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选必修上册5.1 《<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选必修上册5.1 《<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7.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17 18:35:04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选必修上册5.1 《<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敏于事而慎于言 ①敏:机敏 ②慎:谨慎
B.质胜文则野①文:华美、文采 ②野:不受拘束
C.小人喻于利①喻:比喻 ②利:利益
D.迩之事父 ①迩:近 ②事:侍奉
【答案】D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A项,①敏:勤勉;B项,②野:粗野、鄙俗;C项,①喻:知晓,明白。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句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2.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就有道而正焉 天下归仁焉
B.质胜文则野 故木受绳则直
C.敏于事而慎于言 不能容于远近
D.人而不仁 死而后已
【答案】B
【知识点】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解析】【分析】A项,代词,代指自己/语气助词,用于句末;
B项,连词,表承接,就;
C项,介词,在……方面/介词,表被动。
D项,连词,表假设,如果/连词,表顺承。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
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全都属于古今同义现象的一项是(  )
①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③回虽不敏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⑤古之学者必有师
A.②⑤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答案】C
【知识点】古今异义
【解析】【分析】①自省:古今同义,自我反思、反省。②终身:古今同义,一生,一辈子。③不敏:古今同义,不聪明,常用来表示自谦。④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⑤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今异义词的理解能力。所谓“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的古义与今义意思不同的现象。辨清古今异义词对于理解文言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平时的学习中应该整理并背诵。
4.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见贤思齐焉
②见贤思齐焉
③可以群
④远之事君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择善而从之
⑦草菅人命
A.①⑤/②③⑦/④⑥ B.①②/③④⑦/⑤/⑥
C.①⑥/②⑤/③④/⑦ D.①④⑤/②/③/⑥⑦
【答案】C
【知识点】词类活用
【解析】【分析】①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贤人。②齐: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看齐。③群:名词用作动词,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变得合群。④事:名词用作动词,为……做事,侍奉。⑤厚、薄:形容词用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⑥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好的意见、建议。⑦草:名词意动用法,把……当作小草。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的掌握情况。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 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辨别词语的词性,然后再看其后面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由此确定其活用类型。
5.下列有关《论语》的相关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B.《论语》以叙事体为主,语录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C.《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D.“四书”和《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答案】B
【知识点】文学常识;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
B项应该是《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
故答案为:B
【点评】该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准确完成这类题目,需要考生在课下勤积累、反复记忆,相似之处要细心分析辨别。尤其对作品的时代和文体、作家的身份和作品集认真积累。
6.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后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的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孔子的弟子端木赐,字子贡。
B.《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合称“五经”。
C.小人,西周、春秋时代对被统治的劳动人民的称谓,又指道德低下的人。前者与“大人”相对,后者与“君子”相对。
D.士,在春秋时期,士在政治上居于卿大夫与庶民之间,处于贵族的最低层。也泛指读书人。本文中就是后一种用法。
【答案】B
【知识点】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B项,“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部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合称“四书”。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情况,关键在于平时的识记积累。要熟记于心,做题才会效率高、质量好。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 颜渊》)
材料二: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子曰“其‘怒’手!己所不欲,勿拖于人。
(《论语·颜渊》)
材料三: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论语·先进》)
材料四: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论语 先进》)
(注)①椁:古代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问其目目:详情。
B.举直措诸枉诸:诸多。
C.子恸矣恸:悲伤过度
D.吾不徒行以为之椁徒行: 徒步行走
8.下列关于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从孔子与樊迟的对话中可知,樊迟和孔子所说的“知”指的是知人善任。
B.子夏称赞说“富哉言乎”是因为他认为孔子的话含义深刻丰富。
C.“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就是说行仁德既在于自己,也需要外界的监督,表明了孔子对待人生所采取的积极进取态度。
D.仁是儒家学说中含义非常广泛的一种道德观念,包括了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内容。
9.请评析材料四中孔子不为颜渊做椁的行为。
【答案】7.B
8.C
9.自己在鲁国当过大夫,根据礼制,不可步行。孔子的回答,反应了他守礼的态度。(拒绝颜路的请求直言相告,也体现了他“君子坦荡荡”的性格特征——可参考)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概括分析;筛选信息;课文理解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句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2)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关键是读懂文言文,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要求从原文中寻找信息,并将其进行概括组合,形成答案。
【附参考译文】
材料一: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论语 颜渊》)
材料二: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
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善于知人。”
樊迟没有完全理解。孔子说:“把正直的人摆在邪恶的人的上面,即选用贤人,罢黜坏人,使他们的位置在不正直的人上面,就能使不正直的人变正直。”
樊迟退了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去见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的位置在不正直的人上面’,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道:“这是涵义多么丰富的话呀!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把皋陶提拔了起来,不仁的人就远远地离开了。汤得了天下,也从众人中选拔人才,把伊尹提拔起来,那些不仁的人就远远离开了。”
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论语·颜渊》)
材料三:
颜渊死了,孔子哭得极其悲痛。跟随孔子的人说.“您悲痛太过了!”孔子说:“有悲痛太过了吗?不为这样的人悲痛还为谁悲痛呢?”
