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民族大团结 学案(考点精讲+中考真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民族大团结 学案(考点精讲+中考真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27 11:32:5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下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师版)
中考真题凝聚全国各地历史精英智慧,准确把握大纲要求,紧跟时代步伐,展示各地中考文化。本专辑精选近年本课全国各地中考历史真题,助力同步教学,欢迎下载。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确立背景: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2、含义: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确立(法律依据):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1954年)。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4. 少数民族自治区的设置
(1)三级机构:  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
(2)设置情况:1947年,根据党中央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方针,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这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为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推行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②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5个民族自治区,30个民族自治州,120个民族自治县(旗)。
5.意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共同繁荣发展1.背景: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
2.措施:(1)政治上: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2)经济上:采取许多优惠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3)文化上: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帮助少数民族创制文字、保护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开展了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西部大开发: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了历史机遇。  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一.选择题
1.(2022聊城中考17.)西部12省(区、市)的人均GDP,1990年只有全国平均值的70%左右,2000年又下降到60%左右;2000年的人均GDP仅为东部地区的三分之一。基于此,国家全面实施了( C )
A. 科教兴国战略 B. 人才强国战略 C. 西部大开发战略 D. “三步走”发展战略
2.(2022自贡中考13.)下图为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人口变化统计图,这种变化与某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制度密切相关。该制度为( B )
人口普查少数民族人口数及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
A.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一国两制”
3.(2022湘潭中考10.)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通道侗族自治县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实行( B )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 基层村民选举制度
4.(2022梧州中考10 .)广西在农历三月三开展壮族歌圩、抢花炮、打扁担、打铜鼓等民族风俗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壮乡民族风情、壮族传统文化的魅力。这反映少数民族重视( B )
A. 经济开发 B. 文化传承 C. 科技创新 D. 民族平等
5.(2022北部湾经济区中考12 .)历史学习要学会区分史实和史论,史论就是根据史实得出历史结论。下列属于史论的是(A )
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维护民族团结具有重大意义
B.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C. 袁隆平经多年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D. 中国于2001年12月成为了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6.(2022广东中考20 .)如下表。这表明,20世纪60年代,我国民族自治地方( A )
民族自治地方工业发展情况
工业总产值 1957年工业总产值为29.5亿元,1965年为66.8亿元,增长133.2%。
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1963年同1958年相比,发电量增长2.5倍,钢产量增长3.5倍,棉纱产量增长2倍,化肥产量增长20多倍。
A. 工业取得较大成就 B. 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C. 彻底摆脱贫困落后 D. 文化教育事业迅速发展
7.(2022福建中考16 .)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D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确立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A. 西藏的和平解放 B. 国民经济的恢复
C. “一五计划”的实施 D. 政治制度的创新
8.(2021镇江市14.)“左图右史"是传统的历史学习方法。当某班同学使用下列示意图时,他们要借助此图来理解的历史概念,最有可能的是( C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一带一路”建设
C.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构想
9.(2021丽水市19.)1947年5月,中国第一个省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诞生。从此,民族区域自治这个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模式”,开始在中华大地普遍实施,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这一制度( A )
A.保障了民族地区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B.维护了民族自治地方行使高度自治权
C.解决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差距 D.形成了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关系
10.(2021乐山市21.)右图是乐山市行政区划简图,①、②地区实行的不同于图中其它地区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C )
A.“一国两制”
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1.(2021达州市21.)“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我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共同繁荣发展,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C )
