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下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师版)
中考真题凝聚全国各地历史精英智慧,准确把握大纲要求,紧跟时代步伐,展示各地中考文化。本专辑精选近年本课全国各地中考历史真题,助力同步教学,欢迎下载。
一.选择题
1.(2022常德中考12.)1979年10月《人民日报》的子报——《市场报》正式创刊,它是中国改革开放后诞生的第一份经济类报纸。1980年,《人民日报》改版,开辟了《经济简讯》等新栏目,经济新闻成为报道重点,篇幅和数量不断增加。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C )
A. 国企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B. 经济建设的发展
C. 党和国家经济中心转移 D. 经济特区的建立
2.(2022桂林中考8.)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之前,著名国营企业北京天桥百货商场的总经理只有10元钱的审批权,就连修个厕所都要向上级申请拨款。这表明该商场需要通过改革( C )
A. 实行分配制度“大锅饭” B. 缩减企业的经营规模
C. 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D. 获得更多的政府拨款
3.(2022云南省中考13.)小红同学在某图书馆网站检索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资料,在“重大意义”部分可以阅读到的内容是,这次会议的召开( D )
A. 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B.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C. 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D. 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4.(2022宿迁中考12.)西方曾有人断言: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可能兼容,社会主义不可能搞市场经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实践和理论总结,有力而响亮打破了这个谶言。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是( B )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九大
5.(2022重庆中考B卷8.)下面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粮食总产量变化表(部分)。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C )
时间 1978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粮食总产量(万吨) 30000 35343 38728 40712
A. 土地改革进行 B. “一五”计划的实施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6.(2022恩施州中考7.)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以下关于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说法正确的是( D )
A. 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全部完成了土地改革
B. 农业合作化运动确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
C. 人民公社化运动改变了我国农业落后面貌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土地性质
7.(2022泰安中考5.)下图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的历程。开启第三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 B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C.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D. 中共九大的召开
8.(2022自贡中考12.)下图反映了国1978-1987年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D )
A.实行新解放区土地改革 B.进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C.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开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9.(2022大庆中考20.)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下列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说法正确的是(D )
A. 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B. 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C. 消灭了地主阶级 D. 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10.(2022海南中考9.)从开展土地改革到实行农业合作化,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和政府不断调整农业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D )
A. 提高粮食产量 B. 解决温饱问题 C. 缩小城乡差别 D. 维护人民利益
11.(2022梧州中考8 .)1978—1982年,农村改革使城乡农贸市场得到恢复和繁荣,出现了农民长途贩运、异地经商,还出现了各种专业市场,如浙江温州、台州、义乌等地的小商品市场。这说明( C )
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B. 对外开放首先从浙江省开始
C. 国内改革释放社会经济活力 D.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
12.(2022安徽中考7 .)1991年3月,中共中央确定在上海和深圳试点实行部分股份制公司股票上市。这表明( B)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B. 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C. 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D. 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落实
13.(2021雅安市8.)1978年1月至11月底,出国和去香港考察的人员达529批,共3213人。其中,经党中央批准的国家级政府经济代表团有四个。这些考察( A )
A.为改革开放作了准备 B.加快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C.为深化改革打下基础 D.推动冤假错案平反工作
14.(2021赤峰市10.)“1978年,我国农村人均住房面积8.1平方米。许多县人均年收入低于50元;我国城市人均住房面积6.7平方米,工资20年未上涨。”以上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B )
A.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B.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C.住房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D.科技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15.(2021自贡市16.)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形成了“苏南”“温州”“珠江”等模式;90年代乡镇企业开始向股份制新型企业发展,到1993年,其产值占全国社会总产值的1/3以上。这表明( D )
