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下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学生版)
中考真题凝聚全国各地历史精英智慧,准确把握大纲要求,紧跟时代步伐,展示各地中考文化。本专辑精选近年本课全国各地中考历史真题,助力同步教学,欢迎下载。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一、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两弹一星” (1)成就 ①原子弹: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导弹: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实验。
③氢弹: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④人造地球卫星:早在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就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1970年,我国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2)意义:“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下,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伟大成就,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3)代表科学家 P91
①邓稼先 邓稼先领导完成了中国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他被誉为中国的“两弹元勋”。
②钱学森 钱学森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的研制和试验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
(4)“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2.漫步太空 (1)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2)成就:①神舟一号:1991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 ②神舟五号: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③神舟七号: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二、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杂交水稻 (1)培育时间:20世纪70年代。
(2)培育者: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3)意义: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我国将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了袁隆平。同时,他也是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获得者。
(4)推广: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战略措施。中国的杂交水稻被推广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2.青蒿素
(1)研制背景:20世纪60年代。为寻找治疗疟疾的新型有效药物,许多国家组织科研力量展开研究。
(2)研制成功:中国药学家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得灵感,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3)意义: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使全球数亿人受益。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三、 文化事业的发展
1.“双百”方针: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2.文学艺术成就: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等。
3.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领域作品形式多样,题材广泛,佳作迭出,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貌。
4.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一.选择题
1.(2022成都中考14.) 20世纪70年代,体现出中国科研人员传承创新、团结协作、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精神风貌,为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是( )
A. 钱学森组织研制人造卫星 B. 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C. 焦裕禄治理河南省兰考县 D. 屠呦呦领导团队发现青蒿素
2.(2022重庆中考B卷9.)如果要为下面一组历史事件提炼一个主题,下列选项中恰当的是( )
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飞行试验成功
2003年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州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
2008年神州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实现了太空行走
2022年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183天后成功返回地面
A. 大国工匠 B. 飞天之梦 C. 能源安全 D. 网络强国
3.(2022桂林中考9.)我国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使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发挥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这说明我国( )
A.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B.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C.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D. 思想文化建设取得进展
4.(2022南充中考8.)今年5月22日是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逝世一周年纪念日,对他的评价正确的是( )
A. 改变兰考面貌的“党的好干部” B. 率领钻井队参加石油大会战的“铁人”
C. 研发杂交水稻技术的农业科学家 D. 公而忘私、助人为乐的解放军好战士
5.(2022眉山中考7.)1949年我国粮食产量有2263.7亿斤。1978年粮食产量提高到6095亿斤。2014年粮食产量是12142亿斤。但由于土地减少、农村劳动力转移、大量耕地撂荒、种子问题和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等原因,我国粮食安全还面临严峻挑战。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
A. 粮食已能够满足全国人民需要 B. 粮食增产得益于党的农村政策
C. 当前农村应发展经济作物生产 D. 粮食增产但仍存粮食安全问题