A.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是内蒙古自治区
B.新中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C.改革开放以来,为加强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D.国家实施了旨在推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兴边富民行动
12.(2021临沂市15.) 图7所示铁路分两期建成,一期工程于1958年开工建设,1984年5月通车;二期工程于2001年6月29日开工,2006年7月1日全线通车。这条铁路( C )
A.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通车 B. 建成于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之前
C. 分期建成,促进了边疆地区发展 D. 是“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成果之一
13.(2021东营市18.)青藏铁路给西藏人民带来幸福和安康,被高原人民亲切地称为“吉祥的天路”。它的修建属于( C )
A.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 B.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成就
C. 西部大开发的成就 D. 精准扶贫的成就
14.(2021邵阳市5.)邵斌同学撰写的地方史小论文中出现了“西域都护、察合台汗国、伊犁将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关键词。据此判断,他研究的地区应是( C )
A.宁夏 B.西藏 C.新疆 D.广西
15.(2021衡阳市11.) 新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针对这种现状,我国实行( B )
A. 联邦共和国制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一国两制” D. 独立国家联合体
16.(2021海南9.) 国家对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整理工作取得大批成果,2006年,成族史诗《格萨尔王传》,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被列入第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材料表明国家重视少数民族的( B )
A. 经济建设 B. 文化传承 C. 科技发展 D. 文旅开发
17.(2021广东17.)1951年,中共中央决定把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和训练少数民族自己的干部,作为党在少数民族中进行的两项中心工作,随即成立了中央民族学院。这一举措体现了中央( C )
A.确保“一五”计划实施 B.工作重心从经济转向教育
C.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 D.推动边疆的兴边富民行动
18.(2021天水市10.)《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城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是( A )
A.内蒙古自治区 B.广西壮族自治区 C.宁夏回族自治区 D.西藏自治区
19.(2020呼和浩特7.)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出版工作,还帮助十几个少数民族创制了文字。这表明国家重视少数民族的(A  )
A.文化保护传承 B.传统风俗习惯
C.基础设施建设 D.宗教信仰自由
20.(2019泰州 41.)下图反映了西藏自治区成立后卫生教育事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五十年来,这些成就取得的最主要因素是( A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一国两制”构想的推行
21.(2019天水10 .)“……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可在报经上级机关批准后,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材料体现了我国实行( C )
A.“一国两制”方针政策 B. 依法治国的政策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经济特区优惠政策
22.(2019山西 8.)下面两张纪念邮票分别反映了我国在这两个地区实行的民主制度,这两种制度的共同之处有( A )[来源%:@中*^~教网]
①都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 ②都有利于巩固祖国统一
③都从国情出发,具有中国特色 ④都在各自区域内享有高度自治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来源:中&@
23.(2019漳州20 .)这一制度既充分考虑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等经济因素,又考虑到了维护祖国统一、促进团结等政治因素。该制度的实施( D )
A.改变了民族分布的格局 B.消除了各民族之间差异
C.完成了祖国的统一大业 D.保证了我国的民族团结
24.(2018莱芜15.)新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针对这一现状我国实行的基本国策是( B )
A.实行高度自治 B.民族区域自治
C.坚持民族平等 D.加强民族团结
二.非选择题
1.(2020凉山26.)举出我国已经建立的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5分)
【答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2.(2022盐城中考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进举法》以一定人口的比例为基础,又适当照顾地区和单位,在城市与乡村间、少数民族与汉族间,作了不同比例的规定,使全国各阶层、各民族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都有相应的代表。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上册)
材料二 由于历史上反动统治者长期实行民族压追政策,各民族之间,主要是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存在着很深的隔阂。少数民族大多信仰宗教,以致民族问题往往同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而难于处理……鉴于情况复杂,中国共产党从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政治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了正确的民族工作方针和政策。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上册)
材料三 不管大陆还是港、澳、台地区,都只有一个中央人民政府,实行不同社会制度的地区都是中央人民政府管辖下的一级地方政权,它们与中央人民政府的关系是地方与中央的系。邓小平的这一思想是根据中国国请来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光辉范例。
——胡维革、胡晓岩《关于香港回归祖国的思考》
据材料一概括《选举法》的特点。(2分)该材料体现了我国哪一政治制度 (1分)
据料二归纳民族问题复杂表现。(2分)为此,中共确立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1分)
料三中“解决国家统一问题”的构想是什么 (1分)请写出其成功实践的范例。(1分)
(4)综合以上材料,分析我国确立制度、制定政策的出发点。(2分)
【答案】(1)特点:以一定人口的比例为基础,又适当照顾地区和单位,在城市与乡村间、少数民族与汉族间,作了不同比例的规定,使全国各阶层、各民族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都有相应的代表(2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分)
(2)表现:历史上反动统治者长期实行民族压追政策,各民族之间,主要是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存在着很深的隔阂。少数民族大多信仰宗教,以致民族问题往往同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而难于处理(2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分)
