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不懂就要问(同步练习)-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一.填空题(共5小题)
1.看拼音写词语。
dào lǐ ái dǎ zhí de rèn zhēn
2.写出带有下面偏旁的字,并组词。
殳 余 米
3.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的词语。
查带点的字 查音序 查音节 带点字应取第几种解释
照例 ①从前有过,后来可以仿效或依据的事情 ②用来帮助说明或证明某种情况或说法的事物 ③规则;体例
圈了一段 ①环形,环形的东西 ②画圈做记号
4.选择横线上正确的字,画“√”。
背(诵 涌) 照(例 列) (炼 练) 习 (糊 胡) 涂
吓(呆 杏) (功 攻) 课 (历 厉) 声 清(梦 楚)
5.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近义词。
(1)先生讲得很详细。
(2)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3)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
二.选择题(共6小题)
6.下面词语中都是同一类的是( )
A.蝴蝶 猴子 小鸟 课堂
B.做饭 拍球 跳绳 做操
C.鞋子 裤子 帽子 袜子
7.读句子,选出加点词语的近义词。
先生讲得很详细。( )
A.认真 B.详尽 C.简单
8.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这句话的意思是( )
A.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用。
B.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没有用。
9.下列句子,跟“木地板满意地展着身子”写法不一样的句子是( )
A.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B.蒲公英的种子就像一把把小伞一样,一阵风吹过,飘悠悠地飞向远方。
C.早晨,花朵捧着露珠,小鸟在枝头做早操。
10.喜欢提问往往是打开知识之门的钥匙。下列名言中没有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A.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B.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三问。——郑燮
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
D.问号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巴尔扎克
11.下面的句子中,朗读时要强调的重音是( )
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
A.书里 B.意思 C.一点儿 D.不懂
三.语言表达(共3小题)
12.比较句子,理解词语。
①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
②这一问,把正在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教室里很安静。
比较这两句话,哪句好?好在哪里?
13.用句中加点的词语写句子。
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
14.加上恰当的词语,把两句话连成一句话。
(1)列宁没再问那个男孩。列宁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2)我们已经做得很好了。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要精益求精。
四.连线题(共1小题)
15.请你给下列词语找到合适的意思,连一连。
照例 认识模糊,不明事理。
糊里糊涂 形容极短的时间。
霎时 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静。
鸦雀无声 按照以前的惯例。
五.排序(共1小题)
17.乱句排序。(将下列句子按一定顺序组成一段话)
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
接着,先生在孙中山的书上又圈了一段。
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
先生听了,连连点头。
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
六.现代文阅读(共4小题)
18.阅读短文练习
①一场大雨过后,秋姑娘带着画笔,迈着轻盈的步伐悄悄地来到我们的身边。她把大地画得五颜六色、绚丽多彩,美丽极了!
②秋姑娘来到公园里用她的画笔轻轻一挥,霎那间公园变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美丽的菊花仙子婀娜多姿、翩翩起舞,红得像火、黄得像金、白得像雪……一棵棵高大的银杏树,黄澄澄的叶子就像一把把小金扇,扇哪扇哪,给人们带来一丝丝凉爽。枫树的叶子火红火红的,耀眼.灿烂,一片片火红的枫叶飘呀飘呀,就像一张张明信片写满了给大地妈妈的祝福!
③秋姑娘又来到果园里,用她的画笔轻轻一点,哇!好一片丰收的景象,一个个红红的苹果像小朋友的笑脸挂满枝头。甜甜的菠萝像一只只黄色的小刺猬。紫莹莹的葡萄像珊瑚珠。像玛瑙串十分惹人喜爱。火红火红的柿子像一个个红通通的小灯笼似的。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飘哇飘哇,飘到农民伯伯的心坎里去了……
④秋姑娘,你真是一个伟大的画师!
(1)一棵棵高大的银杏树,黄澄澄的叶子就像一把把小金扇,扇哪扇哪,给人们带来一丝丝凉爽。
这句话把 比作
仿写:菊花仙子的样子 ,银杏的叶子 ,枫树的叶子像 。
(2)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
仿写句子:
(3)课文运用了什么样的结构:
1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爱动脑筋的孩子
华(huà)佗(tuó)七岁时,有一天和几个小朋友一起摘桑(sāng)叶,一位老爷爷路过,问他们:“谁能摘下树顶上的叶子?”小朋友们抬头一看:树那么高,树顶上的枝条那么细,根本上不去呀!