A.非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B.掀起农业合作化的热潮
C.实行了全行业公私合营 D.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16.(2021乐山市20.)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某合作学习小组围绕主题收集了以下资料,请判断该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是( A )
资料类型 名称
传记 《邓小平时代》
图片 《凤阳农民打花鼓庆丰收》
领导人讲话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年5月31日)
歌谣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D.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7.(2021遂宁市6.) 在安徽凤阳小岗村改革的同一年,遂宁市蓬溪县群利乡党委书记邓天元在九龙坡村与几名村干部达成一致意见:率先试点田边地角独立耕种,实行“包产到户”。这一做法( C )
A. 改变了土地所有制现状 B. 增强了企业经营活力
C. 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 削弱了农业生产能力
18.(2021牡丹江 鸡西19.) 口号、标语往往有着强烈的政治色彩,被打上时代烙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下列口号、标语,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D )
①“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②“以阶级斗争为纲”
③“多快好省” ④“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A. ①②③④ B. ②④①③ C. ③①②④ D. ①③②④
19.(2021广安市10.)(2分)1978年5月7日,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实行奖金和计件工资制度。此后,又恢复了稿费制度。这些措施的实施( B )
A.标志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对突破固有体制进行了尝试
C.标志着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D.完成了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
20.(2021德阳市8.) 我国粮食生产的年增长率从1957~1978年间的2.1%提高到了1979~1984年间的4.9%。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D )
A.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B. 计划经济体制的废除
C. 农业机械化的实现 D. 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21.(2021泰安市9.)对联“包干到户生产忙,喜看稻菽千层浪”的横批应为(D )
A.翻身解放 B.对外开放 C.公私合营 D.联产承包
22.(2021聊城市16.)“各地可以根据当地市场需要,在取得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同意后,批准一些有正式户口的闲散劳动力从事修理、服务和手工业者个体劳动。”我国这一政策应出台于( D )
A. 社会主义改造期间 B. “大跃进”期间
C. “文化大革命”期间 D. 改革开放初期
23.(2021扬州市11.)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邓小平表示赞成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提法,并说:这样大会也就有了一个主题了。这里的“大会”是指( B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六大 D.中共十八大
24.(2021苏州市11.)1955年11月我国正式印制并且使用粮票,1993年2月后粮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粮票的使用与废除实际上体现了( C )
A.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B.所有制形式的变化
C.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 D.产品分配方式变化
25.(2021南京市10.)1987年,“国营工业企业中,已实行厂长负责制的企业占68%;大中型国营工业企业中,实行了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占82%。”材料体现的是( D )
A.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到来 B. 大跃进”高潮的掀起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
26.(2021广东19.)在《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1990年中国只有1家国有企业上榜;到2018年达120家,其中国有企业有83家,约占70%。这表明( A )
A.中国国有资本的迅速壮大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C.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实现
27.(2021安徽中考9.)1984年,石家庄造纸厂推行改革,第二个月就实现利润21万多元,超过了改革前原定的全年指标。第一年承包期满,完成利润140万元,比承包指标翻了一番。这说明( B )
A.乡镇企业的产值迅速提高 B.经济体制改革为企业注入了活力
C.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28.(2020河南10.)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右面对联的横批应为( D )
A.翻身解放
B.合作社好
C.多快好省
D.联产承包
29.(2020齐齐哈尔16.)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最先开始于( A )
A.农村 B.城市 C.国有企业 D.集体企业
30.(2020德州13.)海尔集团是当今家电行业著名品牌。但1984年刚上任青岛电冰箱厂(海尔集团前身)厂长的张瑞敏说:“欢迎我的是53份请假报告,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 )
A.增强企业活力 B.为企业包销产品 C.实行联产承包 D.企业全面私有化
31.(2020绵阳30.)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流行一副对联:“三十年前分田地,耕者有其田;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对联中两个土地政策的共同点是( C )
①发生在三大改造时期 ②彻底摧毁封建土地制度
③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④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2.(2020呼和浩特6.)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中国人来说,绝不是一个普通概念,它不仅意味着历史性的关键抉择,也开启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伟大改革。改革历程中以下几项举措推进的先后顺序是( D )
①中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城市企业开始进行股份制改革 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试点推行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③②①