(《论语·先进》)
材料四:
颜渊死了,他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把车卖了给颜渊做一个外椁。孔子说:“不管有才能还是没才能,说来也都是各自的儿子。孔鲤死了,也只有棺,没有椁。我不能卖掉车子步行来给他置办椁。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是不可以徒步出行的。”
(《论语·先进》)
7.B.句意为:把正直的人摆在邪恶的人的上面,即选用贤人,罢黜坏人。诸:之于。故答案为:B。
8.C .“就是说行仁德既在于自己,也需要外界的监督”错误,应该是完全靠自己。“仁”是孔子思想的一个核心。要在生活中行“仁”,按孔子的说法,就要克己复礼,加强自我约束。也就是说,想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净化自己的心灵,约束自我的行为。故答案为:C。
9.“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意思是“不管有才能还是没才能,说来也都是各自的儿子。孔鲤死了,也只有棺,没有椁。我不能卖掉车子步行来给他置办椁。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是不可以徒步出行的”。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对礼的一丝不苟的严肃态度。礼先于情,凡事要与礼合才可以与情合。孔子与颜渊虽为师生却情同父子,他不同意把自己车子卖掉来为颜渊买外棺,不是舍不得车,而是因为礼制规定,大夫出门必须用车,而且礼以俭为宜。故孔子虽然对颜渊之早逝很悲恸,却始终不忘礼,不肯丧失原则性。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二)
公孙丑①:“敢问夫子恶②乎长?”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③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④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日:‘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据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公孙丑:“何谓知言?”
曰:“诐⑤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注】
①公孙丑:孟子的学生。②恶:同“乌”,疑问词,哪,何。③慊:通“惬”。快心,满意。④告子:孟子同时代人,两人所持观点不同,有过辩论。⑤诐辞:偏颇的言辞。
10.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忍:怜悯,同情
B.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同“邀”,博取
C.今日病矣 病:疲倦,劳累
D.诐辞知其所蔽 蔽:蒙蔽,局限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
B.人之有是四端也 师道之不传也
C.其子趋而往 视之人而不仁
D.以其外之也故 贼人以利其身
1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B.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C.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D.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13.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能够符合孟子“浩然正气”之说的一组是()
①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②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③留将正气冲霄汉,著成信史照尘寰。
④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⑤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
⑥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①②⑤
1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孟子提出的“仁义礼智”都发端于“不忍人之心”的看法,成为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
B.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强调天赋道德,认为仁义礼智本就存在于内心,只须去心中寻找,无须后天培养。
C.孟子认为浩然正气须于心中蓄积,而非依靠外物之力获取,若是自欺欺人,拔苗助长,浩然之气也就会衰亡。
D.“浩然正气”是孟子对个人最高精神境界的描述,它对约束人心、塑造正直而坚毅的人格功莫大焉。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②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16.根据第二则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如何培养“浩然正气”。
【答案】10.A
11.B
12.C
13.B
14.B
15.①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②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16.培养浩然之气要靠正直,即要与正义、正道相辅而行;培养浩然之气要靠日积月累,而不能急于求成。培养浩然之气时,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
(3)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 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5)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6)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附参考译文】
(一)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二)
公孙丑说:“请问老师您长于哪一方面呢?”
孟子说:“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
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这种气,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 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的东西。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不要像宋人一样:宋国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 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家, 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已全部于死了。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公孙丑问:“怎样才算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呢?”
