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综合测试
[范围:第七单元 第三章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20安徽)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注意区分事实和观点是十分必要的。下列关于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陈述,属于生物进化观点的是 ( )
A.科学家在我国发现孔子鸟化石
B.科学家在陨石中发现有机小分子
C.米勒在模拟实验中得到氨基酸
D.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2.下列有关生命的起源和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生命起源于原始陆地
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最直接证据
C.米勒实验说明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小分子形成有机小分子是可能的
D.原始生命诞生的标志是能从外界获取营养并排出代谢废物,能进行生长和繁殖等
3.化石记录显示:越早形成的地层中,化石生物的特点是 ( )
A.结构越简单,种类越多 B.结构越复杂,种类越多
C.结构越复杂,种类越少 D.结构越简单,种类越少
4.依据生物简易“进化树”,你认为下列各组动物中亲缘关系最近的是 ( )
A.熊和浣熊 B.熊和大熊猫
C.浣熊和大熊猫 D.小熊猫和大熊猫
5.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原始大气中有氢气、甲烷等气体,不含有氧气
B.郑氏始孔子鸟化石可以证明鸟类与爬行类之间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
C.现代人类是由黑猩猩经过长期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
D.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6.大量可靠的证据证明,生物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来的。下列关于生物进化证据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研究生物的细胞色素c不能断定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但可以推断生物进化的顺序
B.同源器官的存在,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
C.越晚近形成的地层里,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
D.中华龙鸟等过渡类型的化石,揭示了不同生物之间的进化关系
7.若△、□、表示具有血缘关系的三类生物,如图所示为这三类生物的化石在不同地层中的出现情况,则三类生物的进化关系最可能是 ( )
A.△→□→ B.→□→△
C.△→→□ D.→△→□
8.叶片上的气孔是空气进入和水分蒸发的通道。所以,气孔越多,植物越能获得足够多的二氧化碳,但也不能太多,否则失去的水分太多。科学家通过观察保存了200多年的某种树叶发现,在工业革命之前生活的树的树叶上的气孔比现在的树叶要多。现在的树叶在嫩叶时,气孔的数量与200年前的一样多,但在随后的生长过程中树叶失去了一些气孔。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与现在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有关
B.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这是一种植物通过生理调节而适应环境的结果
D.这种变化(气孔减少)是不可遗传的
9.下列关于生命演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化石证据显示,人类起源于类人猿
B.比较蛋白质的结构可准确判断生物间的亲缘关系
C.人类的进化遵循着从低等到高等的规律
D.定向选择使生物更加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10.(2021滨州)19世纪,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绿树成荫,生活在这里的桦尺蛾大都是浅色的,深色的桦尺蛾极为少见。随着这一地区工业的日益发展,大量的煤烟灰污染了城市,树干被污染成了黑色,深色的桦尺蛾增多,浅色的却成了极少数。对于这一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
A.在桦尺蛾的进化过程中,人起了选择作用
B.环境对桦尺蛾的变异类型进行选择的结果
C.环境污染导致桦尺蛾不同变异类型的出现
D.环境污染使桦尺蛾体内产生了大量黑色素
11.有五种生物(K、L、M、N、E),它们属于同一科同一属,下表表示的是它们在六个显著特征方面的情况(“+”表示该物种具有该特征,“-”表示该物种不具有该特征)。根据进化理论,物种最可能的进化路径是特征改变数量最少的那一条。那么,物种E最可能的祖先是 ( )
物种 特征
1 2 3 4 5 6
K + - + + + -
L - - - - + -
M + - - - - -
N - + - - - -
E + - + + - -
A.K B.L C.M D.N
12.达尔文认为生物之间出现“生存斗争”的根本原因是 ( )
A.生物个体之间有强有弱
B.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C.生物同时存在遗传和变异这对矛盾
D.生物的过度繁殖和有限的生存空间的矛盾