33.(2020随州1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不断调整农村政策。关于1950年土地改革和20世纪80年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都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C.都让农民拥有了土地的所有权 D.都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4.(2020陕西6.)下列四幅图片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按调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B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①③④ D.④③①②
35.(2019江西7 .)“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解不正确的是( D )
A.发挥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 B.经济活动要遵循价值规律
C.运用市场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协调 D发挥计划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36.(2019孝感14 .)下列图片反映的是中共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对图片所示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D )
A.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B.都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都遵循了客观经济规律 D.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经营方式
37.(2019通辽6 .)1984年,邓小平视察广东顺德,在大良清晖园听取了顺德县主要领导的工作报告,他最有可能听到的报告是(D )
A.《伦教人民公社生产再创佳绩,社员丰衣足食》
B.《勒流人民团结一致,超额完成炼钢指标》
C.《大良民信双皮奶厂公私合营,工商业改造进行顺利》
D.《北滘美的公司建成投产,民营企业发展迅速》
38.(2019南京12.)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之的严金昌曾说:“过去在生产队,上工一条龙,干活大呼隆,干多干少一个样,都是10分工,……出勤不出力,光工分多有什么用呢?”他的诉说,表达了( C )
A.土地改革后的喜悦 B.对农业合作化的思考
C.对农村改革的肯定 D.国企改革前夕的期盼
39.(2019聊城16.)1980年12月11日,温州市鼓楼工商所向章华妹颁布发了由温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盖章的营业执照。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第一份个体营业执照。这表明(C )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B.国营企业改革起步
C.个体经济取得合法地位 D.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40.(2019苏州 14 .)1979年11月,邓小平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友人时说:“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还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邓小平的这一思想主张( A )
A.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B.表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C.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 D.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
二.非选择题
1.(2022泰州中考26.)史料承载着历史信息,记录了历史进程,对于建构历史解释具有重要价值。
【实物史料——见证历史】
(1)图一反映了当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率先进行了怎样的探索?图二表明我国出现了哪种经济现象?
【文献史料印证历史】
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模式。这种模式……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2)根据材料,说明这种“僵化模式”的弊端及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随着改革深人,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转型?
【口述史料——回忆历史】
调查人:澎湃网记者
陆德兴(上海第三钢铁厂退休职工)
口述内容:
我叫陆德兴。不要浦东一月年,今年71岁,是土生土长的滴东人。“宁要浦西一张床。片小渔村。在九十年代开发开放之前,从外滩看过来。滴东就是一1990年,浦东的交通、生活设施都很不方便,老百姓的居位条件也很差。国务院正式宣布开发开放浦东、随之而来的,是交通越来越便利、生活越来越方便。5高楼大厦一幢幢建起来。一些省份和国企也在浦东投责建造了自己的高楼。那时从滴西看浦东,是一派热间的建设景象。犹这样,浦东越来越繁华。
(3)依据口述内容。概括上海浦东前后的巨变及原因。
(4)综合以上史料研读,你能得出怎样的史论?
【答案】(1)探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现象: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
(2)弊端: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从原料采购到产品生产、销售都按照国家统一计划进行,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要。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转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巨变:前:浦东的交通、生活设施不方便,老百姓的居位条件差;后:交通便利、生活方便、商业繁华。原因:在邓小平的积极推动下,1990年4月18日,国务院正式宣布开发开放浦东,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
(4)改革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国情;只有不断的坚持改革才能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2.(2022白银中考10 .) 中俄两国在曲折的历史经历中,彼此影响相互借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斯大林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过程。集体化运动中,苏联建立起一套严密的行政命令体制,把农民束缚在农庄里,使农民失去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农牧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二 “在随后的几个月里,地方和中央政府经过讨论决定采纳"责任制"或”包产到户”。在这个制度下,土地仍然是公有的,但每个农户得到一块田地用于耕种,并与公共的生产队或经济合作社签订一份合同。”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苏联农业集体化存在的弊端。
(2)材料二中的“责任制”或“包产到户”指的是哪一政策?这一政策的实行取得了哪些成效?