6.(2022邵阳中考16.)2003年10月,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的航天员是( )
A. 翟志刚 B. 杨利伟 C. 叶光富 D. 王亚平
7.(2022绥化中考19.) 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 )
A. 东方红一号 B. 神舟一号 C. 神舟五号 D. 神舟七号
8.(2022齐齐哈尔中考21.)2008年9月,神舟七号裁人飞船开入太空。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的航天员是( )
A. 翟志刚 B. 杨利伟 C. 王亚平 D. 叶光富
9.(2022大庆中考24.)2022年6月5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这标志着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再上新台阶,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是:( )
A. 东方红一号 B. 神舟一号 C. 神舟五号 D. 神舟十三号
10.(2022福建中考 17.)他们在戈壁荒滩、深山峡谷建立基地,风餐露宿,艰苦创业,默默无闻地为新中国的国防尖端科技事业做贡献。下列属于“他们”中的杰出代表是( )
A. 王进喜 B. 雷锋 C. 邓稼先 D. 袁隆平
11.(2021郴州市10.)199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了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钱学森、邓稼先等23位科学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这里的“两弹”是指( )
A.氢弹、导弹 B.原子弹、氢弹 C.核弹、导弹 D.原子弹、导弹
12.(2021盐城市11.)近来我国科技喜讯不断:5月15日,天问一号携带的“祝融号”成功登陆水星;5月30日,天舟二号与天和核心舱完成自主交会对接。下列成就与此属一个领域的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进行
C.“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D.屠呦呦团队发现了青蒿素
13.(2021金华市10.)成就彪炳史册,下列科技成就中,按取得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③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④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④②③ D.④①③②
14.(2021广安市11.)(2分)“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我们很多东西是靠自己搞出来的……这样,就可以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 B.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C.首次完成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D.成功掌握载人航天技术
15.(2021营口市1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许多研究成果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以下人物与成就匹配正确的选项是( )
A.屠呦呦——籼型杂交水稻 B.袁隆平——籼型杂交水稻
C.邓稼先——青蒿素 D.钱学森——青蒿素
16.(2021菏泽市12.)某历史兴趣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以下四幅人物图片,他们的贡献共同体现了新中国的( )
A. 科学技术成就 B. 国防建设成果 C. 信息技术发展 D. 文教事业进步
17.(2021恩施州9.)“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厉行节约,反对餐饮浪费。”2021年5月2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长沙不幸去世,以后每一缕升起的炊烟,都将是对袁老最深切的怀念。下列选项与袁隆平相符的是( )
①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②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③是我国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④是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获得者
⑤获得“两弹元勋”荣誉称号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③⑤
18.(2021梧州市9.)史料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素材。一手史料是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遭迹等。如果我们要研究袁隆平为我国粮食安全做出的贡献,以下可作为一手史料使用的是( )
A.《袁隆平传奇) B.袁隆平遗留的手稿
C.电影作品《袁隆平》 D.某同学的课堂笔记
19.(2021广东20.)2018年,我国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19657亿元,比2012年增长90.9%,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18%,比2012年提高0.21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 )
A.建成独立自主工业体系 B.脱贫攻坚战略取得突破
C.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创新 D.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20.(2021天水市11.)2020年10月1日,“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在距离地球1.9亿千米的太空中送出了它对祖国最独特的祝福——一张超级自拍。回望历史,我国太空探索开端于( )
A.“长征一号” B.“东方红一号” C.“神舟五号” D.“嫦娥五号”
21.(2021安徽中考8.)日本官员承认,进入核俱乐部使中国“获得了亚洲第一大国的称号”。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后,英国媒体评论说,尽管“四大国”继续假装中国弱,这是在发疯,赶紧让中国进安理会。据此可知( )
A.核试验的成功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 B.安理会担负着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
C.新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新中国得到了西方各国的普遍承认
22.(2020呼和浩特9.)新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成就非凡。下列选项中对此成果描述不准确的是( )
A.“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使我国的国防能力大大增强
B.袁隆平荣获多项国际大奖是公认的“杂交水稻之父”
C.青蒿素能够治疗疟疾对人类生命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
D.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标志着中国文化开始走向世界
