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7.1《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17 22:21: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县(市、区) 学校 姓名 学科 语文
能力维度 □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 □学法指导 □学业评价
所属环境 □多媒体教学环境 √混合学习环境 □智慧学习环境
微能力点 课程设计与制作
实践问题 制作微课程时需考虑哪些关键问题?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是否需要考虑其教学应用情境?为什么?如何利用微课程支持学生自主学习?
材料要求 教师自主选择一个知识点或技能点,撰写微课程设计方案,包括主题、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流程与内容设计,以及实施思路。
教学环境 混合学习环境
课题名称 《望天门山》
选题意图 引导学生理解诗意,领悟诗人对祖国大好山河的喜爱之情。
教学对象 三年级学生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读诗的兴趣,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用途 □课前预习 √课中教学 □课后巩固 □其他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重难点,让学生在视频的引导下规范操作,更好地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知识类型 √理论讲授型 □推理演算型 □技能训练型 □实验操作型 □答疑解惑型 □情感感悟型 □其他
制作方式 □拍摄 √录屏 □动画 □其他 (可多选)
预计时长
微课程设计
教学过程 (以时间为序具体描述微课的所有环节,至少包含导课、主体内容和小结三部分) 设计意图 (从教学方法、学习任务单、案例选取、内容编排呈现、互动设计、技术运用等方面进行说明)
回忆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请大家跟我一起回忆一下,我们曾学习过的描写祖国山河的古诗。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2.解题“天门山”:天门山在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山。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主要作品:《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写作背景:李白25岁时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家乡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船沿着长江顺流而下,看到了长江两岸的风景,被眼前雄奇秀美的景色吸引住了,于是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望天门山》。 三.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初读古诗: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读准字音。 2.再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四.研读古诗,理解诗意。 1.天门山是什么样子的呢?水又是什么样子的?(明确:山:高大雄伟,陡峭险峻;水:碧绿清澈) 2.研读一二句 A.第一句诗会让人联想到什么景象?(这一句诗让人联想到天门本来就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长江怒涛的冲击,“天门”才中间断开而成为东西两山,借山势写出了水的汹涌。) B.第二句诗中的“回”字有什么作用?(一个“回”字,把江水翻滚抛掷、变化无穷的状态全表现出来了,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3.研读三四句 A.为什么李白不说“两岸青山相对立”而说“两岸青山相对出”?(本句诗写远望天门山所见的雄姿,这里的“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有了动态美,不但逼真地表现了舟行途中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B.诗的三、四两句有什么联系 (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远望天门山所见的雄姿。下句则点明“望”的立脚点是“日边来”的“一片孤帆”。描绘出了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 五.小结归纳,结束全课。 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为新课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学习古诗,了解诗人,是理解诗意的重要环节,特别是诗人在写此诗时的生活经历,情感遭遇等背景资料,了解到这些知识,更有助于学生深刻领悟诗词的内涵,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学生们了解诗人的经历,知道这些诗词的写作背景,感受作者当时的情感,再去读诗、品诗就会情意相通,理解深刻,记忆牢固。 通过读准、读通、初步读出韵味、为理解诗意、感悟诗情打下基础。 在理解诗句中通过抓“回”关键字启发学生想象,使之在循循引导中理解诗意,内化语言,从而感受山之气势,诗人的愉悦。 体会诗人用字的巧妙。 整体回顾、总结,学生对全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再次体会诗中那优美的意境和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评价标准 优秀 合格
教学内容科学准确,符合课程标准,突出了教学重难点;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编排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逻辑性强,过程主线清晰、重点突出; 内容呈现形式恰当支持内容表达; 将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与教学实施做了关联思考; 对微课程的教学应用环境、技术条件、学生能力做了充分考虑,预见了实施过程中可能出 现的问题,制订了应对方案,操作性强。 教学内容科学准确,符合课程标准,突出了教学重难点;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编排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过程主线清晰、重点突出; 实施思路清晰合理,具有一定的操作性。
自评等级 优秀 □合格 □不合格
校评等级 □优秀 □合格 □不合格
是否推优 □校优 □县优 评审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