(3)从材料一、二反映的史实,我们可以总结出哪些经验
【答案】(1)弊端:农民失去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农牧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
(2)政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效: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3)经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等。
3.(2021河北14.)粮食生产关乎国运民生。国家之大,粮安天下。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材料一 1964 年,袁隆平开始进行水稻杂交研究。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优势杂交水稻。后来,他又突破制种技术难点,研究出一套籼型杂交水稻生产技术,使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从亩产700千克到1149千克,超级杂交水稻高产攻关不断取得突破。1976年以来,杂交水稻在全国累计推广面积约 85亿亩,增产稻谷8500亿千克。
材料二 1978年底,一直靠吃政府教济粮过活的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私下把土地包干到户。虽然土地、人没有变化,但产生了惊人的效果:1979年,小岗村迎来大丰收,粮食总产量达6.65万千克,相当于1966年到1970年产量的总和。
1982年1月1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正式出台,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往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此后,中国政府不断完善和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国粮食总产量因此由1978 年的 3047.65 亿千克增加到 1984 年的4073.05亿千克。
(1)据材料一、二,归纳在粮食生产问题上农业科学家、农民、党和政府各采取的方案。这些方案取得的成效分别是什么 (6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述成效都对我国成功解决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哪一方面问题起了重要作用。(2分)
材料三 我国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我国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平整土地,一般能产生1%到3%的新增耕地;通过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大幅度改善了农田生产条件。评估数据显示,高标准农田项目区粮食产能平均提高10%到20%,农药施用量减少19.1%,化肥施用量减少 13.8%。
(3)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在粮食生产中坚持了哪一发展理念,概括其表现。(6分)
材料四 近年来,我国种业科技进步明显,培育了一批粮食作物新品种,从种源上为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提供了保障。但种业核心技术创新不足,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良种来源和供给仍有短板,部分种源仍然需要进口。
(4)材料四说明提升什么能力促进粮食生产?(2分)
(5)以上材料表明改革、科技均是影响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你认为其中哪一因素更重要?说出一条依据。
【答案】(1)方案:改良培育物种;实践包干到户;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效:提高了农作物产量,有效解决了饥饿问题;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了粮食产量;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2)吃饭问题。
(3)可持续发展理念。表现: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农田基础设施。
(4)育种能力。
(5)示例:改革。依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4.(2019河南A卷23.)(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食物匮乏的农村生 1978年后丰盛的农村餐桌
材料二正如学者们所说,中国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农民)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1978年开始,农业发展实现了“变”与“不变”……中国农业水平的不断发展,农业农村形势持续稳中向好,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推进…农业机械化水平超过66%,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7,5%,灌溉面积达10.08亿亩,一半以上的农田早涝保收,新型职业农民超过1400万人,各类新型主体达330万家,农药使用量连续负增长,从传统到现代,农业生产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
(1)比较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指出农民生活的变化。并回答促使这种变化出现的政策原因是什么 (3分)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农业发展实现了“变”与“不变” (2分)
(3)综合材料一、二,面对“农业生产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你对农业发展有何建议 (2分)
【答案】(1)变化:农民生活从食物匮乏、吃不饱到食物丰盛、吃饱、吃好;(2分)政策原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1分)
(2)“变”:由集体生产,吃“大锅饭”变为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自负盈亏;(1分)“不变”:土地的所有权始终属于集体所有。(1分)
(3)建议:①对农业发展予以补贴;②提升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③推广农业高产技术;④政府出台相应农业优惠政策等。(答出两点,言之有理,即可得2分)
5.(2019梧州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2年~1957年中国部分工业产品产量简表
项目 1952年 1957年 增幅(%)
重工业 钢(万吨) 135 535 296
轻工业 棉布(亿米) 38.3 50.5 32
材料二 1978年~1984年中国主要农产品产量简表(单位:吨)
年份 农业生产项目
粮食 棉花 油料
1978年 3亿 217万 522万
1984年 4亿 626万 1191万
——摘编自韩俊《中国经济改革30年——农村经济卷>
材料三 长期以来,城乡分离的二元经济格局,使农村单纯搞农业,城市搞工业,这种做法使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而乡镇企业既接受了城市的辐射,又扩大向城市反射,开创“城中有我,我中有城”的局面,……对于中国的乡镇企业,英国路透社说:“中国在乡镇工厂利用剩余劳动力的办法,在发展中国家是独树一帜。