孟子回答说:“偏颇的言语知道它片面在哪里;夸张的言语知道它过分在哪里;怪僻的言语知道它离奇在哪里;躲闪的言语知道它理穷在哪里。--从心里产生,必然会对政治造成危害,用于政治,必然会对国家大事造成危害。如果圣人再世,也一定会同意我的话。”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句意: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忍”,残忍、狠心。
故答案为:A。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所以”,……的原因/用来……。
B.“之”,均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 “而”,表修饰关系/表假设,如果,假如。
D. “以”,因为/表目的关系,来。
故答案为:B。
1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不助苗长”是“者”的定语,中间不能断开;“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句式相同,都是“……者……者也”,排除D。
故答案为: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①句表达苏轼对于亡妻的思念之情。不能体现孟子“浩然正气”之说。排除A、D。②句表达屈原坚持自己的追求,纵死多次也不后悔。③句赞扬的司马迁刚正不阿的品格,正气直冲上天。④句我把我的心意寄托给人民,然而人民却难以察觉,我愿意把我毕生的精力托付给我的祖国。⑤句赞美焦裕禄那种奉献精神。⑥句说曹雪芹写《红楼梦》的不易。花了十年时间写成这部书,费尽心力,字字看来都是血。不能体现孟子“浩然正气”之说。排除C。
故答案为:B。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无须后天培养”错误,孟子不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强调需“扩而充之”才能发扬光大。
故答案为:B。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以,用;忍人之心,怜悯、体恤他人的心;可运之掌上,状语后置句、省略句,可(于)掌上运。
知:懂得,了解;善,善于;养,培养。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如何培养”是从正面设问,而原文则从反面进行论述。答题时,考生先要找出原文中的论述,并把原文表达的反面意思转化为正面论述。材料二第四段,“以直养”“配义与道”说明浩然之气是需要用正直来蓄养,并要与正义和正道相配。材料二第四段,“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是说这种气是通过蓄养正义而生成的,而不是偶然做一件合乎义的事就能得到的。也就是说要坚持,长期去做才行,不能偶然做一次,就期待效果,要持之以恒。材料二第四段“心勿忘,勿助长也。”对浩然之气我们要培养它,内心不忘,但不要去帮助它生长,揠苗助长,只会适得其反。
故答案为: 培养浩然之气要靠正直,即要与正义、正道相辅而行;培养浩然之气要靠日积月累,而不能急于求成。培养浩然之气时,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二)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节选自《礼记·大学》)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虑而后能得得:处事合宜
B.致知在格物格:标准
C.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辟:偏向
D.之其所哀矜而辟焉矜:怜悯,同情
1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大学之道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B.知止而后有定人而不仁,如礼何
C.欲齐其家者其恕乎
D.小人闲居为不善 为之于未有
19.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例句相同一项是()
例句:见贤思齐焉
A.譬如平地 B.故亏父而自利
C.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D.在止于至善
20.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B.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C.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D.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21.下列对选文(一)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B.继而又提出了“八条目”之说,“八条目”之间是并列关系,“格物”是其核心。
C.要做到“诚意”需要不自欺欺人,要做到“正心”需要摈弃不良情绪和外界干扰。
D.选文中使用了顶针、排比等修辞,使得道理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增强了说服力。
2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23.结合《大学之道》,谈谈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成为怎样的人。
【答案】17.B
18.D
19.D
20.C
21.B
22.所以喜好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缺点,厌恶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优点,这样的人天下很少!
23.要树立远大理想;要格物致知,探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要端正态度,注重自我素养的提升。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类活用;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理解辨析此类活用的能力。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
(4)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 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5)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6)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原题所问找到答题区间并对答题区间进行分析与归纳,最终概括出答案。
【附参考译文】
(一)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而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二)所谓使意念真诚,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小人在闲居独处时做不好的事,没有什么坏事不干,见到君子后就隐藏躲避,掩盖藏匿做过的坏事,宣传夸耀自己做过的善事。岂不知在别人眼中看着他,就如同看清了他的肺肝一样,他这样做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就叫做内心有真实的想法,外表上一定会表现出来的。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一定要很谨慎。曾子说过:“虽独处,其实也有很多眼睛在看着你,很多手在指着你,多么严厉、多可敬畏啊!”财富可以装饰屋室,道德可以润饰身心,心胸宽广,身体自然安适,所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
所谓要修养自身德行就是要端正内心:自身如果有愤怒怨恨,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如果有畏惧恐慌,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如果有喜好欢乐,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如果有忧患烦愁,内心就不能端正。心思不能专注于要做的事情,虽然也在看,却是看不到;虽然也在听,却是听不清;虽然也在吃,却是吃了还不知道什么滋味。这就是说,修养自身德行就是要端正内心。
所谓管好家要先修养好自身的德行:就是说人们对自己所亲爱的人会偏向喜爱,对自己所厌恶的人会偏向厌恶,对自己所敬畏的人会偏向敬畏,对自己所怜悯的人会偏向怜悯,对自己所傲视怠慢的人会偏向傲视怠慢。所以,喜好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缺点,厌恶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优点,这样的人天下很少!所以谚语说:“对于自己的孩子,没有人还知道孩子有缺点;对于自己的庄稼,总觉得禾苗长得还不够壮硕。”这就叫不进行自身德行的修养就不能管好自己的家。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致知在格物”的句意: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格”应是“推究”的意思。
故答案为:B。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个“之”,助词,的;第二个“之”,代词,它。
B.第一个“而”,连词,表承接;第二个“而”,连词,表假设。
C.第一个“其”,代词,自己的;第二个“其”,语气词,大概。
D.两个“为”,都是动词,做。
故答案为:D。
1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例句“见贤思齐焉”中的“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贤德的人。
A.“譬如平地”中的“平”,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填平。
B.“故亏父而自利”中的“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损失。
C.“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中的“树”,名词活用作动词,种植。
D.“在止于至善”中的“善”,形容词用作名词,最完美的境界。
故答案为:D。
