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第六单元10.2师说(3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第六单元10.2师说(3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8-18 17:43:08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治学名联
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
师 说
韩愈
学习目标:
1.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
2.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认识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职能、作用以及择师标准等方面的观点,树立尊师重道的思想,提高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写作背景,认识“说”这种文体。
2、 掌握文中重点字音字形。
3、 通过挖空练习来掌握第一段文意。
【重点难点】
重点:第一段的重点实词、虚词掌握第一段的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文体介绍
说:是一种议论文体,一般陈述自己对某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比“论”要自由一些。初中学过《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这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作者介绍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768—824),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古人取名、取字,有讲究,“名”和“字”都有一定的联系,通常是相反或相同的意思。
古人称谓有以下几种:
称官职 称为官之地 称谥号 称家中排行 称居所名
明人将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称他的文章是“文起八代之衰”。
“八代”指的是宋、齐、梁、陈、魏、齐、周、隋, “衰”是针对八代中的骈文而言的。
一个“衰”字,表达了唐宋古文家对骈文的贬斥和不满。
文起八代之衰
1
所谓“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先秦和汉朝的散文被称为当时的古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
第一,就是文以载道,文章要要言之有物、句易通、义易晓,文章要质朴。我以我手写我心,要真情实感。
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古文运动
2
进一步了解作者
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写作背景
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但在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当时仍沿袭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
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贵!
句读( ) 或不焉( )经传( )老聃( ) 李蟠( ) 苌弘( )
近谀( ) 作师说以贻( )之
择师而教之 ( ) 不耻相师( )
dòu
fǒu
zhuàn
dān
pán
cháng


jiāo
xiāng
正音
①古之( )学者( )必有师。师者,所以( )传道( )受( )业解惑( )也。人非生而( )知之( )者,孰( )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 )为惑也,终不解矣。
之:结构助词,的 学者:古义是求学的人
所以:用来……的的人,东西,办法,方式,工具 道:道理,指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理论。受:通“授”,传授
惑:形容词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而:连词,表承接 之:代词,代道理,知识 孰:谁,疑问代词 从:动词,跟随,追随 其:代词,那些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 )先乎吾,吾从而( )师(1)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2)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乎1:介词,相当于“于”,在 固:本来
从:跟从 而:并且
师1:名词意动用法,“以……为老师”
师2:动词,学习
庸:副词,表疑问,岂,哪 无:无论,不分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于:介词,比 是故:所以,因此
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 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第一自然段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 从哪几个角度对中心论点进行阐释?
提出中心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从师的必要性
传道受业解惑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择师的标准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从三个角度阐释
教师的职能作用
正面申述
反面申述
一、翻译下列句子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参考答案:
1.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
2.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二、理解性默写:
1.《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地指出了从师的标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
3.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到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 。
4.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哪两句一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作业:
背诵课文
预习第二课时(共9张PPT)
师 说
韩愈
【学习目标】
1、通过挖空练习来把握第二段文意
2、学习本段的论证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第二段的重点实词、虚词
难点:掌握第二段中的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第二课时
②嗟乎!师( )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名词作动词,从师求学 道:名词,风尚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也:句中停顿
出:超出 远:多,形容词 犹且:尚且,还
众人:一般人,古今异义词 下:低于,名词作动词 耻: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耻”
而耻学于师:状语后置句
圣:前一“圣”,圣明的人,形容词作名词
后一“圣”,形容词,圣明
愚:前一“愚”,愚昧的人,形容词作名词
后一“愚”,形容词,愚昧
所以:表原因 其:示揣测的语气词,大概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就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于:对于 耻:以……为耻。
其:指示代词,那,那些。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应是“不知句读”。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小学:古义是在小的方面学习。
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方面。
明:形容词作名词,明智的地方
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①之:代词,这些、。
②耻、师:耻,意动。师,名作动,学习。
③之族:这类人。族,类。
④云者:有“如此如此”的意味。
⑤群:名词作状语,成群。而:表修饰
⑥复:恢复 ⑦不齿:不屑与之同列,羞与为伍,意思是看不起 齿,并列 ⑧乃:竟、竟然 ⑨其:加强反问语气。
译文: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1、第二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2、此段分论点?
3、当时的社会从师风气怎么样?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进行论证说明?
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中心论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风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耻学于师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古之圣人 —— 今之众人
择师教子 —— 自身耻师
百工之人 —— 士大夫之族
对象 从师的态度 结果 论述中心
1 “今之众人” “耻学于师” “愚益愚” 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抨击”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
“古之圣人” “从师而问” “圣益圣”
2 于其子 择师而教之 小学
于其身 耻师 大遗
3 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群聚而笑之