——摘编自应佳洁《乡镇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50年代中国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发展状况。(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70~80年代中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变化的总体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发展乡镇企业的作用。(4分)
【答案】(1)优先发展重工业,重工业增长较快;轻工业发展严重滞后;
(2)和粮食作物产量增幅相比,经济作物大幅度提升;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生产力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3)发展乡镇企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乡镇企业是大农业和大工业的交集,是中国农民发展经济的成功创造与实践;发展乡镇企业是解决“农民转岗再就业”的关键,发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价值。
人民公社化运动 农民领取承包合同书 新时期土地流转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下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学生版)
中考真题凝聚全国各地历史精英智慧,准确把握大纲要求,紧跟时代步伐,展示各地中考文化。本专辑精选近年本课全国各地中考历史真题,助力同步教学,欢迎下载。
一.选择题
1.(2022常德中考12.)1979年10月《人民日报》的子报——《市场报》正式创刊,它是中国改革开放后诞生的第一份经济类报纸。1980年,《人民日报》改版,开辟了《经济简讯》等新栏目,经济新闻成为报道重点,篇幅和数量不断增加。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国企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B. 经济建设的发展
C. 党和国家经济中心转移 D. 经济特区的建立
2.(2022桂林中考8.)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之前,著名国营企业北京天桥百货商场的总经理只有10元钱的审批权,就连修个厕所都要向上级申请拨款。这表明该商场需要通过改革( )
A. 实行分配制度“大锅饭” B. 缩减企业的经营规模
C. 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D. 获得更多的政府拨款
3.(2022云南省中考13.)小红同学在某图书馆网站检索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资料,在“重大意义”部分可以阅读到的内容是,这次会议的召开( )
A. 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B.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C. 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D. 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4.(2022宿迁中考12.)西方曾有人断言: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可能兼容,社会主义不可能搞市场经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实践和理论总结,有力而响亮打破了这个谶言。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是( )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九大
5.(2022重庆中考B卷8.)下面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粮食总产量变化表(部分)。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1978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粮食总产量(万吨) 30000 35343 38728 40712
A. 土地改革进行 B. “一五”计划的实施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6.(2022恩施州中考7.)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以下关于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说法正确的是( )
A. 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全部完成了土地改革
B. 农业合作化运动确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
C. 人民公社化运动改变了我国农业落后面貌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土地性质
7.(2022泰安中考5.)下图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的历程。开启第三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C.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D. 中共九大的召开
8.(2022自贡中考12.)下图反映了国1978-1987年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实行新解放区土地改革 B.进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C.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开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9.(2022大庆中考20.)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下列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说法正确的是( )
A. 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B. 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C. 消灭了地主阶级 D. 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10.(2022海南中考9.)从开展土地改革到实行农业合作化,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和政府不断调整农业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 )
A. 提高粮食产量 B. 解决温饱问题 C. 缩小城乡差别 D. 维护人民利益
11.(2022梧州中考8 .)1978—1982年,农村改革使城乡农贸市场得到恢复和繁荣,出现了农民长途贩运、异地经商,还出现了各种专业市场,如浙江温州、台州、义乌等地的小商品市场。这说明( )
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B. 对外开放首先从浙江省开始
C. 国内改革释放社会经济活力 D.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
12.(2022安徽中考7 .)1991年3月,中共中央确定在上海和深圳试点实行部分股份制公司股票上市。这表明( )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B. 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C. 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D. 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落实
