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9.2《项脊轩志》课件(共4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9.2《项脊轩志》课件(共4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17 22:14: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9张PPT)
明·归有光
生命是一个不断失去的过程,
为了不让它在逝去时了无痕迹,
我们努力记住那些歌哭欢笑,
美丽过往……
予读震川文为女妇者,一往深情,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盖古今事无巨细,惟此可歌可泣之精神,长留天壤。
——黄宗羲
9岁
能文
14岁
应童子试
20岁
童子试第一
35岁
乡试中举
连续8次,
会试落选。
66岁
病死于任上
60岁
中进士,任县令。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明代昆山人,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
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而他的成就最高。他善于把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引到古文中来,“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
刘禹锡—— 梁启超——
蒲松龄—— 鲁 迅——
陋室
饮冰室
聊斋
绿林书屋
襁褓qiǎnɡ bǎo:
孩提:
总角 垂髫tiáo:
豆蔻年华:
及笄jī :
束发:
加冠,弱冠:
文化常识
而立之年:
不惑:
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
花甲:
耆qí:
古稀:
耋dié :
耄mào :
期颐:
未满周岁的婴儿
两三岁的儿童
幼年的儿童
十三四岁的少女
十五岁的少女(女子成年)
男子十五岁
男子刚成年20岁
男子30岁
男子40岁
五十岁
六十
六十岁以上
七十岁
七十到八十岁
八十岁到九十岁
一百岁
“项脊轩” 作者祖上居于昆山项脊泾,作者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这是他家庭变故和身世遭遇的见证,那里记录着他的希望和梦想,也留下了他的喜悦和悲伤。
“志”文体的一种,性质与“记”相似,但“记”通常用以“记”事或“记”物,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等;
“志”则大多用以记录人物、事迹,如墓志、人物志等。 。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十八岁时写的作品,作者三十岁之后,又给该文补写了附记。
解题
“项脊轩”是作者在昆山时的书斋名,以此为名,有三重含义。
其一:书斋很小,如人的脊梁之间,从文中“室仅方丈,仅容一人居”可以看出。
其二: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在太仓项脊泾居住,作者自号“项脊生”。把自己书斋命名为“项脊轩”,含有怀远追宗之意。
其三:项脊是撑起一个人的重要部位,归有光也立下了通过读书撑起家族荣耀的志愿。
追念祖先
言其窄小
自号项脊生
背景探寻
归有光主要生活在明朝嘉靖、隆庆时期,当时明王朝的统治者十分昏庸腐朽,长期处于清贫生活中的他敢于正视现实,其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时代矛盾,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归有光的散文多以身边琐事着笔。
语音
轩 漉
葺 垣
迨 爨
妪 妣
闺 扉
呱 阖
笏 扃

xuān


yuán
dài
cuàn

b
guī
fēi



jiōng
y u



思考文章写了什么(物 事 人 情)?
间老屋
种情感
个女人

件琐事
诸父异爨、
老妪忆母、
追忆大母、
回忆亡妻
(闭门苦读、
遭火未焚)
项脊轩
一喜一悲
先妣
先大母
亡妻
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
——清·梅曾亮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判断句
一丈见方(古今异义)
今义:寺院的住持
名作状,向下
每次
桌子
环顾
光线不明
漏下
朝着
超过
放置
得到
日光
一间老屋
向北(宾语前置)
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室内面积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是一间有百年历史的老房子,灰尘与泥土(常从屋顶上)渗漏下来,(尤其是下雨时),雨水往下倾注;每次移动桌子,环视没有可以安置的地方。又加上(屋门)向北开,不能得到阳光照射,太阳一过了中午,屋里就暗了下来。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稍微,略微
修缮,修理
名作状,从上面