华佗想了想,找来一根绳(shéng)子,在绳子一头拴(shuān)了块石头,把石头抛(pāo)过枝条,枝条就被压(yā)弯了。他又用双手使劲拽(zhuài)绳子,枝条更低了。这样,他就摘到树顶上的叶子了。
老爷爷笑了,说:“这孩子爱动脑筋。好,我就收你做徒(tú)弟吧!”原来,老爷爷就是当地有名的蔡(cài)医生。
(1)这篇短文有 个自然段。
(2)填一填。
这篇短文写的是华佗 岁时候的故事,文中的老爷爷是 的蔡医生。
(3)华佗是怎样摘到树顶上的叶子的?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画上“ ”。
(4)华佗是个 的孩子。
20.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孙中山破陋习
孙中山小时候很喜欢姐姐。当时家里很穷,他姐姐一点儿也不怕吃苦,洗衣、烧饭、插秧、挑柴,样样活儿都干。空闲时,姐姐就陪孙中山一起玩。孙中山最爱听姐姐唱歌,姐姐也经常唱给他听。
一天,孙中山看见妈妈用一根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地给姐姐缠足。姐姐痛苦极了,眼泪直往下流。
孙中山又是生气又是心疼,便对妈妈说:“为啥要姐姐受这份罪呢?姐姐缠了脚,还能下田干活吗?”
妈妈叹了口气说:“孩子,我知道缠小脚不好,可这是祖宗传下来的!女孩不缠小脚会被笑话的。”
“既然知道缠小脚不好,就不该去做。别人笑话怕什么!”
“你年纪小,还不懂得这些事。”妈妈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
以后几个月,孙中山再也没看到姐姐的笑脸,没有听到姐姐的歌声。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幼小的心。
后来,孙中山当了临时大总统,他首先废除的就是这个残害中国妇女上千年的缠足陋习。
(1)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字。
①孙中山破陋习。
②警察叔叔是破案的高手。
(2)孙中山“生气”是因为 ;“心疼”是因为 。
(3)从“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幼小的心”可以体会到: 。
21.阅读。
春天的校园
春风轻轻地吹进了我们的校园。
瞧,旗杆顶上 的国旗迎着春风飘动着;草地上,草儿发芽了,嫩嫩的,绿绿的;教室旁, 的柳树舒枝展叶,迎着春风摆动着柔软的枝条;花圃里, 的桃花在枝头绽开笑脸, 的梨花竞相开放;花丛中,呼扇着金黄色翅膀的小蜜蜂嗡嗡地忙着采蜜,五颜六色的蝴蝶成双成对翩翩起舞。
春天到了,我们的校园真美啊!
你需要理解并回答的问题是:
(1)下列三个词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旗杆 花圃 呼扇
A.qí gǎn、huā pú、hū shān
B.qí gān、huā pú、hū shàn
C.qí gǎn、huā pǔ、hū shàn
D.qí gān、huā pǔ、hū shān
(2)在文章的括号中填入恰当的词,下列哪一组最合适?
A.雪白、鲜红、粉红、嫩绿
B.鲜红、嫩绿、粉红、雪白
C.鲜红、雪白、粉红、金黄
D.鲜红、碧蓝、金黄、乌黑
(3)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春天的校园的?
A.时间顺序
B.事情发展顺序
C.地点顺序
D.事物的不同特点
(4)“桃花在枝头绽开笑脸”是什么句:
A.中心句
B.拟人句
C.比喻句
D.过渡句
七.习作(共1小题)
22.题目:我喜欢
提示:(1)把题目补充完整,横线上可以填“看书”“游泳”等词语,也可以填“小猫”“含羞草”等词语,还可以填其他的人物和事物。(2)围绕题目把为什么喜欢写清楚。
3 不懂就要问(同步练习)-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填空题(共5小题)
1.【解答】故答案为:
道理 挨打 值得 认真
2.【解答】故答案为:
没 没有 除 除法 粒 米粒
3.【解答】例:音序是读音第一个字母的大写“L”,音节是“li”。照例:按照惯例;按照常情。例,从前有过,后来可以仿效或依据的事情。故选①;
圈:音序是读音第一个字母的大写“Q”,音节是“quan”。圈了一段:用画圈做记号。故选②。
故答案为:
查带点的字 查音序 查音节 带点字应取第几种解释
照例 L li ①从前有过,后来可以仿效或依据的事情√②用来帮助说明或证明某种情况或说法的事物×③规则;体例×
圈了一段 Q quan ①环形,环形的东西×②画圈做记号√
4.【解答】背诵:指不看原文而念出读过的文字,故选“诵”;
照例:指照,遵照常例。故选“例”;
练习:为了获得熟练技巧而经常进行某种动作,故选“练”;
糊涂:指人头脑不清楚或不明事理,也指事物混乱不清。故选“糊”;
吓呆:指吓得目瞪口呆,故选“呆”;
功课:指学生的课业,故选“功”;
厉声:指严厉的声音,故选“厉”;
清楚:指清晰,明白,有条理。故选“楚”。