13.(2021雅安市8.)1978年1月至11月底,出国和去香港考察的人员达529批,共3213人。其中,经党中央批准的国家级政府经济代表团有四个。这些考察( )
A.为改革开放作了准备 B.加快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C.为深化改革打下基础 D.推动冤假错案平反工作
14.(2021赤峰市10.)“1978年,我国农村人均住房面积8.1平方米。许多县人均年收入低于50元;我国城市人均住房面积6.7平方米,工资20年未上涨。”以上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B.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C.住房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D.科技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15.(2021自贡市16.)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形成了“苏南”“温州”“珠江”等模式;90年代乡镇企业开始向股份制新型企业发展,到1993年,其产值占全国社会总产值的1/3以上。这表明( )
A.非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B.掀起农业合作化的热潮
C.实行了全行业公私合营 D.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16.(2021乐山市20.)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某合作学习小组围绕主题收集了以下资料,请判断该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是( )
资料类型 名称
传记 《邓小平时代》
图片 《凤阳农民打花鼓庆丰收》
领导人讲话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年5月31日)
歌谣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D.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7.(2021遂宁市6.) 在安徽凤阳小岗村改革的同一年,遂宁市蓬溪县群利乡党委书记邓天元在九龙坡村与几名村干部达成一致意见:率先试点田边地角独立耕种,实行“包产到户”。这一做法( )
A. 改变了土地所有制现状 B. 增强了企业经营活力
C. 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 削弱了农业生产能力
18.(2021牡丹江 鸡西19.) 口号、标语往往有着强烈的政治色彩,被打上时代烙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下列口号、标语,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②“以阶级斗争为纲”
③“多快好省” ④“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A. ①②③④ B. ②④①③ C. ③①②④ D. ①③②④
19.(2021广安市10.)(2分)1978年5月7日,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实行奖金和计件工资制度。此后,又恢复了稿费制度。这些措施的实施( )
A.标志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对突破固有体制进行了尝试
C.标志着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D.完成了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
20.(2021德阳市8.) 我国粮食生产的年增长率从1957~1978年间的2.1%提高到了1979~1984年间的4.9%。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B. 计划经济体制的废除
C. 农业机械化的实现 D. 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21.(2021泰安市9.)对联“包干到户生产忙,喜看稻菽千层浪”的横批应为( )
A.翻身解放 B.对外开放 C.公私合营 D.联产承包
22.(2021聊城市16.)“各地可以根据当地市场需要,在取得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同意后,批准一些有正式户口的闲散劳动力从事修理、服务和手工业者个体劳动。”我国这一政策应出台于( )
A. 社会主义改造期间 B. “大跃进”期间
C. “文化大革命”期间 D. 改革开放初期
23.(2021扬州市11.)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邓小平表示赞成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提法,并说:这样大会也就有了一个主题了。这里的“大会”是指(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六大 D.中共十八大
24.(2021苏州市11.)1955年11月我国正式印制并且使用粮票,1993年2月后粮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粮票的使用与废除实际上体现了( )
A.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B.所有制形式的变化
C.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 D.产品分配方式变化
25.(2021南京市10.)1987年,“国营工业企业中,已实行厂长负责制的企业占68%;大中型国营工业企业中,实行了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占82%。”材料体现的是( )
A.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到来 B. 大跃进”高潮的掀起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
26.(2021广东19.)在《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1990年中国只有1家国有企业上榜;到2018年达120家,其中国有企业有83家,约占70%。这表明( )
A.中国国有资本的迅速壮大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C.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实现
27.(2021安徽中考9.)1984年,石家庄造纸厂推行改革,第二个月就实现利润21万多元,超过了改革前原定的全年指标。第一年承包期满,完成利润140万元,比承包指标翻了一番。这说明( )
A.乡镇企业的产值迅速提高 B.经济体制改革为企业注入了活力
C.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28.(2020河南10.)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右面对联的横批应为( )
A.翻身解放
B.合作社好
C.多快好省
D.联产承包
29.(2020齐齐哈尔16.)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最先开始于( )
A.农村 B.城市 C.国有企业 D.集体企业
30.(2020德州13.)海尔集团是当今家电行业著名品牌。但1984年刚上任青岛电冰箱厂(海尔集团前身)厂长的张瑞敏说:“欢迎我的是53份请假报告,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