2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心不在焉”的意思是心思不能专注于要做的事情。“心”作主语,“不在”作谓语,“焉”作宾语。依据语法结构,“焉”是代词,作“在”的宾语,“在焉”不能断开,排除A、B。“视而不见”与“听而不闻”是对称结构,故“视而不见”与“听而不闻”之间要断开,排除D。断句后,疏通语意为:心思不能专注于要做的事情,虽然也在看,却是看不到;虽然也在听,却是听不清;虽然也在吃,却是吃了还不知道什么滋味。
故答案为:C。
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八条目’之间是并列关系,‘格物’是其核心”分析错误。“八条目”之间应该是递进关系,“修身”是“三纲八目”说的核心。
故答案为:B。
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关键词:好,喜好;第一个“恶”译为“缺点”;
第二个“恶”译为“厌恶”;美,优点;鲜,少。
2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大学之道》中提出了“在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理想境界,还指出“修”“齐”“治”“平”的人生追求。由此可知,新时代的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有高远的奋斗目标。结合“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分析,新时代的青年要格物致知,探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结合“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分析,对于新时代的青年来说,重要的是正心,修身,即要端正态度,注重自我素养的提升。
故答案为: 要树立远大理想;要格物致知,探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要端正态度,注重自我素养的提升。
三、语言表达
2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里仁》中孔子用“   ,   ”两句来概括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
(2)《论语·泰伯》中的“   ,   ”说的是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们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
(3)《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在《论语·子罕》中说“   ,   ,   ”,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
(4)《论语·卫灵公》中的孔子的经典妙句、中华民族的重要信条,讲明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的两句话是:   ,   。
(5)《论语·阳货》中孔子用“   ,   ,   ,   ”四句话概括了《诗经》这部书的四种作用。
【答案】(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3)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4)己所不欲;勿施于入
(5)《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弘”“施”“知”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故答案为:⑴ 1、君子喻于义 2、小人喻于利
⑵ 1、士不可以不弘毅 2、任重而道远
⑶ 1、知者不惑 2、仁者不忧 3、勇者不惧
(4) 1、己所不欲 2、勿施于入
(5) 1、《诗》可以兴 2、可以观3、可以群 4、可以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
2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3)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4)《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答案】(1)品德高尚的人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勤勉于做事而谨慎于言谈,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2)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担当的东西重,而且路程遥远。把在天下实现仁作为自己必须担当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到死才停止,不是很遥远吗?
(3)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一旦这样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全天下都会称许你是仁人。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道靠别人吗?
(4)(学)《诗经》可以激发人的感情,可以观察政治、风俗的盛衰得失,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在礼的准则下怨刺时政。近可以懂得如何侍奉父母,远可以懂得如何侍奉君王。
【知识点】翻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1)安:安逸,舒适。敏;勤勉。正:匡正。(2)弘:广、失,这里指志向远大。不……乎:表反问,不是……吗?已:停止。(3)克:约束。一日:一旦。归:称赞,称许。(4)迩:近。事:侍奉。
故答案为:⑴ 品德高尚的人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勤勉于做事而谨慎于言谈,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⑵ 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担当的东西重,而且路程遥远。把在天下实现仁作为自己必须担当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到死才停止,不是很遥远吗?
⑶ 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一旦这样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全天下都会称许你是仁人。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道靠别人吗?
(4) (学)《诗经》可以激发人的感情,可以观察政治、风俗的盛衰得失,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在礼的准则下怨刺时政。近可以懂得如何侍奉父母,远可以懂得如何侍奉君王。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26.请围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写一段议论的文字,不少于200字。
【答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很简单的一句话,很明了的八个字。可真正做起来,却是难上加难。难于何处?难就难在我们不知道自己做错了。有这样一个故事,人类有两个袋子,一个袋子挂在人的前面,一个袋子系在人的后边。前边的装的是人的优点,后边的装的是人的缺点。所以我们就只能看到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缺点。因此,想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最首要的是善于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制止己所不欲施于人。明白自己所不想的事,对每个人而言是很简单的,没有人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可要勿施于人,那可就不易了。就拿食品安全问题来说,你问那些黑心商家,面对他们自己生产的产品,他们想吃吗?肯定不想,可为什么就施于别人了呢?为了利益,这些人才丧失良心,一个没有良心可言的人,又怎会自律,怎会受这八个字的影响?所以,重视勿施于人,也就能做到勿施于人。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以及微写作的能力。“微作文”需要关注审题立意、语言运用、结构创意等方面的特点。任何一篇习作,不论篇幅多少,都有主题,微作文更是如此,考生要在有限的字数内将自己对于主题的理解阐释清楚,并结合生活经验和语言积累择其精要来表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亲自强加给对方。就像孔子看不起劳动,但他就不能要求弟子也看不起劳动。如果这样做,就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现。这句话引申意思可以理解为,自己都做得不够好,就不能要求别人比自己做得好。世间万物都是平等的,人一定要有宽容之心,用宽容心去和世界进行沟通,才会给自己少树立敌人。否则,会四面树敌,人生路越走越窄。学生围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分析其合理之处,阐述正确做法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以及微写作的能力。“微作文”需要关注审题立意、语言运用、结构创意等方面的特点。任何一篇习作,不论篇幅多少,都有主题,微作文更是如此,考生要在有限的字数内将自己对于主题的理解阐释清楚,并结合生活经验和语言积累择其精要来表达。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选必修上册5.1 《<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敏于事而慎于言 ①敏:机敏 ②慎:谨慎
B.质胜文则野①文:华美、文采 ②野:不受拘束
C.小人喻于利①喻:比喻 ②利:利益
D.迩之事父 ①迩:近 ②事:侍奉
2.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就有道而正焉 天下归仁焉
B.质胜文则野 故木受绳则直
C.敏于事而慎于言 不能容于远近
D.人而不仁 死而后已
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全都属于古今同义现象的一项是(  )
