚沉都能证明是否得到了胶体。
(3)根据胶体的性质可以解释胶体的稳定性:同种胶粒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但当胶体稳定的因素被破坏时,就会“聚沉”。
2.(苏教版必修1)浊液、溶液和胶体是常见的分散系,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在两只烧杯中分别盛有氢氧化铁胶体和氯化铁溶液,如何区别它们?写出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及结论。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答案:主要区别: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 nm的是溶液,1~100 nm的是胶体,大于100 nm的是浊液。
实验步骤:在黑纸衬托下用聚光电筒照射。
实验现象:一个烧杯中出现一条明亮的光路,另一个烧杯中没有光路。
结论:有光路的是氢氧化铁胶体(发生丁达尔效应),没有光路的是氯化铁溶液。
1.胶体性质、制备、聚沉方法和提纯
内容
主要应用举例
性质
丁达尔效应
一束光线通过胶体时,产生一条光亮“通路”
鉴别胶体和溶液
布朗运动
胶粒作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
——
电泳
胶粒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定向移动
工厂除尘
聚沉
聚沉方法:加热,加酸、碱、盐溶液,加胶粒带相反电荷的胶体
破坏胶体
制备
水解法
将饱和溶液滴入煮沸的蒸馏水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为止
还有复分解法(制AgI胶体)、溶解法(制淀粉胶体)
聚沉方法
加热
加速胶粒运动,使之易结成大颗粒
制豆腐
加入酸、碱、盐的溶液
中和胶粒所带电荷,使之聚集成大颗粒
江河入海口易形成沙洲
加入胶粒带相反电荷的胶体
中和电性,使之聚集成大颗粒
提纯
渗析
胶粒不能透过半透膜,而离子、小分子可以通过
用于分离胶体与溶液的混合物
2.胶体的制备方法
不同的分散质和分散剂具有不同的特性,因此不同的胶体制备方法也不尽相同。
分散法 采用胶体磨将分散质研磨成粒度为1~100 nm的粒子而形成胶体。例如,胶体石墨(用于涂抹在电视机显像管背面的玻璃外壁)就是用此法制备的。
凝聚法 利用化学反应并控制反应条件,使反应产物——分散质凝聚成粒度为1~100 nm粒子而形成胶体。例如,在不断振荡下,向KI稀溶液中滴加稀AgNO3溶液,可制得浅黄色的AgI胶体。
AgNO3+KI=AgI(胶体)+KNO3
采用类似的方法,将NaOH溶液滴入FeCl3溶液,只能得到Fe(OH)3沉淀。制备Fe(OH)3胶体常利用铁盐发生的水解反应。例如,向沸腾的水中滴加饱和FeCl3溶液,并继续煮沸至液体呈透明的红褐色即得Fe(OH)3胶体。
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此外,利用改变分散剂种类也可制备胶体。例如,氯化钠溶于水形成溶液,而溶于酒精则形成胶体。
3.丁达尔效应和光散射
1869年,英国科学家丁达尔发现了丁达尔效应。
光射到粒子上可以发生两种情况,一是当粒子直径大于入射光波长很多倍时,发生光的反射;二是当粒子直径小于入射光的波长时,发生光的散射,散射出来的光称为乳光。
散射光的强度,随着颗粒半径增加而变化。悬(乳)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太大,对于入射光只有反射而不散射;溶液里溶质粒子太小,对于入射光散射很微弱,观察不到丁达尔效应;只有溶胶才有比较明显的乳光,这时粒子好像一个发光体,无数发光体散射的结果就形成了光的通路。
散射光的强度还随着粒子浓度的增大而增加,因此,进行实验时,溶胶浓度不要太小。
4.胶体的聚沉
胶体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分散系。由于胶体粒子可以通过吸附而带电荷,同一种胶粒带有相同的电荷,它们之间的相互排斥使得胶粒不容易聚集,胶粒所作的布朗运动也使胶粒不容易聚集成较大的颗粒而沉降。但如果给予一定的条件使胶体中的粒子聚集成较大的颗粒,就会形成沉淀从分散系中析出。这个过程叫胶体的聚沉。通常使胶体聚沉的方法有如下三种方法。
(1)加热。加热可使胶粒运动速率加快,胶粒相互碰撞的机会增多,从而使之聚集成较大颗粒而沉降。
(2)加入电解质。往胶体中加入某些电解质,由于电解质电离生成的阳离子或阴离子中和了胶粒所带的电荷,使胶体聚集生成沉淀析出。
(3)加入胶粒带相反电荷的胶体。不同的胶粒吸附带不同电荷的离子,如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吸附阳离子,使胶体带正电荷;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的胶粒吸附阴离子,使胶粒带负电荷。当两种带相反电荷的胶体混合,也会因胶粒所带电荷发生中和而使胶体凝聚。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第2课时
1.了解分散系的含义和分类。
2.知道胶体是一种分散系,了解胶体的有关性质。