23.(2020湘潭10.)1970年4月新华社电:“这次……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又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该电文发表的背景是我国(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C.第一颗氢弹研制成功 D.成为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4.(2020青岛27.)1964年,日本共同社报道:“(中国)向迄今由美、英、苏、法四国组成的核垄断体制打进了一个楔子,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发言权。”“打进了一个楔子”是指中国(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导弹部队的组建
C.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神舟一号发射成功
25.(2020遵义34.)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是( )
A.贾平凹 B.莫言 C.屠呦呦 D.路遥
26.(2019临沂16 .)“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这里的“它”是指( )
A.“两弹一星”的成功 B.神舟一号试验成功
C.航天员的漫步太空 D.青蒿素的研制成功
27.(2019内蒙古9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中国航天事业再传捷报。1999年11月,开启了我国飞天之旅的事件是( )
A.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B.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飞行
C.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着陆 D.神舟七号航天员实现太空行走
28.(2019烟台15 .)“这次成功的试验标志着我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对美帝国主为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对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是一个极大的舞”材料中的“这次成功的试验”( )
A. 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
B. 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C. 是863计划的重要成果之
D. 得益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29.(2018福建18.) 20世纪70年代,它的成功发射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开端,使我国跻身世界航天科技的大国之列。“它”指的我国第一颗( )
A. 原子弹 B. 导弹 C. 氢弹 D. 人造地球卫星
30.(2018孝感16.) 近现代中国,在实现国家独立,富强这一目标的激励下,在科技报国的道路上,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下面选项中全部属于科学家的一组是( )
①李四光 ②鲁迅 ③聂耳 ④徐悲鸿 ⑤钱学森 ⑥袁隆平
A. ②③⑤ B. ①③④ C. ②⑤⑥ D. ①⑤⑥
二.非选择题
1.(2020天水27.)简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科技方面的主要成就。(3分)
2.(2022河北中考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5年8月6日,美国B-29型轰炸机在日本广岛上空1万米处投下了一枚原子弹,使爆炸中心区域及附近区域立即被摄氏7000度的高温吞没,造成约14万人死亡。翌日,日本当局敦促科学家去广岛实地调查,及至获知真相,深深为之战栗。8月9日,美国又向日本长崎投下了一枚原子弹,造成约7万人死亡。
原子弹轰炸后的广岛一片瓦砾
——摘编白《日本通史》
材料二 苏联为了打破美国的核垄断、在苏联原子弹之父库尔恰托夫领导下建成了原子反应堆……1949年8月29日成功地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美国为了重新占有核优势,加紧研究核聚变技术,1952年11月1日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其威力比在广岛投掷的原子弹大800多倍,美国氢爆炸9个月后,1953年8月12日苏联氢弹爆炸成功。英国在1952年和1956年、法国在1960年和1968年分别实验成功了原子弹和氢弹。
——摘编自《世界史·现代史编》
(1)据材料一,指出美国使用了哪一新式武器。其杀伤力如何?
(2)据材料二,归纳这类新式武器发展呈现出哪些特点。
(3)综合材科、问题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为保卫国家安全在这类新式武器研制上取得的成果。
3.(2020荆门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意大利数学家杰罗姆 卡丹早在1550年就第一个提出中国对世界所“具有影响的三大发明:……,是整个古代没有能与之相匹敌的发明”。
材料二: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城占有一席之地》
材料三: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屠呦呦以及另外两位外国医学家。屠呦呦的获奖理由是“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
﹣﹣摘自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八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除了发明造纸术之外,材料中提到的“三大发明”指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两弹一星”的成功产生了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屠呦呦获奖的发明是什么?这一发明带来了什么影响?
(4)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这些当代科学家身上,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4.(2020咸宁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医学在东汉时期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张仲景和华佗为东汉的医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明代的《本草纲目》是一部药物学巨著,被译为日文、拉丁文、法文、俄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广为流传。
材料二:共和国勋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荣誉,授予为党、国家和人民作出巨大贡献、功勋卓著的杰出人士。2019年9月29日,中国药学家屠呦呦等8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国家主席习近平为他们颁发的奖章。
材料三: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中医纳入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学纲要。2020年,在对新冠肺炎的治疗中,中医与西医结合,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及时同世界卫生组织共享了这一独特经验,在全球抗疫中贡献了中国智慧。
(1)材料一中张仲景撰写的什么医学著作奠定了中医临床学基础?华佗发明的做手术时用的麻醉性药物叫什么?《本草纲目》的作者是谁?