①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③回虽不敏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⑤古之学者必有师
A.②⑤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4.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见贤思齐焉
②见贤思齐焉
③可以群
④远之事君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择善而从之
⑦草菅人命
A.①⑤/②③⑦/④⑥ B.①②/③④⑦/⑤/⑥
C.①⑥/②⑤/③④/⑦ D.①④⑤/②/③/⑥⑦
5.下列有关《论语》的相关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B.《论语》以叙事体为主,语录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C.《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D.“四书”和《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6.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后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的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孔子的弟子端木赐,字子贡。
B.《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合称“五经”。
C.小人,西周、春秋时代对被统治的劳动人民的称谓,又指道德低下的人。前者与“大人”相对,后者与“君子”相对。
D.士,在春秋时期,士在政治上居于卿大夫与庶民之间,处于贵族的最低层。也泛指读书人。本文中就是后一种用法。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 颜渊》)
材料二: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子曰“其‘怒’手!己所不欲,勿拖于人。
(《论语·颜渊》)
材料三: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论语·先进》)
材料四: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论语 先进》)
(注)①椁:古代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问其目目:详情。
B.举直措诸枉诸:诸多。
C.子恸矣恸:悲伤过度
D.吾不徒行以为之椁徒行: 徒步行走
8.下列关于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从孔子与樊迟的对话中可知,樊迟和孔子所说的“知”指的是知人善任。
B.子夏称赞说“富哉言乎”是因为他认为孔子的话含义深刻丰富。
C.“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就是说行仁德既在于自己,也需要外界的监督,表明了孔子对待人生所采取的积极进取态度。
D.仁是儒家学说中含义非常广泛的一种道德观念,包括了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内容。
9.请评析材料四中孔子不为颜渊做椁的行为。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二)
公孙丑①:“敢问夫子恶②乎长?”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③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④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日:‘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据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公孙丑:“何谓知言?”
曰:“诐⑤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注】
①公孙丑:孟子的学生。②恶:同“乌”,疑问词,哪,何。③慊:通“惬”。快心,满意。④告子:孟子同时代人,两人所持观点不同,有过辩论。⑤诐辞:偏颇的言辞。
10.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忍:怜悯,同情
B.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同“邀”,博取
C.今日病矣 病:疲倦,劳累
D.诐辞知其所蔽 蔽:蒙蔽,局限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
B.人之有是四端也 师道之不传也
C.其子趋而往 视之人而不仁
D.以其外之也故 贼人以利其身
1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B.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C.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D.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13.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能够符合孟子“浩然正气”之说的一组是()
①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②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③留将正气冲霄汉,著成信史照尘寰。
④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⑤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
⑥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①②⑤
1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孟子提出的“仁义礼智”都发端于“不忍人之心”的看法,成为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
B.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强调天赋道德,认为仁义礼智本就存在于内心,只须去心中寻找,无须后天培养。
C.孟子认为浩然正气须于心中蓄积,而非依靠外物之力获取,若是自欺欺人,拔苗助长,浩然之气也就会衰亡。
D.“浩然正气”是孟子对个人最高精神境界的描述,它对约束人心、塑造正直而坚毅的人格功莫大焉。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②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16.根据第二则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如何培养“浩然正气”。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二)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节选自《礼记·大学》)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虑而后能得得:处事合宜
B.致知在格物格:标准
C.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辟:偏向
D.之其所哀矜而辟焉矜:怜悯,同情
1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大学之道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B.知止而后有定人而不仁,如礼何
C.欲齐其家者其恕乎
D.小人闲居为不善 为之于未有
19.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例句相同一项是()
例句:见贤思齐焉
A.譬如平地 B.故亏父而自利
C.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D.在止于至善
20.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B.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C.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D.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21.下列对选文(一)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B.继而又提出了“八条目”之说,“八条目”之间是并列关系,“格物”是其核心。
C.要做到“诚意”需要不自欺欺人,要做到“正心”需要摈弃不良情绪和外界干扰。
D.选文中使用了顶针、排比等修辞,使得道理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增强了说服力。
2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23.结合《大学之道》,谈谈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成为怎样的人。
三、语言表达
2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里仁》中孔子用“   ,   ”两句来概括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
(2)《论语·泰伯》中的“   ,   ”说的是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们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
(3)《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在《论语·子罕》中说“   ,   ,   ”,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
(4)《论语·卫灵公》中的孔子的经典妙句、中华民族的重要信条,讲明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的两句话是:   ,   。
(5)《论语·阳货》中孔子用“   ,   ,   ,   ”四句话概括了《诗经》这部书的四种作用。