13.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下列有关长颈鹿进化过程的解释,正确的是( )
①长颈鹿的祖先有的颈长,有的颈短 ②在缺乏青草的环境中,长颈鹿的颈因经常使用而长长 ③逐代选择,颈长的变异逐代积累形成长颈鹿 ④通过生存斗争,颈长的个体生存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④→③
14.在某个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有许多无翅和残翅的昆虫,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
A.气候变暖 B.过度繁殖 C.人工选择 D.自然选择
15.生物的物种既能保持基本稳定,又能不断进化发展,是因为生物具有下列哪种特性 ( )
A.生殖和发育 B.遗传和变异 C.生长现象 D.具有一定的结构
16.地球上生物的种类有很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竹节虫的形态很像竹枝,是竹林使它发生了变异
B.生物遗传原有的特征不利于生存
C.有一些种类的生物有很强的繁殖能力,有一些种类的生物则不需要
D.夏天时,苍蝇比蚊子更不容易打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7.下列关于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米勒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和大气成分,合成了多种蛋白质
B.在地质年代较晚近的地层中不可能找到低等生物的化石
C.如图为了应对天敌,枯叶蝶产生了形似枯叶的变异
D.现代各品种金鱼是由野生类型金鲫鱼通过人工选择培育而来的
18.(2020聊城)目前滥用抗生素的现象比较普遍,下列对抗生素的认识正确的是 ( )
A.抗生素是由青霉分泌产生的
B.抗生素使细菌和病毒产生耐药性变异
C.细菌耐药性变强是抗生素选择的结果
D.抗生素能杀灭所有的细菌和病毒
19.(2021海南)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孔子鸟既像鸟又像爬行动物,由此可以推断鸟类可能是由爬行类进化来的
B.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C.原始哺乳动物为适应不同环境而进化为现存的各种哺乳动物
D.脊椎动物由低等到高等的进化顺序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20.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出版。在此书中,达尔文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阐明了自己关于生物进化的观点。下列不符合达尔文观点的是( )
A.生物普遍具有过度繁殖的能力 B.生物之间存在着生存斗争
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生物的变异都能得到积累和加强
21.1863年,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首次提出了“人猿同祖”的理论。对比类人猿与人的特征,可以作为其理论依据的是 ( )
①两眼生在前方 ②两足直立行走 ③没有尾巴 ④面部表情丰富,有喜、怒、哀、乐等表情 ⑤拇指(趾)与其他四指(趾)分离,能抓握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22.(2020内江)下列有关生命的起源和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原始生命的形式最可能类似于现在的真菌
B.农民长期使用杀虫剂会对害虫起到定向选择的作用
C.生命起源的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诞生的摇篮
D.米勒实验的结果说明:在原始地球条件下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小分子
23.古生物学家认为:物种长期处于变化很小的静态平衡状态,由于某种原因,这种平衡会突然被打破,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成为新物种,那么生物进化的原因是 ( )
A.变异、选择、遗传综合作用 B.生物产生了有利变异
C.可遗传的有利变异 D.过度繁殖
24.人工选择能培育出新品种,自然选择也能形成新的物种,它们共同的选择基础是 ( )
A.过度繁殖 B.遗传和变异
C.生存斗争 D.环境的力量
25.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人为因素和外来物种入侵不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进化的结果
C.竞争是一种自然选择的方式
D.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7分)观察回答问题。(其中图甲是生命起源化学进化过程的示意图,图乙为米勒研究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的一个模拟实验装置)
(1)图甲中无机物是原始大气中的成分,主要包括 。
(2)图乙米勒实验装置中A装置内的气体相当于 ,与现在大气成分的主要区别是 。B装置模拟的是 ,它是 诞生的摇篮。
(3)米勒的实验证明了生命起源的哪个阶段: 。
(4)1965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利用氨基酸成功地合成了具有生命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这证明了图甲中生命起源的哪个阶段: 。