(3)一国两制(1分)香港回归或澳门回归(1分)
(4)出发点:基本国情、人民利益(2分)
3.(2021昆明26.)(12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民族是汉民族的主源,华夏民族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与蛮、夷、戎、狄诸族结下了长期的不解之缘。汉民族自形成后一直延续发展,并大量融合了其他民族人口,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汉族人口融于周边其他民族。正是因为存在这种双向融合现象,进而促进了更大范围的民族融合。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最终形成了统一多民族中国的主人—中华民族。
——据张植荣著 《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当代中国的挑战及其历史由来》
(1)材料一中,促进“更大范围的民族融合”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传说人物。(3分)
材料二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他们学习畜牧经验。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汉族人民喜爱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胡”“汉”观念逐渐淡薄。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据部颁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2)根据材料二指出,“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3分)
材料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项目 2013年 2019年
国民生产总值 35389.3亿元 57493.0亿元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4150.2元 24179.8元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3307.8万人 3846.7万人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社会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
材料四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2017年10月18日)
(4)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3分)
【答案】(1)原因:汉民族与边疆各少数民族的双向融合。人物:黄帝和炎帝。
(2)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3)国民生产总值大幅上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急剧猛增;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普遍普及。
(4)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4.(2021湘西州25.)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族共同繁荣发展。
(1)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如: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等。请问这些措施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2)唐朝时期汉藏两族友好交往,促进了吐蕃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请举一例唐朝时期汉藏两族友好交往的史实。
(3)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在历史上,我国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是什么?是由哪个民族建立的?
(4)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制定相应的民族政策,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基础。请问中国共产党将什么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5)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对民族团结的认识。
【答案】(1)促进了民族交融;
(2)文成公主入藏(或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3)元朝;蒙古族;
(4)民族区域自治;
(5)民族团结就是各民族间平等相待,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相互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建设和促进社会稳定。(有理即可)
5.(2019海南 23.)“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嘹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承载着人们对祖国的美好祝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绣红旗】
材料一 图中的红旗是1949年10月7日在重庆渣滓洞关押的革命人士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所绣。
孙明霞拿出了那面残留着弹孔,染透斑斑血迹的红旗。……不知是谁抢先绣上了第一针,接着,许多灵巧的手,飞快地刺绣起来。……随着江姐低呼的声浪,人们严肃地站了起来,凝望着闪光的旗帜。……江姐连连亲着“监狱之花”的脸,“孩子啊,你要记着:当你长大了,当你的孩子也从你手上接过红旗那天,你要面对红旗回答你是否为保卫红旗而生,为保卫红旗而战,为保卫红旗而贡献了问心无愧的一生。”
——摘编自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1)为保卫红旗,无数先烈捐命沙场。作为中华儿女,薪火相传是我们的历史使命。请完成以下题目:
A.从以下所列,选出抗日战争时期的英雄人物 、 。(2分)
B.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才能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请写出你从先烈身上感受到的精神品质。(2分)
【“读”国旗】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旗面的红色象征革命。旗上的五颗五角星及其相互关系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星用黄色是为着在红地上显出光明,黄色较白色明亮美丽,四颗小五角星各有一尖正对着大星的中心点,这是表示围绕着一个中心而团结,在形式上也显得紧凑美观。
——《关于国旗国歌和年号》《人民日报》1949年11月15日
(2)各族人民大团结,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为此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及其意义。(3分)
【升区旗】
材料三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用13亿人的智慧,才能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综合上述材料分析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及回归后经济繁荣发展的原因。(6分)
【答案】(1)A.抗日战争时期的英雄人物:杨靖字、佟麟阁;(每点1分)(2分)
B.精神品质: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为国献身的奉献精神;矢志不渝的坚强意志;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等。(言之有理酌情给分,2分)
(2)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分)
