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木 兰 诗
学习目标
1、了解文体知识,掌握字词。
2、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试着背诵。
第一课时
木兰诗.乐府诗集
1.木兰诗:
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选自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的巾帼英雄。
乐 府
乐府: 原指古代官府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任务是除了文人诗歌和谱配曲外,还要广泛采集民间歌谣。它还指一种音乐性的诗体,到了南北朝乐府已经由音乐机构变为了诗体名称。《木兰诗》与汉乐府中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同被誉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
机杼
可汗
鞍鞯
辔头
燕山
胡骑
戎机
朔气
金柝
红妆
著我旧时裳
傍地走
zhù
kèhán
jiān
pèi
yān
jì
bàng
zhuó
zhuāng
tuò
shuò
róng
预习检测
唧唧复唧唧, 木兰当户织。
疏通文意
叹息声
对着门织布
叹息的声音一声连着一声,木兰正对着门在织布
不闻机杼声, 唯闻女叹息。
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只
听不到织布机的声音,只听到木兰的叹息声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想什么
思念
问女儿所想的是什么,问女儿所思念的是什么。
(木兰回答道)什么都没想,什么也没思念。
注:这是复沓的修辞手法,句子和句子之间可以更换少数的词语,叫复沓;复沓 又叫复唱 作用:可以加强语势,抒发强烈的感情,表达深刻的思想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大规模
昨天晚上看到军中的文告,皇上正大规模的征兵。
征兵的名册很多卷,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
顶真
表示多数,不是确指
父亲
军中的文告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父亲没有大儿子,我木兰没有哥哥(去参军),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替父亲去出征。
为:为了,为此(指替父出征)
买
第二自然段译文
问女儿所想的是什么,问女儿所思念的是什么。(木兰回答道)也没有想什么,也没有思念什么。昨天晚上看到军中的文告,皇上正大规模的征兵。征兵的名册很多卷,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我父亲(老了)没有大儿子(接替),我木兰没有大哥(去参军),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以后替父亲去出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是一处地方买 一样东西)
互文:也称互文见义,指上下文中词语互有省略,而意义上则互有补充,从而使文辞简洁精练。
马鞍下的垫子
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早晨辞别父母离开,晚上住宿在黄河边上,听不到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到黄河流水的声音。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
山胡骑鸣啾啾。
早晨辞别黄河离去,晚上就到了黑山头,听不到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叫的声音。
“复沓”
早晨
水流声
胡人的战马
马叫的声音
北方的名山
第三自然段译文
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早晨告辞父母离开,晚上住宿在黄河边上,听不到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到黄河流水的声音。早晨告辞黄河离去,晚上就到了黑山头,听不到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叫的声音。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战事
越过
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塞山岭。
北方
古时军中白天烧饭,夜里用来打更的器具
铠甲
夜色深沉,凛冽的朔风传送着金柝打更的声音,寒光映照着冰冷的铠甲。
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
对偶
互文
第四自然段译文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照着铠甲。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指上文的“可汗”
古代帝王举行大典的朝堂
(木兰)凯旋后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朝堂上。
记功
有余
(给木兰)记最大的功,赏赐很多的财物。
“顶真”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问(木兰)想要什么
不愿做
尚书省的官
皇上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愿意做尚书省的官;
希望骑上(驰骋)千里马,送我回到故乡去。驰:赶马快跑
希望
第五自然段译文
(木兰)凯旋后朝见皇上,皇上坐在朝堂上。(皇上给木兰)记功很多次,赏赐很多的财 物。皇上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愿意做尚书省的官;希望骑上千里马,送我回到故乡去。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外城
扶持
指女子的艳丽装束
磨刀的声音
爹妈听到女儿回家来,互相扶持着到外城来迎接;
姐姐听到妹妹回来,对着门梳装打扮;
小弟听到姐姐回来,霍霍地磨刀准备杀猪宰羊。
排比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进去看看。
当着窗户,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
通“贴”贴
穿
衣裙
脱下战袍,穿上我以前的衣裙。
互文
互文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同伍的士兵
走出门看看同伍的士兵,他们都大为吃惊
同行作战十几年,不知木兰是姑娘。
表示多数,不是确指
第六自然段译文