故答案为:
诵√; 例√; 练√; 糊√;
呆√; 功√; 厉√; 楚√。
5.【解答】(1)详细:以有大量的细节为特征的。近义词是“细致”;
(2)霎时:极短的时间,片刻。近义词是“立刻”;
(3)照例:照样;遵照常例。近义词是“照旧”。
故答案为:
(1)细致;
(2)立刻;
(3)照旧。
二.选择题(共6小题)
6.【解答】A.不是同一类,“蝴蝶、猴子、小鸟”都是动物,“课堂”不是。
B.不是同一类,“拍球、跳绳、做操”都是运动,“做饭”不是。
C.都是同类。
故选:C。
7.【解答】详细:周密完备。近义词是“详尽”。
故选:B。
8.【解答】“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是反问句,意思是“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没有用”。
故选:B。
9.【解答】A和C句是拟人句,分别把“东风”和“花朵”“小鸟”赋予人的特点“吹口笛”“捧着露珠”“做早操”,使它们人格化。
B.是比喻句,把“蒲公英”比喻成“小伞”。
故选:B。
10.【解答】A、B、D都是跟“问”有关的名言。C的意思是强调了复习的重要性,跟“问”无关。
故选:C。
11.【解答】句子出自《不懂就要问》。这篇课文讲的是孙中山先生小时候在私塾读书,为了弄懂书中的意思,勇敢、大胆地向私塾先生提出问题的励志故事,高度赞扬了孙中山先生勤学好问、刻苦读书的精神。“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这句话是为了强调书里说的什么他都不懂,所以重音放在“一点儿”上。
故选:C。
三.语言表达(共4小题)
12.【解答】故答案为:
①句添加了修饰语“摇头晃脑”“鸦雀无声”,使句子更加形象生动。
13.【解答】照例:按照惯例;按照常情。
故答案为:
春节照例放假三天。
14.【解答】(1)“列宁没再问那个男孩”与“列宁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之间是因果关系,故用“……因为……”连接,中间的句号改为逗号。
(2)“我们已经做得很好了”与“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要精益求精”之间是转折关系,故用“虽然……但是……”连接,中间的句号改为逗号,第二个“我们”去掉。
故答案为:
(1)列宁没再问那个男孩,因为列宁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2)虽然我们已经做得很好了,但不能满足于现状,要精益求精。
四.连线题(共1小题)
15.【解答】故答案为:
照例——按照以前的惯例。
糊里糊涂——认识模糊,不明事理。
霎时——形容极短的时间。
鸦雀无声——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静。
五.排序(共1小题)
17.【解答】结合课文内容和句子之间的逻辑排列,先是“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接着是“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紧接着是“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然后是“先生听了,连连点头。”最后是“接着,先生在孙中山的书上又圈了一段。”
故答案为:
2 5 1 4 3
六.现代文阅读(共4小题)
18.【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喻句的掌握。比喻句,是一种常用修辞手法,意思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在“一棵棵高大的银杏树,黄澄澄的叶子就像一把把小金扇,扇哪扇哪,给人们带来一丝丝凉爽”一句中,将银杏树叶比作小金扇。仿写句子补充的时候,一定要是比喻句,有本体和喻体。如:菊花仙子的样子像流苏裙,银杏的叶子像蝴蝶,枫树的叶子像一张张可爱的小手。
(2)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一场大雨过后,秋姑娘带着画笔,迈着轻盈的步伐悄悄地来到我们的身边。她把大地画得五颜六色、绚丽多彩,美丽极了”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仿写句子的时候注意使用拟人修辞手法。如:秋天到了,树上金红的果子露出了笑脸,她在向着我们点微笑。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结构的掌握。第一自然段总写秋姑娘把大地画得五颜六色、绚丽多彩。第二、三段介绍秋姑娘把公园变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把果园变成一片丰收的景象。第四自然段又总说秋姑娘是一个伟大的画师。所以课文运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故答案为:
