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过关测试卷
[时间:4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叙述符合苔藓植物特点的是 ( )
A.孢子植物 B.有了根茎叶的分化
C.能适应干旱环境 D.植株高大
2.下列有关植物蒸腾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蒸腾作用越强,根对无机盐和水的吸收速度越快
B.多数植物的叶片通过下表皮散失的水分比上表皮多
C.干旱地区植物的叶片往往较小,这反映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D.蒸腾作用的强弱受光照强度、环境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3.深秋季节,临朐石门坊呈现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美景,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 )
A.光照变弱,叶绿体中的叶绿素逐渐变为红色
B.温度降低,叶绿体中的花青素增多,液泡中的叶绿素减少
C.温度降低,叶绿体中的叶绿素减少,液泡中的花青素增多
D.光照变弱,叶绿体中的叶绿素不变,液泡中的花青素增多
4.下列关于植物种子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双子叶植物的种子一般没有胚乳,整个种子是由受精卵发育来的
B.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种子胚的结构完全相同
C.种子萌发时胚根首先突破种皮向地生长,并发育成根
D.种子萌发后依靠细胞分裂发育成幼苗
5.小麦的生长发育需要大量的水分,图是小麦根尖的结构图,吸水的主要部位和生长最快的部位分别是 (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6.苹果花凋谢后不久,结出了苹果。发育成苹果的是苹果花中的 ( )
A.花瓣 B.花药
C.花柱 D.子房
7.红豆杉是我国特有树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 )
A.因其果实莹红似火、形状如豆而得名
B.具有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无输导组织
C.属于裸子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
D.属于孢子植物,用孢子繁殖后代
8.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量筒内盛放的是澄清的石灰水。当向锥形瓶中注入清水后,量筒内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可以判断锥形瓶中的绿豆是 ( )
A.煮熟的 B.已经死亡的
C.正在萌发的 D.烘干的
9.为探究“大豆种子萌发与光照的关系”,小明同学设计了如下表所示的实验方案。这个方案中需要进行修改的一项是 ( )
组别 种子数量(粒) 温度(℃) 光照 空气 水分
① 50 20 无光 通风 适量
② 50 20 有光 通风 少量
A.水分 B.空气 C.光照 D.温度
10.玉兰、海棠等植物在早春时节,当叶片还没有完全长出时,就可以开出满树娇艳的花朵。下列推测这些花瓣中有机物的主要来源,正确的是 ( )
A.它们是根从土壤中吸收并运输到花瓣的
B.它们是花瓣在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合成的
C.它们是树皮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有机物再运输到花瓣的
D.它们是叶在上一年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并储存于树干,在开花时通过筛管转运到花瓣的
11.土壤中的水分被植物的根吸收后,要通过图中哪一种组织向上运输 ( )
12.“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叶片经酒精脱色并滴加碘液后,遮光和不遮光部分显示的颜色分别是 ( )
A.蓝色 蓝色
B.蓝色 黄白色
C.黄白色 黄白色
D.黄白色 蓝色
13.下列植物中只有茎、叶的分化,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特别敏感,可以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是 ( )
A.藻类植物 B.苔藓植物 C.蕨类植物 D.裸子植物
14.农民伯伯在播种前,需要通过耕和耙使土壤变得疏松。这是因为种子的萌发需要 ( )
A.适宜的温度 B.一定的水分
C.充足的空气 D.较强的阳光
15.春季植树时,移栽的树苗常被剪去部分枝叶,主要原因是 ( )
A.降低蒸腾作用 B.减少光合作用
C.方便树苗运输 D.减少养分消耗
16.下列关于我国植被特点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草原沙漠化严重 B.我国植被中,草原占据了主体
C.人均森林面积少 D.森林生态系统呈现衰退的趋势
17.我国的“三北”防护林是一项规模空前的生态建设工程,被誉为“绿色万里长城建设工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植树造林只是为了获取大量的木材
B.植树造林能够防风固沙、保持水土
C.植树造林能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D.植树造林能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
18.“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主要描写的是哪种植物类群 ( )
A.藻类植物 B.苔藓植物 C.蕨类植物 D.种子植物
19.将两株生长状况基本相同的玉米幼苗,分别在土壤浸出液和蒸馏水中培养,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实验的变量是水分的多少
B.实验应该在黑暗处进行
C.土壤浸出液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无机盐
D.实验说明植物生长一定需要氮、磷、钾
20.移栽植物时,下列做法与降低蒸腾作用无关的是 ( )
A.选择阴天移栽植物 B.移栽植物时剪去部分枝叶
C.对移栽后的植物进行遮阳 D.根部带一个土坨
21.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将天竺葵的绿色叶片放在暗处12小时,再将此叶片一半曝光,一半用锡箔遮光。经过一段时间光照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结果发现叶片的曝光部分显蓝色,遮光部分显棕色(图),由此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
①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 ②光合作用需要光
③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④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2.下列保护森林的措施中,科学的一项是 ( )
A.全面禁止砍伐
B.有计划地合理砍伐林木
C.大面积种植一种树,整齐美观
D.喷洒高强度的农药,消灭森林害虫