意义: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或者保障了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当家做主的自治权利);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有利于把国家的发展同少数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发挥各方面的优势)。(任写两点,每点1分)(2分)
(3)原因:中华民族的独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民族团结: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相对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任写六点,每点1分)(6分)
考点精讲
中考真题
图一 西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邮票 图二 澳门回归祖国十周年邮票
林则徐、谭嗣同、李大钊、杨靖宇、佟麟阁、黄继光、邱少云
1997年7月1日零时整,在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与香港特别行成区的紫荆花旗冉冉升起。香港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1999年12月20日,五星红旗与澳门行政区区旗同时升起,澳门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2018年10月24日,我国又一项世界级工程——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它连接粤港澳三地,未来因它而形成的5.6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将是继东京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之后,世界经济版图上又一个闪耀的经济增长极。港珠澳大桥触发的经济末端的细微变化,已经在730多万香港居民和65万澳门居民中悄悄产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下第12课民族大团结(学生版)
中考真题凝聚全国各地历史精英智慧,准确把握大纲要求,紧跟时代步伐,展示各地中考文化。本专辑精选近年本课全国各地中考历史真题,助力同步教学,欢迎下载。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确立背景: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2、含义: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确立(法律依据):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1954年)。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4. 少数民族自治区的设置
(1)三级机构:  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
(2)设置情况:1947年,根据党中央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方针,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这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为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推行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②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5个民族自治区,30个民族自治州,120个民族自治县(旗)。
5.意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共同繁荣发展1.背景: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
2.措施:(1)政治上: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2)经济上:采取许多优惠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3)文化上: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帮助少数民族创制文字、保护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开展了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西部大开发: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了历史机遇。  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一.选择题
1.(2022聊城中考17.)西部12省(区、市)的人均GDP,1990年只有全国平均值的70%左右,2000年又下降到60%左右;2000年的人均GDP仅为东部地区的三分之一。基于此,国家全面实施了( )
A. 科教兴国战略 B. 人才强国战略 C. 西部大开发战略 D. “三步走”发展战略
2.(2022自贡中考13.)下图为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人口变化统计图,这种变化与某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制度密切相关。该制度为( )
人口普查少数民族人口数及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
A.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一国两制”
3.(2022湘潭中考10.)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通道侗族自治县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实行( )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 基层村民选举制度
4.(2022梧州中考10 .)广西在农历三月三开展壮族歌圩、抢花炮、打扁担、打铜鼓等民族风俗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壮乡民族风情、壮族传统文化的魅力。这反映少数民族重视( )
A. 经济开发 B. 文化传承 C. 科技创新 D. 民族平等
5.(2022北部湾经济区中考12 .)历史学习要学会区分史实和史论,史论就是根据史实得出历史结论。下列属于史论的是()
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维护民族团结具有重大意义
B.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C. 袁隆平经多年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D. 中国于2001年12月成为了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6.(2022广东中考20 .)如下表。这表明,20世纪60年代,我国民族自治地方( )
民族自治地方工业发展情况
工业总产值 1957年工业总产值为29.5亿元,1965年为66.8亿元,增长133.2%。
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1963年同1958年相比,发电量增长2.5倍,钢产量增长3.5倍,棉纱产量增长2倍,化肥产量增长20多倍。
A. 工业取得较大成就 B. 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C. 彻底摆脱贫困落后 D. 文化教育事业迅速发展
7.(2022福建中考16 .)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确立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A. 西藏的和平解放 B. 国民经济的恢复
C. “一五计划”的实施 D. 政治制度的创新
8.(2021镇江市14.)“左图右史"是传统的历史学习方法。当某班同学使用下列示意图时,他们要借助此图来理解的历史概念,最有可能的是(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一带一路”建设
C.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构想