名作动,砌上围墙
名作动,环绕
同“挡”,抵挡
混杂地
状语后置
栏杆
增添光彩
一间老屋

省略句 使(之)不(从)上面漏雨
我稍微给它加以修补,使它不再从上面漏雨。在屋前新开四扇窗户,围着庭院筑起围墙,用来挡住南边射来的阳光,经日光反照,屋子里才明亮起来。在庭院我又混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光彩。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摆满
仰起
伏下
长啸歌吟
端坐
自然界的一切声响
错杂
引申为美好的样子。
借来的图书堆满了书架,我在这里生活悠然自得,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悄悄地独自端坐着,自然界的各种声响都能清晰地听到;庭前、阶下却异常寂静,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到它面前也不离开。 在农历每月十五日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墙上。庭中桂树的影子疏疏密密,微风吹来,花影摇动,优美舒缓,美丽可爱。
修葺后的书斋有什么特点?描写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轩中人的喜悦、悠闲、恬然自得之情以及他的沉静、淡泊、勤奋之性。景可爱,情可喜,情景交融。
一间老屋
明亮,清幽,雅致
作者在其中的生活怎样呢?既可“冥然兀坐”,又可“偃仰啸歌”,悠然自得,恬适静淡,颇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意味,这又突出读书轩中的另一种情境:“淡泊”。诸葛亮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欧阳修在其《非非堂记》中也说“以其静也,闭目澄心”。
这一间独立的房阁,恰恰利于静心攻读,明志致远。作者对修缮动作的连续表达,正向我们传递了当时作者意气风发,意欲有所建树、有大作为的高远理想和壮志雄心,而文后写到的祖母对作者读书寄予莫大期望一事,恰是最好佐证。
情感
两种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承上启下的作用
然而,可是
值得
可是我在这里居住,有很多值得喜悦的事,也有很多值得悲伤的事。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昔我归氏自工部尚书而下,累叶荣贵,迄为唐亡。祖母之妹嫁文征明,江南大户,尊贵有加。
一个大家族的分崩离析。

