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鸟的天堂
宽阔清澈的河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构成了一幅高雅清幽的风景画,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这就是巴金先生的《鸟的天堂》。
【知识与技能】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掌握本课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朗读和交流的过程中咀嚼语言文字,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和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由衷赞美,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自然之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
2.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描写静态和动态事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体悟法。
3.综合探究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课时讲解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播放百鸟齐鸣的录音,要求学生闭上眼睛听声音感受场景。
2.图片欣赏:PPT展示各种鸟的图片。
3.这幅群鸟纷飞、百鸟齐鸣的场景是怎样的?现在我们就跟随巴金爷爷一起去看一看。(板书:鸟的天堂)
(二)初读课文,识字识句
朗读要求: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学。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圈出生字多读几遍,争取把句子读通顺。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弄清不懂的词语,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和同桌合作互读,互相纠正。
(2)标出自然段序号,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卡片:竹竿、白茫茫、规律、榕树、纠正、错误、面目、数目、片刻、应接不暇、起初、错过、兴奋、留恋。
(2)指名认读、齐读,正音。
“簇”读作cù,不能读成zú;“桨”读作第三声;“留恋”两个字的声母都是l,不能读成n。
(3)交流不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规律:课文中指有节奏的,不是杂乱的。
陆续:表示先先后后,时断时续。
逼近:靠近、接近。
茂盛:植物生长得多而茁壮。
留恋:不忍舍弃或离开。
应接不暇: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文中是指景物繁多,观赏不过来。
(4)指名逐段朗读全文,检查是否读正确、流利。
(5)练习朗读课文,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对于朗读中出错的比较难读的句子,可以让学生齐读,多读几遍。
(三)精读课文,重点突破
1.导读第1~4自然段。
“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有规律的划桨声比作一支乐曲,烘托出“我们”愉快的心情。
2.导读第5~9自然段。
(1)“我”和朋友们的争论突出了榕树的什么特点?
不能分辨出榕树是一株、两株,还是许多株,体现了这株榕树非常大的特点。
(2)“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这句话是抓住什么来表现榕树茂盛的?从哪里可以体会到?
这句话是抓住绿叶的多来表现榕树茂盛的。从“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可以体会到。“簇”说明绿叶很多,“堆”进一步表现了绿叶的多,可见榕树多么茂盛。
(3)“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句话是抓住什么来表现榕树的生命力的?
抓住绿叶的颜色来表现榕树的生命力。榕树叶子的颜色绿得发亮,给人以翠色欲滴的感觉。作者从绿色中感受到有一种生命力在涌动,赞美了榕树充满活力的蓬勃生机。
(4)“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有许多鸟在这树上做巢,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这个句子有什么作用?
作者借朋友的话点题,为下文写“鸟的天堂”埋下伏笔,点出了这儿成为“鸟的天堂”的一个重要原因——农民自觉保护鸟。
3.导读第10~13自然段。
(1)“这一次是在早晨。”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句话点明了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时间,正因为是早晨,鸟儿开始活动了,所以作者才会看到鸟飞鸟鸣的热闹景象。这句话为下文描写看到的景象做了铺垫。
(2)“一只画眉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请赏析这句话。
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从动作和叫声两方面对画眉进行了描写,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的喜悦、兴奋之情。
4.导读第14自然段。
文中五次提到的“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加了引号,有的没有加呢?
文中前四次加引号是因为这是作者引用别人的话,指河上的那株大榕树,表示一种特定的称谓;而题目和最后一次没有加引号是因为作者亲眼看到生活在大榕树上的鸟儿后,感到鸟在那里生活得十分自由、快乐,真像在天堂中一样,在作者心里,大榕树是真正的鸟的天堂。
二、板书导图
三、主旨分析
本文记叙了作者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生动地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早晨动态的群鸟活动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四、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对“鸟的天堂”的描述,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我们要把这份美好传递下去。
本文记叙了著名作家巴金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景色。教师通过百鸟齐鸣的录音和各种鸟的图片带领学生一起欣赏美丽的南国风光,感受大自然的生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读课文,感受文字的魅力。教学时,教师让学生对比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的所见所思,第一次的静和第二次的动产生了对比,有助于学生理解“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