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

文档属性

名称 沁园春长沙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9-14 13:13: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7张PPT。沁园春长沙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 《登高》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风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曹雪芹 《红楼梦》秋愁自古逢秋悲寂寥
——刘禹锡《秋词》
关于词1.起源:萌于隋唐,盛于宋,起初是配乐演唱的(歌词),后来与音乐分离,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曲子词)3.词牌:曲调名称。格式固定,“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2.词的分类: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4.沁园春:东汉明帝的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叫做沁园,后来被外戚窦宪所占,有人为此作了沁园春这个曲子,后来这个词牌流传下来。 1925年,当时革命蓬勃发展,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
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经过长沙,重游了他在长沙读书时常去的橘子洲,回忆当年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面对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心 潮激荡,豪情满怀,吟成此篇。写作背景:泌园春( )万类霜天竟自由(? )有志者事竞成(? )万户候( ?)侯车室( ) 中流激水( ? ) 激漾文字(? ) 义气风发( ? ) 一、初读,整体感知(注意:“看”“恰”二字都是领字,读时要稍加停顿。看字统领的七句要读的抑扬顿挫,充满喜悦。恰字统领的七句要读的慷慨激昂,语速可稍快,要读出这首词的磅礴气势。)
2.听范读,注意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以及词与词之间的停顿沁竞竟侯候击扬意1.检查预习情况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二、赏析探究上阕山、林、江、舸、鹰、鱼、万类2.作者在这几句中描写了哪些典型景物?1.朗读上阕,思考:前三句都交代了什么内容?时间、地点、事件3.在描写过程中,作者的视角是怎样变化的?写景顺序又是怎样变化的? 万山层林
漫江百舸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远眺近观仰视俯视4.思考:在这几句写景的句子中,你觉得哪些词用得最好?为什么?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遍:既写出了红之广,也呈现了星火燎原
的蔓延之势。
染 :写出了山林的色彩浓烈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漫:写出了江水满溢之状。
争: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动静结合鹰击长空击:强调力度,透出猛劲,
表现了鹰展翅奋发、搏击长空的矫健
身姿
突出轻、快,描绘出鱼在水中轻快自如游动的特点。翔鱼翔浅底思考:1.作者通过描写这些,描绘出一幅怎样的图景?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图景:生机勃勃 壮阔绚丽感情:乐观昂扬 奋发向上2.古人多悲秋怨秋之作,为何毛泽东笔下之秋却“别有怀抱”、与众不同?写作背景当时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秋景革命形势但共产党内部,对革命统一战线由谁来领导,产生了分歧。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意象 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意境创造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 意境 意,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指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上阕小结眼 前 景山林江舸鹰鱼万类霜天万 红遍,
层 尽染;漫 碧透,百 争流。击长空,
翔浅底,竞自由。
秋景 生机勃勃的心 中 情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壮 志胸怀博大的时间 地点 环境立看问下阕:2. “恰”字统领的7句展现了革命青年怎样的 精神风貌?1.朗读下阕,说说作者在看到了如此壮阔的美景之后想到了什么?作者回忆起了往昔的峥嵘岁月青春年少
意气风发
关心国家
才华出众
无畏无惧
敢于斗争
蔑视权贵展现出以天下为己任的战斗精神和豪迈气概。讨论:
下阕的最后3句怎么理解?“中流击水”这一情景有什么深层意义?蕴含着词人怎样的志向?
明确:最后三句既描绘了当时的情景,又暗含了远大的志向,使我们仿佛看到了词人乘风破浪,激流勇进,蕴含着词人改天换地,的宏伟志向。
下阕小结: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壮志凌云
风华正茂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乘风破浪
奋然前行
过渡携恰记课堂小结纵观全词,形象精炼,风格大气豪迈,体现了一代伟人的壮烈情怀。
上阕写景,意境开阔,气魄豪迈 下阕抒情,胸怀博大,斗志昂扬。
艺术手法: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 紧密。也就是“情”“景”“境”的有机结合。 情景交融包括寓情于景和借景抒情。 结语: 毛泽东一改古代文人悲秋、伤秋的主题,选择壮美的意象,营造出绚丽壮阔、充满活力的意境,这种大境界表现出他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和崇高理想。 最后,我们齐读这首词,以最饱满的感情去品味毛泽东的大抱负, 大气概!练习题李世南画扇
蔡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答: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 这幅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 安详的气氛。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上片所写之景有何特点?下片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作者是如何将上片的景和下片的情巧妙联 结起来的? 答案:词的上片写了天、地、秋色、寒烟、斜阳、芳草等景物,而且采用了碧、黄、翠、红、绿等秾丽的色彩,营造了阔远的意境和极强的层次感。 上片所描摹的寥廓而多彩的秋色图,已蕴涵乡思离情;下片相思离愁则全是从上片生发开来。 词人先在上片摹写触目所见的伤心秋景,在下片“明月楼高休独倚”一句方才点出倚楼远眺、伫立凝想的主人公及立足点,这样景、人、情就 更为有机地统一在一起。
琅岈溪(2011年安徽卷)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注】(1)此诗作于作者被贬滁州期间。(2)槎(chá),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描绘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岈溪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高考链接 作业背诵《沁园春·长沙》
预习《雨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