3.能区分溶液、胶体、浊液,知道其本质区别。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 。其中分散质是指 ;分散剂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散系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可分为 、 、 。
3.溶液、胶体、浊液的划分依据(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
。
胶体的制备
①用烧杯盛约25 mL ,加热到 ,②然后逐滴加入5~6滴 溶液,③直至溶液变成 ,即得氢氧化铁胶体。
5.胶体的性质
丁达尔效应:光通过胶体可以看到 的现象。胶体的丁达尔效应是由于胶体微粒对光线的 而形成的,溶液无此现象,故可用此法区别 和 。
1.下列分散系最稳定的是( )
A.悬浊液 B.乳浊液 C.胶体 D.溶液
2.下列分散系属于溶液的是( )
A.淀粉溶液 B.豆浆 C.白糖水 D.泥水
3.下列分散系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的是( )
A.食盐水 B.酒精溶液 C.淀粉溶液 溶液
4.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胶体外观不均匀 B.胶粒不能透过滤纸
C.胶体一定是混合物 D.胶体一定是液体
5.区别溶液和胶体的最简单的方法是( )
A.观察外观 B.丁达尔效应
C.看能否透过滤纸 D.加热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1.定义
组成
例如:分散系属于 物(填“纯净”或“混合”)。NaCl溶液中,分散质为 ,分散剂为 。
2.分散系的分类及比较
(1)分类
①按照分散剂和分散质所处的状态
表1
分散质
分散剂
实例
气
空气
气
云、雾
固
烟灰尘
气
泡沫
牛奶、酒精的水溶液
固
糖水、油漆
固
泡沫塑料
珍珠(包藏着水的碳酸钙)
固
有色玻璃、合金
②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
表2
分散系
粒子大小
<1 nm
<100 nm
>100 nm
(2)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表3
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浊液
分散系粒子的直径
分散质粒子的组成
小分子或 离子
大分子或分子集合体
许多分子的集合体
外观
稳定性
实例
食盐水、糖水
淀粉胶体、 胶体
泥水
能否透过滤纸
3.胶体的制备
制备胶体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制备胶体应注意哪些问题?
4.胶体的性质
表4
实验现象
结论
当用光束照射时,盛胶体的烧杯中 ,盛溶液的烧杯中 。
胶体能够发生 ,溶液无此性质。
过滤 的滤纸上无残留物;过滤 的滤纸上有残留物。
的分散质粒子能通过滤纸孔隙, 的分散质粒子不能通过。
例1 图2-1-5是我们清晨进入森林后看到的美丽景象,请认真观察图2-1-5,分析其隐含的化学道理,然后完成(1)~(3)小题:
(1)图中的现象在化学上称作 ,这说明森林中的空气具有 的性质。
(2)产生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现象在化学上可用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胶体的其他性质以及胶体性质的应用
阅读课本第28~29页[科学视野]。
了解胶体的介稳性及其破坏、电泳、布朗运动、聚沉,胶体性质的应用。
例2 取少量粉末(红棕色)加入适量盐酸,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后得到的溶液呈棕黄色。用此溶液进行以下实验。
(1)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滴入NaOH溶液,可观察到有红褐色沉淀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此反应类型是 反应。
(2)在小烧杯中加入20 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后,向沸水中滴入几滴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
色,停止加热,制得的分散系为 。
(3)向(2)烧杯中的分散系中逐滴滴入过量盐酸,会出现一系列变化:
①先出现红褐色沉淀,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随后沉淀逐渐溶解,溶液呈棕黄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当光束通过下列分散系时,能形成一条光亮通路的是( )
A.食盐水 B.碘酒 C.泥水 胶体
2.关于胶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有色玻璃是固溶胶
B.雾、云、烟都是气溶胶
C.用滤纸能把胶体中的分散质与分散剂分离
D.胶粒直径为1~100 nm
3.关于胶体和溶液的区别,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溶液呈电中性,胶体带有电荷
B.溶液中溶质粒子能透过滤纸,胶体中分散质粒子不能透过滤纸