27.(7分)是生物进化历程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D代表的是 ,它生活在 中;由于 的不同,进化成不同的生物类群。
(2)能产生种子的植物有裸子植物和[C] ,能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植物是 。
(3)从进化过程看,爬行动物是由[B] 动物进化来的,古代爬行动物又进化成古代鸟类和[A] 。
28.(12分)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依赖于生物的生殖和发育、遗传与变异以及进化,下面以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为主线,梳理一下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1)生物都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够产生大量的后代,而它们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都是有限的,任何生物要生存下去,就得进行 。在这一过程中,必然有一部分生物个体被淘汰。
(2)那么,哪些个体会被淘汰呢 生物的变异是 存在的,但只有那些具有
的个体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这就是 。在如图所示的模拟长颈鹿取食树叶的情景中,最后生存下来的长颈鹿应是标号1、2、3、4中的哪一个 。
(3)在生物进化过程中,能够遗传给下一代的有利变异必定是由
改变引起的,这种变异通过生殖和发育过程在子代中表现出来。在有性生殖过程中,
是这种变异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
(4)综上所述,生物是通过 使得生命在生物圈中世代相续,生生不息,而生物的
又使得生命不断发展,生物的 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生物正是通过 和 不断进化的。
29.(10分)比较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比,找出它们相同和不同之处,这种研究方法对于学习是很有帮助的。请用比较的方法回答下列问题。
(1)对郑氏始孔子鸟化石的研究表明,这种动物既像 ,又像爬行动物,由此可以推断,鸟类可能是由 进化来的。
(2)通过对马、蝙蝠的前肢和鹰的翅膀骨骼的比较,发现它们虽有差异,但也有许多共同的特征,这说明它们可能是由 进化而来的。
(3)下表是一些生物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比较。
物种 黑猩猩 马 果蝇 小麦 向日葵 酵母菌
差异氨基酸数目 0 12 27 35 38 44
表中数字表示相应物种的细胞色素c与人的细胞色素c不同的氨基酸数目,通过比较:与人的亲缘关系最近的物种是表中的 ,与小麦亲缘关系最近的物种是 。
30.(14分)野外观察发现生活在青草丛中的昆虫是绿色的。昆虫的这种保护色是怎样形成的呢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此作了模拟探究。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
(3)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同一间铺有绿色地毯的房子里,放入同种且大小相似的绿色昆虫、灰色昆虫各20只,然后将一只母鸡放入房间内。
②半小时后,撤出母鸡,计算两种颜色昆虫的幸存者数。
③假设每个幸存者都产生三个后代,且体色与幸存者相同,第二天按此补充投入两种颜色的昆虫,放回母鸡。半小时后,又撤出母鸡,再次计算两种颜色昆虫的幸存者数。
④重复③步骤至第三代,若获得的数据如下表,请分析回答:
昆虫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开始数目 幸存者数目 开始数目 幸存者数目 开始数目 幸存者数目
绿色 昆虫 20 9 27 13 39 20
灰色 昆虫 20 5 15 4 12 2
A.第三代中 昆虫幸存者多;第三代和第一代相比, 昆虫幸存者减少。
B.由该实验的结果可推知,昆虫的保护色是与周围环境 的色彩,保护色的形成是 的结果。
(4)得出结论: 。
答案
自我综合评价(三)
1.D “科学家在我国发现孔子鸟化石”“科学家在陨石中发现有机小分子”“米勒在模拟实验中得到氨基酸”,这些都是已经被证明的事实;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这是对于生物进化过程的一种推测,属于观点。
2.A
3.D 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不同的地层中埋藏着不同类型的生物化石:埋藏于较浅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比较相似,埋藏于较深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差别较大,形成早的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种类少,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形成晚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种类多,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
4.B 由“进化树”可知,小熊猫、大熊猫、熊和浣熊有共同的祖先,其祖先由于某种原因朝两个方向进化,一支进化成了浣熊和小熊猫,一支进化成了大熊猫和熊。可见浣熊和小熊猫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大熊猫和熊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5.C 现代人类是由森林古猿进化而来的。