(2)材料二中屠呦呦荣获了共和国勋章,请简介其卓著功勋。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医的看法。(谈一点即可)
5.(2020遵义43.)创新促进发展,科技引领未来。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促进经济社会变革和人类社会重大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在他的著作《新工具》第一卷第13章中写道:“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因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根据培根的评述,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火药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2分)材料二 1939年,美国总统罗斯福采纳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的建议,决定研制新式武器。后来,逐步发展成代号为“曼哈顿”的庞大计划。1945年8月,研制的新式武器在打击日本法西斯的战场中首次使用,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投降。
——摘编自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2)写出材料中“曼哈顿”计划研制的新式武器。(2分)
材料三 科教兴国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198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即“863计划”;1997年,我国制定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即“973计划”。在这些计划的推动下,我国取得了一大批先进的科技成果,培养了优秀科技人才,科技研究水平不断提升。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3)2003年10月,神舟五号飞船将我国哪位航天员送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2分)
(4)“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就如何正确对待科技成果,谈谈你的认识。(须从正反两方面作答)(4分)
6.(2019河北省27.)探究问题。(12分)
材料一 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东方巨响”震惊了世界,这一成就集中代表我国科学技术当时所能达到的新水平,有力地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材料二 原子能工业是在苏联单方面终止合同、撤走专家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发展起来的。在核原料生产方面,中国科技人员和工人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先后建成了衡阳轴水治厂和兰州气体扩散厂,解决了浓缩轴的核心制造工艺,确保了原子弹的试验成功。
当中国工人阶级和科学技术人员创造出这一伟大业绩的时候,他们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极端困难。自然灾害和严重的经济困难,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下降到最低点;为在1965年以前偿还苏联14亿新卢布以上的债务,所有中国人都勒紧裤带;西方大国对中国的经济封锁,战争威胁和军事压力,不但基本断绝了国家最需要的先进设备和技术交换,而且也促使我国必须做好应对外敌的准备。中国人民就是在这种恶劣环境下,默默地创造着奇迹。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东方巨响”与原子弹的首次使用相距多少年。(2分)并据材料一,指出“东方巨响”在当时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2分)
(2)综合上述材料,探究我国从“东方巨响”中得到的经验。(8分)
考点精讲
中考真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下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师版)
中考真题凝聚全国各地历史精英智慧,准确把握大纲要求,紧跟时代步伐,展示各地中考文化。本专辑精选近年本课全国各地中考历史真题,助力同步教学,欢迎下载。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一、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两弹一星” (1)成就 ①原子弹: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导弹: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实验。
③氢弹: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④人造地球卫星:早在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就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1970年,我国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2)意义:“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下,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伟大成就,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3)代表科学家 P91
①邓稼先 邓稼先领导完成了中国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他被誉为中国的“两弹元勋”。
②钱学森 钱学森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的研制和试验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
(4)“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2.漫步太空 (1)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2)成就:①神舟一号:1991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 ②神舟五号: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③神舟七号: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二、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杂交水稻 (1)培育时间:20世纪70年代。
(2)培育者: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3)意义: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我国将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了袁隆平。同时,他也是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获得者。
(4)推广: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战略措施。中国的杂交水稻被推广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2.青蒿素
(1)研制背景:20世纪60年代。为寻找治疗疟疾的新型有效药物,许多国家组织科研力量展开研究。
(2)研制成功:中国药学家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得灵感,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3)意义: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使全球数亿人受益。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三、 文化事业的发展
1.“双百”方针: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2.文学艺术成就: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等。
3.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领域作品形式多样,题材广泛,佳作迭出,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貌。