一个整体
先前这里
等到
分灶做饭,即分家。
内外;在内,在外。名作状
到处
名作状,向西
状语后置句
名作动吃饭
越过
修筑
不久后
总共
两次
在这以前,庭院南北贯通,是一个整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以后,在室内外设置了很多小门、隔墙,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内栖宿。庭院中开始修筑了篱笆,不久就又修筑了围墙,总共变动了两次。
作者在所撰《归氏世谱后》中,谈到自己祖父的高祖归度曾训示子孙之言:“吾家自高、曾以来,累世未尝分异,传至于今。先考所生吾兄弟姊五人,吾遵父存日遗言,切切不能忘也。为吾子孙,而私其妻子求析生者,以为不孝,不可以列于氏。”
“析生”即为“分烟析生”,意为分家,分灶为炊、分割财产之意。当年归氏祖先一旦分家分产便不得列为归家家谱之言拳拳在耳,如今却是叔伯分家,各设篱墙,置家族宗法于不顾,抛至亲人伦于一隅,各为己甚,离心离德,这对于深慕先祖持家遗风、深受宗法传家影响的归有光来说,怎不痛心疾首,感慨万端,心生重振家族以往雄风的理想亦是情理之中。
问题探究——“一悲”
诸父异爨——叔伯分家,家族分崩
诸父异爨这一事件中有一处细节: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从中我们读到了,一个大家族分家之后门墙林立的凌乱之景,这些门墙客观上意味着诸父之间生活的分离,但在情感上,却意味着彼此间的隔阂、淡漠与远离。归氏一族到归有光之时家道日益衰落,面对诸父渐行渐远、家族分崩离析,他却无力挽回。
从中,体现了归有光面对家族分崩离析的无奈与悲凉。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
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
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末毕,余泣,妪亦泣。
借老妪之口,述思母之情
介词结构后置
去世的祖母
名作动
已故母为妣,
已故父为考
介词结构后置
而;同“尔”,你
姐姐
对她
爱护,这里是对待
gū;婴儿哭声。
家里有一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这位老婆婆,是我死去的祖母的仆人,哺养了两代人,母亲在世时待她很好。轩的西边和内室相连,母亲曾经到轩中来过一次,老婆婆时常对我说:“这地方,你母亲(曾经)在这儿站着。” 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听见了就用手指轻敲着房门说:‘孩子冷吗?想吃东西了么?’我从门板外回答她。”老婆婆的话没有说完,我感动得哭了,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
问题探究——“二悲”
幼年丧母——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归有光的姐姐在襁褓之中呱呱哭泣,娘亲此时在屋子西面的内室不能见到孩儿,但却急切地手扣门扉对女儿嘘寒问暖——是冷了,还是饿了?我们从中看到了一个关爱儿女的慈爱母亲形象,传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1.为何不直接写母亲的音容笑貌,而要通过老妪之口?
真实感人的细节
一、归有光8岁丧母,对于母亲的音容笑貌没有什么印象。只能从他人的只言片语中去拼凑母亲的点点滴滴,每一个小细节于他而言都如同至宝。
二、对于一个日渐长大的孩子来说,想象和怀念母亲的感情一天比一天浓厚,乃至于成为一种阴影笼罩在心头。从老妪的角度写,会更真实。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
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
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
令人长号不自禁。
过;看望。
号;放声痛哭。先祖遗愿未能实现的遗憾。
顷之;不久。
若;你。
竟日;整日。
大类;很象
比;及。
阖;同合。
当;一定。
上朝。名作动
有成效
成功
归纳;遗愿未就,功业未成;
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不能控制自己”
译文:
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中读书。一天,祖母来看望我,说:“我的孩子,好长时间没看到你的影子。怎么一整天默默地在这里,很像个女孩子呢?”等到离去时,(她)用手(轻轻地)掩上轩门,自言自语地说:“我家的人读书长期以来没有取得成效,这孩子的成功,就可以等待了呀!”不一会儿,又拿了一个象笏到轩里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它去朝见皇帝用的,日后你应当用到它!”回忆旧日的这些事,好像在昨天刚发生,真令人长声悲号不能控制自己啊!
问题探究——“三悲”
科举不利——“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以手阖门、持一象笏至。
“孩儿,许久不见你的影子,怎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像个女娃娃一样?”
话语亲切、有趣,表面上是责备,实则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年迈的祖母对孙儿的疼爱、关怀。
动作轻微,生怕打扰到孙儿。
从祖母的“自语”、手持象笏至的动作、离去前的再三叮咛中,我们读出了她对归有光苦读的赞许,更有对他的殷殷期盼和勉励。
三处语言、两处动作,细腻平凡,但却把一位慈爱的祖母对孙儿的疼爱、赞许、期盼和勉励写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
资料链接:知人论世,深味悲情:归有光自幼苦读,8岁丧母,9岁能文,15岁束发读书于项脊轩中,20岁中秀才,23岁娶妻魏氏,29岁丧妻,35岁中举人,后连续八次考进士不第。后迁居至上海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二十余年,世称震川先生。60岁中进士,授县令职,官至南京太仆寺丞,卒于官。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归有光《家谱记》
细节还可以是从情的角度而言: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归有光幼年丧母,祖母是陪伴照料他最多的人,这“长号”中自有对祖母的深切思念之情。但同时,归有光身上还肩负着振兴家族、光耀门楣的重担,祖母的殷殷期盼正在于此。祖母已逝,而归有光依旧科场不第,思及祖母,如何不“长号不自禁”!这长号中既饱含着归有光仕途、人生失意的慨叹,更包含他自觉有负祖母重托的悲恸。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
能以足音辨人。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牖;窗。
凡;共。
jiōng<动>上闩、关门
以;凭借
得;能够。
殆;大概、几乎。
过去
项脊轩的东边以前曾经是厨房,人们到厨房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凭着外面人们走路的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保护的缘故吧。
“能以足音辨人”
问题探究
细节描写
“以足音辨人”这一细节,既表现出轩内外的寂静清幽,又表现出作者对人和屋的深厚感情,只是多了一层悲凉色彩。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作者埋头苦读,以实现理想的拼搏。用生活细节吸引读者,正是归有光散文的突出特点。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
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
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批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已经
来归;嫁过来。归;妇女出嫁。孔颖达疏:“女人……以夫为家,故谓嫁曰归也。
归宁;回娘家探亲。
制;规模
亲手。名作状。
书案
转述。诸;众。
助词,用于句首,那么
耸立的样子。
盖;伞盖
写字,名作动
我已经写了这篇志,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到轩中,向我问及一些历史故事,有时靠着桌子学写字。妻子回娘家去省亲,(回来以后)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里有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呢?”那以后过了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逐渐破败,也不修理。那以后又过了两年,我卧病在床,闲极无聊之际,才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它的格局和以前稍有不同。然而此后我长期羁留在外,不常回到轩中居住。
庭院前有一棵枇杷树,它是我妻子去世的那一年亲手种下的,如今已经高高地耸立着,(枝叶繁盛)像一把撑开着的巨伞一样了。
看第二次修缮项脊轩的情境可知作者心境的改变之大:作者先是“室坏不修”,后是“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与第一次修葺房屋之时的兴致盎然、壮志凌云不同,此次修葺的情境,乃重在“久卧病无聊”五字上。
可以想象,历经半世飘零、阅过人世沧桑、尝遍生活悲辛之后,久卧病榻,作者心中在想着些什么呢?已逝的岁月,已逝的至亲,如今都化为病榻上的缕缕伤心回忆;当年的踌躇满志,当年的万丈雄心,如今都化为病榻上的几声无奈叹息。“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苏轼《西江月》)此时重修项脊轩,或许只是了却一份“伤逝的记忆”罢了。
问题探究——“四悲”
爱妻亡故——“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今已亭亭如盖矣”
由此可以体会到作者在妻子死后生活的百无聊赖、生活境遇的不佳和心情的惨淡,与前文夫妻生活的甜蜜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作者对亡妻的真挚感情和深切的怀念。
看似写树,实则“言有尽而意无穷”睹物思人,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无限怅惘之情。
“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妻子在世时,和作者之间一定有过很多甜蜜的对话,为什么作者偏偏对这一句记忆犹新呢?
妻子以作者及其书房为荣,带给作者被崇拜与仰慕的快乐,而且,妻子把自己娘家的温暖又重新注入作者寂寞的生活里,所以作者在文章中特别记录了这句话。
——扣扉问食
母亲
——温婉慈爱
祖母
——至轩过余
——怜爱期望
亡妻
——凭几学书
归宁妹语
——琴瑟和谐
三个女人
项脊轩志
环境
人事变迁
补序丧妻前后
修葺前:漏雨、昏暗——悲
修葺后:幽静、美好——喜
诸父异爨
母亲及祖母往事
闭门苦读
遭火未焚
问古事,学书——喜
枇杷如盖——悲