A.增强企业活力 B.为企业包销产品 C.实行联产承包 D.企业全面私有化
31.(2020绵阳30.)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流行一副对联:“三十年前分田地,耕者有其田;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对联中两个土地政策的共同点是( )
①发生在三大改造时期 ②彻底摧毁封建土地制度
③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④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2.(2020呼和浩特6.)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中国人来说,绝不是一个普通概念,它不仅意味着历史性的关键抉择,也开启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伟大改革。改革历程中以下几项举措推进的先后顺序是( )
①中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城市企业开始进行股份制改革 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试点推行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③②①
33.(2020随州1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不断调整农村政策。关于1950年土地改革和20世纪80年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都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C.都让农民拥有了土地的所有权 D.都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4.(2020陕西6.)下列四幅图片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按调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①③④ D.④③①②
35.(2019江西7 .)“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发挥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 B.经济活动要遵循价值规律
C.运用市场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协调 D发挥计划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36.(2019孝感14 .)下列图片反映的是中共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对图片所示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B.都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都遵循了客观经济规律 D.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经营方式
37.(2019通辽6 .)1984年,邓小平视察广东顺德,在大良清晖园听取了顺德县主要领导的工作报告,他最有可能听到的报告是( )
A.《伦教人民公社生产再创佳绩,社员丰衣足食》
B.《勒流人民团结一致,超额完成炼钢指标》
C.《大良民信双皮奶厂公私合营,工商业改造进行顺利》
D.《北滘美的公司建成投产,民营企业发展迅速》
38.(2019南京12.)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之的严金昌曾说:“过去在生产队,上工一条龙,干活大呼隆,干多干少一个样,都是10分工,……出勤不出力,光工分多有什么用呢?”他的诉说,表达了( )
A.土地改革后的喜悦 B.对农业合作化的思考
C.对农村改革的肯定 D.国企改革前夕的期盼
39.(2019聊城16.)1980年12月11日,温州市鼓楼工商所向章华妹颁布发了由温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盖章的营业执照。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第一份个体营业执照。这表明( )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B.国营企业改革起步
C.个体经济取得合法地位 D.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40.(2019苏州 14 .)1979年11月,邓小平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友人时说:“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还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邓小平的这一思想主张( )
A.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B.表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C.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 D.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
二.非选择题
1.(2022泰州中考26.)史料承载着历史信息,记录了历史进程,对于建构历史解释具有重要价值。
【实物史料——见证历史】
(1)图一反映了当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率先进行了怎样的探索?图二表明我国出现了哪种经济现象?
【文献史料印证历史】
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模式。这种模式……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2)根据材料,说明这种“僵化模式”的弊端及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随着改革深人,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转型?
【口述史料——回忆历史】
调查人:澎湃网记者
陆德兴(上海第三钢铁厂退休职工)
口述内容:
我叫陆德兴。不要浦东一月年,今年71岁,是土生土长的滴东人。“宁要浦西一张床。片小渔村。在九十年代开发开放之前,从外滩看过来。滴东就是一1990年,浦东的交通、生活设施都很不方便,老百姓的居位条件也很差。国务院正式宣布开发开放浦东、随之而来的,是交通越来越便利、生活越来越方便。5高楼大厦一幢幢建起来。一些省份和国企也在浦东投责建造了自己的高楼。那时从滴西看浦东,是一派热间的建设景象。犹这样,浦东越来越繁华。
(3)依据口述内容。概括上海浦东前后的巨变及原因。
(4)综合以上史料研读,你能得出怎样的史论?
2.(2022白银中考10 .) 中俄两国在曲折的历史经历中,彼此影响相互借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斯大林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过程。集体化运动中,苏联建立起一套严密的行政命令体制,把农民束缚在农庄里,使农民失去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农牧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二 “在随后的几个月里,地方和中央政府经过讨论决定采纳"责任制"或”包产到户”。在这个制度下,土地仍然是公有的,但每个农户得到一块田地用于耕种,并与公共的生产队或经济合作社签订一份合同。”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苏联农业集体化存在的弊端。
(2)材料二中的“责任制”或“包产到户”指的是哪一政策?这一政策的实行取得了哪些成效?