4.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一.选择题
1.(2022成都中考14.) 20世纪70年代,体现出中国科研人员传承创新、团结协作、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精神风貌,为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是( D )
A. 钱学森组织研制人造卫星 B. 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C. 焦裕禄治理河南省兰考县 D. 屠呦呦领导团队发现青蒿素
2.(2022重庆中考B卷9.)如果要为下面一组历史事件提炼一个主题,下列选项中恰当的是( B )
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飞行试验成功
2003年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州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
2008年神州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实现了太空行走
2022年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183天后成功返回地面
A. 大国工匠 B. 飞天之梦 C. 能源安全 D. 网络强国
3.(2022桂林中考9.)我国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使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发挥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这说明我国( D )
A.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B.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C.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D. 思想文化建设取得进展
4.(2022南充中考8.)今年5月22日是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逝世一周年纪念日,对他的评价正确的是( C )
A. 改变兰考面貌的“党的好干部” B. 率领钻井队参加石油大会战的“铁人”
C. 研发杂交水稻技术的农业科学家 D. 公而忘私、助人为乐的解放军好战士
5.(2022眉山中考7.)1949年我国粮食产量有2263.7亿斤。1978年粮食产量提高到6095亿斤。2014年粮食产量是12142亿斤。但由于土地减少、农村劳动力转移、大量耕地撂荒、种子问题和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等原因,我国粮食安全还面临严峻挑战。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D )
A. 粮食已能够满足全国人民需要 B. 粮食增产得益于党的农村政策
C. 当前农村应发展经济作物生产 D. 粮食增产但仍存粮食安全问题
6.(2022邵阳中考16.)2003年10月,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的航天员是( B )
A. 翟志刚 B. 杨利伟 C. 叶光富 D. 王亚平
7.(2022绥化中考19.) 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A )
A. 东方红一号 B. 神舟一号 C. 神舟五号 D. 神舟七号
8.(2022齐齐哈尔中考21.)2008年9月,神舟七号裁人飞船开入太空。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的航天员是(A )
A. 翟志刚 B. 杨利伟 C. 王亚平 D. 叶光富
9.(2022大庆中考24.)2022年6月5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这标志着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再上新台阶,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是:(C )
A. 东方红一号 B. 神舟一号 C. 神舟五号 D. 神舟十三号
10.(2022福建中考 17.)他们在戈壁荒滩、深山峡谷建立基地,风餐露宿,艰苦创业,默默无闻地为新中国的国防尖端科技事业做贡献。下列属于“他们”中的杰出代表是( C )
A. 王进喜 B. 雷锋 C. 邓稼先 D. 袁隆平
11.(2021郴州市10.)199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了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钱学森、邓稼先等23位科学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这里的“两弹”是指( C )
A.氢弹、导弹 B.原子弹、氢弹 C.核弹、导弹 D.原子弹、导弹
12.(2021盐城市11.)近来我国科技喜讯不断:5月15日,天问一号携带的“祝融号”成功登陆水星;5月30日,天舟二号与天和核心舱完成自主交会对接。下列成就与此属一个领域的是(C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进行
C.“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D.屠呦呦团队发现了青蒿素
13.(2021金华市10.)成就彪炳史册,下列科技成就中,按取得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C )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③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④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④②③ D.④①③②
14.(2021广安市11.)(2分)“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我们很多东西是靠自己搞出来的……这样,就可以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D )
A.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 B.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C.首次完成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D.成功掌握载人航天技术
15.(2021营口市1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许多研究成果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以下人物与成就匹配正确的选项是( B )
A.屠呦呦——籼型杂交水稻 B.袁隆平——籼型杂交水稻
C.邓稼先——青蒿素 D.钱学森——青蒿素
16.(2021菏泽市12.)某历史兴趣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以下四幅人物图片,他们的贡献共同体现了新中国的( A )
A. 科学技术成就 B. 国防建设成果 C. 信息技术发展 D. 文教事业进步
17.(2021恩施州9.)“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厉行节约,反对餐饮浪费。”2021年5月2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长沙不幸去世,以后每一缕升起的炊烟,都将是对袁老最深切的怀念。下列选项与袁隆平相符的是(C )
①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②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③是我国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④是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获得者
⑤获得“两弹元勋”荣誉称号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③⑤
18.(2021梧州市9.)史料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素材。一手史料是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遭迹等。如果我们要研究袁隆平为我国粮食安全做出的贡献,以下可作为一手史料使用的是(B )
A.《袁隆平传奇) B.袁隆平遗留的手稿
C.电影作品《袁隆平》 D.某同学的课堂笔记
