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地质灾害
【学习目标】
1.说出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及其相关概念。
2.简述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形成机制和发生过程。
3.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结合地图说出世界及我国地震带的分布。
4.学会灾害发生时的一些求生技能。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分布。
难点: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地震烈度达到11度。这一天,13亿的中国人都沉浸在悲痛当中,因为就在这场灾难中,有69227位同胞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你还记得这场灾害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地质灾害。
新课讲授:
【地震灾害】
(提问)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地震的概念,地震是什么呢?找同学回答一下。
(学生)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或弯曲。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聚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称为地震。
(教师)补充:地应力:是指当物体(岩石)受到外力作用,其内部会产生一种抵抗力。
探究活动:在图中找出: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等震线。说出他们的概念分别是什么?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点拨)
(学生展示)
(1)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2)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震中附近振动最强烈、破坏最严重的地区成为极震区。
(3)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为震源深度。
(4)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
(5)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
案例分析:汶川地震造成的最大烈度达11级,试简要分析汶川地震烈度大的原因。
“5 12”汶川大地震烈度分布示意图
(学生)震级大;地处大断裂带上;建筑物防震能力差。
(教师)介绍回顾地震波,当发生地震时,陆地上的人们会有什么感觉 如果是在海洋上的航行者会有什么感觉呢?
(学生)陆地上的人首先感受到的是上下颠簸,然后是左右摇晃;而海洋上的人只能感受到上下颠簸。因为纵波传播速度快,可在固、液、气三态物质中传播,而横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
(教师)补充: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带、环太平洋地带
思考:我国地震灾害的分布有何特点?与板块构造有何关系?
(学生展示)
分布范围广,东少西多。
华北地区、台湾地区是处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带。西南地区是由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挤压碰撞。
(教师)地震的危害有哪些?
(学生)会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除此之外,还会损害灾区人们的心理健康,而这有一定的滞后性和隐蔽性,持续时间往往长久。
思考:我国地震灾害分布是东少西多,但总体灾情却是东重西轻,这是什么原因?
(学生)东部地区人口密集,城市集中,经济发达,为资产密集区,所以发生地震时造成的灾情要更严重。
(教师)地震危害小结:
(1)造成房屋倒塌。
(2)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
(3)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
(5)造成家破人亡和生活突变,从而严重损害灾区人们的心理健康。
(教师)地震灾害有哪些自救措施呢?
(学生)
(一)就近躲避法
就近躲避到小空间内;内承重墙的墙根、墙角;坚固的床等家具旁边。
(二)外跑与就近躲避法
在平房和楼房的一、二层,迅速跑到房外的安全地方;
楼的三层及以上,就近躲避。
(三)躲藏姿势
1.蹲下、坐下或俯倒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
2.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
3.用物品保护头部、胸部及面部,掩住口鼻。
(教师)补充:自救三大原则
因地制宜,正确抉择。
行动果断、切忌犹豫。
伏而待定,不可疾出。
【滑坡灾害】
(教师)什么是滑坡灾害?它的概念是什么?
(学生)是指斜坡上的不稳定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教师)滑坡灾害发生的条件有哪些?
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
1.暴雨(水分渗入软弱面)、地震等起了诱发作用。
2.大规模的工程(开挖山脚、坡面增加负荷、蓄水等)兴建起了诱发作用。(破坏了斜坡的稳定条件,或者增加了灾害发生的触发机制,增加了滑坡发生的可能和强度)
3.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都是滑坡多发区。
思考:滑坡会产生哪些危害?
(学生)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思考:说出我国滑坡主要分布地区及多发的原因?
(学生)主要分布在山区,特别是西南地区最集中。山地多,地势起伏大,降水多,西南地区板块运动活跃。
(教师)当滑坡灾害发生时,我们需要掌握哪些自救措施?
(学生)
1.当滑坡发生时,如果处在滑坡体上,向滑坡体的两侧迅速逃离;
2.若遇到无法逃离的高速滑坡或滑坡呈整体滑动时,宜原地不动,或抱住大树等;
3.若处在滑坡可能影响到的山前或者沟谷,应迅速判别滑坡运动的方向,并迅速离开可能受到影响的地带。
【泥石流灾害】
(提问)什么是泥石流灾害?它的概念是什么?
(学生)泥石流:指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或库塘溃决等水源激发,形成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
(教师)同学们讨论一下,泥石流产生的条件有哪些呢?
(学生)地形陡峻;有丰富的松散堆积物;短时间的大量水流。
思考:我国泥石流灾害分布有何特点?集中分布区的成因?
西部呈带状或面状分布,东部零星分布。
西南地区最集中。山地多,地势起伏大,季风气候降水多,多暴雨,西南地区板块运动活跃,多松散堆积物。
(教师)那么泥石流会产生哪些危害呢?
泥石流来势凶猛,破坏力大,具有突发性,能够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等。同时可能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
补充:泥石流灾害的自救措施:当发生泥石流时,应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山坡上跑。
活动:认识自然灾害的关联性
自然灾害种类较多,许多自然灾害之间具有内在关联性。认识自然灾害的关联性,有助于理解自然灾害的广泛性和复杂性。
1.一种自然灾害可能直接引发多种灾害,参考旱灾直接引发的灾害示意,列出地震直接引发的多种灾害。
(
淡水短缺
短缺
)
(
沙尘暴
)
(
火灾
) (
旱灾
)
(
饥荒
)
(
病虫害
)
(
泥石流
)
(
滑坡
)
(
海啸
)
(
地震
)
(
崩塌
)
(
火灾
)
(
瘟疫
)
一种自然灾害引发的灾害,会进一步引发其他灾害,从而形成灾害链条。参考旱灾引发的一条灾害链条,完成地震的一条灾害链条。
(
旱灾
淡水短缺
地震
泥石流
堰塞湖
洪水
地面沉降
海水入侵
)
随堂练习:
见课件。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地质灾害,重点了解了地震灾害、滑坡灾害、泥石流灾害三种常见地质灾害,通过活动又学习了自然灾害的关联性,地质灾害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学会预防和治理自然灾害。
作业布置:
完成配套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地质灾害,与生活紧密相连,带领学生理解原理,更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学会自我防御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