(1)银杏树叶 小金扇 像流苏裙 像蝴蝶 像一张张可爱的小手;
(2)拟人 秋天到了,树上金红的果子露出了笑脸,她在向着我们点头微笑。
(3)总分总。
19.【解答】(1)考查了结构层次。结合短文内容结构分析。根据每个自然段前空两格来判断。从短文内容结构来看有三个自然段。
(2)考查了筛选信息的能力。结合内容理解。从“华佗七岁时”可知,这篇短文写的是华佗七岁时候的故事,从“原来,老爷爷就是当地有名的蔡医生。”可知,文中的老爷爷是当地有名的蔡医生。
(3)考查了内容理解。结合短文联系上下文理解。从“华佗想了想,找来一根绳子,在绳子一头拴了块石头,把石头抛过枝条,枝条就被压弯了。他又用双手使劲拽绳子,枝条更低了。这样,他就摘到树顶上的叶子了。”可知,华佗是怎样摘到树顶上的叶子的。
(4)考查了人物分析。结合内容分析。从“华佗想了想,找来一根绳子,在绳子一头拴了块石头,把石头抛过枝条,枝条就被压弯了。他又用双手使劲拽绳子,枝条更低了。这样,他就摘到树顶上的叶子了”可知,华佗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
故答案为:
(1)3
(2)七 当地有名
(3)华佗想了想,找来一根绳子,在绳子一头拴了块石头,把石头抛过枝条,枝条就被压弯了。他又用双手使劲拽绳子,枝条更低了。这样,他就摘到树顶上的叶子了。
(4)爱动脑筋
20.【解答】(1)考查了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的能力。
①句中的“破”的意思是突破;破除(规定、习惯、思想等)。句中是指孙中山破除缠足这一陈旧的陋习。
②句中的“破”的意思是使真相露出;揭穿。句中指在警察的努力使案子在真相露出。
(2)考查了学生对语段内容的理解。结合“一天,孙中山看见妈妈用一根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地给姐姐缠足。姐姐痛苦极了,眼泪直往下流”可知,孙中山生气是因为妈妈给姐姐缠足,心疼是因为姐姐非常痛苦。
(3)考查了学生对主题的理解。
“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幼小的心”说明了给姐姐缠足这件事给幼年的孙中山留下深刻的印象。从中可以体会到他对姐姐的疼爱,也能体会到他对缠足这种陋习的深恶痛绝。
故答案为:
(1)①孙突破;破除(规定、习惯、思想等)。
②使真相露出;揭穿。
(2)妈妈给姐姐缠足 姐姐非常痛苦;
(3)他对姐姐的疼爱,也能体会到他对缠足这种陋习的深恶痛绝。
21.【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对字音以及拼音规则的识记能力。结合平日所积累的字词拼音进行作答,并注意检查拼写规则是否正确。“旗杆”应读“qí gān”;“花圃”应读“huā pǔ”;“呼扇”应读“hū shān”,故选D。
(2)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对生活常识的识记能力。回忆词语的含义,结合语境以及生活常识选择合适的选项填入。根据生活常识可知:国旗是红色的,春天的柳树是嫩绿的,桃花是粉红的,梨花是雪白的,故选B。
(3)本题主要考查对短文写作顺序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仔细阅读短文,抓住关键点进行分析,由“旗杆顶上”“草地上”“教室旁”以及“花圃里”等可知本文按照地点顺序进行描写,故选C。
(4)本题考查对句子的判定能力。“桃花在枝头绽开笑脸”这一句把“桃花”当做人来写,因此这是一个拟人句,故选B。
故答案为:
(1)D;
(2)B;
(3)C;
(4)B。
七.习作(共1小题)
22.【解答】范文:
我喜欢读书
我非常爱看书!从我三岁开始,妈妈在每个周末的晚上睡觉前,总会在床上与我一起看一些拼音读物,开始是妈妈讲动听的故事给我听,慢慢地,就是我和妈妈一起讲故事。故事讲完了,妈妈还会问我一些简单的问题,比如说《猴子捞月》这个故事,猴子到底有没有捞到月亮啊?为什么没有捞到呢?那时候我就在想,什么时候可以我看完一本书,然后问妈妈问题呢。
二、三年级的时候,简单短小的童话故事书已经不能使我满足,而就在这时,班里同学都在看意大利作家杰罗尼摩 斯蒂顿写的《老鼠记者》系列的童话书。这套书太吸引我了。我一下子就在淘宝网上把这套系列的书全部买了下来。晚上临睡前椅在床头边看,关了灯后,我的思绪仍被书中的情节牵动着:《真要命的旅行》中,斯蒂顿回到妙鼠城了吗?他有没有把他的经历写下来……渐渐地我随着我的无尽想像进入了梦乡……
现在的我,最爱看的是杨红樱的小说和童话。我还准备开始“苦读”老爸说非常好看的《明朝那些事儿》。那套书还真有些厚,不过,我相信那些历史的事儿一定是非常有趣的。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诗人颜真卿说得对,我们现在如果不勤学苦练,老了后悔也没有用了。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