19.(2021广东20.)2018年,我国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19657亿元,比2012年增长90.9%,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18%,比2012年提高0.21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 C )
A.建成独立自主工业体系 B.脱贫攻坚战略取得突破
C.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创新 D.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20.(2021天水市11.)2020年10月1日,“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在距离地球1.9亿千米的太空中送出了它对祖国最独特的祝福——一张超级自拍。回望历史,我国太空探索开端于( B )
A.“长征一号” B.“东方红一号” C.“神舟五号” D.“嫦娥五号”
21.(2021安徽中考8.)日本官员承认,进入核俱乐部使中国“获得了亚洲第一大国的称号”。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后,英国媒体评论说,尽管“四大国”继续假装中国弱,这是在发疯,赶紧让中国进安理会。据此可知( A )
A.核试验的成功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 B.安理会担负着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
C.新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新中国得到了西方各国的普遍承认
22.(2020呼和浩特9.)新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成就非凡。下列选项中对此成果描述不准确的是(D )
A.“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使我国的国防能力大大增强
B.袁隆平荣获多项国际大奖是公认的“杂交水稻之父”
C.青蒿素能够治疗疟疾对人类生命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
D.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标志着中国文化开始走向世界
23.(2020湘潭10.)1970年4月新华社电:“这次……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又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该电文发表的背景是我国( B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C.第一颗氢弹研制成功 D.成为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4.(2020青岛27.)1964年,日本共同社报道:“(中国)向迄今由美、英、苏、法四国组成的核垄断体制打进了一个楔子,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发言权。”“打进了一个楔子”是指中国( A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导弹部队的组建
C.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神舟一号发射成功
25.(2020遵义34.)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是( B )
A.贾平凹 B.莫言 C.屠呦呦 D.路遥
26.(2019临沂16 .)“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这里的“它”是指( A )
A.“两弹一星”的成功 B.神舟一号试验成功
C.航天员的漫步太空 D.青蒿素的研制成功
27.(2019内蒙古9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中国航天事业再传捷报。1999年11月,开启了我国飞天之旅的事件是(B )
A.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B.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飞行
C.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着陆 D.神舟七号航天员实现太空行走
28.(2019烟台15 .)“这次成功的试验标志着我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对美帝国主为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对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是一个极大的舞”材料中的“这次成功的试验”( A )
A. 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
B. 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C. 是863计划的重要成果之
D. 得益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29.(2018福建18.) 20世纪70年代,它的成功发射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开端,使我国跻身世界航天科技的大国之列。“它”指的我国第一颗( D )
A. 原子弹 B. 导弹 C. 氢弹 D. 人造地球卫星
30.(2018孝感16.) 近现代中国,在实现国家独立,富强这一目标的激励下,在科技报国的道路上,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下面选项中全部属于科学家的一组是( D )
①李四光 ②鲁迅 ③聂耳 ④徐悲鸿 ⑤钱学森 ⑥袁隆平
A. ②③⑤ B. ①③④ C. ②⑤⑥ D. ①⑤⑥
二.非选择题
1.(2020天水27.)简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科技方面的主要成就。(3分)
【答案】“两弹一星”(即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籼型杂交水稻和青蒿素。
2.(2022河北中考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5年8月6日,美国B-29型轰炸机在日本广岛上空1万米处投下了一枚原子弹,使爆炸中心区域及附近区域立即被摄氏7000度的高温吞没,造成约14万人死亡。翌日,日本当局敦促科学家去广岛实地调查,及至获知真相,深深为之战栗。8月9日,美国又向日本长崎投下了一枚原子弹,造成约7万人死亡。
原子弹轰炸后的广岛一片瓦砾
——摘编白《日本通史》
材料二 苏联为了打破美国的核垄断、在苏联原子弹之父库尔恰托夫领导下建成了原子反应堆……1949年8月29日成功地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美国为了重新占有核优势,加紧研究核聚变技术,1952年11月1日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其威力比在广岛投掷的原子弹大800多倍,美国氢爆炸9个月后,1953年8月12日苏联氢弹爆炸成功。英国在1952年和1956年、法国在1960年和1968年分别实验成功了原子弹和氢弹。
——摘编自《世界史·现代史编》
(1)据材料一,指出美国使用了哪一新式武器。其杀伤力如何?
(2)据材料二,归纳这类新式武器发展呈现出哪些特点。
(3)综合材科、问题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为保卫国家安全在这类新式武器研制上取得的成果。
【答案】(1)原子弹;可造成大面积杀伤和核污染。
(2)威力和杀伤力越来越大。
(3)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3.(2020荆门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意大利数学家杰罗姆 卡丹早在1550年就第一个提出中国对世界所“具有影响的三大发明:……,是整个古代没有能与之相匹敌的发明”。
材料二: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城占有一席之地》
材料三: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屠呦呦以及另外两位外国医学家。屠呦呦的获奖理由是“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
﹣﹣摘自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八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除了发明造纸术之外,材料中提到的“三大发明”指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两弹一星”的成功产生了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屠呦呦获奖的发明是什么?这一发明带来了什么影响?