(3)从材料一、二反映的史实,我们可以总结出哪些经验
3.(2021河北14.)粮食生产关乎国运民生。国家之大,粮安天下。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材料一 1964 年,袁隆平开始进行水稻杂交研究。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优势杂交水稻。后来,他又突破制种技术难点,研究出一套籼型杂交水稻生产技术,使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从亩产700千克到1149千克,超级杂交水稻高产攻关不断取得突破。1976年以来,杂交水稻在全国累计推广面积约 85亿亩,增产稻谷8500亿千克。
材料二 1978年底,一直靠吃政府教济粮过活的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私下把土地包干到户。虽然土地、人没有变化,但产生了惊人的效果:1979年,小岗村迎来大丰收,粮食总产量达6.65万千克,相当于1966年到1970年产量的总和。
1982年1月1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正式出台,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往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此后,中国政府不断完善和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国粮食总产量因此由1978 年的 3047.65 亿千克增加到 1984 年的4073.05亿千克。
(1)据材料一、二,归纳在粮食生产问题上农业科学家、农民、党和政府各采取的方案。这些方案取得的成效分别是什么 (6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述成效都对我国成功解决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哪一方面问题起了重要作用。(2分)
材料三 我国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我国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平整土地,一般能产生1%到3%的新增耕地;通过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大幅度改善了农田生产条件。评估数据显示,高标准农田项目区粮食产能平均提高10%到20%,农药施用量减少19.1%,化肥施用量减少 13.8%。
(3)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在粮食生产中坚持了哪一发展理念,概括其表现。(6分)
材料四 近年来,我国种业科技进步明显,培育了一批粮食作物新品种,从种源上为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提供了保障。但种业核心技术创新不足,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良种来源和供给仍有短板,部分种源仍然需要进口。
(4)材料四说明提升什么能力促进粮食生产?(2分)
(5)以上材料表明改革、科技均是影响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你认为其中哪一因素更重要?说出一条依据。
4.(2019河南A卷23.)(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食物匮乏的农村生 1978年后丰盛的农村餐桌
材料二正如学者们所说,中国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农民)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1978年开始,农业发展实现了“变”与“不变”……中国农业水平的不断发展,农业农村形势持续稳中向好,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推进…农业机械化水平超过66%,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7,5%,灌溉面积达10.08亿亩,一半以上的农田早涝保收,新型职业农民超过1400万人,各类新型主体达330万家,农药使用量连续负增长,从传统到现代,农业生产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
(1)比较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指出农民生活的变化。并回答促使这种变化出现的政策原因是什么 (3分)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农业发展实现了“变”与“不变” (2分)
(3)综合材料一、二,面对“农业生产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你对农业发展有何建议 (2分)
5.(2019梧州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2年~1957年中国部分工业产品产量简表
项目 1952年 1957年 增幅(%)
重工业 钢(万吨) 135 535 296
轻工业 棉布(亿米) 38.3 50.5 32
材料二 1978年~1984年中国主要农产品产量简表(单位:吨)
年份 农业生产项目
粮食 棉花 油料
1978年 3亿 217万 522万
1984年 4亿 626万 1191万
——摘编自韩俊《中国经济改革30年——农村经济卷>
材料三 长期以来,城乡分离的二元经济格局,使农村单纯搞农业,城市搞工业,这种做法使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而乡镇企业既接受了城市的辐射,又扩大向城市反射,开创“城中有我,我中有城”的局面,……对于中国的乡镇企业,英国路透社说:“中国在乡镇工厂利用剩余劳动力的办法,在发展中国家是独树一帜。
——摘编自应佳洁《乡镇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50年代中国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发展状况。(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70~80年代中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变化的总体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发展乡镇企业的作用。(4分)
人民公社化运动 农民领取承包合同书 新时期土地流转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