2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3)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4)《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26.请围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写一段议论的文字,不少于2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A项,①敏:勤勉;B项,②野:粗野、鄙俗;C项,①喻:知晓,明白。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句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2.【答案】B
【知识点】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解析】【分析】A项,代词,代指自己/语气助词,用于句末;
B项,连词,表承接,就;
C项,介词,在……方面/介词,表被动。
D项,连词,表假设,如果/连词,表顺承。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
3.【答案】C
【知识点】古今异义
【解析】【分析】①自省:古今同义,自我反思、反省。②终身:古今同义,一生,一辈子。③不敏:古今同义,不聪明,常用来表示自谦。④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⑤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今异义词的理解能力。所谓“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的古义与今义意思不同的现象。辨清古今异义词对于理解文言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平时的学习中应该整理并背诵。
4.【答案】C
【知识点】词类活用
【解析】【分析】①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贤人。②齐: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看齐。③群:名词用作动词,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变得合群。④事:名词用作动词,为……做事,侍奉。⑤厚、薄:形容词用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⑥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好的意见、建议。⑦草:名词意动用法,把……当作小草。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的掌握情况。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 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辨别词语的词性,然后再看其后面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由此确定其活用类型。
5.【答案】B
【知识点】文学常识;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
B项应该是《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
故答案为:B
【点评】该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准确完成这类题目,需要考生在课下勤积累、反复记忆,相似之处要细心分析辨别。尤其对作品的时代和文体、作家的身份和作品集认真积累。
6.【答案】B
【知识点】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B项,“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部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合称“四书”。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情况,关键在于平时的识记积累。要熟记于心,做题才会效率高、质量好。
【答案】7.B
8.C
9.自己在鲁国当过大夫,根据礼制,不可步行。孔子的回答,反应了他守礼的态度。(拒绝颜路的请求直言相告,也体现了他“君子坦荡荡”的性格特征——可参考)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概括分析;筛选信息;课文理解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句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2)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关键是读懂文言文,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要求从原文中寻找信息,并将其进行概括组合,形成答案。
【附参考译文】
材料一: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论语 颜渊》)
材料二: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
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善于知人。”
樊迟没有完全理解。孔子说:“把正直的人摆在邪恶的人的上面,即选用贤人,罢黜坏人,使他们的位置在不正直的人上面,就能使不正直的人变正直。”
樊迟退了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去见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的位置在不正直的人上面’,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道:“这是涵义多么丰富的话呀!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把皋陶提拔了起来,不仁的人就远远地离开了。汤得了天下,也从众人中选拔人才,把伊尹提拔起来,那些不仁的人就远远离开了。”
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论语·颜渊》)
材料三:
颜渊死了,孔子哭得极其悲痛。跟随孔子的人说.“您悲痛太过了!”孔子说:“有悲痛太过了吗?不为这样的人悲痛还为谁悲痛呢?”
(《论语·先进》)
材料四:
颜渊死了,他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把车卖了给颜渊做一个外椁。孔子说:“不管有才能还是没才能,说来也都是各自的儿子。孔鲤死了,也只有棺,没有椁。我不能卖掉车子步行来给他置办椁。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是不可以徒步出行的。”
(《论语·先进》)
7.B.句意为:把正直的人摆在邪恶的人的上面,即选用贤人,罢黜坏人。诸:之于。故答案为:B。
8.C .“就是说行仁德既在于自己,也需要外界的监督”错误,应该是完全靠自己。“仁”是孔子思想的一个核心。要在生活中行“仁”,按孔子的说法,就要克己复礼,加强自我约束。也就是说,想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净化自己的心灵,约束自我的行为。故答案为:C。
9.“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意思是“不管有才能还是没才能,说来也都是各自的儿子。孔鲤死了,也只有棺,没有椁。我不能卖掉车子步行来给他置办椁。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是不可以徒步出行的”。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对礼的一丝不苟的严肃态度。礼先于情,凡事要与礼合才可以与情合。孔子与颜渊虽为师生却情同父子,他不同意把自己车子卖掉来为颜渊买外棺,不是舍不得车,而是因为礼制规定,大夫出门必须用车,而且礼以俭为宜。故孔子虽然对颜渊之早逝很悲恸,却始终不忘礼,不肯丧失原则性。
【答案】10.A
11.B
12.C
13.B
14.B
15.①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②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16.培养浩然之气要靠正直,即要与正义、正道相辅而行;培养浩然之气要靠日积月累,而不能急于求成。培养浩然之气时,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
(3)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 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5)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6)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附参考译文】
(一)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二)
公孙丑说:“请问老师您长于哪一方面呢?”
孟子说:“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
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这种气,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 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的东西。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不要像宋人一样:宋国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 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家, 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已全部于死了。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公孙丑问:“怎样才算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呢?”