C.溶液中通过一束光线没有特殊现象,胶体中通过一束光线出现明显光带
D.溶液稳定,放置后不会生成沉淀;胶体不稳定,放置后会生成沉淀
4.用特殊方法把固体物质加工到纳米级(1~100 nm)的超细粉末粒子,然后得到纳米材料。下列分散系中的分散质微粒直径和这种粒子具有相同数量级的是( )
A.溶液 B.悬浊液 C.胶体 D.乳浊液
5.根据中央电视台报道,近年来,我国的一些沿江或沿海城市多次出现大雾天气,致使高速公路关闭,航班停飞,雾属于下列分散系中的( )
A.溶液 B.悬浊液 C.乳浊液 D.胶体课外作业
作业一
作业内容见课本第29页第5、6、7题。
作业二
作业内容见“课时练案”。
作业三
作业内容见“课时学案”中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检测”。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答案
1.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 被分散的物质 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
2.溶液 胶体 浊液
3.分散质粒子的大小
4.蒸馏水 沸腾 氯化铁饱和 红褐色
5.一条光亮的通路 散射 溶液 胶体
[自我检测]答案与解析
1.D 解析:考查三种分散系的稳定性。溶液最稳定,其次是胶体,最后是浊液。
2.C 解析:淀粉溶液和豆浆属于胶体;泥水属于浊液。
3.C 解析: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而溶液不能。A、B、D属于溶液,C属于胶体。
4.C 解析:胶体是均一的,故A不对;胶粒能够透过滤纸,故B不对;胶体是分散系的一种,而分散系都是混合物,故C正确;胶体可以是液溶胶,也可以是气溶胶、固溶胶,故D不对。
5.B 解析:利用丁达尔效应鉴别胶体和溶液是最简单易行的方法。
[课内巩固练习]答案与解析
1.D 解析:A、B是溶液;C是浊液。
2.C 解析:胶体中的分散质和分散剂都能通过滤纸。
3.C 解析:分散系都是电中性的;胶体与溶液都可以透过滤纸;胶体有介稳性,比较稳定。
4.C 解析:胶体与溶液、浊液的本质区别在于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不同,溶液中的溶质粒子直径通常小于 1 nm,浊液中的粒子直径通常大于100 nm,而胶体粒子直径大小为1~100 nm。
5.D 解析:雾、云、烟都是分散剂为气体的胶体,即气溶胶。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第2课时
基础巩固题
题组一 分散系的分类
1.悬浊液、乳浊液、溶液和胶体都是( )
A.稳定的液体 B.透明的液体 C.混合物 D.化合物
2.下列实验可以得到胶体分散系的是( )
A.把1 g KCl加入10 g沸腾的水中,充分振荡
B.把0.1 g植物油加入10 g水中,充分振荡
C.把1 mL饱和 溶液逐滴加入20 mL沸水中,充分振荡
D.把1 g 粉末加入100 g水中,充分振荡
3.下列分散系属于胶体的是( )
A.淀粉溶液 B.食盐水 C.牛奶 D.碘酒
4.有关分散系的如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分散系中分散质微粒的直径为纳米级,分散系是胶体
B.浊液的分散质可透过滤纸从分散剂中分离出来
C.任何物质在水中溶解时都有一定的溶解度
D.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要比不饱和溶液浓些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泥浆中泥沙是分散质,水是分散剂 B.常用的医用酒精中水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C.凡是分散质能透过半透膜的分散系都属于胶体 D.碘酒属于胶体
题组二 胶体
溶液和胶体具有的共同性质是( )
A.都能发生丁达尔效应 B.都呈红褐色
C.具有相同的颗粒直径 D.都比浊液稳定
7.“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1~100 nm的材料,纳米碳就是其中一种,若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所形成的物质( )
①是溶液 ②是胶体 ③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④能透过滤纸 ⑤不能透过滤纸 ⑥静置后会析出黑色沉淀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③④⑥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直径为1~100 nm的微粒称为胶体 胶体是纯净物
C.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别溶液与胶体 D.胶体粒子很小,可以透过半透膜
9.下列有关溶液和胶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胶体和溶液的本质区别为是否具有丁达尔效应
B.分散质粒子都能透过半透膜
C.纳米材料的微粒直径一般从几纳米到几十纳米,因此纳米材料是胶体
