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不懂就要问
一.教材分析
《不懂就要问》讲述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大胆问老师,不怕挨打,最终得到老师解答的事。文章赞扬了孙中山勤奋好学的精神。作为小学语文教材中第一篇略读课文,引导学生发现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的不同,初步掌握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是这节课的首要任务。其次,围绕本单元语文要素“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以寻找有新鲜感的词句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运用精读课文的学习方法,边读边想,并和同学交流,使学生在读书思考中明白私塾学校和现在学校学习方式的不同。同时体会孙中山勤学好问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养成不懂就要问的学习习惯。这样就把方法和内容有机结合,达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无痕统一。学生对于孙中山是很陌生的,让学生在课前寻找孙中山的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入文本。
二、教学目标
(一)认识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背”“圈
(二)发现略读课文的特点,初步掌握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了解课文大意。
(三)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并和同学交流,在交流中体会私塾学习方式的特点以及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三年级的学生已基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能认真书写、自觉阅读,有定的语言积累。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圈画词句、想象画面、朗读表演等学习方法,去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重难点:
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并和同学交流,在交流中体会私塾学习方式的特点以及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三年级的学生已基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能认真书写、自觉阅读,有定的语言积累。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圈画词句、想象画面、朗读表演等学习方法,去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
三.教学过程:
(一)交流词句,感受“新鲜”
1.引入。通过前两篇课文的学习,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到了很多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板书:新鲜感)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是这个单元的学习重点,这节课, 我们继续来寻找有新鲜感的词句。
2.学习第一自然段,聚焦“私塾”,感受学习方式不同的新鲜之处。
(1)了解私塾。(板书:私塾)
私塾是什么呢 (指名说)
(出示私塾的图文:私塾是古代家庭和教师个人开办的教学场所;私塾里的老师叫塾师,也叫先生)
(2)感受“咿咿呀呀”的读书方式。
咿咿呀呀”地读是怎样读的呢 找出文中句子。
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
播放古代私塾读书视频,感受读书方式的新鲜。(齐读句子,体会完全不同的读书方式)
古时候孩子们学的是四书五经,里面的文字都非常讲究韵律和节奏,像视频里这样,以前的人们读书的时候有韵律,有节奏,把音拉得有点长,这样就是“咿咿呀呀”。
(3)了解“书里的意思从来不讲”的读书方式。
从来不讲:老师只是让学生跟着念,读熟了就去背诵,根本不理解意思。
现在的老师都会把课文的意思讲解得特别详细。
(4)小结方法。刚才,我们在第一自然段里找到了“私塾”和“咿咿呀呀”等有新鲜感的词句,知道了古代私塾与现代学校不但读书方式不一样,连先生教学方式也不一样,让我们觉得很新鲜。
3.默读第二至九自然段,寻找有新鲜感的词句。
(1)出示学习提示二,寻找有新鲜感的词句。
学习提示二:默读第二至九自然段,圈出有新鲜感的词语,用横线画出有新鲜感的句子,和同桌交流自己的发现。
(2)全班交流,继续感受不同学习方式的新鲜之处。
分析: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
4.聚焦“戒尺”,体会人物品质。
学习提示:
(1)戒尺是什么?
(2)为什么孙中山要壮着胆子提问,为什么其他同学都被吓呆了?
(3)课文中几次写到了戒尺,分别在哪里?
(1)你看到过戒尺吗 (板书:戒尺)
老师出示“戒尺”并介绍:戒尺是古代私塾里的先生惩罚学生所用的板。用木头、竹子或金属来制作,形状多样,但它的作用却是一样的,那就是惩罚学生,打学生的手心。
(2)解疑:为什么孙中山要壮着胆子提问,还把其他同学都吓呆了
因为他心里忐忑不安,非常紧张,害怕老师训斥。
在私塾里从来没有人敢向先生提问,因为大家都害怕被老师训斥,所以大家都被孙中山的举动吓呆了!
(3)课文中几次写到了“戒尺”?分别在哪里 (课件出示第四至六自然段)
两次写到戒尺,先生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①从“拿着戒尺”“厉声”等词语感受私塾先生的生气,引导学生想象私塾先生的心理活动。
②从“收起戒尺”“让孙中山坐下”,引导学生感受私塾先生不再生气,还心平气和地跟孙中山说话,引导学生读先生的话。
③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
了解先生心情变化的原因。(交流后板书:勤学好问)
(五)读话明理,感知精神
1既然孙中山也怕挨打,那他为什么还要向先生提问呢?“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课件出示这句话)
2.朗读句子,感受“不懂就要问”的学习精神。
3.回归课题: 孙中山先生面对如此严厉的先生,还能大胆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最后还让先生把问题详细地讲解了一遍,他这种勤学好问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总结:从孙中山身上我们学到了读书的好办法,“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希望你们在积极动脑的基础上,敢于发问,这样就会收获更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