孟子回答说:“偏颇的言语知道它片面在哪里;夸张的言语知道它过分在哪里;怪僻的言语知道它离奇在哪里;躲闪的言语知道它理穷在哪里。--从心里产生,必然会对政治造成危害,用于政治,必然会对国家大事造成危害。如果圣人再世,也一定会同意我的话。”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句意: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 “忍”,残忍、狠心。
故答案为:A。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所以”,……的原因/用来……。
B.“之”,均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 “而”,表修饰关系/表假设,如果,假如。
D. “以”,因为/表目的关系,来。
故答案为:B。
1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不助苗长”是“者”的定语,中间不能断开;“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句式相同,都是“……者……者也”,排除D。
故答案为: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①句表达苏轼对于亡妻的思念之情。不能体现孟子“浩然正气”之说。排除A、D。②句表达屈原坚持自己的追求,纵死多次也不后悔。③句赞扬的司马迁刚正不阿的品格,正气直冲上天。④句我把我的心意寄托给人民,然而人民却难以察觉,我愿意把我毕生的精力托付给我的祖国。⑤句赞美焦裕禄那种奉献精神。⑥句说曹雪芹写《红楼梦》的不易。花了十年时间写成这部书,费尽心力,字字看来都是血。不能体现孟子“浩然正气”之说。排除C。
故答案为:B。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无须后天培养”错误,孟子不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强调需“扩而充之”才能发扬光大。
故答案为:B。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以,用;忍人之心,怜悯、体恤他人的心;可运之掌上,状语后置句、省略句,可(于)掌上运。
知:懂得,了解;善,善于;养,培养。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如何培养”是从正面设问,而原文则从反面进行论述。答题时,考生先要找出原文中的论述,并把原文表达的反面意思转化为正面论述。材料二第四段,“以直养”“配义与道”说明浩然之气是需要用正直来蓄养,并要与正义和正道相配。材料二第四段,“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是说这种气是通过蓄养正义而生成的,而不是偶然做一件合乎义的事就能得到的。也就是说要坚持,长期去做才行,不能偶然做一次,就期待效果,要持之以恒。材料二第四段“心勿忘,勿助长也。”对浩然之气我们要培养它,内心不忘,但不要去帮助它生长,揠苗助长,只会适得其反。
故答案为: 培养浩然之气要靠正直,即要与正义、正道相辅而行;培养浩然之气要靠日积月累,而不能急于求成。培养浩然之气时,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
【答案】17.B
18.D
19.D
20.C
21.B
22.所以喜好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缺点,厌恶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优点,这样的人天下很少!
23.要树立远大理想;要格物致知,探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要端正态度,注重自我素养的提升。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类活用;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理解辨析此类活用的能力。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
(4)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 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5)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6)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原题所问找到答题区间并对答题区间进行分析与归纳,最终概括出答案。
【附参考译文】
(一)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而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二)所谓使意念真诚,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小人在闲居独处时做不好的事,没有什么坏事不干,见到君子后就隐藏躲避,掩盖藏匿做过的坏事,宣传夸耀自己做过的善事。岂不知在别人眼中看着他,就如同看清了他的肺肝一样,他这样做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就叫做内心有真实的想法,外表上一定会表现出来的。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一定要很谨慎。曾子说过:“虽独处,其实也有很多眼睛在看着你,很多手在指着你,多么严厉、多可敬畏啊!”财富可以装饰屋室,道德可以润饰身心,心胸宽广,身体自然安适,所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
所谓要修养自身德行就是要端正内心:自身如果有愤怒怨恨,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如果有畏惧恐慌,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如果有喜好欢乐,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如果有忧患烦愁,内心就不能端正。心思不能专注于要做的事情,虽然也在看,却是看不到;虽然也在听,却是听不清;虽然也在吃,却是吃了还不知道什么滋味。这就是说,修养自身德行就是要端正内心。
所谓管好家要先修养好自身的德行:就是说人们对自己所亲爱的人会偏向喜爱,对自己所厌恶的人会偏向厌恶,对自己所敬畏的人会偏向敬畏,对自己所怜悯的人会偏向怜悯,对自己所傲视怠慢的人会偏向傲视怠慢。所以,喜好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缺点,厌恶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优点,这样的人天下很少!所以谚语说:“对于自己的孩子,没有人还知道孩子有缺点;对于自己的庄稼,总觉得禾苗长得还不够壮硕。”这就叫不进行自身德行的修养就不能管好自己的家。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致知在格物”的句意: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格”应是“推究”的意思。
故答案为:B。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个“之”,助词,的;第二个“之”,代词,它。
B.第一个“而”,连词,表承接;第二个“而”,连词,表假设。
C.第一个“其”,代词,自己的;第二个“其”,语气词,大概。
D.两个“为”,都是动词,做。
故答案为:D。
1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例句“见贤思齐焉”中的“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贤德的人。
A.“譬如平地”中的“平”,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填平。
B.“故亏父而自利”中的“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损失。
C.“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中的“树”,名词活用作动词,种植。
D.“在止于至善”中的“善”,形容词用作名词,最完美的境界。
故答案为:D。