D.都比较稳定
10.用饱和的氯化铁溶液制取氢氧化铁胶体,正确的操作是( )
溶液滴入蒸馏水中即可
B.将溶液滴入热水中,生成棕黄色液体即可
C.将溶液滴入沸水中,并继续煮沸至生成红褐色液体即可
D.将溶液滴入沸水中,并继续煮沸至生成红褐色沉淀即可
11.下列有关胶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胶体都是均匀、透明、不稳定的液体
B.制备胶体必须在加热条件下进行
C.胶体产生丁达尔效应是由胶粒的大小决定的
D.胶粒不能透过滤纸,所以可用过滤的方法提纯胶体
12.下列事实与胶体无关的是( )
A.分散质粒子直径都为1~100 nm
B.胶体的稳定性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
C.一束平行光线射入蛋白质溶液里,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束光亮的通路
D.向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产生白色沉淀
13.下列事实与胶体性质无关的是( )
A.在豆浆里加入盐卤做豆腐
B.河流入海处易形成沙洲
C.一束平行光线照射蛋白质溶液时,从侧面可以看到光亮的通路
D.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入烧碱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
能力拔高题
胶体中常混有 和 HCl。试回答有关问题:
(1)实验室制取 胶体的方法是 ,用 方法除去胶体中的浑浊;根据 可证明胶体已经制成。
(2)将胶体装入半透膜中,然后置于蒸馏水中除去胶体中混有的 和 HCl(胶体不能透过半透膜而溶液可以),如何用实验证明胶体与氯离子已经分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解析:悬浊液、乳浊液、溶液和胶体都是混合物;悬浊液、乳浊液是不均一、不透明的。
2.C 解析:A形成的是溶液;B形成的是乳浊液;D形成的是悬浊液。
3.A 解析:B项、D项形成的是溶液;C项形成的是乳浊液。
4.A 解析:B项浊液的分散质微粒不能透过滤纸;C项有些物质可以任意比例与水互溶,如酒精;D项不同温度下同一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同,形成饱和溶液的浓度也不同,只能说同一温度下,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要比不饱和溶液要浓些。
5.A 解析:B项医用酒精中水是溶剂,酒精是溶质;C项胶体不能透过半透膜;D项碘酒属于溶液。
6.D 解析:A项胶体能发生丁达尔效应而溶液不能;B项溶液呈棕黄色,胶体呈红褐色;C项溶液中,和的直径都小于1 nm,而胶体的胶粒直径为1~100 nm。
7.B 解析:由于纳米碳的粒子直径为1~100 nm,因此属于胶体,应该具备胶体的性质。
8.C 解析:胶体是分散系,其分散质的微粒直径为1~100 nm,A错误;胶体属于混合物,B错误;胶体微粒可以透过滤纸,但不能透过半透膜,D错误;胶体可产生丁达尔效应,溶液不能,C正确。
9.D 解析:A项胶体与溶液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不同;B项溶液分散质粒子能透过半透膜,但是胶体分散质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C项纳米材料是指微粒直径在纳米级的材料;D项溶液和胶体都比较稳定。
10.C 解析:胶体制备的要点是“向沸水中滴入饱和氯化铁溶液,并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
11.C 解析:胶体是均一的分散系,具有介稳性;制备胶体不一定在加热条件下,如淀粉溶于水所得分散系就属于胶体;胶体的粒子直径为 1~100 nm,对光有散射作用,因而有丁达尔效应;胶体的胶粒能透过滤纸,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提纯胶体。
12.D 解析:向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产生白色沉淀形成了悬浊液,与胶体无关。
13.D 解析:豆浆属于胶体,加盐卤后与分散剂形成凝胶;河水中含有泥沙小颗粒形成的胶粒,入海处遇电解质发生聚沉,易形成沙洲;C选项是胶体的性质;三氯化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而生成红褐色沉淀。
14.(1)在沸腾的蒸馏水中逐滴滴加饱和 溶液,待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即制得胶体 过滤 丁达尔效应(2)取半透膜外最后一次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 溶液,若无沉淀产生,证明两者已经分离解析:(1)向沸水中滴加饱和 溶液可制得 胶体;利用过滤法可分离沉淀和胶体;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检验胶体的存在;(2)利用溶液检验氯离子是否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