9.(2021丽水市19.)1947年5月,中国第一个省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诞生。从此,民族区域自治这个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模式”,开始在中华大地普遍实施,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这一制度( )
A.保障了民族地区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B.维护了民族自治地方行使高度自治权
C.解决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差距 D.形成了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关系
10.(2021乐山市21.)右图是乐山市行政区划简图,①、②地区实行的不同于图中其它地区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
A.“一国两制”
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1.(2021达州市21.)“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我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共同繁荣发展,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
A.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是内蒙古自治区
B.新中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
C.改革开放以来,为加强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D.国家实施了旨在推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兴边富民行动
12.(2021临沂市15.) 图7所示铁路分两期建成,一期工程于1958年开工建设,1984年5月通车;二期工程于2001年6月29日开工,2006年7月1日全线通车。这条铁路( )
A.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通车 B. 建成于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之前
C. 分期建成,促进了边疆地区发展 D. 是“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成果之一
13.(2021东营市18.)青藏铁路给西藏人民带来幸福和安康,被高原人民亲切地称为“吉祥的天路”。它的修建属于( )
A.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 B.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成就
C. 西部大开发的成就 D. 精准扶贫的成就
14.(2021邵阳市5.)邵斌同学撰写的地方史小论文中出现了“西域都护、察合台汗国、伊犁将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关键词。据此判断,他研究的地区应是( )
A.宁夏 B.西藏 C.新疆 D.广西
15.(2021衡阳市11.) 新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针对这种现状,我国实行( )
A. 联邦共和国制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一国两制” D. 独立国家联合体
16.(2021海南9.) 国家对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整理工作取得大批成果,2006年,成族史诗《格萨尔王传》,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被列入第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材料表明国家重视少数民族的( )
A. 经济建设 B. 文化传承 C. 科技发展 D. 文旅开发
17.(2021广东17.)1951年,中共中央决定把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和训练少数民族自己的干部,作为党在少数民族中进行的两项中心工作,随即成立了中央民族学院。这一举措体现了中央( )
A.确保“一五”计划实施 B.工作重心从经济转向教育
C.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 D.推动边疆的兴边富民行动
18.(2021天水市10.)《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城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是( )
A.内蒙古自治区 B.广西壮族自治区 C.宁夏回族自治区 D.西藏自治区
19.(2020呼和浩特7.)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出版工作,还帮助十几个少数民族创制了文字。这表明国家重视少数民族的(  )
A.文化保护传承 B.传统风俗习惯
C.基础设施建设 D.宗教信仰自由
20.(2019泰州 41.)下图反映了西藏自治区成立后卫生教育事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五十年来,这些成就取得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一国两制”构想的推行
21.(2019天水10 .)“……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可在报经上级机关批准后,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材料体现了我国实行(  )
A.“一国两制”方针政策 B. 依法治国的政策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经济特区优惠政策
22.(2019山西 8.)下面两张纪念邮票分别反映了我国在这两个地区实行的民主制度,这两种制度的共同之处有( )[来源%:@中*^~教网]
①都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 ②都有利于巩固祖国统一
③都从国情出发,具有中国特色 ④都在各自区域内享有高度自治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来源:中&@
23.(2019漳州20 .)这一制度既充分考虑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等经济因素,又考虑到了维护祖国统一、促进团结等政治因素。该制度的实施( )
A.改变了民族分布的格局 B.消除了各民族之间差异
C.完成了祖国的统一大业 D.保证了我国的民族团结
24.(2018莱芜15.)新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针对这一现状我国实行的基本国策是( )
A.实行高度自治 B.民族区域自治
C.坚持民族平等 D.加强民族团结
二.非选择题
1.(2020凉山26.)举出我国已经建立的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5分)
2.(2022盐城中考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进举法》以一定人口的比例为基础,又适当照顾地区和单位,在城市与乡村间、少数民族与汉族间,作了不同比例的规定,使全国各阶层、各民族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都有相应的代表。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上册)
材料二 由于历史上反动统治者长期实行民族压追政策,各民族之间,主要是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存在着很深的隔阂。少数民族大多信仰宗教,以致民族问题往往同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而难于处理……鉴于情况复杂,中国共产党从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政治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了正确的民族工作方针和政策。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上册)
材料三 不管大陆还是港、澳、台地区,都只有一个中央人民政府,实行不同社会制度的地区都是中央人民政府管辖下的一级地方政权,它们与中央人民政府的关系是地方与中央的系。邓小平的这一思想是根据中国国请来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光辉范例。