爹妈听到女儿回家来,互相扶持着到外城来迎接;姐姐听到妹妹回来,对着门梳装打扮;小弟弟听到姐姐回来,霍霍地磨刀准备杀猪宰羊。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进去看看。
脱下战袍,穿上我往日的衣裙。当着窗户,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走出门看看同伍的士兵,他们都吃惊忙乱得不得了:同行作战十几年,不知木兰是姑娘。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动弹
眯着眼
靠近,临近
怎能
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
雌雄两兔贴近地面跑,怎能辨别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
比喻、反问
教学目标
1.理清课文思路。
2.弄清课文各段写了哪些内容?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并体会修辞手法的好处。
第二课时
课文分析
1、“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两句的表达作用
木兰停机叹息,设置悬念,引出下文故事情节。
2、第二段写可汗点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 用是什么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夸张、顶真,军情紧急
这四句运用了排比、互文的修辞手法,将木兰到各个集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等的情景,具体生动地描绘了出来,不但表现了木兰准确出征的紧张急切、井然有序,也渲染了战事的紧急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3、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4、第四自然段用了哪些修辞?交代了哪些信息?
“万里...关山...”运用夸张手法,描写了木兰奔赴战场的矫健英姿。
“朔气...寒光...”对偶,描写了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
分别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战地夜景,渲染了悲凉悲壮、寒冷孤寂的气氛,烘托出战场上木兰的勇敢和坚强
“将军...壮士...”对偶、互文,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
5、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顶真、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欲还乡,体现了她不慕名利和对家园生活的眷恋。
6、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运用排比、互文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恢复女儿身的喜悦心情。
7、赏析“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霍霍”是拟声词,惟妙惟肖地描绘出小弟磨刀时内心急切的情态,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小弟抑制不住的欣喜之情。
8、“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不知木兰是女郎”的表达作用
表现出火伴看到“木兰是女郎”的惊诧和赞叹,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时的谨慎和机警。
9、诗歌结尾的一段吟唱,起什么作用?
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雄雌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赞颂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长期征战的谨慎和机敏,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无穷。
10.本诗哪些是略写,哪些是详写?本诗为什么要如此安排?
详写木兰准备行装、奔赴战场、回家后家人的欢乐、恢复女儿装束的欣喜,略写军旅生涯、战斗过程和战争的残酷
好处:①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女儿情怀,丰富英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真实感人。②结构上,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③情感上,表现作者倾向,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疏离。
11.千百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因为木兰这一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又真切动人。她兼具巾帼英雄与平民少女两种形象,并且具备勤劳善良、坚毅勇敢、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祖国、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的品德。
12.关于这首诗歌的主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你认为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示例一:对古代劳动妇女的赞颂。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坚强的巾帼英雄形象。
示例二:对封建社会中歧视妇女的传统观念的无情嘲弄。木兰是一个“当户织”的劳动妇女,却代父从军,立下赫赫战功。木兰这一英雄形象冲击了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偏见
示例三:对劳动人民谦逊品质的歌颂,对热衷功名利禄的士大夫的讽刺。在封建社会中,追求功名利禄是占统治地位的传统思想,而木兰经过十年的紧张战斗之后凯旋,却拒封辞赏,愿意解甲归田,重过劳动人民的耕织生活,这充分反映了劳动人民质朴谦逊的品质
示例四:反映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诗中对战争只用几笔带过,表现了人民憎恶长期的割据战乱,渴望过和平安定的生活
成语归纳
扑朔迷离:比喻事物错综复杂,难以辨别
磨刀霍霍:指准备杀人或发动战争,含贬义
主旨概括
这首民歌记叙了木兰代父从军、沙场征战和荣归故里的不寻常经历,歌颂了木兰勤劳善良、坚毅勇敢、机敏活泼、不慕名利的优秀品质,集中体现了中华儿女勤劳、智慧、勇敢、坚强的优秀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