本文选取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感人至深的细节和场面,借与项脊轩的兴废,写出了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作者对人亡物在、物是人非、家境衰微、三世变迁的感做,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
主旨
1.项脊轩与作者所抒发的感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问题探究
项脊轩在此文中是作者感情的载体。
第一,项脊轩牵系着归家的几代人,而且他们都是作者最思念的人,特别是对妻子“时至轩中”的叙述,抒发了对亡妻深深的思念之情。 第二,项脊轩牵系着作者自己和家族的许多事,项脊轩的变迁,反映了家族命运的变化,暗示着家道的衰微。
第三,修葺项脊轩,反映作者学业上的勤奋,暗示并反衬他的不得志;项脊轩是他喜悦与悲伤、希望与梦想的见证者。此文处处写项脊轩,实际上处处在写作者的感情,项脊轩成了全文思想感情的一个中心,是作者抒发内心感受的一个触发点。
2.作者对母亲、祖母、妻子的回忆,其感情表达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人物 写法 原因
母亲 借“老妪”之口,再现母亲昔日的音容,表现对母亲的怀念。结果是“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作者早年丧母,所以写母亲是通过老妪的转述及回忆进行的,
祖母 作者将祖母的遗教同今天自己对前途命运的忧虑交织起来,百感交集,以至于“长号不自禁”。 作者“束发”“读书轩中”时,祖母来轩中赠象笏,所以作者采用回忆的笔法来叙写。
亡妻 重在表现恩爱难忘,一往情深,感情表现得既深沉又含蓄,流露出一种物在人亡的感伤。 写妻子,既是出自对他们共同生活的描述,又是出自作者的回忆。
3.线索是贯串材料的主线,关于本文的线索可以有多种理解,你认为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呢?
观点一:以思想感情为线索。作者每当回忆起与项脊轩有关的家庭琐事时,感情的潮水就会放纵奔流。轩与情熔为一炉,相伴而行。
观点二:以项脊轩为线索。这是一篇典型的托物言志的散文名作。可以说,项脊轩是全文布局谋篇的一条线索。没有“轩”,也就引不出与“轩”有关的生活琐事,一切文字都是围绕着“轩”展开的。文中通过“百年老屋”的几经变迁,将与项脊轩有密切联系的往事连缀成篇,反映家中三世的沧桑变迁。往事如烟,可写可记之事很多,而作者将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生都限定在项脊轩及其庭院中,把人和事用项脊轩紧密联系起来,无论写景、叙事、抒情、议论,无不围绕着“项脊轩”这一中心,条理井然,形散神聚。
观点三:以时间为线索。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叙述有关项脊轩的人和事,在叙述中抒发了感情。
1、善于选取生活中的琐事,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寄托深情。
2、善于利用细节描写。
写作特色
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如小鸟啄食、风移影动的景物细节,东犬西吠的场面细节,母亲、妻子动作言语细节。特别是写祖母看望和勉励孙子的场面……祖母这些语言、动作描写,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浓浓的生活气息。
语言委婉含蓄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不言情而情无限
言有尽而意无穷
《项脊轩志》与《陈情表》是两篇传情佳作,比较两篇文章异同。
同:这两篇文章都体现了中国人对亲人、家庭、家族的重视。李密不愿为官而要奉养祖母,体现的是感人至深的孝道;归有光体现的是对家庭,家族的珍视。
异: 《陈情表》感人因为作者的孝心本来感人,也因为作者精心撰写文章 刻意感人。
《项脊轩志》是“志”,是作者自抒情意之文,虽然不无法度,但毕竟可以随性落笔,写景物,绘细节,记言语,不求感人自有动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