23.图中表示“探究阳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实验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暗处理的目的是消耗掉叶片中积累的淀粉等有机物
B.部分遮光的实验操作不必要,因为已经进行了暗处理
C.酒精脱色后,大烧杯内的清水呈绿色,小烧杯内酒精无色
D.滴加碘液和显色以后,叶片上用黑纸片遮光的部分呈蓝色
24.贯众具有根、茎、叶,用孢子繁殖。贯众所属的植物类群是 ( )
A.裸子植物 B.蕨类植物 C.苔藓植物 D.藻类植物
25.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是 ( )
A.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
B.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C.吸水、蓄水和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
D.使生态系统具有调节能力而不被破坏
26.图表示菜豆种子萌发长成幼苗的过程。下列关于菜豆种子及其萌发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菜豆种子由种皮和胚组成
B.其萌发过程能利用胚乳中的营养物质
C.其萌发过程需要水分、氧气和适宜的温度
D.菜豆种子的营养物质主要贮存在子叶中
27.“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天气温适宜,水中的绿色植物大量繁殖,使春水荡漾着绿波。这里所描述的植物主要是( )
A.藻类植物 B.蕨类植物 C.苔藓植物 D.被子植物
28.曾有一段时间,全国各地发生大面积的雾霾天气,专家分析这与各地的环境污染有关,思考下列哪种植物可以用来监测空气的污染程度 ( )
A.水绵 B.肾蕨 C.葫芦藓 D.满江红
29.肾蕨叶态优美,易于种植,常被人们作为观赏植物来栽培。要使盆栽肾蕨生长良好,应如何管理 ( )
A.放在背阴的地方,多浇水 B.放在向阳的地方,多浇水
C.放在背阴的地方,少浇水 D.放在向阳的地方,少浇水
30.我国西部一些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其主要目的是 ( )
A.发展畜牧业 B.发展旅游业
C.发展林业经济 D.改善生态环境
请将选择题答案填入下表: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总分
答案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大题,共40分)
31.(10分)图中图一是植物种子的结构图,图二是植物受精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
(1)图一所示种子是由图二中的[ ] 发育而来的。
(2)玉米粉是由玉米种子粉碎而来的,其主要成分来自于图一中的[ ] 。
(3)葵花籽中常有籽粒空瘪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在向日葵开花时期 不足。
(4)将大米播撒在土壤中,即使环境条件适宜也不能萌发,主要原因是 。
(5)同时具有花、果实和种子的植物类群是 植物。
32.(10分)图是玉米生命周期中部分示意图(①~⑥表示结构,A、B、C表示生理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条件适宜环境下,图一中[ ] 发育成图二。
(2)图三是玉米的花,花较小,没有艳丽的色彩和香味,花粉多而轻,这种结构特点与玉米花的传粉需要 作为媒介相适应。
(3)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 。叶片中 (填结构)是B、C过程气体交换的“窗口”。
(4)移栽玉米幼苗不能过密,也不能过稀,应该 ,保证作物叶片充分接受光照。
(5)A过程体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是:绿色植物 。
33.(8分)科学探究是学习和研究生物学的重要方法。图甲图中的ABC是绿色植物在白天进行的三种生理活动;乙图是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研究植物的光合作用而设计的实验装置(注: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丙图是对叶片进行脱色的装置。请据图回答问题。
(1)甲图中气体可通过 (结构)进出叶片,B过程可以拉动水与 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2)把乙图中的两个装置放在黑暗中一昼夜,然后移到光下照射几小时,装置 内的氧气含量比较高,这是因为该植物进行了甲图中的 (填字母)生理活动。
(3)从乙图的两个装置中各剪取一片绿叶,分别放在丙图装置中进行脱色处理,图中标号 代表酒精。在脱色后的叶片上滴加碘液,装置 内的叶片会变蓝色。
(4)如果将乙图装置b中的蒸馏水换成澄清的石灰水,要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装置b必须放在 环境中。
(5)该生物兴趣小组还发现温度与植物生长有密切关系。为探究这一问题,该小组将某植物放在特定的实验装置中,实验结果如下表(mg/h表示毫克/小时):
温度(℃) 5 10 15 20 25 30 35
光照下吸收二氧化碳(mg/h) 1.00 1.75 2.25 3.25 3.75 3.50 3.00
黑暗中释放二氧化碳(mg/h) 0.50 0.75 1.00 1.50 2.25 3.00 3.50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如果连续12小时光照,再连续12小时黑暗,则温度控制在 ℃时,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最多。
34.(12分)某班学生为探究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甲、乙、丙,请据图作答:
(1)第一组探究氧气是在光照条件下由绿色植物产生的,应选择的实验组合是 。
(2)第二组同学利用甲装置进一步探究,利用不同功率的灯泡作为光源(不考虑温度因素),实验结果如下表:
灯泡功率(W) 5 10 15 20
每分钟产生气泡数(个) 7 15 34 48
此实验中的变量是 。该组小梅同学提出:为了保证实验科学性,该实验中除了多次重复实验外,还要注意灯泡与装置的 保持不变。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
(3)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很多,请再提出一个合理的探究性问题:
第三单元过关测试卷
1.A 2.A 3.C 4.C 5.A 6.D 7.C 8.C 9.A 10.D 11.C 12.D 13.B 14.C
15.A 16.B 17.A 18.A 19.C 20.D 21.B 22.B 23.A 24.B 25.C 26.B 27.A
28.C 29.A 30.D
31.(1)④ 胚珠
(2)G 胚乳
(3)传粉
(4)胚受到破坏
(5)被子
32.(1)⑥ 胚
(2)风
(3)成熟区 气孔
(4)合理密植
(5)能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
33.(1)气孔 无机盐
(2)b C
(3)1 b
(4)黑暗(无光)
(5)20
34.(1)甲和丙
(2)光照强度 距离 光照越强,光合作用越强(或光照越弱,光合作用越弱)
(3)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有影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