6.D 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差异越小,所以说研究生物的细胞色素c,可以断定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但不能推断生物进化的顺序。同源器官的动物只能说明亲缘关系远近而不能得知生物进化的历程,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最直接的证据。越早形成的地层里,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越晚近形成的地层里,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科学家认为始祖鸟和中华龙鸟等是由爬行类进化到鸟类的过渡类型,因此,中华龙鸟等过渡类型的化石,揭示了不同生物之间的进化关系。
7.A 8.D
9.A 人类和类人猿具有关系,是近亲,人类和类人猿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比较蛋白质的结构可准确判断生物间的亲缘关系;人类的进化遵循着从低等到高等的规律;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定向选择使生物更加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10.B 11.A 12.D 13.D 14.D
15.B 生物具有遗传的现象,保证了生物的物种能够保持基本稳定。生物具有变异的特性,使其不断进化发展。
16.D 竹节虫的形态与竹枝极为相似,不容易被敌害发现而生存下来,是竹节虫对环境(竹枝)的一种适应,这样利于竹节虫捕食和避敌,是一种拟态现象,并不是竹林使它发生了变异;生物的特征是否利于生物生存,关键看是否能适应环境,生物遗传原有的特征有的利于生存,有的不利于生存;生物大都具有过度繁殖的倾向;苍蝇的飞行能力比蚊子的飞行能力强,所以苍蝇比蚊子更不容易打到,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7.D 1953年,美国学者米勒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和大气成分,合成了多种氨基酸;由于有些低等生物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所以一直存在,故在地质年代较晚近的地层中可能找到低等生物的化石;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因此不是枯叶蝶为了应对天敌产生了形似枯叶的定向变异;各品种金鱼与金鲫鱼的外形差异很大,是人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经过长时间培育,品种不断优化,进行人工选择的结果。
18.C 19.C
20.D 达尔文认为,生物都有过度繁殖的倾向;生物在生存过程中,既要与自然环境进行斗争,又要与其他生物进行斗争;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即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在繁衍的过程中,会不断地产生变异,变异分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只有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即只有有利变异能得到积累和加强。
21.C 赫胥黎用比较解剖等方法证明人和大猩猩的脑部结构具有很大的相似性,通过比较方法,对比类人猿与人的特征:①两眼生在前方、③没有尾巴、④面部表情丰富,有喜、怒、哀、乐等表情、⑤拇指(趾)与其他四指(趾)分离,能抓握,对于人类的起源第一次提出人猿同祖的理论。
22.A 23.A
24.B 生物都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又因为生物生存的空间和食物是有限的,所以生物就会因争夺生存的空间和食物而进行生存斗争,故过度繁殖是选择的原因;正是因为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使得生物在繁殖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变异个体(适应周围环境与不适应周围环境),为选择提供了选择的材料,选择的基础;生物因争夺生存的空间与食物而进行生存斗争,生存斗争是实现选择的手段;在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中人和自然(环境)的选择力量是进行选择的动力。
25.A
26.(1)氨、氢气、甲烷和水蒸气等
(2)原始大气 无氧气 原始海洋 原始生命
(3)无机小分子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
(4)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有机大分子物质
27.(1)原始生命 原始海洋 营养方式
(2)被子植物 苔藓植物
(3)古代两栖 古代哺乳类
28.(1)生存斗争
(2)普遍 有利变异 自然选择 3
(3)遗传物质 生殖细胞(或精子和卵细胞)
(4)生殖和发育 进化 遗传、变异
遗传、变异 自然选择
29.(1)鸟类 爬行动物
(2)共同的祖先
(3)黑猩猩 向日葵
30.(1)昆虫的保护色是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吗 (2)昆虫的保护色是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
(3)A.绿色 灰色 B.非常相似(或一致)
自然选择
(4)昆虫的保护色是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