1.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分析人们在学习中存在很多疑难问题的原因,并深深叹息。
2.韩愈在《师说》中运用对比手法解释了古代圣人和时下一般人有巨大差距的原因。“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多,“ _______________”;“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_______________”。
3.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认为造成如今“圣益圣,愚益愚”的原因,除了“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还能虚心拜师求学”外,还包括如今的一般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韩愈的《师说》中,与“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解决疑惑”观点相背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
而耻学于师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5.韩愈的《师说》中,作者用一个对偶句一针见血地揭露了有些“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心理原因,指出他们不愿意相互学习的借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韩愈的《师说》中,对于社会上存在的“不懂句读会问老师,有疑惑却不愿意请教老师”的不良现象,作者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韩愈的《师说》中,作者用一个对偶句一针见血地揭露了有些“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心理原因,指出他们不愿意相互学习的借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8.韩愈在《师说》中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从师的态度进行对比,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的质疑来批评不愿从师的士大夫。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共30张PPT)
师 说
韩愈
【学习目标】
1、通过挖空练习来把握第三、四段文意,掌握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2、思考学习第三段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重点难点】
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
第三课时
③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常师:固定的老师
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之徒:这些人,之:指示代词
是故:所以。 不必:不一定。
于:介词,比。闻道:懂得道理
术业:技能学业 专攻:专门研究
译文: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当然)不如孔子。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强,听闻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主攻方向,像这样罢了。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古文:古义是先秦两汉的散文,
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
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之:音节助词,不译
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动句。
嘉:赞许 古道:古人从师之道
贻:赠送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纪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他)不受(当时士大夫那种耻于从师的)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所以)写(这篇)《师说》送给他。   
1.第三段的分论点是什么?本段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作者用孔子的言行和实践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
2.分析第四段文字的作用是什么?
1.第三段的分论点是什么?本段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作者用孔子的言行和实践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
孔子事例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行)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言)
证明观点
“学者必有师”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引用论证
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以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
2.分析第四段文字的作用是什么?
①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
②总结全文,发出倡议。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提出中心论点,阐述师的作用和择师的标准
(一段)
(二段)
批判当时的坏风气
(三段)
1、中心论点
2、师的作用
3、择师的标准
1、古今对比
2、自己与 孩子对比
3、巫医、乐师等与士大夫对比
(自比)
(横比)
以孔子为例,论证从师的正确态度
(四段)
交代写作的缘由,委婉发出倡议:好古文,行古道!
阐述道理
反面、对比论证
正面、事例论证
(纵比)
课堂小结
立论:
反面论证:
正面论证:
从师的必要
择师的标准
批判耻于从师
师生关系与师道关系
(能者为师)


老师的职责



文章脉络回顾

总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全文总纲

论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第一个分论点,正反对比论证中心。
论据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士大夫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则耻师焉。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群聚而笑

论点
圣人无常师。
第二个分论点。从正面论证中心
论据
孔子从师的行为。
孔子从师的言论。
古代文化常识积累练习。
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至南宋淳熙间,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由此而定。
B.“五经”是《诗》《书》《礼》《乐》《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简称,始称于汉武帝时。其中存有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是封建时代教育的必读教科书。
C.“六经”指的是六部儒家经典,是《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六经”。
D.“巫医”“乐师”是古代职业的称谓。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指一个叫丁的厨工。
答案 B
解析 《乐》应为《易》。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姓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B.在古代“六艺”还指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通常我们把《诗经》的内容“风、雅、颂”与表现手法“赋、比、兴”合称“诗经六义”。
C.童子,文中指童子科考试。童子科是古代选拔神童的制度,汉代已有,开始以荐举为主,后来增加了考试,能够通过考试的神童称为童生。
D.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答案 C
解析 “文中指童子科考试”错,文中指“儿童;未成年男子”。
作业
韩愈说: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请谈谈你的看法,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话来表明你的观点。
知识点总结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词
3、实词活用
4、一词多义
5、特殊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通假字
受,通“授”,传授
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2、古今异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泛指求学的人。 (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1、用来…的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2、…的原因/凭借。 (今)表因果关系。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不论。(今)没有。
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到。(今)初等教育的学校。
2、古今异义
吾从而师之:(古)跟随 并且。(今)连词,表目的和结果
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的人。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古)所说的。(今)含不承认的意思
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不一定。(今)不需要。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
小学而大遗
位卑则足羞
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
圣益圣,愚益愚
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3.词类活用现象
意动用法,以……为耻
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意动用法,以……为羞
意动用法,以……为师
形作名,圣人、愚人
名词做动词,学习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吾师道也
3、吾从而师之
4、师道之不传
5、巫医乐师百工
6、齐师伐我
名,老师
动,学习
意动,以…为师
动,从师
名,有专门技艺的人
名,军队
4、一词多义

1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 、吾师道也
3 、道相似也
4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5 、余嘉其能行古道
6 、策之不以其道
4、一词多义
道理
道理
道德学问
风尚
风尚
规律

4、一词多义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3、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4、句读之不知
5、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6、君将哀而生之乎
7、蚓无爪牙之利
8、吾欲之南海
代,子
代,这类
助,取消独立性
助,提宾标志
代,代“六艺经传”/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代,我
助,定语后置的标志
动,到、往

1、择师而教之
(指代人或事物,相当于“他”“他们”)
2、郯子之徒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同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1、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1、古之学者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的”)
2、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3、句读之不知
(宾语前置的标志)
4、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2、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1、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代词,指代自己)
2、蚓无爪牙之利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
3、吾欲之南海
(作动词,“到”、“往”)
3、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4、一词多义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4、其皆出于此乎
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
6、吾其还也
1.代,他。
2.代,那些。
3.代,指圣人。
4.语气,大概。
5.前指士大夫,
后指“真是”。
6.语气,还是。

1、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2、复指,作主语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1、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1、表猜测
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2、表反问
其可怪也欤(加强反问语气)
2、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判断句
被动句
①不拘于时
①道之所存,师之所也。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吾师道也
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⑤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者也

5、特殊句式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宾语前置句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状语后置句
①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②而耻学于师
③师不必贤于弟子
④学于余




省略句
①吾从(之)而师之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顶 真
作用
前后紧凑,气势通畅,前后事理有机联系,充分阐明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
6、修辞方法