——胡维革、胡晓岩《关于香港回归祖国的思考》
据材料一概括《选举法》的特点。(2分)该材料体现了我国哪一政治制度 (1分)
据料二归纳民族问题复杂表现。(2分)为此,中共确立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1分)
料三中“解决国家统一问题”的构想是什么 (1分)请写出其成功实践的范例。(1分)
(4)综合以上材料,分析我国确立制度、制定政策的出发点。(2分)
3.(2021昆明26.)(12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民族是汉民族的主源,华夏民族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与蛮、夷、戎、狄诸族结下了长期的不解之缘。汉民族自形成后一直延续发展,并大量融合了其他民族人口,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汉族人口融于周边其他民族。正是因为存在这种双向融合现象,进而促进了更大范围的民族融合。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最终形成了统一多民族中国的主人—中华民族。
——据张植荣著 《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当代中国的挑战及其历史由来》
(1)材料一中,促进“更大范围的民族融合”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传说人物。(3分)
材料二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他们学习畜牧经验。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汉族人民喜爱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胡”“汉”观念逐渐淡薄。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据部颁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2)根据材料二指出,“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3分)
材料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项目 2013年 2019年
国民生产总值 35389.3亿元 57493.0亿元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4150.2元 24179.8元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3307.8万人 3846.7万人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社会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
材料四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2017年10月18日)
(4)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3分)
4.(2021湘西州25.)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族共同繁荣发展。
(1)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如: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等。请问这些措施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2)唐朝时期汉藏两族友好交往,促进了吐蕃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请举一例唐朝时期汉藏两族友好交往的史实。
(3)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在历史上,我国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是什么?是由哪个民族建立的?
(4)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制定相应的民族政策,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基础。请问中国共产党将什么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5)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对民族团结的认识。
5.(2019海南 23.)“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嘹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承载着人们对祖国的美好祝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绣红旗】
材料一 图中的红旗是1949年10月7日在重庆渣滓洞关押的革命人士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所绣。
孙明霞拿出了那面残留着弹孔,染透斑斑血迹的红旗。……不知是谁抢先绣上了第一针,接着,许多灵巧的手,飞快地刺绣起来。……随着江姐低呼的声浪,人们严肃地站了起来,凝望着闪光的旗帜。……江姐连连亲着“监狱之花”的脸,“孩子啊,你要记着:当你长大了,当你的孩子也从你手上接过红旗那天,你要面对红旗回答你是否为保卫红旗而生,为保卫红旗而战,为保卫红旗而贡献了问心无愧的一生。”
——摘编自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1)为保卫红旗,无数先烈捐命沙场。作为中华儿女,薪火相传是我们的历史使命。请完成以下题目:
A.从以下所列,选出抗日战争时期的英雄人物 、 。(2分)
B.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才能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请写出你从先烈身上感受到的精神品质。(2分)
【“读”国旗】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旗面的红色象征革命。旗上的五颗五角星及其相互关系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星用黄色是为着在红地上显出光明,黄色较白色明亮美丽,四颗小五角星各有一尖正对着大星的中心点,这是表示围绕着一个中心而团结,在形式上也显得紧凑美观。
——《关于国旗国歌和年号》《人民日报》1949年11月15日
(2)各族人民大团结,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为此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及其意义。(3分)
【升区旗】
材料三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用13亿人的智慧,才能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综合上述材料分析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及回归后经济繁荣发展的原因。(6分)
考点精讲
中考真题
图一 西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邮票 图二 澳门回归祖国十周年邮票
林则徐、谭嗣同、李大钊、杨靖宇、佟麟阁、黄继光、邱少云
1997年7月1日零时整,在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与香港特别行成区的紫荆花旗冉冉升起。香港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1999年12月20日,五星红旗与澳门行政区区旗同时升起,澳门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2018年10月24日,我国又一项世界级工程——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它连接粤港澳三地,未来因它而形成的5.6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将是继东京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之后,世界经济版图上又一个闪耀的经济增长极。港珠澳大桥触发的经济末端的细微变化,已经在730多万香港居民和65万澳门居民中悄悄产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