2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心不在焉”的意思是心思不能专注于要做的事情。“心”作主语,“不在”作谓语,“焉”作宾语。依据语法结构,“焉”是代词,作“在”的宾语,“在焉”不能断开,排除A、B。“视而不见”与“听而不闻”是对称结构,故“视而不见”与“听而不闻”之间要断开,排除D。断句后,疏通语意为:心思不能专注于要做的事情,虽然也在看,却是看不到;虽然也在听,却是听不清;虽然也在吃,却是吃了还不知道什么滋味。
故答案为:C。
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八条目’之间是并列关系,‘格物’是其核心”分析错误。“八条目”之间应该是递进关系,“修身”是“三纲八目”说的核心。
故答案为:B。
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关键词:好,喜好;第一个“恶”译为“缺点”;
第二个“恶”译为“厌恶”;美,优点;鲜,少。
2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大学之道》中提出了“在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理想境界,还指出“修”“齐”“治”“平”的人生追求。由此可知,新时代的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有高远的奋斗目标。结合“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分析,新时代的青年要格物致知,探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结合“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分析,对于新时代的青年来说,重要的是正心,修身,即要端正态度,注重自我素养的提升。
故答案为: 要树立远大理想;要格物致知,探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要端正态度,注重自我素养的提升。
24.【答案】(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3)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4)己所不欲;勿施于入
(5)《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弘”“施”“知”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故答案为:⑴ 1、君子喻于义 2、小人喻于利
⑵ 1、士不可以不弘毅 2、任重而道远
⑶ 1、知者不惑 2、仁者不忧 3、勇者不惧
(4) 1、己所不欲 2、勿施于入
(5) 1、《诗》可以兴 2、可以观3、可以群 4、可以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
25.【答案】(1)品德高尚的人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勤勉于做事而谨慎于言谈,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2)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担当的东西重,而且路程遥远。把在天下实现仁作为自己必须担当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到死才停止,不是很遥远吗?
(3)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一旦这样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全天下都会称许你是仁人。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道靠别人吗?
(4)(学)《诗经》可以激发人的感情,可以观察政治、风俗的盛衰得失,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在礼的准则下怨刺时政。近可以懂得如何侍奉父母,远可以懂得如何侍奉君王。
【知识点】翻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1)安:安逸,舒适。敏;勤勉。正:匡正。(2)弘:广、失,这里指志向远大。不……乎:表反问,不是……吗?已:停止。(3)克:约束。一日:一旦。归:称赞,称许。(4)迩:近。事:侍奉。
故答案为:⑴ 品德高尚的人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勤勉于做事而谨慎于言谈,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⑵ 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担当的东西重,而且路程遥远。把在天下实现仁作为自己必须担当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到死才停止,不是很遥远吗?
⑶ 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一旦这样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全天下都会称许你是仁人。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道靠别人吗?
(4) (学)《诗经》可以激发人的感情,可以观察政治、风俗的盛衰得失,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在礼的准则下怨刺时政。近可以懂得如何侍奉父母,远可以懂得如何侍奉君王。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26.【答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很简单的一句话,很明了的八个字。可真正做起来,却是难上加难。难于何处?难就难在我们不知道自己做错了。有这样一个故事,人类有两个袋子,一个袋子挂在人的前面,一个袋子系在人的后边。前边的装的是人的优点,后边的装的是人的缺点。所以我们就只能看到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缺点。因此,想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最首要的是善于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制止己所不欲施于人。明白自己所不想的事,对每个人而言是很简单的,没有人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可要勿施于人,那可就不易了。就拿食品安全问题来说,你问那些黑心商家,面对他们自己生产的产品,他们想吃吗?肯定不想,可为什么就施于别人了呢?为了利益,这些人才丧失良心,一个没有良心可言的人,又怎会自律,怎会受这八个字的影响?所以,重视勿施于人,也就能做到勿施于人。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以及微写作的能力。“微作文”需要关注审题立意、语言运用、结构创意等方面的特点。任何一篇习作,不论篇幅多少,都有主题,微作文更是如此,考生要在有限的字数内将自己对于主题的理解阐释清楚,并结合生活经验和语言积累择其精要来表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亲自强加给对方。就像孔子看不起劳动,但他就不能要求弟子也看不起劳动。如果这样做,就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现。这句话引申意思可以理解为,自己都做得不够好,就不能要求别人比自己做得好。世间万物都是平等的,人一定要有宽容之心,用宽容心去和世界进行沟通,才会给自己少树立敌人。否则,会四面树敌,人生路越走越窄。学生围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分析其合理之处,阐述正确做法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以及微写作的能力。“微作文”需要关注审题立意、语言运用、结构创意等方面的特点。任何一篇习作,不论篇幅多少,都有主题,微作文更是如此,考生要在有限的字数内将自己对于主题的理解阐释清楚,并结合生活经验和语言积累择其精要来表达。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