(4)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这些当代科学家身上,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答案】(1)火药、指南针、印刷术。
(2)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国量,提高了中国的政治地位,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3)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提高了疟疾的治愈率,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为人类生命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4)爱国精神;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大力协同;勇于攀登。
4.(2020咸宁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医学在东汉时期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张仲景和华佗为东汉的医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明代的《本草纲目》是一部药物学巨著,被译为日文、拉丁文、法文、俄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广为流传。
材料二:共和国勋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荣誉,授予为党、国家和人民作出巨大贡献、功勋卓著的杰出人士。2019年9月29日,中国药学家屠呦呦等8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国家主席习近平为他们颁发的奖章。
材料三: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中医纳入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学纲要。2020年,在对新冠肺炎的治疗中,中医与西医结合,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及时同世界卫生组织共享了这一独特经验,在全球抗疫中贡献了中国智慧。
(1)材料一中张仲景撰写的什么医学著作奠定了中医临床学基础?华佗发明的做手术时用的麻醉性药物叫什么?《本草纲目》的作者是谁?
(2)材料二中屠呦呦荣获了共和国勋章,请简介其卓著功勋。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医的看法。(谈一点即可)
【答案】(1)著作:《伤寒杂病论》。药物:麻沸散。作者:李时珍。
(2)发现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使仝球数亿人受益;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3)①中医是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②中医对世界医学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妥的页献;③中医从中国走向了世界,具有世界性影响;④中医在传承中有发展,在发展中有创新。(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5.(2020遵义43.)创新促进发展,科技引领未来。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促进经济社会变革和人类社会重大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在他的著作《新工具》第一卷第13章中写道:“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因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根据培根的评述,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火药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2分)材料二 1939年,美国总统罗斯福采纳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的建议,决定研制新式武器。后来,逐步发展成代号为“曼哈顿”的庞大计划。1945年8月,研制的新式武器在打击日本法西斯的战场中首次使用,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投降。
——摘编自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2)写出材料中“曼哈顿”计划研制的新式武器。(2分)
材料三 科教兴国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198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即“863计划”;1997年,我国制定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即“973计划”。在这些计划的推动下,我国取得了一大批先进的科技成果,培养了优秀科技人才,科技研究水平不断提升。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3)2003年10月,神舟五号飞船将我国哪位航天员送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2分)
(4)“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就如何正确对待科技成果,谈谈你的认识。(须从正反两方面作答)(4分)
【答案】(1)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推动欧洲社会的变革。(2分)(2)原子弹。(2分)(3)杨利伟。(2分)(4)要充分利用科技成果发展经济民生,促进社会文明进步;要合理、科学地利用科技成果,趋利避害,让科技造福人类。(4分,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6.(2019河北省27.)探究问题。(12分)
材料一 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东方巨响”震惊了世界,这一成就集中代表我国科学技术当时所能达到的新水平,有力地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材料二 原子能工业是在苏联单方面终止合同、撤走专家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发展起来的。在核原料生产方面,中国科技人员和工人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先后建成了衡阳轴水治厂和兰州气体扩散厂,解决了浓缩轴的核心制造工艺,确保了原子弹的试验成功。
当中国工人阶级和科学技术人员创造出这一伟大业绩的时候,他们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极端困难。自然灾害和严重的经济困难,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下降到最低点;为在1965年以前偿还苏联14亿新卢布以上的债务,所有中国人都勒紧裤带;西方大国对中国的经济封锁,战争威胁和军事压力,不但基本断绝了国家最需要的先进设备和技术交换,而且也促使我国必须做好应对外敌的准备。中国人民就是在这种恶劣环境下,默默地创造着奇迹。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东方巨响”与原子弹的首次使用相距多少年。(2分)并据材料一,指出“东方巨响”在当时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2分)
(2)综合上述材料,探究我国从“东方巨响”中得到的经验。(8分)
【答案】(1)19年。
有力地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军事实力是国际地位的有力保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自力更生;培养科技人才;大力发展经济;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改善物质生活条件;艰苦奋斗。
考点精讲
中考真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